大明文魁 第61节

渔民们一阵欢呼。

一条街走下去,街面上除了鱼牙,蛎房牙,下去还开着渔网店,鞋店,豆干店,以及钱庄。整个濂浦村几乎就是繁华的渔镇,就算是民宅旁边,也很少看见身穿长衫的士子,反而是门口前一排矮凳上,老弱妇孺们坐在那,动作麻利地撬蛎壳。

真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城镇啊,林延潮不由感叹。

抬起头林延潮看见一白色的木构牌坊,横于头顶。上书进士两个大字,显然是进士牌坊无疑。

闽地进士牌坊不少,林延潮早就见怪不怪。以往一个村,一个县城出了进士,恨不得有多少人,立多少个,最好一排挂满。但濂浦乡似乎只有一面进士牌坊,丝毫不起眼的立着。

鲤鱼化龙图案旁就是一排小字,林延潮走近了仔细一个字一个字念道。

右阙上书着,正德丙寅岁孟春吉旦立,嘉靖庚子岁孟冬吉旦修。

中阙上书着,父林元美永乐辛丑科;

子林翰,成化丙戍科;

孙林庭?,弘治已未科;

林庭机,嘉靖乙未科;

侄孙林庭璺,嘉靖乙未科;

曾孙林炫,正德甲戍科;

林燫,嘉靖丁未科;

林烃,嘉靖壬戍科。

林延潮看手里数着,一,二,三……七,八,八个进士,好吧,八个进士都写在一个进士牌坊上,倒是很环保,节约了不少木料钱不是。

林延潮找了三十多岁的男子问道:“敢问濂浦书院在哪?”

“沿御道街走,上了坡往左拐就是。”

“多谢!”

“不客气!”对方见林延潮行礼,也是还了一揖,心想果真是礼仪之乡,一个乡人竟也不俗。

林延潮背着行囊,顺着对方所指的路径,看到一处墙院前。正是石板铺地,白墙瓦屋,马鞍式的曲线山墙,正是粉墙黛瓦石板路。走进墙垣拱门,门匾上依次书着流丹,道南,易东,飞阁,照壁大大咧咧地刻着濂江书院四个大字。

照壁对面,两扇刷着黑油大门紧闭在那。

终于到地头了,林延潮感叹一句,上前敲门。

一名门子开门而出,通报了一声,当下门子引林延潮入书院内,正殿旁耳房里一名斋夫接待了林延潮。

斋夫相当于学校的教工,平日不司教学,但也是管事。

对方先一见林延潮就道:“书院一年四次招收生员,五日前,上一次报名已是结束了,你若是要报名,请回吧,三个月以后再来!”

一进门即吃了闭门羹。

林延潮眼见就要遭到扫地出门的待遇,当下道:“别啊,我有信啊!”

林延潮将林诚义给自己的举荐信拿来,斋夫一手接过仔细看了,看完后又上下打量了林延潮一番,露出怀疑的神色。

第四十七章 面试

林延潮身上虽穿着浅浅刚给他做的长衫,但一看布料,就不甚名贵。斋夫难免有些衣冠取人的看法。

“你要入书院附读?”斋夫上下打量林延潮。

林延潮道:“正是。”

对方又问道:“你姓林,那么是濂浦林氏子弟?”

“不是。”

“不是?那可你府上有人在朝中做官?”

林延潮点点头道:“算是吧。”

斋夫脸色露出释然的神色道:“原来是官宦之后,失敬,失敬,敢问一声官居何职,不是冒昧打探,但我总要记录一下,还报给山长讲郎知晓。”

林延潮善解人意地道:“当然,我爷爷是本地河泊所大使。”

斋夫神色一僵道:“河泊所大使那是几品?”

“杂职,不入流。”

斋夫听了不由失笑问道:“唯一只能是你家财丰厚了?不过看来不像的样子。”

“爷爷没成为河泊所大使前,家里勉强只在温饱。”林延潮如实答道。

斋夫点点头,当下拿着林延潮荐信仔细地看起了第三遍。

林延潮开口道:“敢问我还能入书院读书吗?”

当下斋夫道:“河泊所大使不算什么,你也差不多算是寒门子弟,按道理来说,书院是不会收录寒门子弟的,但除非你学业实在太过优异,或是有族里宗老,给你写的荐书。”

林延潮看向对方手里拿着的荐书问道:“可我的荐书可以吗?”

斋夫道:“我也就诧异了,你身为寒门子弟,居然有资格让老尚书相公,亲自给你写荐书,这实在是搞不懂啊!”

老尚书相公???

林延潮来之前,仔细打探过濂浦林氏的底细。濂浦林氏出了四位尚书,除了两位已是过世外,还有两位都是健在。

一位是前南京礼部尚书林庭机,现在已是致仕在家,另一位则是现南京工部尚书林燫。林燫眼下身在南京,自不可能是他,写信来推荐自己。

所以只能是在家休养的林庭机了。林庭机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南京工部尚书,最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后因为儿子林燫升任北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后,为了避嫌,提前致仕。

林延潮也是搞不清楚,但想来只也能叹服林诚义太强大了。他说是向族里宗老要求自己入濂江书院读书,但是没想到竟然是向林庭机请求的,这大腿未免也太粗了点吧。

正待林延潮沾沾自喜时,这斋夫将信纸摊到桌面道:“不过老尚书相公,只是在信里说,给你一个进书院面试的机会,却没有说要录取你。”

首节 上一节 61/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