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1778节

其他各级官员争相效仿,力争做为表率。

朝报上连篇累牍,阐述朝廷的‘购地计划’,详解各种方式方法,承诺公平,不会侵夺,同时言其厉害。

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下,‘购地令’得到迅速发展,短短时间,皇家商贸集团购地的数量就是去年的一倍,朝廷手里可供分地的数量飙升到了四亿亩!

但在江南的苏扬杭等富饶之地还是出现了剧烈的抗拒行为,一些士绅是以死相抗,甚至发生了凶悍的护卫,打杀收地官员的恶劣事件。

执法局的王周为此大怒,从南直隶警备厅调集了五百多人,对不法士绅进行了严厉的镇压,在田头公开的处死了三十多人!

这些人有名有姓,名望一郡,而今被公然处死,引起了剧烈的震动,朝野一片哗然。

不止士绅,各级官员交相弹劾,即便是收地的皇家商贸集团的人也胆寒,颇有微词。

在大明朝廷极力追求,标杆‘正义’的情况下,按理说王周肯定会被下狱论罪。

但是朝廷对于这些声音仿若未觉,王周不但丝毫未损,权力还得到进一步扩大,一度要登上执法局局长的宝座!

在夏种结束后的一个月里,南直隶到处都是执法局的缇骑纵横,抓捕的士绅以及所谓的盗寇不知道多少!

这些士绅是大明的的基础,上层的建筑都是立在他们之上,朝廷如此蛮横的作为,引起了巨大的波澜,一些官员也是日渐生出不满。

朝廷的购地动作还在继续,从两京开始扩散,各省几乎都有所行动。

王周在初步料理了苏扬杭三府以及南直隶后,开始向南北延生,一个是浙江,一个是山东。

购地行动是轰轰烈烈,抓捕,甚至是打杀的士绅一日一日的增多,不足一个月,王周的触角从浙江移向福建,山东转向河南。

在秋收之前,已经穿过了八个省,执法局的队伍飞速膨胀,缇骑如风,抓捕,杀人无数,这让很多人回忆起了天启年间的缇骑,以及镇抚司狱的不堪回忆。

士绅的力量是庞大的,朝廷重压之下,反弹之力日渐显现。

七月,朝廷辞官了一个侍郎,三个郎中,七个员外郎,各省主动辞官有七个参议,八个知府。

八月,一个巡抚,两个参政,十二个参议,五品以上辞官了五十多人!

待到九月,一些人似乎突然醒过来,齐齐上书朝廷,陈述了‘购地令’的弊端,要求停止。

其中反复说的最重要的一点:士绅是大明的根基,根基毁了,大明何在?

这一点,是极其有道理的,封建王朝的统治,就是依托于士绅控制、管理百姓,没有了士绅,百姓就无所依托,除了作乱造反一途,别无生路。

对于这些,朝廷进行了严厉的批驳,并且声明了朝廷的土地政策,包括钧田,轻税,薄徭役,扶持农业发展,确立农民最低收入等等。还有一条特别显眼,就是分地之后:十年内禁止任何形式交易,租赁,转让!

相当一部分人都能看得出来,朝廷这是要做大明最大的地主,最大程度的保护农民,遏制土地兼并。

朝廷将是大地主看出来的人不少,但鲜少有人看出,朝廷同时也是最大的商人!

内阁,赵晗等人是焦头烂额,包理游凑进来,手里拿着两道奏本向孙传庭,道:“广西巡抚,云南巡抚的乞休奏本。”

也就是辞官书,这两省的巡抚也扛不住压力,选择辞官。

第1515章 谋大事者无名

又有两个巡抚辞官!

士绅的力量是超过所有人的预料之外,随着朝廷开始强制性的收地,这种反弹逐步升级,终于到了朝廷统治阶层。

孙传庭看着包理游,坐起来,倚靠着椅子,神色平静,双眸深邃,让人看不出他的情绪。

这里只有孙传庭,沈,赵晗三个阁臣,包理游说完,便安静的退了出去。

从六月到现在,辞官的巡抚已经多达七个,不乏孙传庭看重,提拔上来,被认为是‘孙系大将’的地方封疆大吏。

而参政一级,更是多达六十多,每个省都有参政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辞官归隐。

参议就更多了,直接破百,甚至有的巡抚衙门就剩下一个巡抚,副手走的一干二净,巡抚衙门空空荡荡!

五品以上的官员,辞官总数超过五百!

再说到京城朝廷,六品以上的已经两百多,吏部考功司直接没人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杭州土地清障中,居然有警备局的一队现役士兵哗变!

尽管只是警备部的士兵,但这样的惊变,还是让整个朝野都为之心惊!

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士兵开始哗变了吗?其他地方,是否安稳?

这些压力,逐渐都转向朝廷,涌入内阁。

孙传庭上位后,对朝局改动的地方非常多,多少人对他不满,对他警惕,对他冷漠,又有多少人希望他下台,只怕孙传庭自己都不清楚。

现今辞官成朝,朝局动荡,一切的压力,都在孙传庭身上。

孙传庭坐在那,面无表情,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忽然生出一种怪异感,仿佛偌大的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空旷,冷漠,暗无边际,心里发冷。

不过他又猛的一振,清醒过来,目光一扫,看向赵晗,道:“傅阁老什么时候回来?”

赵晗想了想,道:“南直隶现在闹得也很凶,怕是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

孙传庭之所以有现在的权势,根本是来自于乾清宫的支持,现在皇帝在承德,帝党两位领袖都在南直隶,很多事情变得捉襟见肘。

孙传庭鼻腔了‘嗯’了声,没有再问。

赵晗与沈对视一眼,沈斟酌着道:“首辅,无需顾虑那么多,‘新政’是大势所趋,眼下这个困难我们是早有预料的,我大明不缺做官的人,熬过两年,必然是云开月明,不能气馁,更不能放弃。”

孙传庭看着沈,微笑着点头,道“我打算调方孔任吏部尚书,张秉文任工部尚书,李邦华任户部尚书,你们怎么看?”

沈早就知道孙传庭对五部还有想法,听着他这个安排,琢磨一阵,若有所思,道:“倒也合理,还需征询其他阁老的意见。”

这个其他,就是傅昌宗了。

户部是傅昌宗的传统地盘,傅昌宗不点头,孙传庭硬夺也不会成功。

傅昌宗可不是周应秋。

孙传庭默默思索一阵,道:“皇上那边我会去信。”

首节 上一节 1778/17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