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422节

多尔衮站起来,面无表情的道:“大汗,不是。”

阿敏猛的转向多尔衮,双目怒睁,脸色狰狞,咆哮道“这不是你的想法吗?不是你在府里与多铎密谈的吗?”

阿敏话音一落,济尔哈朗等人都眉头一皱。这阿敏也真是愚蠢,在别人府邸放人,居然正大光明的说出来。

多尔衮眉头皱了皱,硬着脖子道:“没有。”

“你……”阿敏大恨,胸口剧烈起伏,猛然又转向黄太吉,沉声喝道:“为什么不能?这个是南蛮子自己自毁长城,你为什么不打?”

黄太吉还不能动阿敏,阿敏手里握着三旗,还是排名在他前面的贝勒,与他轮流理政,遇到事,他还得退让才行。

斟酌着话,黄太吉看着他道:“明朝已非往日,不会出现这么大的纰漏,应当是一个陷阱,我大金元气未复,不能冒险。”

阿敏手一挥手,差点打到黄太吉的鼻子,冷笑道:“你就是被南蛮子打怕了,这么好的机会都不敢打,你不打,我打!”

黄太吉一见,顿时站起来大声道“慢着!”

阿敏看着黄太吉,一脸的讥讽,一副他要独自攻打喜峰/口模样。

黄太吉心里恨意沸腾,眼神杀意一闪,沉色道:“我们之前说好,凡是需经我们几人商议而行,任何人妄来,都将剥夺军权,没收庄园,奴仆!”

阿敏一见黄太吉拿这个压他,脸庞狠狠一抽,转头看向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人,这些人都与他不合,根本不会听他的。

阿敏气的要发狂,气的大叫连连,甚至拔出了刀,最后冲着黄太吉道“好好好,既然你不肯发兵,那你发兵的时候,休怪我不答应!”

说完,甩手就走。

黄太吉望着他的背影,脸色阴沉,对于阿敏,他是越来越难以忍受了。

不过,他最是擅长隐忍,转瞬就微笑的对着济尔哈朗等人道:“今天就罢了,阿敏本汗会去劝说,你们各忙各的吧。”

众人对视一眼,站起来道“是。”

待众人走后,黄太吉看着空旷旷的大殿,神色变幻。

自从上次锦/州返回,他就觉得越来越孤单,身边没有一个能帮得上他的,想说句真话,也要掂量再三。他也想重新选拔汉官,可阿敏坚决反对,让他不能成行。

“哎。”黄太吉轻叹一声,望着南方,他心底有着强烈的渴望,想要立刻踏平锦/州,踏平宁/远,踏平山海/关,可理智告诉他,还不够,他需要稳定金国,慢慢恢复壮大。

至于那喜峰/口,他一眼就看穿了,那是个显而易见的陷阱!

大明京师,本以为能够安稳过个好年的朱栩,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脸上一片感慨。

他不惹事,不代表别人不惹他。

就在一天前,宁夏镇八百里告急,蒙/古插/汉/部纠结蒙/古各部近四万人,兵犯宁/夏,似要乘机劫掠一番。

曹化淳站在边上,道:“皇上,现在边关各处的贸易都停了,建奴,蒙/古没有粮食,食盐,棉衣,加上今年太冷,这个,应该是意料之中的。”

朱栩嘿笑一声,哪里有什么能都料敌于先,好在宁/夏镇是经过孙承宗整顿过的,又有四/川六万精兵就近策应,应该不会有大事。

沉思一阵,朱栩还是道:“传旨给秦民屏,命他暂时统领西南诸省兵马,策应西南各镇,必要时可行专断之权!”

曹化淳知道朱栩对秦良玉一家的重视与信任,抬手道“遵旨。”

与此同时,京城京外,忽然掀起了弹劾魏忠贤的风波。

原因是张瑞图,李精白,黄立极,吴淳夫,张我续,曹钦程,卫善等人上奏,言及魏忠贤在先帝时候的功劳以及受到的委屈,请续功,晋肃宁公,命各地刻碑以祭。

这个也就是当年生祠的减弱版本,自然顾忌的是朱栩。

不过,阉党展现出来的力量,还是惊倒了一大片人。

礼部尚书,刑部侍郎,原南/京镇守太监,三省巡抚,其中两个还出自文昭阁,可以说,大明重要权力机构都有阉党的人,而且都是位高权重!

何况,魏忠贤还掌握着吞并了锦衣卫的东厂!

这样的势力,着实让信王朱由检都惊出了一声冷汗。

成千上百的奏本飞入通政使司,有的更是直接进入司礼监,更有的人亲自闯入了御书房,当面直谏。

不过,这也只是朱栩的一个试探,或者说,给阉党的一个鼓励,扩张阉党的力量。

景阳宫偏殿内,毕自严给朱栩上完课,并没有走,看着朱栩坐在那收拾笔迹,走过来,躬身道:“皇上,这样做,是否会尾大不掉?”

他是知道朱栩的打算的,想要用阉党的力量来清丈天下田亩,户籍,重分田亩。虽然他觉得有不妥,可也总比朝廷来承担这份‘罪责’要好的多,只要控制得宜,将来拿魏忠贤的人头消除人怨也未尝不可,反正杀他十次也不过分。

朱栩自然还没有提及‘官绅一体’的事,这件事,怕是毕自严都未必能接受。

朱栩收拾好纸张,站起来笑道:“无非就是一个东厂,先生不必在意。”

在外廷看来,东厂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在皇帝眼里却也不过是个工具。

毕自严心下了然,没有继续追问。

第388章 裁减衙门

阉党再起,自然激起了所有清流正人的义愤。

除了朱栩收到无数的弹劾奏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信王朱由检的势力也在迅速膨胀。

叶向高,杨涟为代表的新旧两代东林党人,几天之间就围聚在朱由检周围,令他势力大涨。

不过,他们在朝堂上势力低微,没有什么说得上的人,倒是在民间掀起了浩大的声势。

江南,尤其是江/浙一代,各种书社如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的新起。

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足足几十家,每隔不到百米就能看到一家书社。尤其是在集会时,彼此相连,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满城瞩目。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江/浙豪族,富商名门,所行所为,激烈如火,直指阉党。他们要么是同窗,要么是同乡,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一时间,声势浩大,巍峨壮观。

虽然社名不同,可与东林党的关系千丝万缕,其中几个重要人物更是东林党人,直言‘复兴东林’,最终也都依附在文昭阁之下。

一时间,东林声势无两。

文昭阁内。

首节 上一节 422/17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