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 第229节

  可是走到了一半,她又转头回来了。

  虽然叶华没有明白她的心思,但是还吃光了自己做的菜,喝了粥,还提醒自己,要回明哲保身……所以说,叶华还是挺关心自己的。

  符三小姐觉得又看见了曙光。

  叶华就是个迟钝的货儿,潜邸里的下人都偷着笑,堂堂冠军侯,就想找个年纪大点的,能照顾家的……那是找媳妇吗,分明是找保姆啊!

  “哼,早晚要让你知道,年纪小的,一样会照顾人!”

  

第338章 赵普的宰相之才

  

  符三还是个行动派,她觉得自己要展现出未来女主人的风范,姐夫答应给自己赐婚,姐姐已经贵为皇后,老爹是为数不多的老将之首,这么好的条件,再摆不平叶华,简直不要混了。

  首先,符三就把叶忠几个管了起来,你哥让你们好好学习,那就要表现好,符三给他们找了三个师父,从学堂回来,就上小灶,读诗书,练书法,什么琴棋书画,全都要学…

  几乎一夜之间,几个小家伙就掉到了后妈手里,连撒尿的时间都没有。

  从早到晚,昏天黑地的。

  郭幸哥大呼侥幸,多亏了他年纪小,不然也要跟着倒霉。

  除此之外,符三还把叶家的家丁仆妇给整顿了一遍。

  叶华经常不在家,老太太又是菩萨一样的性子,不忍心处罚。结果叶家上下就很松散,没有规矩。

  比如负责采买的刘嫂,一筐萝卜报账二百文,一斗小米报账一贯钱……多余出来的全被私藏起来。

  她也不是存心贪财,而是家里的儿子要读书,她想着给找个好老师,这些钱都是用来付束脩的。

  以前也有人和老太太说过,叶氏觉得刘嫂人不坏,就没有多说什么。

  可符三不答应,“我已经问过了,你这些年,从叶府贪墨了不下二百贯,可你的儿子都两年多,还没有找到先生!你多捞的钱,都给了你的丈夫!他游手好闲,整日里花天酒地,无所事事,还养了外室,他对得起你吗?”

  刘嫂被符三问得老脸通红,她跪在地上,不停啜泣,“姑娘大仁大义,饶了奴婢这一次吧!奴婢再也不敢了。”

  “没有下次了!”

  符三果断道:“来人,把她逐出叶府!”

  听到这话,刘嫂仿佛被抽空了力气,突然,她挣脱家丁,朝着柱子就撞了过去,所幸旁边的人扯住了她的衣角,仅仅是撞伤了脑袋,没有丢性命。

  有几个仆妇就到了符三面前求情。

  刘嫂也不容易,她从前是个寡妇,被丈夫休了,无依无靠,后来现在的丈夫要了她,两个人足足差了六岁。

  所谓女大五,赛老母。

  刘嫂拿她的小丈夫是半点主意没有,不但没有主意,还要事事顺着他,刘嫂很怕被丈夫休了,如果连续遭到两个丈夫唾弃,她还怎么活着?

  几年前,刘嫂侥幸进了叶府,日子终于有些改变,最初她兢兢业业,不敢有任何差错,可后来她丈夫赌钱输了,就找她大闹。

  没有法子,刘嫂第一次偷了府里的钱,替丈夫还账,从此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

  “姑娘,刘嫂这个人太傻了,被她当家的吃得死死的,姑娘高抬贵手,别和她计较了!”

  “不行!”

  符三眉头挑了挑,“规矩就是规矩,不能随意改变,既然做了,就要承担后果,把刘嫂脱出叶府……额外给她十贯钱,养伤去吧。”

  符三驱逐了刘嫂,随后又开除了几个仆妇,还把后院的马夫,花匠,账房先生,都给换了一遍……别看在叶华眼里,符三就是个小孩子,可是在叶府上下,谁不怕符三姑娘!

  人家不光够果决,还心思缜密。

  比如刘嫂被赶了出去,当天就有人找到了刘嫂的丈夫,把他吊起来,痛打了三天,拿刀在那小子的眼前晃。

  一个大男人,靠着婆娘养,你算什么东西!

  但凡有点志气,就出去干活养家,否则,你小子没必要当男人!

  也不知道是吓得,还是真的浪子回头。这小子还真改了,他弄了一辆驴车,给店铺拉货,一年下来,不但赚了钱,还把儿子送去了学堂。

  刘嫂激动万分,特意跑去给符三磕头,拜谢姑娘的大恩大德。

  符三在叶府雷厉风行,可朝堂的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一个军粮亏空的大案,弄得政事堂鸡犬不宁,几个相公被柴荣骂得狗血淋头。

  他们拿出的解释,不但没有说服皇帝陛下,还惹来了柴荣的痛骂。

  “你们以为弄出一帮小吏,就想蒙混过关?做梦!朕只要这一千多万石粮食,到底去哪里了?没有个交代,朕就从你们家里开始找!”

  政事堂的诸公,那叫一个狼狈。

  就在他们被骂的时候,有个人到了叶华的书房,跟他侃侃而谈。

  来的人正是赵普。

  “侯爷,你可知道军粮输运的过程?”

  叶华摇头。

  赵普解释道:“是这样的,各地仓库的粮食,只要得到命令,就会运出去,而在运出的过程,是不给开具公文的,只有一份空白文书。等到这笔军粮运到前线,会按照实际收入的数量,写一份收据,同时运量的人负责报告损耗,而军营方面,会在空白文书上,写上损耗,并且盖印。运粮的官吏返回之后,依照这份公文,请求上官补盖大印!”

  赵普把过程说完,别说叶华了,谁都能听得出来,里面的漏洞简直太大了。

  比如枢密院下令,调拨军粮,从某地常平仓,调出十万石,由官员押送,到了军前,只交割三万石,剩下的七万石就不翼而飞了。

  军营方面要的是到手的粮食,不会管损耗多少。他们开出公文,交给运粮的官吏,运粮的官吏再回去请求上级官员,依据军前的公文,补上文书,就可以蒙混过关。

  “简直荒唐,为什么运粮出去的时候,没有数量,这是什么道理?”叶华厉声问道。

  赵普苦笑道:“侯爷,他们说军情紧急,给军前运粮,不同于平时征收田赋。平时征收多少,解送多少,都有规矩,通常情况下,损耗在三成左右。可军粮必须按时送达,且道路困难,会遇到敌兵偷袭,所以损耗多少,就没法说清楚了。”

  “有时候,甚至押送几万石过去,遇上了敌兵,或者山洪,或者沉到了河里,一粒粮食也送不过去。如果开出了具体数目,反而会影响军粮输送。因此最好以军前收到的数目为准!”

  “放屁!”

  叶华直接爆粗口了,“就算再糊涂,还能没有个数?假使地方仓库亏空严重,地方官大可以上报说是当做军粮运出去了,而运量的小吏可以推说消耗在路上,结果就是这笔亏空,不翼而飞了!对吧?”

  赵普连连点头,“侯爷果然机敏!借着给前方运送军粮,地方官吏,把历年的亏空给清掉了,还有人趁机大发利市,很是赚了一笔!结果呢,前线拿到了不到一百万石粮食,朝廷却支出了上千万石不止!这帮人沆瀣一气,狗胆包天,把军国大事,百姓的民脂民膏当儿戏,简直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叶华点了点头,却又笑了起来。

  “你跟我说这些干什么,既然弄清楚了状况,你就给陛下上书,弹劾政事堂诸公,说他们营私舞弊,贪墨国帑民财就是了。”

  赵普咧嘴苦笑,“侯爷,我敢说,几位相公并不知情,即便是知道,可为了供应军需,收复燕云,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光是这个案子,就追究相公们的罪责,怕是不妥当。而且这种做法已经行之有年,根源还是因循守旧,百年积弊。要想解决,应该从根本下手。”

  “哦,说来听听。”叶华好奇问道,他真想看看,这位宰相之才,能拿出什么高招。

  “侯爷,眼下地方官吏,他们管着常平仓,也负责运送粮草,什么都是一个人说了算,自然难免有弊端出现。我的看法是改制!”

  “怎么改?”

  “设立转御史,专门负责调运粮草,再增设提举常平仓官员。有人负责常平仓,地方官吏就没法随意侵占,而转运使又监督常平仓,如果出现亏空,就会立刻处理。至于运送粮草的重任,则是转运使和地方共同完成,这样一来,三方互有监督牵制,虽说不能杜绝亏空,但也能解决不少问题,侯爷以为然否?”

  

第339章 来自柴荣的考察

  

  赵普紧盯着叶华,他很想从叶华的眼神里得到鼓舞,毕竟这是他苦心思索的办法,非常需要有人支持,而叶华就是最好的人选,只是赵普要失望了,叶华默然半晌,才缓缓道:“你恐怕还有更多的建议,都一起说出来吧!”

  诚如叶华所言,如今仅仅是军粮一案,赵普大可以上书柴荣,没必要来找叶华,既然来了,就表明赵普有更大的野心,远远不是设立个转运使那么简单。

  赵普深深吸了口气,从袖子里拿出一份札子,恭恭敬敬摆在叶华的面前。

  “这是我为陛下拟定的韬略,还请侯爷过目。”

  叶华颔首,他拿了起来,翻开观看。叶华看得不快,他仔细品味每一句话,赵普的心血结晶,当然不同凡响。

  在札子当中,赵普提出了十二个字的方略。

  “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这十二个字,是针对地方藩镇,可也是针对这次暴露出来的弊病。

  柴荣借着高家的事情,收回了藩镇的继承大权,各地节度使,节度副使必须由朝廷指派任命,人马调度,也需要服从天子旨意。

  这只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要想彻底消灭藩镇,还有很多功夫要做。

  赵普建议,收回节度使的人事,财税,刑名等权力,将节度使的职权限制在有关军事的方面,其余东西不许碰触。

  安排转运使,征收粮食赋税,既负责将钱粮运到京城,也负责承接京城的物资,转移地方和军中。

  节度使没法碰触财税,也就没法肆意扩军,私自壮大自己的力量。

  针对那些还有不小势力的地方藩镇,则要求他们把精锐兵力交上来,编入禁军。同时还要限制将领家丁随从的数目,防止他们做大……

  这一连串措施用下去,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全都打在要害之处。只要能做到一半以上,困扰两百年的藩镇弊端,必将彻底解除,叶华是半点怀疑都没有,毕竟历史上赵家兄弟就是这么干的,珠玉在前,只是大周要重蹈覆辙,变成“弱宋”吗?这真的是自己希望看到的?

  叶华在问着自己,不由得陷入了思索。

  赵普很想说服叶华,他诚恳道:“侯爷,就拿这一次的亏空来说,这笔账还真不能算在政事堂,也不能都算在文官身上,这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赵普问叶华,“侯爷,你知道眼下地方上,军占了多少?”

  “应该有一半!”

  “是六成!”赵普无奈叹道。

  所谓“军”是唐代在边境驻守部队的称呼,大的叫军,小的叫守提,自从五代以来,军变成了一种行政区域,由于战事越来越多,四分五裂,各种“军”也就越来越多,翻开五代十国的地图,原来熟悉的地名都变成了“某某军”,让人看的是一头雾水,昏天黑地,根本闹不清楚。

  按照规矩,军,是隶属于府州之下,比县一级要高,但是不辖县。

  可是在有兵就是草头王的时代,军头们怎么会听知州知府的安排,那不是笑话一样吗!

  因此几乎所有的军都凌驾于府州县之上,节度使也顺势成为了地方长官,不但握有军权,还有民政大权。

  就拿这次来说,政事堂下令,要给前线输送粮草。

  普通的州县会听从命令,如数调拨,当然了,其中贪墨也不在少数,甚至是非常惊人。但是相比那些“军”,情况就好不少了。

  地方的节度使,为了扩充势力,当然要贪墨粮饷,侵吞国库民财,壮大自身力量。

  大周治下,有一半以上,都控制在各种“军”之下。

  试想,一半是文臣说了算,一半是武夫当权,彼此犬牙交错,错综复杂。

  面对这么个糟心的局面,不出问题才怪!

  针对这次的弊案,也是针对藩镇割据,赵普提出了他的全套方案。

  除了那十二个字之外,他还建议废军,改成州府,派遣文官,治理地方。这样一来,就能做到上下一心,如臂指使。遇到了军情,武人专心打仗,文官专心后方,各自负责一摊,就能通力配合,再无差错。

  当真是好办法!

  叶华暗暗叹息,没错,这就是历史上,“大怂”所走的路子,赵普是提前拿出来,要给大周用上了。

  难怪赵普要找自己,这么大的事情,没有强有力的人物支持,是别想说服皇帝,别遑论落实下去。

  说起来,赵普也算是慧眼独具,只要叶华愿意点头,就成了一半。而且凭着功劳,赵普完全能一举杀入政事堂。

  现在那几位宰执相公,范质长于法令刑名,王溥长于文学,魏仁浦精于算计,李谷是理财能手,薛居正办事的能力太差……算来算去,朝中缺少一位真正调和阴阳,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宰相之才!

  某种程度上,郭威是希望叶华担负起宰相的使命。

  可他毕竟是武夫,还有很多不便,假如赵普能杀入政事堂,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真宰相。

  面对叶华,赵普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侯爷,下官自问,这套方略是为了朝廷好,绝无我个人的一点私心杂念,侯爷若是能支持,下官愿意和侯爷联名上呈陛下。”

  这么大的功劳,要分给叶华一半,赵普还挺大方的。

首节 上一节 229/5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