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 第363节

  而且百姓苦于高昂的盐价,迁怒盐商,这时候李弘冀就对他们下手,取盐商的财富,填补国库空虚,砍盐商的脑袋,消弭百姓的怒火。

  这家伙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作响。

  只是局势发展太快,还没来得及把盐商养肥,大周就有了南下态势,李弘冀为了防备食盐短缺,他给扬州的盐商降旨,责令他们进献食盐五十万担。

  当然,身为皇帝,是不会白要钱的,李弘冀给了钱,只不过给的是最新铸造出来的“当百大钱”。

  拿到这笔钱的时候,盐商都傻了!

  当百大钱!

  亏你给得出,还不如直接抢呢?

  一枚当百大钱,含铜量略微比三枚铜子多,也就是说,以当百大钱计价,盐商实际只拿到了三十分之一的价钱。

  李弘冀,你丫的就是个强盗!土匪!

  盐商们切齿痛恨,恨不得抓住李弘冀,把他给生吞了。奈何人家身为皇帝,根本不是他们能比拟的,只好认命。

  可接下来的事情,更让盐商愤怒不已。

  大周扶持的苏州银行建立起来,兑换当十大钱不说,还提供有息存款业务。

  盐商们顿时来了兴趣,他们决定向苏州银行转移财产。

  可刚刚运了两船,长江水师就封了扬州江面查抄船只,当搜到运送的铜钱之后,全数没收不说,还顺势抓了相关人员,全都给下了大狱。

  李弘冀还降下旨意,谁要是敢往苏州银行擅自存款,立斩不饶!

  抢我们的财产还不算,又断我们的财路,是可忍孰不可忍。

  苏州的商人已经做了榜样,论起实力,我们盐商比他们可厉害多了,大不了也举起义旗,归顺大周算了。

  当有了这个念头之后,盐商快速评估,他们比苏州有一点优势,一点劣势。

  优势就是他们在江北,大周的人马近在咫尺。

  而劣势呢,就是扬州屯扎了太多的南唐人马,水陆全都有,想要造反,立刻就会遭到镇压。

  所以盐商就联名写了血书,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大周出兵。

  扬州隶属江都府,金陵隶属江宁府,金陵号为西都,扬州号为东都,地位相当于大周的洛阳,甚至犹有过之。

  濒临长江,扼守运河,堪称江北屏障,兵家必争的重镇。

  想拿下扬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叶华这家伙向来不愿意硬打硬拼,虽然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是新军个个都是良家子,不少人还都读书识字,日后去地方当小吏,那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浪费在用人命填的攻城战中,实在是暴殄天物。

  不想硬拼,却还要拿下扬州,应该怎么办?

  “这还不简单,让盐商们当内应,聚集手下的盐工灶户,在城里闹起来,顺便把城门打开,放大军入城,扬州不就到手了。”赵二笑嘻嘻道。

  听完他的高论,叶华只想说一句话,“你往后不要讲是我的弟子,太丢人了!”

  赵二仿佛挨了一记闷棍,很是尴尬。

  在师父面前,他总是不喜欢动脑子,可被叶华骂了,又不能不开动脑筋。

  寻思了一会儿,赵二道:“师父是担心盐商不顶用?”

  叶华微微点头。

  赵二仿佛得了鼓励,继续道:“李弘冀盯上了盐商,就不会怕他们的造反,没准李弘冀还在等着盐商闹事呢!或许,我们的大军开过去,盐商的脑袋就会落地!”

  叶华终于点头道:“李弘冀心狠手辣,连父亲弟弟都能杀了,更何况一群不相干的盐商。只不过盐商跟朝中的官吏彼此勾结,如果反情不明,李弘冀是不好动手的。”

  “弟子明白了!”

  赵二有些遗憾道:“师父,既然如此,盐商就不能指望了——也是这个理,苏州的商人闹过一次,李弘冀怎么能不提防呢!只是可惜,好好的一招棋,却没法发挥作用了!该死!”

  叶华大笑,“错了,盐商可用,只不过要动一些脑筋罢了。你知道李弘冀最大的弱点吗?”

  ……

  “我那位皇兄最大的弱点就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他有权谋,有韬略,有野心,有手段……可他不懂民间疾苦,不知道老百姓所思所想,在他眼里,南唐兵力强盛,蒸蒸日上,可是从我的眼中,南唐已经是风雨飘摇,皇兄注定了一场大梦罢了!”

  李煜在心里默默念叨着,他的眼圈泛红,似乎有什么要涌出来相仿。

  很快,李煜就恢复了平静,他仔细看着叶华给盐商的回书,叶华没有让他们举事,相反,叶华答应提供给盐商一批青盐,让他们进献给李弘冀,帮着朝廷渡过难关。

  已经被当百大钱坑了一次的盐商,居然还主动进献食盐,当真是够孝顺忠心的,简直让人五体投地。

  既然他们如此忠心,朝廷当然不能亏待,盐商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准许拿当百大钱,抵偿盐工脚夫的工钱,不然纵使盐商家资巨富,也没法承担几十万挡食盐的花费。

  李煜看完之后,完全能够想象出皇兄的心思。

  食盐事大,盐工事小,当百大钱虽然损害了盐工,但是忍忍就过去了,只要等朝廷打赢了大周,会想办法补偿他们的。

  总而言之,共体时艰,相忍为国,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皇兄啊皇兄!柴米油盐无小事!”

  李煜哀叹一声,大周君臣做事,向来是扶弱抑强,尽量折腾百官,保全百姓,推行清丈田亩的时候,就因为步子大小的问题,担心百姓受害,大造尺子,发动官吏生员小心丈量,务必做大公平合理。

  这样细腻为政的方式,不会出现在南唐。

  李弘冀觉得改种桑田有利于增加岁入,就下令做了,丝毫不会想到,老百姓会不会养蚕缫丝,也想不到粮食缺口怎么办?

  有人要说,李弘冀不是想到从吴越和荆楚弄粮食吗?

  可问题是弄来的粮食怎么到老百姓的手里?

  是让商人负责,还是让朝廷的官仓平价售粮,各地桑田几何,缺少粮食多少,桥梁道路情况是否完好……

  这些看似琐屑的事情,却关乎整个计划的成败,一旦出了错,良法也会变成恶法。

  柴荣早年行商,他懂这个道理,叶华更是明白,他甚至能以此为武器,来攻击南唐。

  只不过李弘冀不懂,所以他看到了盐商进献食盐的奏疏,欣然点头,后面提到用当百大钱付工钱,他稍微犹豫了一下,却也答应了,毕竟他能干得出来,总不能不让别人做吧!

  当然了,就算下面的人不答应,也是跟盐商们闹,和他半点关系都没有。闹得严重了,就砍几个盐商的脑袋,平息民愤。

  貌似曹操就是这么干的,效仿先贤,没有问题的!

  李弘冀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他的点头,等于是放开了口子,盐商们光明正大,把当百大钱花了出去……既然当百大钱都能花出去,当十大钱就更不成问题了。

  原来李弘冀在南唐境内,只准用当五大钱,当十大钱是在吴越使用的。

  可现在倒好,口子一开,就再也管不住了。

  混乱的钱币,就像是一头张开大嘴的怪兽,肆意吞没百姓的财富,富裕的人变穷,穷人变得赤贫,而赤贫的人……王三本是个农户,家里有不到十亩水浇地,勉强过活度日。

  可朝廷下令,要改种桑苗,王三种了十几年稻谷,不会种桑,家里还没有婆娘,谁能帮他?

  王三是个倔脾气的,他就死扛着,别人插了桑苗,他依旧种水稻插秧,就是不改……就在端午节那一天,朝廷派人检查,发现王三家没改,立刻踏平稻田,把王三抓起来,狠狠抽了二十鞭子,还给戴上了大枷,在衙门外足足站了三天,差点要了他的命。

  等王三爬回家,却发现家已经被封了,三间茅草房没了,十亩田也被收走了,插上了桑苗。

  王三想要去找人理论,结果好心的邻居告诉他,是县令的小舅子拿了他家的田,一介草民,有多大的本事,能跟官府斗?

  王三彻底绝望了,他靠着老乡施舍,勉强过了十天,身上的伤还没好利索,就背井离乡,跑去泰州一带,背卤水,当了盐工。

  一干又是几个月,王三仗着身体强壮,每天都比别人背的多,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攒钱,再买一块地,然后回家当农夫。

  这个念头支撑着王三,像是牲畜一样,每天早起晚归,睡窝棚,吃粗劣的饼子,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耕地的牛,沉默坚韧,能永远撑下去。

  只是这一次他承受不了了。

  每个月累死累活,一贯钱的收入,换成当五大钱,只剩下二百个,他忍了,可换成当百大钱,只有区区十个!

  老子辛苦一个月,只挣十个钱!

  去他娘的狗屁朝廷,你们抢走了老子的一切,到了现在还不罢休,连工钱都克扣,老子活不下去了,只有跟你们拼了!

  沉默的王三不知从哪里摸到了一把铁锤,他藏在袖子里,装成领钱的人,到了发放工钱的书吏前面,突然暴起,一锤下去,脑浆迸裂,溅了他满脸都是。

  王三鬼使神差,舔了下腮边的血水,狂叫声声,扑向了看守盐场的士兵……

  

第528章 未来的宰相

  

  盐工袭击了守卫盐场的士兵,杀官军一百五十人,盐场工头、账房,灶头等等管事之人,有五十之多。

  南唐沿袭汉唐以来的盐铁专卖国策,盐场掌控在朝廷手里,盐商领了食盐,也只能到指定的区域销售。

  当然,也有盐商直接负责生产,只是这样的盐场也有朝廷的兵丁控制,总而言之,在盐工灶户的眼睛里,盐商就是朝廷,朝廷就是盐商,他们根本是一家的!

  不要讲什么客气了,王三浑身是血,奋力抡动铁锤,正好砸在了一个盐丁的胸口,盔甲砸碎,胸骨下凹,一口老血喷出,其中带着几块暗色的碎片,内脏都给打碎了!

  盐工们忘情厮杀,平时他们像牛马一样干活,拜这些老爷们所赐,练出了结实的体魄,现在该让大老爷尝尝他们的厉害!

  杀光了一处盐场的人,盐工们稍作休息,立刻冲向了第二座盐场。

  举事起义历来如此,不杀光敌人,就等着被敌人杀光!

  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绝没有侥幸!

  他们冲入了第二座盐场,直接杀入了盐工的窝棚,这些穷苦到一无所有的盐工,就等着这一天。

  或许有人在梦里想过,要造朝廷的反,奈何没有人带头,让他们迈出最后一步,实在是太困难了。

  这就是咫尺天涯,终于,有人捅破了窗户纸,千里河堤,出现了一个缺口,后面就是滔滔的洪水,扑面而来。

  盐工们几乎没有迟疑,就提着扁担,跟着杀了出去。

  一座盐场,两座盐场……蔓延速度之快,简直胜过流感。

  不过十天的光景,泰州,如皋,凡是沿海的盐场,全数陷落,盐工抢占盐场之后,他们把那些干干净净的食盐捧了出来,堆成了小山。

  说来讽刺,虽然盐工们天天挑卤水,砍柴,烧火,搬运……可生产出来的食盐,最干净,最好的,全都有朝廷的红印,等闲人动不得。他们只能吃那些混杂了草棍沙子的劣等食盐!

  奶奶的!

  现在老子拿下了盐场,老子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不但吃最好的,还要用来刷牙,有钱人不都这样吗!让老子也享受一回。

  有人抓起成把的盐,就往门牙上蹭,龇牙咧嘴,各个都是表情包。

  盐工们发疯的不少,但还有更多清醒的人,他们手里除了食盐,一无所有,假如朝廷大军杀来,拿什么抵抗?

  人虽然离不开食盐,但也不能光吃食盐啊!

  因此很多盐工拿着盐,跑去乡下,跟老百姓换粮食,换家畜,换蔬菜,换一切能换的东西!

  盐工们被钱币给折磨苦了,他们什么钱都不要,只要东西!

  瞧见没有,一担盐,换一石粮,三担盐换一只羊,二十担盐换一匹战马……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在扬州这个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周围出现了,而且还迅速蔓延,深受百姓的欢迎。

  盐工被钱坑苦了,老百姓又何尝不是!

  当五大钱,当十大钱,当百大钱!

  去他娘的!

  一文钱都不当!

  老百姓彻底抛弃货币,甚至有人学盐工,也召集青壮,驱逐南唐的官吏,跑去跟盐工遥相呼应,共襄盛举。

  南唐的人马已经退回了如皋,泰州,扬州等寥寥无几的城市,整个农村,都被举事的盐工和百姓占据了。

首节 上一节 363/5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