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 第397节

  韩姑娘突然感觉到一阵寒意,符三外露的虎牙,闪闪发光,简直像是小恶魔附体!她会怎么收拾李德明啊?

  城外军营,李德明,还有一些犯官,正在草棚下面坐着,躲避外面的太阳……突然有一队士兵冲来,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条木棍。

  “全都站出来,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第一批武装移民,所有人要接受三个月的军训!”

  

第573章 未来的财神爷

  

  李德明年过五十,多年来养尊处优,一听说要三个月的军训,他都疯了。

  干脆杀了我算了!

  李德明一副引颈就戮的悲壮模样,其他人纷纷嚷嚷,我们是文人,死也要死得体面,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像武夫一样训练。

  不行,就是不行!

  “瞎叫嚷什么!”

  韩山黑着脸,愤怒训斥,“告诉你们,陛下降旨,三个月之后,你们就要上船去安南。你们可以不训练,到时候,去了安南,你们手无缚鸡之力。安南遍地的蛮夷,跟猴子差不多,他们可是会吃活人的!不想成安南人嘴里的肉,就给老子起来,好好练!”

  韩山反复说了几遍,这帮人都跟吃了苦瓜似的,那叫一个难受啊!

  谁出的损主意?

  发配安南,还让我们跟土人拼命,这心是什么做的?别人的心扎进去流红色的血,这位的心扎进去,流的是黑血!

  他们一肚子怨气,但是不管怎么说,谁也不想死。

  多数的文官还是站起身,按照士兵的要求,排成一队,绕着场地开始奔跑。

  倒是李德明,他想好了,反正都一把年纪了,死也就死了,安南我是不会去的,训练也不参加,土人我也不在乎。

  一句话,干脆点,给老夫一刀算了!

  “李天官,你放心,陛下的象牙牌是做数的,你只是贪墨,没有叛逆,陛下不会让你死的,不过……你要是打量着,装死就能混过去,你可想错了!”

  “来人!”

  他一声令下,有人冲上来,就把李德明的两条腿给绑了起来,然后大头朝下,吊在了草棚的横梁上,要么训练,要么就一直吊着,没有别的话讲!

  韩姑娘跟着符三到了城外,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啊!”

  她轻声低呼,眼中充满了骇然!

  李德明在南唐也是重臣,比起老爹的地位差不了太多。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这么对待他,未免太过了!

  她偷眼看看符三,似有疑问,却又不敢说。

  “你是不是觉得他很冤枉?”符三轻笑道:“你知道五年来,他家里的田产增加了多少吗?”

  “整整八十万亩!其中桑田就有三十万亩!他为了兼并土地,让士兵扮成土匪,去攻击百姓的村庄,一共灭了两个村子!”

  “什么?”韩姑娘吓得面无人色,“怎么会,怎么会呢!他就不怕王法吗?”

  “南唐还有王法吗?”符三讥诮道:“李弘冀带着头鼓励种桑,下面人什么干不出来。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两年前,并非大周治下,不然他就该万剐凌迟了!”

  韩姑娘彻底被吓傻了,接下来她很少开口,只是听符三介绍……李德明终于扛不住了,韩山揪着他,跟在队伍后面跑。

  还没跑两百米,李德明就大口喘气,嘴巴一张一张,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鱼。

  韩山不想放过他,继续用木棍驱赶,朝着屁股和大腿猛抽棍子,打得他龇牙咧嘴,鬼哭狼嚎。

  韩姑娘真的有些看不下去,如此糟蹋一个文人,太不应该了,李德明如此,那父亲会不会也有这么一天?

  都说大周对待士人刻薄残忍,今日一见,果然没有冤枉!

  但李德明要真是干出了灭村的事情,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可要处置他,有朝廷律法,明正典刑,这么干未免不妥当……

  韩姑娘低着头,手指不停搓来搓去,显示着内心的纠结。

  她又忍不住想起来叶华,两个人初次相见的时候,叶华少年得意,鲜衣怒马,对待李谷,就很不客气。

  当初还没觉得怎么样,直到后来叶华废了孔圣人一脉,跟天下文人作对……韩姑娘的心态,就渐渐变了。

  所谓美人配英雄,她希望自己的郎君能文武双全,才貌无双,天下人人都称赞,竖大拇指,要温文儒雅,要谦恭有礼,要聪慧仁爱,要……要求越多,她就越发现叶华跟她想得不一样,也是由于心态的变化,她才没有继续找叶华,现在想起来,主动放弃的人是她。至于叶华,根本就没有开始,更谈不上什么遗憾了。

  符三嘴角带笑,月牙一般的眸子,轻松穿透韩姑娘的外表,把她的心看得一清二楚。

  “很吃惊对吧?”符三笑道:“文人总觉得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理,不能坏了规矩。李德明这样的人,或是明正典刑,或是恩待荣养,就是不该如此折磨他?对吧?”

  不等韩姑娘说话,符三就笑道:“可是啊,我没有法子!拿了那么多钱,去买作坊,买劳力,买土地……要是不好好训练他们,我的钱岂不是白花了!”

  韩姑娘一头雾水,她只想问一句,同样都是女人,叶夫人,你到底在干什么啊?

  ……

  “陛下,金陵的纺织作坊已经盘点过了,这里面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其一是皇商,也就是李弘冀直接控制的,其二呢,就是世家豪门控制的,像冯延己啊,宋齐丘啊,这些人手上都有不少田产,也有作坊,其三,就是普通商人控制的作坊。前两种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特权也最多,第三种呢,数量大,规模小,有些就是家庭作坊,两三张织机而已,基本上是母亲带着女儿,或者婆婆带着儿媳在做。”

  柴荣点头,“叶卿,前两种作坊,一定要收上来……只是该收归官营,或者是转给商人,朕还没有想好,你有什么建议?”

  “陛下,臣以为要保留一部分官营,最好直接挂在宫里,让皇商负责。”

  柴荣轻笑道:“怎么,叶卿瞧朕穷,要往朕的手里塞钱?”

  叶华笑道:“陛下手里的钱再多,也只好拿出来干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不会像商人那样,拿去吃喝挥霍了。”叶华正色道:“臣以为海外开拓,不能都交给商人,朝廷也要分一杯羹。自己手里掌握生丝,掌握作坊,掌握船队,就能调控市场,避免商人垄断利益。”

  叶华的建议可是有道理的,郑和船队就是典型的官方贸易,永乐大帝能干出那么多的大事,没有钱怎么能行得通!

  可惜的是后面的皇帝糊涂,听了文官的忽悠,把海图都给烧了,官方贸易是停了,那些东南的豪商巨贾,纷纷出海,赚的钱都流到了私人的腰包。

  所以官方贸易一定要有,官营的作坊也有存在,而且还要十分强大才行!

  不可回避,官营的作坊会存在很多弊病,比如李弘冀手下的皇商,他们织丝绸不用纳税,而且还有官府帮着低价征收生丝,又有官府帮着出售织好的丝绸。

  其结果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弊病丛生,织工百姓,饱受压榨,织出来的丝绸质量奇差无比,只是肥了一群皇商和官僚而已。

  “臣觉得官营这部分,交给柴太傅就好,他保证妥善管理,严格纳税……虽然是官营作坊,绝不会仗势欺人的。”

  要把作坊给老爹?

  柴荣探身,盯着叶华,“你跟我说实话,那个……他能行吗?”

  “陛下放心。”叶华笑道:“柴太傅比谁都在乎这个江山,他手上还有那么多船队,负责和倭国的贸易,把作坊给他,我敢担保,一年至少给陛下弄回来几百万两金银!”

  老爹这么有出息了?

  柴荣眼睛发亮,十分欣喜。

  “哈哈哈哈,看起来,你这个师父当得不错啊?”

  叶华慌忙摆手:“不敢不敢,其实还是太傅心念着陛下,血浓于水啊!”

  柴荣点了点头,“要说起来,他也不容易,我听说,他准备从别处过继个孩子,继承柴家的香火?”

  叶华道:“是有这么回事。”

  柴守礼也挺无奈的,他的儿子给了郭威,就是老郭家的人,他现在成了孤老,以后要是死了,连个打幡的人都没有。

  柴守礼琢磨着,要从其他各房过继一个孩子,这事只有极少的人知道。

  “朕不孝啊!”柴荣道:“叶卿,我打算让次子改回柴姓,你看行不?”

  柴荣已经有了三个儿子,除了长子郭宗训之外,次子叫宗让,三子是符二小姐所生,叫宗熙。

  柴荣的意思是让次子改回柴宗让,然后到爷爷柴守礼的膝承欢,替他爹尽孝。

  只不过这么安排,对柴宗让有点不公平。毕竟这么一来,二儿子就失去了宗室皇亲的资格,而且符皇后那里,能不能愿意;在宗法上,能不能行得通……柴荣在国政上向来一言而决,可是到了自己的家事,就有点挠头了。

  毕竟古往今来,像他们家这么麻烦的,也是绝无仅有。

  叶华想了想,笑道:“陛下,要我说这么安排,再好不过了。若是陛下愿意,不妨让二殿下拜在臣的门下如何?”

  “哦?叶卿要主动收徒?”

  叶华笑道:“其实我是替他三姨收徒。”

  “金定?”

  “嗯!”叶华道:“她现在怀了身孕,总是念叨着,以后要多多相夫教子,她手上那么多产业,也要有个人负责。原来是想交给幸哥的,奈何他只喜欢动手做东西,志不在此。若是二殿下有兴趣,我们愿意教给他所有经商的本事。”

  柴荣当然知道这两口子的本事,往后二儿子可就是大周的新一代财神了!

  “叶卿,你又帮了朕一次啊!”柴荣感激道。

  

第574章 轻松的安南之战

  

  皇帝的龙椅只有一把,既然立了太子,其他的皇子就没有机会了,富贵闲人,就是他们最好的下场。

  叶华能收下二皇子,并且好生调教,让他成才,柴家也就有了后人,既能弥补柴荣心中的亏欠,又能安慰柴守礼孤寂的心,实在是一举两得。

  有人或许要问,符三肚子里也有孩子,有了徒弟,冷落了小东西该怎么办!其实根本不用为了小家伙担心,叶华还有爵位,还有一大堆的东西,可以让他继承,就看小家伙的兴趣了。

  而且这也是叶华的初步设想,究竟要怎么发展,还要看孩子自己。

  比如郭幸哥,叶华就希望他学习经商,奈何郭幸哥的兴趣全在数理化上面,做出了灌溉的水车,又弄出了水空调,最近小家伙的兴趣又转移到了火药上面,听说天天往冠军坊跑,哑翁都吓坏了,生怕殿下有半点损伤,他可负担不起。

  哑翁特别派遣两个人,照看着郭幸哥,只许看,不许乱碰。

  即便受到了限制,郭幸哥也乐此不彼,还发誓要造出世上最强大的火器。

  叶华是很尊重小孩子想法的,只要喜欢,愿意干什么就随他们去。

  眼下还是要处理江南的事情,毕竟刚刚征服这么大片土地,百废待举,刻不容缓。妙的是要恢复江南,最快速的办法就是把李弘冀搞砸的丝绸产业重新运转起来。

  别看李弘冀弄得一团糟,但是他的做为,毕竟搅动了一池春水,凿开了突破口……这位南唐后主,最大的功劳居然是减轻了大周变法的难度,弘冀太子在天有灵,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了。

  “官营的作坊归属宫里,由柴太傅暂时负责。那些大世家控制的作坊,做好估价,转卖给其他商人,由他们进行合法经营。”

  叶华发现,古代的读书人还真是牛啊!

  有了功名,就能携带一定数额的货物,长途跋涉,沿路不需要缴纳赋税。这项规定最初是考虑到官员要定期调整官职,到处奔波,随身要带着一些财物,为了方便官员迁居,就免除了税赋。

  可是真正落实下去,很快就走了样。

  官员借口免税,大肆携带货物,或者干脆把其他商人的货物算在自己的名下,光明正大逃税。

  还有人更是猖狂,他们让手下人打着自己的旗号,长途贩运货物,逃避税赋。

  总而言之,税收就像是一张大网,不能有半点例外,否则就什么都捞不到。

  世家大族,官僚豪商,他们直接参与经营,不但逃税严重,而且他们还仗势欺人,压榨桑户。

  皇商干的事情,他们一样不少,只是规模小了很多而已,但是蚂蚁多了,也能咬死大象,几十家凑起来,危害比皇商还要大!

  柴荣对税收最敏感,这位皇帝陛下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谁也别想占他的便宜!

  偷税?

  一文钱也不行!

  柴荣果断降旨,将从世家大户手里抄没的丝绸作坊,转卖给普通商人,毫无疑问,这是天降横财,江南的商人都疯了。

  敏感的苏商最先赶到了金陵,紧随其后,浙商,闽商也赶来了,甚至连岭南的商人都来凑热闹。

  谁不知道丝绸是赚钱的,而且还是暴利,一船丝绸运出去,能换回半船银子。

首节 上一节 397/5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