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邻居是皇帝 第9节

  他感慨万千,“又是一次改朝换代,又是一次生灵涂炭。老夫听说有义民保护郭家人的尸体,心里很是高兴。你们的义举,救了几十万生灵,老夫替开封百姓,拜谢了!”

  说着,冯道深施一礼,弄得叶华迷糊了,这老狐狸打得什么算盘,是什么意思啊?

  冯道解释说:“陛下错杀郭王柴三家,郭相公挥军入城,老夫最担心他一怒之下,迁及城中无辜百姓,将士缺少约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时候开封就成了人间地狱了!”冯道见过太多次了,幸好这次不同!

  “你们帮着郭家收尸,开封百姓,感念郭相公恩德,知恩图报,仗义相助,郭相公必然要约束部下,少遭杀孽,不会随意涂炭生灵,光是这一件事,就堪称万家生佛,功德无量啊!”

  冯道不停说好话,叶华总是对老狐狸抱以怀疑,他不咸不淡道:“郭相公治军严谨,志存高远,不会乱来的。”

  冯道不以为然,“郭相公固然是宽厚之人,可他手下的将领却未必……王峻迁怒老夫,也是因为老夫挡了他的财路,没法屠戮抢掠。你也是如此……不过郭相公喜欢你,不用害怕的。至于老夫,年过花甲的糟老头子,更不值一提,只要能让开封百姓躲过一劫,老夫也就死而无憾了。”

  冯道说话之时,叶华不停察言观色,想要看看,老家伙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么想?遗憾的是,从头到尾,冯道都是悲天悯人,看不出半点演戏。

  “对了,郭相公让你当掌书记,不是真的负责什么,只是让你跟在身边历练而已。老夫送你八个字,足以胜任此职,多看、多听、多记、少说……”

  冯道还要继续讲下去,突然有人跑进来,对着冯道说:“老太师,郭大帅请你过去议事,是有关将士的犒赏事宜。”

  冯道脸色大变,连忙起身,匆忙离去。

  老狐狸走了,叶华久久不语,陷入了沉思。

  冯道说的是真的吗?

  他能为了保护百姓,费尽心机?

  怎么也不像冯道的作为,但是他也没有必要和一个小孩子撒谎,难道他是看出了自己在郭威心中的地位,才故意说给自己听,想借着自己的嘴,转给郭威?那他也太深沉了!

  叶华想不通,他努力回忆,这些日子他和冯道打过几次交道,第一次就是百姓和开封的衙役士卒一触即发,是冯道拦下来。接下来就是郭威进城,去看家人的尸体,冯道没有居功,而是如实相告。

  再有就是这次,冯道把王峻的打算说得清清楚楚,还教给了自己八个字!

  这些事情,假如不是冯道做的,换成任何一个人,叶华都会把他当成宽厚长者,可以信赖,但是落到了冯道身上,实在是让人信不起来!

  天下大乱,朝代更迭,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冯相公,几十年炼出来极品官僚……这样的人,能真心为了百姓吗?

  叶华想破头,也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冯相公!

  转眼到了第二天早上,陈石气喘吁吁跑进来,“华子,你说得对,姓冯的真不是好东西,他怂恿郭大帅查抄百官!”

  

第14章 比邻而居

  

  叶华捞到了一个掌书记的官,陈石也混得不差,被任命为郭威亲军,他去领盔甲告身,结果听人谈论,说是昨夜郭相公找了几个亲信重臣,商讨收拾局面的事情,其中冯道就献上了一份名单,建议郭威立刻查抄这些官员的家产,并且将他们贬为奴仆,赐给有功将士!

  大家伙私下里全都在骂,老冯道真是不要脸。

  你已经混了三朝,如果郭威称帝,那就是四朝元老,你换了多少主子不要紧,别人就该死,这世上有这种道理吗?

  据说有人甚至往冯道的府邸扔便便,弄得冯太师狼狈不堪。

  不过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做,冯道依旧我行我素,至于郭威,偏偏对冯道信任尊重有加,引为心腹股肱。

  “我说华子,郭相公会不会也是个糊涂蛋?”陈石疑惑道。

  叶华毫不客气敲了他脑门一下,严肃警告道:“石头,你现在是郭大帅的侍卫亲军,身为一个下属,你应该学会忠诚!学会闭嘴!少说大老板的坏话!我送你八个字:多看,多听,多记,少说!”

  陈石吐了吐舌头,念叨了两遍,然后用力点头,“华子,你真厉害,这八个字说的太好了,我记下了!”

  “不是我说的,这是冯太师送给我的!”

  “冯道?他不会要害你吧?”陈石夸张道,在他的心里,冯道算是彻底黑了,开始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冯道,倒是叶华,他有了另一番思考。

  昨天夜里,郭威和众人商讨犒赏士兵的事情,这是叶华亲耳听到的。

  冯道提议查抄官员家产,多半是为了填补窟窿,把所获奖励给郭威手下的骄兵悍将。大家都说老冯道是个坏蛋,那不妨换个思路,不查抄官员,哪来的钱去犒赏三军?

  户部?三司?还是皇帝的内帑?

  别开玩笑了,从安史之乱以后,两百年间,战乱不断,民力凋敝。尤其是进入五代,每一次破城,都伴随着抢掠烧杀,几乎没有侥幸!

  道理很简单,没有钱谁也不愿意卖命,让丘八大爷空着肚子给你打仗,对不起,他们可不是岳家军,更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敢不让他们吃饱了喝足了,这帮人翻脸就能把你宰了,再换一个新老大,甚至是新皇帝,反正两百年来,大家伙都是这么玩的!

  就算郭威以仁义宽厚著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带兵杀进开封,一样要准许大家伙抢夺杀戮三天,满足了大家伙的胃口,然后才能收拢队伍,恢复秩序,不然士兵可是会翻脸的!

  只不过因为叶华的存在,让事情出现了偏差。

  他主动替郭家收尸,有几百义民参与,后来更是掀起了上万人和朝廷冲突……这样一来,开封的百姓就算是主动投靠郭威,成了自己人。郭威进城之后,当然要全力约束部下,减轻杀戮。

  事实上,郭威只让三万人进城,还有近十万人马留在城外。

  冯道说叶华救了几十万人,功德无量,虽然有些夸张,但绝对不是无的放矢。

  弄清楚了这些,也就明白王峻为什么看叶华难受,怨恨冯道的原因了。王峻死了家人,心中有恨,手下又那么多的人马,都张着嘴等吃的,不让抢掠烧杀,难不成让他们把王峻给煮了吃肉?

  不查抄百官,就要抢掠百姓,二选一,没有第三种可能!

  叶华把道理说了一遍,“石头,假如是你要怎么选择?”

  “我?”

  陈石瞪圆了眼睛,该怎么选择?没得选择啊!

  只要有点良心,就会向官吏下手,毕竟这帮人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没几个好东西,就算有人被冤枉了,冯道也建议了,只是将他们贬为奴仆,还能保住一条命。

  如果对百姓下手,那就真的要血流成河了……真正让陈石困惑的是莫非冯道是个好人?他真是替百姓着想?

  陈石有种毁三观的感觉……

  叶华负着手,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从穿越过来的这些天,无论是救下小郭,还是去替郭家收尸,鼓动百姓起事……他一步步都充满了危险,稍微不慎,就要丢了小命。

  拿救人来说,他们藏身破庙,就算能躲得过衙门,能躲得过其他的乞丐吗?更何况还玩出了舍粥的把戏,吸引了一大片贪婪的目光,以几个老弱病残,根本没法自保。幸好韩通帮忙,找到了忠心耿耿的帮手,才保护了小郭的安全。

  至于收尸闹事,更是危机重重,如果没有冯道拦下了冲突,就凭着叶华的小身板,没准早就挂了,等不到郭老大进城。

  还有,如果不是柴夫人的一封信,郭威怎么会相信小郭是他的儿子,如果郭老大不认下这个孩子,那岂不是犯了冒认亲戚的大罪,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

  叶华反思这些,倒不是后悔了,他想的很明白,做什么事情都有风险,他一点本钱没有,在这个空前混乱的世道,如果不敢赌,不敢拼,不敢承担风险,只会永远被踩在脚下,像野草似的,半点有翻身的可能。

  就好比做生意的第一斗金,谁赚得那么光明正大?无可挑剔?

  不管怎么说,叶华赌赢了!

  他是郭威欣赏的世侄,当了掌书记,总算是捞到了“第一斗金”,接下来就该老老实实,小心翼翼,捧着卵子过河。要是还想继续赌,那就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而且叶华能赌赢,是因为对历史大势的把握。

  可假如史书不可靠呢?

  毕竟历史是人修的,而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一个人做了无数的事情,肯定不能都记下来,而为了“人设”,史官们就要进行取舍。

  郭威是英主,所以杀进开封,大肆抢掠的事情就要一笔带过,而冯道是无耻之徒,所以他的护民之举,爱民之心,就要尽量淡化。

  比如冯道去拜见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极尽谄媚谦卑之能事。

  耶律德光问他是什么老头,他说自己是无才无德,愚蠢迟钝的老头,又问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说就算佛祖下凡也没法救,但是陛下能救!

  这些话都堪称无耻的典范,让人作呕,老冯道的人品真是堪忧。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冯道溜须拍马,自轻自贱,耶律德光十分受用,减轻了对中原的屠戮,保住了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

  以一己之骂名,换来无数人的生还,到底是对,还是错?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史学家争论不休,叶华当然更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但他知道一点,任何人都有复杂的两面,他读的那点书,知道的那点掌故,只能作为参考,千万别都当真,要不然没混到荣华富贵,反而把小命给混没了,太不值了。

  叶华也想通了,就按照冯道所说的八个字,老实做人做事,不该掺和的事情绝不掺和,好比是幼虎,在没有长出尖牙利爪之前,最好老实躲在草丛里,千万别想着称霸森林,随便一头野猪,一条梅花鹿都能把你踢死了……

  沉默了许久的叶华,露出了笑容,他想通了,有了应付未来的办法,浑身轻松。

  正在此时,韩通笑着走进房间,大声嚷嚷道:“我来恭贺乔迁之喜,有没有好酒啊?”

  叶华一脸茫然,韩通怪叫道:“你还不知道?大帅已经把紧挨着郭府的三司使王章的府邸赐给你了,从今往后,你可就是大帅的邻居了!”

  

第15章 住在一群皇帝中间

  

  前面提到过,小皇帝刘承祐一口气杀了三位老臣,其中有大将史弘肇,宰相杨邠,还有就是三司使王章!

  坐拥三司,掌管帝国的钱袋子,国库虽然是空的,但是王章的腰包却是鼓鼓的。府邸雕梁画栋,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上等的木头,精美的石材,甚至还带着漂亮的花园,假山流水,荷花池塘,绿柳茵茵,清风徐来,跟画似的美好!

  相比之下,紧挨着的枢密使府邸却显得普通了很多。

  王章也是倒霉,他被杀前几个月,夫人病死了,他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户部员外郎张贻肃。

  郭威进城之后,当然要优待几位被害的老臣,他就让张贻肃扶灵回乡,安葬岳父。至于王章留下来的府邸,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其中宣徽使王峻就垂涎三尺,主动讨要。

  郭威有心答应,可转念一想又拒绝了。

  “秀峰兄,以你我的交情,按理说不该拒绝,可你也知道,我全家遇害,剩下的亲人不多。姨母叶老夫人天高地厚之恩,舍了命保全我的幼子,现在姨母还在病中。我准备把王府给她养病,秀峰兄,实在是对不住了。”

  王峻也傻眼了,把王章的府邸给叶氏养病,既顾全了郭威对长辈的孝道,又显得知恩图报,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只是把那么好的府邸便宜了叶家,王峻脸色很不好看,他又道:“主公,冯道献上的名单,不到30人,我已经全部查抄了,他们的家产和田地杯水车薪,远远不够赏赐将士之用,现在军中怨声载道,你可要尽快拿出办法才是。”王峻顿了顿道:“要我说,不如直接下令,处死李氏那个贱婢,把在京的所有皇亲高官全都抓起来,挨个拷问,查抄家产,充为军饷!”

  王峻刚说完,就从屏风后面转出一个人。

  “此议断不可行!”

  出来的人年纪不大,身材很高,器宇轩昂,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英武之气,让人不敢小觑。能在郭威和王峻面前如此说话,除了柴荣,还能有谁!

  他面色严肃,躬身道:“天下饱经战乱,民力凋敝,人心浮动,此时若是查抄宗室,掀起大狱,只会让更多人离心离德,叛乱四起,难以收拾。”

  王峻哼了一声,“说得好听,不查抄宗室皇亲,哪来的钱犒赏三军?若是拖延下去,不用别人反叛,在京的士卒就要哗变了!”

  柴荣微微一笑,“王相公,你说的没错,有功将士必须尽快赏赐,因此我提议将京城周围的土地分赐有功将士,这里是我拟的一份札子,请父亲过目。”

  说着,他把札子送到了郭威手里。

  郭威早年不识字,后来成亲,还是和柴夫人学的文化课,好在柴荣的札子也不复杂,郭威浏览了一遍,就有了数。

  “好,就按你的办法来。”说完,他冲着王峻道:“秀峰兄,这些年战乱频繁,京城周围十室九空,无主之地不少。按照功劳大小,分给将士们,5年之内免田赋,让他们招募流民,好生耕种,有了田就有了一切!”

  王峻张了张嘴,相比起土地,他更想纵兵抢掠,做无本生意,毕竟春种秋收,一滴汗摔成八瓣,实在是太费事了。

  当然了,王峻这么想,可不代表普通士兵也这么想。

  大家伙南征北战多年,好多人都三四十岁,也安顿不下来,娶不起媳妇,眼看着就要断子绝孙,谁不发愁啊!

  夜晚睡不着,有多少人都偷着揪头发,唉声叹气喝闷酒,一点办法没有。

  如今能分配土地,还给五年免赋,简直是求之不得。

  王峻没法反对,只能下去安排。

  书房里只剩下郭威和柴荣两个人,郭威把札子放在手里,又看了看,然后笑道:“这是老太师的手笔吧?”

  柴荣没有隐瞒,“的确是老太师的意思,他和我说,父亲入主开封,天下终于能安定了。应当劝课农桑,尽快恢复中原的元气。”

  郭威笑了笑,骂道:“球,为父不过是枢密使而已,可不是开封的主人!”

  柴荣也笑道:“这不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吗!”

  郭威沉吟半晌,“此事怕不是那么简单,正好你也赶回来了,叫上魏先生,咱们商量一下。”

首节 上一节 9/5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