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1115节

这里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吏不是官!吏部也不可能将精力放在县以下的官员身上——吏部负责的是整个大明的官员,连县一级都不想管呢,还乡?

还有就是,这些里正大部分都是当地宗族里面弄出来的,自然也就会向着自己家的宗族势力,至于朝廷法令到了这些人的嘴里会怎么解读,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一提到县下面设乡,乡下面再设村的时候,卢象升才会感觉到蛋疼无比。

大明也没有这么多过剩的人才!

尤其是随着明军不断的征伐,领土面积越来越大,需要的官员数量也越来越多,就更没有多余的人才浪费到地方上去了。

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却根本就不算是什么问题:“废除里长,村长由一村之民共推之,三年一选,不合格者罢黜,合格者给与官身,归入当地布政使司管理。

至于乡长,先从各地县衙里面遴选吧,官身从九品,大诰同样适用于村长、乡长及以上各级官员。

对了,乡里同样设置乡尉,以退伍的总旗、小旗领之,乡丁也从退伍的士卒之中挑选,以守卫乡里,缉拿盗贼等事宜交给他们来办,想必也没有什么问题。”

卢象升沉吟半晌之后最终还是应了下来。

崇祯皇帝很任性,一拍脑门子就能做决定,至于中间该怎么操作,就得是内阁跟户部还有吏部来头疼。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崇祯皇帝提出来的办法也确实是一个解决方案。

县衙直接对接里长的好处是垂直管理,有什么事儿可以直接到里正一级,再往下就直接到了百姓的身上,也正是因为如此,县令才被称之为亲民官。

问题在出在了这一点上,里长直接面对的就是县一级,一个县得有多少个里长?县令光管理里长都忙不过来了,还用再去管其他的事情?

一旦有什么问题,光是找来这些里长,将事情吩咐下去再到执行,就已经会花掉一部分时间了,行政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现在崇祯皇帝提出来从各级县衙里面遴选出乡长来,其实就已经省掉了很大的功夫——最起码,这些乡长不需要吏部从每年科举出来的士子里面选派。

至于村长就更好说了,哪怕第一届选出来的村长依旧是那些族老宗长,其实问题也不大,因为他们头上已经有了个直管他们的乡长。

乡长不像是县长,县长可能忙的要死,乡长盯着的就是眼前这一亩三分地,完全可以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跟这些族老宗长们斗法上。

哪怕是斗不过他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运作,让这些族老宗长们在三年以后落选,或者直接就把他们的村长之位给废掉,然后重新推选——就算是这些族老宗长们再一次当选,那就再一次推选。

反正玩黑幕操作这种手法大家都是玩惯了的,也不见得这些族老宗长们就一定能把地方控制的死死的。

他们要是真有那个本事,崇祯皇帝之前玩移民实边的时候就已经闹出来大乱子了,还会老老实实的等着官府安排?

事情到了这一步,崇祯皇帝心中仍然不太满意:“朕闻很多地方,百姓依旧认宗法族法,常有宗老族老绕过大明律而行私刑的情况。

以后县、乡、村各级都需要注意这个问题,宗法族规是个好东西,朕也不是要让他们全部废除,但是无论是什么样儿的宗法族规,都不得违背大明律。”

这就是直接奔着断根去了——宗法族规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好东西,崇祯皇帝也没打算将之完全给废除。

但是这玩意是好东西的同时也是个坏东西,属于典型的双刃剑性质,因为宗法族规里面有很多根本就是无视了大明律的。

说的再简单一点儿,这玩意的存在除了对于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道德约束的同时还存在了滥用私刑的情况。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通奸——凡和奸,杖八十,男女同罪。《大明律》卷二十五。

虽然这杖八十真真正正打下来也会把人给打死,但是民间私下的处理办法却是直接浸了猪笼,属于在实际上违背了《大明律》。

当然,这些规定仅仅都是针对于民间的,对于官员们的处罚基本上都是在对百姓们的处罚上再罪加一等二等来量刑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律始终不受大明官员们欢迎的问题,因为几乎所有的刑罚都是官员较之平民百姓要罪加一等二等。

等到卢象升再一次躬身应了之后,崇祯皇帝才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大明律跟宗法族规的冲突,乡、村两级的设置,皇权不下乡?笑话!

PS:今天献祭《大宋猛虎》

第七百五十六章 给欧罗巴放血

吏部尚书许若鲁终于知道上一任吏部尚书房壮丽为什么早早的就挂掉了——百分百是累死的,根本就不存在第二种可能性。

大明的疆域有多大?有多省个县?现在连州府都数不清楚,至于县想要数清楚就更不可能了。

然后现在还要一拍脑门子就在县下面设置镇和乡?然后这些镇长和乡长还要官身?这是逼着本官去死啊!

许若鲁并没有死成,虽然心里想死,但是终究还是没有死。

早就在朝堂上面混久了的许若鲁也早就学会了崇祯皇帝第一大技能——甩锅。

崇祯皇帝可以动动嘴皮子就把事情决定下来,自己同样也可以,比如把事情扔给左右侍郎,然后让他们去抓苦力来一起琢磨这事儿该怎么办。

至于苦力的原来,除了中极殿那边,不是还有来八部行走的那些进士?不是还有京城大学的那些学生?

先琢磨着呗,这事儿虽然决定下来了,但是想要实行下来却不是一天半天的事儿,估计要花费不少时间。

刑部尚书孟兆祥跟吏部尚书许若鲁的心情是一样的,想死,却又舍不得。

宗法族规跟大明律的最大冲突点在于个人利益的保护上面。

从整个大明律来看,强调的是国家利益至上,然后是个人利益的保护,而宗法族规却讲究的是家族利益,这两者必然会出现冲突。

而在此之前,并没有一部完善的律法来规定宗法族规该怎么制定或者执行,现在崇祯皇帝一拍脑门子决定了,就意味着刑部必须得出台相关的律条,来规范宗法族规这一方面。

但是任何一部律法的制度与实行,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不过好在皇家学院和京城大学各有一个以之前的明律科扩充而来的法学院,上里面抓一些苦力再找中极殿的大佬们商量商量,总是能把事情办妥当的。

铁道部的洪承畴则是没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

不是没有人上书弹劾,弹劾的理由也是乱七八糟的,主要集中在了打扰祖宗陵寝上面。

但是洪承畴根本就不在乎——崇祯皇帝连孝陵附近都修了铁路,其他人就算敢叽叽歪歪的也只能在背地里,对于自己的弹劾也多是被压了下来,无所谓的很。

除了各部的大佬们各自头疼之外,一场风暴开始从京师开始向外蔓延——缇骑四出!

锦衣卫如此大动干戈还是在十几年前收拾复社和东林党的时候才有过,自那以后锦衣卫已经在大明显得有些透明了,赫赫凶名最多只是官员们害怕,民间反而不怎么在意。

如今锦衣卫再一次大索天下,让所有人都想起了在厂卫支配下的恐惧感——还是那个崇祯皇帝,还是那群如狼似虎的厂卫!

通州城里,林幻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向着身后的锦衣卫校尉们挥了挥手,喝道:“上!”

首节 上一节 1115/1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