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565节

随着倭奴的北上,剩下的势力要么是大明自己的,要么就是大明爸爸的孝子朝鲜的,这事儿就变得好办多了。

没有了矮矬子碍眼,大家哪怕是排排座,分人头也没啥问题。

辽东开始变得混乱了起来,不时的就有建奴甚至于汉人百姓被捕或者被杀。

而等到建奴的大队士卒出现之后,往往只能面对满地的无头死尸,一点儿鸟用也没有。

被逼急眼的黄台吉也发了狠,干脆就把辽东的百姓向着城中收缩,实在不行的也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了。

至于说发给百姓刀剑什么的,没问题,建奴百姓家家都有发下来的刀剑。

汉人泥堪就算了,给他们发了刀剑,这辽东还是本汗的么?

反正黄台吉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尤其是后来发生的事儿,更加坚定了黄台吉的决心。

辽东的百姓,建奴和汉人泥堪被区分对待,建奴百姓家家户户有发下来的刀枪以自保,而汉人却什么都没有捞到,只能躲进城里,或者被动的等死。

躲进城里不是白白的进去就行的,基本上意味着家产不保——这让无比重视自己家产的汉人怎么忍下去?

当初能跟着建奴把头发给剃了,现在照样能把脑袋后连接老鼠尾巴给剃了,当一段时间的秃驴,顺便砍了建奴回大明。

建奴百姓开始处处提防着汉人泥堪,而汉人百姓看向建奴的眼神也不善至极——老子当牛做马的替你建奴卖命,还担着被抓回大明当苦力的风险,现在你们就他娘的这么对待老子?

尤其是在几个大胆的砍了建奴之后,不仅没有被抓去当苦力,还照样得到了封赏的消息传开了之后,整个辽东彻底的沸腾了。

不光是汉人百姓盯上了建奴,建奴同样盯上了汉人百姓——奴隶什么时候有胆子敢反抗主人了?

这样儿的必须得先砍死!

黄台吉现在后悔也已经晚了——在几起互相仇杀的事情发生了以后,整个辽东就开始陷入了互相仇杀的狂欢之中,每天不是有汉人百姓被杀,就是有建奴被汉人泥堪杀了之后砍了脑袋投奔大明。

黄台吉此时无比痛恨自己没事儿往大凌河城去干什么。

原本不去的时候,这日子好歹还能撑的下去,当从大凌河城回来之后,这日子简直就没办法过了。

谁也没想到那些原本比绵羊还老实,只能老老实实的等着自己把他们脑袋砍下来的汉人会变得如此可怕。

但是后悔也没有什么鸟用,如果说一开始同样给了汉人刀剑自保,估计事情还不会闹到现在这个地步,现在互相的仇杀已经开始,根本就止不住了。

黄台吉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什么好的办法之后,干脆采取了另外一种极端的处置方式——把辽东的汉人泥堪清理干净,这样儿就不会再有女真百姓与泥堪互相仇杀的事情发生了。

黄台吉虽然表现上表现的很是开明,很是雄才大略,可是实际上,黄台吉与老奴努尔哈赤是同样的一种人。

之前对于汉人泥堪的优待,也不过是因为辽东还用得着这些汉人,所以能给一些好处。

现在,既然这些人已经成了不安定的因素,那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他们都杀干净。

最起码也要杀到他们害怕,不敢搞事情为止——老奴努尔哈赤当年又不是没有搞过大屠杀。

第四百三十六章 这玩意,嘿嘿嘿

当然,光想着把汉人泥堪都杀光了也是不成的,毕竟还有一些是不能杀的。

比如说已经入了旗的,成了汉军旗的那些,还有像范文程一类的家人,还有归来的诸生,那都是不能直接杀了了事的。

毕竟这些人都杀光了,可就没有人给自己谋划了不是?

最让黄台吉感觉无奈的是,辽东之地现在对于大金国来说,基本上就是一个鸡肋之地。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果一定硬要说有什么好处,大概也就是辽东的地盘够大够好,比奴尔干都司虽然小,可是这地上种出来的东西总是要多一些,去大明和朝鲜抢什么东西也方便一些。

不过,让黄台吉松了一口气的是,随着人越来越不好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了辽东,转而向着奴尔干都司方向去了。

至于奴尔干都司那边会被抓成什么鸟样儿,黄台吉并不关心,反正那边也没有多少人是真正死忠于自己的,无所谓。

随着大明的勋贵子弟和百姓子弟们在辽东已经抓无可抓捕无可捕,无奈的北上奴尔干都司之后,朝鲜派过来的新附义军也选择了回归朝鲜。

毕竟大明爸爸说了,保持住现在对建奴的围困之势就行了,不是打算直接一波流怼死建奴,新附义军留在这里的意义不是很大。

各方势力的散去,让辽东一时之间显得空了起来,奴尔干都司又热闹了起来。

跟黄台吉一样,洪承畴也算是松了一口气——随着越来越多的建奴和被抓了的汉人百姓送回来,铁路的修建速度又开始大大的加快了。

当然,再多的人,洪承畴也不嫌多,毕竟苦力这东西还是越多越好,尤其是死的速度比较快的时候。

每天死上几十个算是慢的了,偶尔遇到一些操蛋的地形,或者山脉的时候,死上几百上千甚至于上万个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补充的速度比死的速度都没强哪儿去,怎么可能会有人嫌苦力多。

崇祯皇帝同样表示无所谓,除了国库里的银子花起来跟流水一般让人心疼以外,剩下的都还不错。

最起码死的都是外族,百姓们表示既然不是自己去死,而自己还有工钱可拿,那皇帝陛下愿意修铁路就修呗。

最好是再把长城也修一遍,运河也重新疏通一遍,只要有工钱可以拿就好。

实在没活儿可干的话,要不要顺便把您老人家的寝陵一起修喽?毕竟其他的皇帝一登基就开始忙活这事儿,您老人家就不一起研究一下?

对此,崇祯皇帝只能是呵呵冷笑两声,然后再暗骂上几句麻卖批。

修寝陵这事儿吧,基本上所有的皇帝在登基之后都会开始忙活,但是崇祯皇帝却从来没想过这事儿。

从天启七年登基到现在,崇祯皇帝几乎是没有哪一年不为了银子发愁的,也就是崇祯三年四年的时候开始收了商税,这日子才好过一点儿。

之前可是连内帑里边儿都没有多少钱,修寝陵?

算了吧,万一哪天玩脱了,估计直接就挂树上去了,这陵修不修的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所以崇祯皇帝从来就没有打算过修寝陵的事儿。

不过真要是给自己修寝陵,崇祯皇帝也没打算把自己的寝陵跟其他的大明皇帝们修在一块儿。

首先,自己是个冒牌货,其实,修到西边去最好,只要自己的陵墓在西边儿,后世不管哪个孙子败家,败家到什么地步,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寝陵给扔掉。

随着辽东那边渐渐的入了冬天,不管是勋贵家的子弟还是寻常百姓家的子弟,都开始带着大量的银子还家。

首节 上一节 565/1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