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775节

现在呢?

明显被惯坏了的百姓们有几个愿意跑去吕宋和巴达维亚的?

前面往爪哇和满者伯夷移民,给银子给耕牛都没有愿意去的,现在吕宋和巴达维亚就有人愿意去了?

搞笑呢是不是?

虽然心中暗笑,但是崇祯皇帝的问题也不能不回答。悄然瞥了徐弘基一眼,温体仁干脆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可以在南京军府辖下挑选一些老弱,打散后编制为屯垦卫所迁移到吕宋和巴达维亚。

卫所士卒本就有戌边之责,还可以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也更能让大明的百姓们安心,一举数得也。

而南军与北军相比,明显更能适应吕宋等地的环境,倒不如优先从南军之中挑选。”

挑了挑眉头之后,朱纯臣也躬身道:“启奏陛下,臣附议。前番迁卫所以实边,迁往辽东和奴尔干都司的大部分皆是北军。

而吕宋等地气候与辽东之地大不同,北军去了未必能够适应,理应多迁南军。”

徐弘基闻言也是一阵蛋疼,皮笑肉不笑的道:“温阁老与成国公此言差矣,都是我大明卫所士卒,又何分南北?

听说东海舰队在巴达维亚打的就很不错嘛,由此可见,士卒并没有什么南北之别。

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是南方士卒不太适应北方的苦寒天气,而北方士卒却能适应南方的温热天气。”

崇祯皇帝揉了揉眉头:“别吵,挑哪里的屯垦卫所,朕自有定计,尔等还是商量下该怎么让百姓前去才是。”

见崇祯皇帝止住了南北军方互相扯皮的话题之后,徐钰山干脆躬身道:“启奏陛下,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陛下要百姓迁,百姓们迁了便是,更何况陛下还给出了诸多好处?”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和温体仁还有施凤来悄然对视了一眼之后便开口道:“徐爱卿言之有理。

既然如此,着南京户部于南直隶、湖广、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择家资百万两以上者五户,十万两以上者百户,万两以上者千户,百两以上者万户,普通百姓人家五万户以迁之。

哦,对了,家中有读书人的优先。”

当一个人在规则之中无法获取到好处的时候,会无比的痛恨规则,就像是刚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一样。

但是当一个人不光在规则能获取到手处,还掌握了话语权之后,那么这个人就会自动自觉的去维护规则,就像是现在的崇祯皇帝一样。

刚开局的时候,崇祯皇帝会选择直接跳出来强制那些家中有些资产的百姓们迁移,哪怕中间有人受了委屈也顾不得。

毕竟天下大势在这里摆着,苦一些百姓和苦天下百姓到底哪个更重要,不问而知。

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局面,再自己亲自下场就已经有些无聊了,倒不如把南京的这些家伙们推出去背黑锅。

毕竟南京内阁和诸部本身就有些江南豪商代言人的意思,现在不在他们之间埋钉子,那什么时候埋?

而且这里面的关键词是户,而不是族。

整个宗族一起迁移过去,影响不大,不过是让一个宗族换一个地方继续发展而已。

而这些中产家庭和读书人被迁走了,剩下的宗族势力立即就会大伤元气,连那些顶尖的豪商们也是影响颇大——中间的走了,剩下顶尖的还有个毛用?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结果就是南京的内阁和诸部只能选择无条件的迎合崇祯皇帝而放弃跟那些商人们牵扯不清——都让人给记恨上了还想着眉来眼去?

徐钰山很想问一句有钱人和读书人挖你家祖坟了?

崇祯皇帝提的这几点要求明显就是不怀好意。

先不说那些家产在万两以上者都有些乱七八糟割不断的关系,就光是自己去办这件事情就足以让整个江南之地的百姓们唾骂自己了。

尤其是家中有读书人的优先这个条件就更坑人了——读书人骂起人来才损呢!

但是在让别人去死和自己去死之间,徐钰山还是很明智的选择了让别人去死。

反正自己是传达崇祯皇帝的意思,而真正做事的肯定是户部,到时候户部尚书张桂昌就是和自己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

想必张桂昌也没有冒着自己去死的风险而抗命。

等到这些大佬们都退下之后,崇祯皇帝干脆吩咐道:“去给朕拿一副地图过来。”

第五百五十六章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王承恩很快就把一幅地图拿了过来,摆在了崇祯皇帝面前的桌子上。

崇祯皇帝干脆拿了一枚崇祯通宝,然后就往着地图上面顺手扔了出去。

如法炮制几次之后,崇祯皇帝就决定好了该抽调哪里的卫所进驻吕宋和巴达维亚等地。

这可是天意。

出了宫的徐钰山皮笑肉不笑的跟温体仁等人打了几声哈哈之后,便告辞而去,径直去寻了户部尚书张桂昌,将崇祯皇帝交待的事情甩给了张桂昌去办。

正如徐钰山一开始所算计的那般,张桂昌根本就没有胆子敢抗旨不遵,连什么阴奉阳违一类的花活都不敢玩。

实际上,不光是张桂山如此,整个南京城中的大小文武官员们都没有胆子去违抗崇祯皇帝的旨意。

自从朱老四之后就拥有封驳圣旨之权的内阁和六科给事中如今被崇祯皇帝调教的跟猫儿一样乖巧,绝口不提什么陛下旨意不合什么什么,臣不敢奉诏一类的屁话。

总之就是崇祯皇帝的旨意就是天下间最重要的事情,有困难要办,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办,而且还要办得漂亮。

就像是徐钰山命人给浙江那边几个拥有良田千顷的大地主带话过去说的一样,要地还是要命,凭君自选之。

不是没有人想过反抗,也不是没有人想过造反抗命。

就像是西方蛮子们说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整个江南被崇祯皇帝点名的几个地区中的大小豪商和地主们什么样儿的想法都有。

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想归想,实际行动归实际行动。

想,谁都敢想。

行动,诛九族了解一下?说诛九族就不会放过一个会喘气的了解一下?

所以,整个江南之地虽然已经是哀鸿遍野,如丧考妣的大小中产家庭和家族遍地都是,但是还真就没有人敢举旗造反。

毕竟对比起整个家族所有人都掉脑袋这种风险,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吕宋之地的损失更小一些。

首节 上一节 775/1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