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当皇帝 第2151节

如果不计士兵是损失情况,而去选择强攻城池,估计再有一个月,就能完成赵风下达的作战命令。

只是这样一来,损兵太多,赵风也有些损失不起。

毕竟拿下这些治地后,也是需要士兵来驻守的。

因为随着赵风越来越强大,各路诸侯的心思,指不定就会发生些许变化。

有的可能会选择投靠赵风,有的可能会去联合其他诸侯,来共同抵御赵风,有的觉得野心无望,甚至会选择背叛赵风。

这天。

一哨骑跑进中军大帐,对赵风一拱手:“启禀主公!”

“田别驾让属下送来各位刺史、将军、军师,对接受禅让帝位一事,与定都何处之事的文书。”

说完,便从怀里拿出好几份文书,然后双手呈上。

熊大直接走到哨骑身前,双手接过几份文书,然后转交给了赵风。

赵风拿起第一份文书,直接开打过目了一遍,之后陆续把所有文书,全部过目了一遍。

看完后,赵风便沉吟了下来。

其中王烈与邴原的意思差不多,都表示赵风不应该接受袁耀的禅让,而是应该等待时机,以后直接自立为帝。

因为如果接受了袁耀的禅让,那么之前袁术分封的各位藩王,赵风也必须要承认。

比如秦王白文,凉王马超,吴王孙权。

马超是承袭了马腾的王位,孙权则是承袭了孙策的王位。

另外,还要包括禅位以后的袁耀,肯定也是要被封为某王的。

这样一来,便不利于中央集权,以后这些藩王,都会成为隐患。

同时还举例说明,高祖刘邦,当初是能力有限,才分封了各路藩王,但等时机成熟后,刘邦宁愿背负历史的骂名,依然选择覆灭了那些藩王。

毕竟对于后世人来说,那些被分封的藩王,也是为刘邦的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以赵风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一扫寰宇,不需要留下污点骂名。

而各位崔琰、田丰与各位将军等人的意见,也差不太多。

都表示既然赵风要接受袁耀的禅让,那么定都就直接选择在洛阳,反正皇宫都是现成的,只要稍微修缮一下,便可以使用。

如今治下百姓虽然生活稍微好了一点,但依然属于困苦状态,能减少大兴土木,那自然是最好的。

另外,既然要选择接受禅让,也建议赵风早日返回元氏,先祭拜天地,登基为赵王。

只有郭嘉表示,赵风不应该接受袁耀的禅让。

因为袁术是接受了‘刘辩’的禅让,之后传位与袁耀。

如果赵风也接受了袁耀的禅让,那么几十上百年后,如果出现了类似曹操这种奸贼,是不是也可以逼迫赵风的子嗣,来进行禅让帝位。

所以郭嘉建议赵风,以后还是要更改国号、帝都,建立一个全新的帝国。

赵风之所以沉吟下来,也就是因为郭嘉的意见。

郭嘉因为身体还处于恢复当中,新郑战事结束后,就让郭嘉返回洛阳去修养去了。

毕竟赵风攻入颍川郡,主要目的只是为了牵制曹操的主力大军。

所以之前准备接受禅让时,郭嘉并不在军营当中。

而赵风记得,曹丕虽然‘逼迫’刘协禅让了帝位,而且把国号也改成了大魏。

但最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曹魏江山便落入了西晋的手中。

之后司马懿第九子司马伦,‘逼迫’自己的侄子晋惠帝司马衷,把帝位又禅让给了司马伦,由此便引发了八王之乱。

从而间接的导致了后面的五胡乱华。

所以从赵风的记忆来看,郭嘉的建议,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

如果赵风接受了袁耀的禅让,那么后世指不定有多少人会效仿。

但赵风又知道,帝位更迭,乃是历史的常态。

以后真有人能‘逼迫’自己的子嗣,禅让出帝位,也不算什么。

只是如果引发了类似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种事,就不是赵风愿意看到的了。

但真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太麻烦了。

赵风一时半会,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毕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赵风当初准备接受袁耀的禅让,也没想到会遇到后续这么多的麻烦事。

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要么按郭嘉所言,以后不接受袁耀的禅让,全凭自己来打天下,自己最后自立为帝。

要么就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制约这种事情的发生。

相比起来,赵风现在,更愿意去想些办法,来制约这种事情的发生。

毕竟赵风清楚,虽然现在自己势大,但在没有自己的历史当中,曹操在没有经历赤壁之败前,也是强横一时。

恐怕曹操本人,也没有想到过,他会在赤壁战败。

同理,赵风现在看似强大,但谁能保证,以后的战事,也是顺顺利利的?

何况,如果要自立为帝,除了需要消灭曹操意外,还要灭掉刘表、刘璋、孙权、刘备等人。

另外,秦王白文,凉王马超,袁耀的势力,也都需要全部消灭掉。

这里面的变数,那就太多了!

------------

首节 上一节 2151/21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