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出了他的全部看家本领,才在万军从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保住了性命。
“将军!我们现在该怎么办?”一名士兵问身边一个年纪最长的同伴道。
王金是这支部队的统领,在他之下其他的人都是士兵的身份。
按道理,他们中没有人可以施法号令!
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王金已经失去了指挥能力,必须要有一个人接下这个烂摊子。
所以,年轻的士兵将希望寄托在老兵身上,可这对于老兵来说。
责任实在是太重了,一步错就步步错,谁也不敢胡乱下令。
这些老兵都有些木讷,不懂得变通,只知道一味的服从上面的命令。
在当前军心不稳的当下,也只有具备如此性格特点的士兵。
才不会在押送过程中,因为怜悯和爱国心而选择背叛自己的团队。
可在队伍的主心骨王金伤重昏迷后,木讷和服从命令的特质却是最致命的。
一些老兵也是焦急万分,可就是拿不定主意,现在很明显,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条路。
第一、继续前进。
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已经昏迷的王金前往难民营监狱。
因为这是高览将军交代的最早的命令,虽然刘义已经被解救了,但是他们作为士兵的责任还没有完成。
第二、原路返回,如果这时候返回的话。
可以保护王金的性命,但是必定会遭到高览的怪罪,那也是失职了。
失职意味着遭受军法处置,生死也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了。
第三就是抓捕逃犯,按照敌人逃跑的路线,继续追击下去。
如果奋力去追的话,是很有可能将逃犯追回来的,不过从战场上的情况来看。
这次解救行动是早已计划好的,并且前来解救的人员也是身手不凡的。
在这三个选择中任意的都一个,都是一名士兵无法承担的。
这名老兵完全陷入了无所适从之中,他真希望这时候王金能突然醒过来,哪怕是一刻也好。
那么自己只需要服从命令就好了。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传令兵接收到了来自高览从军营发来的消息。
命令很简单:无论你们现在执行什么任务,身在何地,立刻回到军营待命。
刘义逃脱的消息可以说是高览收到的第三个不幸的消息。
其中一个消息是高览麾下的武将王义龙去世,因为积劳成疾造成的伤病,让他的身体已经达到了零界点。
于是,就在刘义被救的同一时刻,王义龙因病去世了。
第二个消息最让人震惊,那就是曹操拜徐晃、张辽为左右大将军,理解二十万兵马已经挥师东进了。
如今,他们已经到了官渡,而且从三个方面包围了官渡。
自第一战斗败退以后,魏军紧随进犯,轻松突破第二、三道防线后。
直逼中部,袁军最大的保卫战遂仓促提上日程。
彼时,袁军精锐损失严重,后撤部队亟需修整,袁绍基本处于无兵可调之状态。
仓促间乃至不得不将在后方休整的张郃所部、第五骑兵部。
和预备役的三十个不调到前线周边稍加修整后参战。
在大帐的指挥部前,袁绍望着潮水般退回来的士兵们,脸上无喜无怒。
事实也确如自己猜测的那般,这些新兵的命运就是拖延敌军的进攻速度。
久经沙场的袁绍也深知,即便人数再多,武器装备在先进
可是部队缺乏实战经验,缺乏训练使得他们在防守的时候不仅不能发挥作用。
反而容易因为士气的崩溃阻碍正规部队的进攻,在会议开始前高览就把问题摆在了桌面上。
果然不出他所料,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内心却都是极为的挣扎。
因为临时集结的部队,大多都是武器装备、作战经验不足,战斗力会减少许多。
见所有人都没有吭声,高览也不想继续勉强他们,马上做出了决定。
“眼下来看,我们能够补充新兵之部队已属难得,更多的部队是屡经战阵却未得一兵一卒之补充。
因为仓促应战,且多数部队是从外地临时调来,遂造成了各方面准备明显不足。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在徐州城的外围有很多防护永久工事,这些工事足可以抵挡魏军推进。
再者,各部队之间缺乏协同作战能力,我们新兵的派系和地域大致相同,有共同的作战信念。”
当高览的话说到一半,韩治露出错愕表情的时候,戴维也已经完全明白了过来。
这位将军又犯了高傲自大的毛病,所谓的军事会议,不过是他不想承担责任的挡箭牌。
……
在军营内,吕啸天虽然没有配合曹操参加官渡之战。
但是他也没有闲着而是从这场生死存亡战中总结作战经验。
一、作战原则思想
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集中优势兵力,将敌军各个击破,这是吕啸天引以为傲的战术。
这种战术可以在必要的地方和必要的时间,使自己的军力超过敌人。
从而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不过前提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充足的火力支援等必备的战略要素。
第三百八十四章新政
从前几次的战斗经历来看,吕啸天指挥的作战,这些条件并不成熟。
所以没有一次能够完整的实施过分割、包围作战。
2.注重攻防结合
吕啸天指挥作战的时候,他就一直注重促使步兵、炮兵和骑兵部队的协调发展。
以适应当时的作战特点和新的作战方法,当处于防御战局中。
他仍然敢孤注一掷,倾注全力,把所有的兵力投入进去,进行进攻战,且取得胜利。
平叛战争中,吕啸天把这场防御战视为完全防御性的战局中。
刘义指挥的部队虽然一直在防御,可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在敌人的家中作战。
刘义作为“外来人”,可以无所顾忌的闹事,他完全可以在防御的同时。
找出敌军的弱点,发起强有力的反击,例如徐州城的军火库、运输线路、军营等等重要设施。
一旦这些被毁,高览定会首尾不能相顾,虽说刘义不会获胜,但是可以最大的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
二、军队建设思想
1.改革征兵制度
吕啸天十分了解魏军的征兵制度,实质上是武装力量从私人化向国家化的转变。
最开始跟随曹操的那些老兵已经所剩无几了,他们最开始跟随曹操,是为了个人信仰,想要拯救国家。
可是随着战局扩大,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多兵种联合作战越完整。
这就需要把更多的兵力投入到战场上。
所以吕啸天建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了由步兵、炮兵组成的部队建制,并且组建了强大的预备队。
3.重视选拔和起用优秀军事人才
吕啸天在战争实践中,始终把建设军队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并力求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的军队。
不过他忽略了其中的重要一环,那就是没有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统领团队。
到现在为止,还是以吕啸天为核心,王凡等将领为辅的作战团队。
这样的团队虽说凝聚力强劲,可是缺乏新鲜的血液,将领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吕啸天非常认可一句拿破仑的名言。
一支由驯鹿统帅的狮军,决不可能再是狮军,并由此把将帅的选拔作为建立强大军队的重要条件。
吕啸天曾说:“每个士兵都可以有机会成为将军,不过是否能够久远,还需要依靠个人能力。
官渡战争开始的那一瞬间,吕啸天就感觉到精神、意志上的力量,要比武器装备要重要的多。
否则袁军四十万的兵力,为什么无法从正面击垮魏军十万兵力。
如今吕啸天明白了,不是部队的数量给军队带来了力量,而是忠诚和豪气给军队增添了斗志。
要想激发斗志就要首先设法激发全体将士的荣誉感。
吕啸天认为,金钱可以买来武器装备、可以招募兵勇,可是勇敢是金钱买不到的。
留在阵地内的士兵,他们正是拥有着荣誉感去鼓舞他们献出生命。
吕啸天认为,良好的军事训练是建立一支良好军队的重要条件,未经训练的部队,简直是不堪一击。
吕啸天麾下的士兵却不一样,他们自打一出现,就拥有不俗的战斗能力。
相比较三国士兵,不知道他们的武力要比其强之多少倍。
吕啸天还经常在闲暇时间,常到各个部队去巡视。
……
这场战争过后,驻守在官渡战场上的魏军城池可谓百废俱兴、满目疮痍,几乎没有一点好地方了。
可以说所有的建筑都被炸的不成形了,有人看到当时的城池说。
光是清理城池的垃圾都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这个不是夸张,当时城内几乎没有什么好地方了。
不仅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所有发展的工厂也发生了严重的倒退。
城内的百姓不仅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日用品,甚至连做饭的燃料都没有。
煤炭资源的运输线路被袁军控制,城内的木材资源也到了枯竭的阶段了。
就在吕啸天思考着如何整编部队时,其副官给他送来了一沓文件。
在最上面的一张写着曹操的任命书,吕啸天没有犹豫顺手拿了起来从头到尾的默读一遍。
曹魏集团最高统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