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啊……”
范仲淹喊道。
“晚辈在。”江逸郑重应道。
范仲淹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忍不住问道:“陛下之后……如何啊?”
“老夫,本不想问,可老夫实在是做不到,置黎民百姓的生计不顾……”
范仲淹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他实在是不想再忍了,他想要找一个人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事,想要有一个人能够懂自己。
这个人,他本来期望能是自己效忠的陛下,可惜,就是陛下,也挡不住那些贵族官僚啊,还经常会受到挑拨。
江逸回道:“宋仁宗之后,大宋先后迎来了宋英宗、宋神宗等等,待到神宗时期,也出现了一个变法。”
“哦?神宗时期也有变法?”范仲淹惊诧道,随即忐忑地问:“那……变法成功了吗?”
“神宗时期是谁的变法呀?”
“就是啊,原谅我孤陋寡闻,我可从来没听说哎!”
“呜呜呜,历史老师在哪里,快出来给我补补课吧!”
观众们十分好奇,范仲淹主导了庆历新政他们不知道,宋神宗时期也有个变法,他们也不知道,好歹也是华夏文明啊,怎么能什么都不知道呢。
弹幕涌现在江逸脑海,江逸暗想:唉,这又是一个提起事迹,很少有人知道,但一提名字或者他的诗句,就几乎所有华夏儿女都知道的人了。
那么,他是谁?
第1225章 又是诗人!
“主持这场变法的,是华夏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
江逸故意卖了个关子,观众们瞬间被吊足了胃口:“卧槽,又是诗人?”
“宋朝的诗人都这么厉害的吗?”
“哈哈哈,会不会是因此宋朝的臣子都喜欢作诗词?”
“可是这会是谁呢,苏轼?李白?”
“哈哈哈,楼上,我代表李白谢谢你,他是唐朝的好吧!”
“到底是弹幕出人才啊,拿唐朝的李白,主持宋朝的变法?”
观众们瞬间被逗笑了,许多人忍不住去搜了一下,到底又是哪位大佬主持变法,一些知道的人笑而不语,又有一部分在焦急地等待着。
江逸徐徐说道:“他在思念家乡时,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好熟悉啊,我背过,但是谁写的我忘了!”
“果然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大佬啊,语文老师教我们诗词的时候,没说过他的变法怎么办?”
“楼上,我已经查到是谁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啊,只能说我的知识实在是太少了!”
江逸的声音仍在继续:“他在主持变法的同一年春节,写下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他在知县任满回临川时,写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范仲淹仔细地聆听着江逸的一字一句,品味着诗句之中的情感和奥妙。
“此人真是个妙人,若能得见就好了。”范仲淹忍不住感慨道。
单凭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他便读出了诗人暗藏心底的鸿鹄之志,就仿佛看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知音。
江逸心念一动,时空之镜骤然变化,出现了诗人本人。
到这里,弹幕里已经有人在疯狂地敲打着他的名字。
“王安石,是王安石!”
“卧槽,王安石竟然还主持过变法吗?”
“老天爷,我小时候背过的诗词里面,到底还有多少牛逼的诗人?”
“早知道王安石这么厉害,我背他的诗就不头疼了,肯定第一时间背完!”
观众们越说越激动,能够背这样一位牛人的诗句,不比乾隆的一片两片三四片香多了?
画面之中,一位穿着白袍的中年,这是中年时期的王安石。
“唉,如今大宋内忧外患,大宋每年居然要给辽、西夏输送大量的岁币,朝廷却软弱至极,竟毫无汉武雄风……”
王安石站在一座高山之上,远眺着大宋的江山和百姓,眉头紧紧皱着。
北宋时期最大的边患就是辽国和西夏,可惜,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之后,整个大宋都开始走向软弱。
明明有大量的钱财,但就是不愿意和边境的对手开战,生怕有将士居高自傲,生怕有将领再来一次陈桥兵变。
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毕竟,赵匡胤严格来说,是给武将带了个坏头的。
因此,宋朝的皇帝不得不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对武将格外忌惮和压制。
因为,一旦真出现了哪位功高盖主的武将,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学赵匡胤。
他们就可以高举战旗,对手下的士兵们说:“当年宋太祖也是武将,他乃至于赵氏的江山都是靠陈桥兵变得来的,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
“诸位,请随我效法太祖,夺下赵氏江山,尔等就可享从龙之功!”
宋朝每一个皇帝,都会非常担心这样的事情。
这远比杀兄的隋炀帝和杀兄弑弟的李世民造成的威胁要大,毕竟皇室兄弟嘛,防着不给实权就是了。
但武将,一旦要打仗,能不给权?
那些副将一旦可以享受到从龙之功,能不跟着?
唉,所以这就导致整个大宋时期,武将的地位都很尴尬,导致明明富有四海的朝廷,宁愿赔和送给别人钱,也生不出来把敌人干掉的骨气。
他们前期,不是怕敌人,而是怕自家武将。
中期和后期,又怕敌人,又怕武将,可想而知有多矛盾。
宋朝,一个最有资本干大事的皇朝,汉武帝要是在这个时期,他能把整片陆地都给统一了。
毕竟即便是在重文轻武的情况下都能出不少名将,要是真到了汉武帝手里,那可真是要钱有钱,要将有将,不把全世界都给干废?
唉,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一个宋朝,是有实力宁可赔。
一个清朝,是有些许实力赔到完全没实力,赔到不得不一直赔。
也正因此,宋朝那些有骨气的臣子,都活得很憋屈。
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位。
他很不喜欢朝廷的软弱做法,于是,写下了一首《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时空之镜里的王安石长叹息诵道: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唉,大宋啊大宋,你何时能生出骨气,不让王昭君的遗憾重演呢?”
高山之上,夕阳西下,余晖照耀在王安石脸上,映射出他那三十几岁,就已满是抬头纹的脸庞。
他背负双手,极目远眺,孤单落寞,他只能借此来表达对朝廷软弱的不满。
范仲淹听出了诗词中的意思,整个人不由跟着低落起来:“到那个时期,大宋还是十分软弱么?”
“唉,是的。”江逸点头,“大宋就是这样软来软去,结果把敌人给养肥了,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时期,出现了靖康之耻。”
“你说什么?”
范仲淹的眼神骤然一变,焦急地冲到江逸面前,双手抓住他的肩膀问道:
“何为靖康之耻?!”
第1226章 迁都好啊
“靖康之耻指的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取北宋都城,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北宋?不是大宋吗?”
范仲淹以为江逸是记错了,他多希望江逸记错了!
自古以来,一旦中原被入侵都会生灵涂炭,百姓会面临无数次的烧杀抢掠,范仲淹难以接受在大宋也发生这样的事情!
江逸不得不打破他这个幻想:“先祖您所处的时代本为大宋,但北宋被灭亡了,后朝廷中心迁都南下,由赵构建立南宋。”
“从此,大宋在华夏历史上,分为南北。”
“混账,混账啊!朝廷怎能如此昏庸无能,就没有人能提枪上马,敢与贼人一战吗?!”
范仲淹紧握拳头,气得浑身颤抖:“大宋怎么会沦落到那般地步!”
江逸发现,范仲淹第一时间怨恨的,居然不是灭了北宋的金人,而是怨恨朝廷的昏庸无能。
他心中猜出了范仲淹的想法,但光他知道还不够,观众们也需要知道!
江逸问道:“先祖,您为何先怨朝廷,而不怨金人呢?”
“就是啊,小范老子为什么不痛恨金人啊,金人可是把北宋给灭了!”
“没错,这对范仲淹应该算是亡国之恨了,可是他居然第一时间痛恨朝廷哎,会不会主次不分了?”
“就是就是,难道弱就能成为别人打自己的理由了吗,难道弱就一定要挨打吗?”
“楼上,你是典藏华夏白看了,还是因为忘记先辈们受过的苦了?弱后就要挨打是我们应该世世代代要记住的事情!”
观众们在弹幕里激烈地交流着,一部分人觉得,我弱后,你就应该保护我,你就应该讲人道主义,怎么能欺负我呢?
一部分觉得,弱后没有挨打,那只是因为别人今天不想打你,于国于家都得先自强,而后敌人才会尊重和敬畏我们!
这两股观点在弹幕里形成了两极分化。
许多已经跪久了的观众主张道:“我们应该找一个牛逼的大老哥,不然要是糙米发火要欺负我们了怎么办?”
“是啊,我经常幻想能够去到糙米,在那里我直接就是发达国家的儿女了哈哈!”
“我真是佩服范仲淹啊,都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恨自己这边,瞧瞧啊,这就是所谓的先祖之心!”
五十万们疯狂地带了节奏,气得正义的观众怒不可遏。
还没等他们回应,范仲淹就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朝廷要是强横,金人又岂能打进来?!”
“朝廷要是不采取对外给岁币的制度,不养虎为患,金人又岂能打进来?!”
范仲淹羞愤至极:“泱泱大宋,岂无男儿敢战辽夏,可是朝廷愚昧啊,他们不打,他们非要养敌人!”
“真宗时期,他们宁愿和辽人签订澶【chán】渊之盟,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也不愿意和辽人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