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13节

“王爷,到了!”杨博的话打断了朱栽圳的思绪。

朱栽圳抬头一看,惊讶道:“这......这是职方司?”

兵部后衙有前后八进共八个院子。眼前的这个院子小的可怜。院子的地上落满了枯叶,杂草丛生,一看就是许久没人打扫了。

最出格的是,一只野兔领着两个兔宝宝,在朱栽圳面前一闪而过!

堂堂大明兵部职方司,竟然荒凉到有野兔打了窝?

朱栽圳转头问杨博:“职方司有一郎中,二员外郎,四主事,三十书吏。怎么这么冷清?”

杨博解释:“臣惭愧。职方司的官员们,绝大部分都常年告病假。”

朱栽圳道:“杨老部堂无需愧疚。底下的官员们就是这个风气,你可以革一个人的职,却不能革几十个人的职。你也是无可奈何啊。”

朱栽圳如此通晓情理,这让杨博大为感动。

朱栽圳来到了院子西厢房的门口,他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正拿着一把铲子,在一个沙盘上忙碌着。

历史、地理不分家。朱栽圳认出,那沙盘是浙、直两省的地形图!其中山川河道栩栩如生。

这样巧夺天工的地形沙盘,即便放到现代也是极为精密的。

老人正是唐顺之。他似乎是蹲麻了,放下铲子起身伸了个懒腰。

随后他拍了拍手上的土,从袖中掏出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的是炒黄豆。他抓出两颗,扔在嘴里大嚼着。

朱栽圳走了进去。唐顺之见到他先是一愣,怀疑自己眼花了。

堂堂皇子,怎么可能来职方司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魏谦吉一声暴喝:“唐顺之你大胆,见到景川王为何不跪?”

朱栽圳却怒斥魏谦吉:“魏侍郎,要不是看在你是严阁老的义子的份儿上,我早就大耳刮子抽你了!

你就这么跟大明的军略奇才、军阵大师说话?”

魏谦吉挨了骂,不敢再作声。他搞不懂朱栽圳为何对一个六品主事如此上心。

唐顺之作势要给朱栽圳下跪,却被朱栽圳一把搀住:“唐先生,快快免礼。小王此番来是有求于你。”

杨博和魏谦吉震惊了!景川王竟称呼一个主事为“先生”?还自称“小王”?

要知道,先生是一个极为高贵的称呼。在大明,只有德高望重、才华横溢者才能被称呼为“先生”。

唐顺之的确不怎么会说话。一般会来事儿的官员,此时应该说:“王爷抬举下官了。求字不敢当。尽管吩咐就是。”

可唐顺之竟然说:“王爷有什么事儿求我,说吧。”

朱栽圳道:“你应该知道,小王要去东南平倭。希望你能做小王的随员!”

换做其他职方司主事,指定屁颠屁颠的一口答应下来。

可是唐顺之却丝毫没有犹豫,直接说:“不成!”

朱栽圳问:“为何?”

唐顺之敷衍道:“我才疏学浅,担当不了如此重任。”

怀才不遇的人,脾气一般都很古怪。唐顺之拒绝朱栽圳,自然有他的因由。朱栽圳清楚是什么因由。

朱栽圳道:“唐先生满腹兵略、军阵。难道甘心一辈子蹲在这暗无天日的职方司里,埋没自己的才华?

战场才是您这样的人建功立业的地方。

再有,难道您忍心看到东南百姓遭受倭寇屠戮?”

唐顺之道:“我四年前去过一趟东南,以职方司主事的名义为东南明军制定抗倭军略。

可是,没人听我的!

我已经心灰意冷了。我不想再去东南。且我建议王爷也不要去东南。”

魏谦吉刚要开口骂唐顺之不识抬举。朱栽圳立马瞪了他一眼:“魏谦吉,你先回大堂去。”

魏谦吉无奈,只得离开。

朱栽圳指了指地上的浙直两省沙盘:“唐先生,你嘴上说不想再去东南,可你的心一直在东南!

我告诉你,这回去东南,所有人都会听你的!因为你是我——大明景川王的心腹!”

第22章 栽圳不才,愿做拔剑之人

唐顺之还是不为所动:“王爷恕我直言。就算浙直的十二万兵卫所军都听我的,仗也打不赢!

卫所军,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别说打倭寇了,他们不侵扰百姓就算好的了!”

朱栽圳语出惊人:“如果我在浙直编练一支新军,让他们习练你的鸳鸯阵、三才阵呢?”

唐顺之惊讶:“王爷竟然知道鸳鸯阵和三才阵?”

杨博同样惊讶:“王爷要编练新军?皇上知道么?即便皇上同意,朝廷和地方上也拿不出银子来啊!”

朱栽圳道:“杨老部堂,编练新军的事,我自会向皇上请旨。至于银子,我会想办法。”

他转头又道:“唐先生,据我所知,鸳鸯阵、三才阵是你耗尽毕生所学,创造的两种专克倭寇的阵法。

难道,你不想将这两种阵法在东南付诸实战?

读书人学以致用,庇佑东南千万百姓。岂不快哉?

你虽学富五车,一身本事。活了大半生却碌碌无为。是时候建功立业了,我的唐先生!”

士为知己者死!唐顺之仿佛遇到了知音!且,这个知音是当朝郡王!

唐顺之不再推脱,他拱手道:“既然如此,我就随王爷去东南走一遭!我已经五十四岁了,为了百姓,就算一把老骨头扔在东南也值了!”

朱栽圳道:“那就请唐先生先回家,收拾下行装。三日后我们出发,去东南!”

唐顺之走了。朱栽圳凝视着他的背影,心里乐开了花。

收获军略奇才、军阵大师一枚。我的参谋长找到了。接下来,要找一位前敌总指挥。

杨博在一旁问:“王爷,您今天说,要在兵部调两个人?敢问另一个人是谁?”

朱栽圳微微一笑:“另一个人此时不在京城。在山东。我需要你发一张调令。此人的名字是——戚继光!”

杨博震惊了!他道:“王爷竟然也知道那柄尚未出鞘的绝世宝剑,前任兵部侍郎杨守谦留给明军的青年英杰?”

朱栽圳侃侃而谈:“我对这个人了若指掌!戚继光,登州人。他的祖先洪武年间参加了云南之战,战死。给戚氏子孙留下了一个世袭指挥佥事的铁饭碗。

一般来说,戚继光这种勋贵子弟,都会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领着饷银,娶几个小妾,斗鸡跑马度过一生。

可是,他却从小刻苦读书,闻鸡起舞,习练武艺。

二十一岁那年,已经袭了世职的他,甘愿放下身段,跟一群白衣武举人上京,参加武会试。

奈何正好赶上庚戌之变,俺达汗打到了京城之下。

戚继光组织了十几个武举子,上了城墙,协助三大营防御外敌。

俺大汗退兵后,他根据战场上得来的经验,写出了《备俺达策》。

兵部的杨守谦老部堂对他十分欣赏。授予了他蓟镇旗牌官的职位。

旗牌官,说白了就是传令兵的头儿。杨老部堂让他当旗牌官,是为了磨练他。

整个北边所有将领的每一道军令,都是经戚继光之手传达出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用兵。

如今,戚继光已经调到了山东充任都司佥事。那是个有职无权的官儿。

他是一柄宝剑。宝剑岂能久藏于鞘中?

杨老部堂,载圳不才,愿做拔剑之人!”

杨博目瞪口呆:“大明的世袭武将多如牛毛。王爷竟对戚继光如此了解?

您真是知人善任啊!实不相瞒,一年前我就有意将戚继光调往浙江。

奈何那时候我得罪了裕王爷。裕王爷按着调令不让往外发。”

朱栽圳道:“皇上已经答应我,随员任我挑选。这回你尽管发调令!你让他在德州等我!另外,让他带上他的夫人!”

杨博不解:“打仗是男人的事。王爷让戚继光带夫人做什么?”

朱栽圳笑道:“杨老部堂有所不知。戚继光的夫人是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豪杰。梁红玉、穆桂英一般的人物!

如果说戚继光的战力是十,戚夫人至少也有个七八!”

杨博道:“那臣这就回大堂发调令。”

朱栽圳笑道:“我也该走了。再会,杨老部堂。”

朱栽圳出得兵部,心想:已经有了一位参谋长、一位前敌总指挥外加一名女副官。现在该去找一个后勤部长了!

小太监刘五七见朱栽圳出来了,迎了上去:“殿下,咱们回宫么?”

朱栽圳摇摇头:“不,去吏部!”

朱栽圳心目中的那位后勤部长,如今在吏部任职。

朱栽圳来到吏部后,点名见了吏部文选司郎中——王国光!

王国光在正史中是大明第一经济学家。他编纂的《大明会计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是经济专业学生的选修教材。

其实,对于王国光愿不愿意跟他去东南,朱栽圳心里也没有底。

因为王国光现在担任的是天下第一肥缺!虽是五品郎中,给个从二品巡抚都不一定换!

吏部文选司,管着天下文官考核、推荐。类似于后世的组织部,最高级别的那种!

文选司郎中,甚至有权力向皇帝推荐六部侍郎、尚书!

掌握着这项权力,天下哪个官员不得高看你一眼?

无须纳贿,光冰敬、炭敬、节银这些“合法灰色收入”,恐怕一年就能收个十几万两。

若手黑一些的,一年搞个五六十万两丝毫不成问题。

朱栽圳见到了四十多岁的王国光。他问王国光:“我听说王先生精通经济之学。不知道你对我的贡赠之策有何看法?”

王国光道:“是一个绝妙的法子。利国利民。下官佩服的很。不过......”

朱栽圳问:“不过什么?”

王国光道:“可惜是空中楼阁。”

朱栽圳平静的问:“敢问,为何是空中楼阁?”

王国光道:“因为东南倭寇肆虐。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根本集中不到宁波、泉州、广州三处地方。运到半路恐怕就已经被倭寇抢了!

要想跟西洋人做成生意,必须先平定倭患。可是,平定倭患谈何容易啊!

东南十几万卫所军,能被几十个倭寇打得节节败退,唉!”

朱栽圳道:“王先生一针见血!我知道,你的特长不是选人,而在经济。我打算让你当随员,跟我一同去东南。

我平倭,你给我当经济大管家,如何?”

朱栽圳万万没想到,王国光竟一口答应了下来:“下官愿往!那日在永寿宫,听了王爷所作《平倭檄文》,下官热血沸腾。

首节 上一节 13/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