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166节

我们收复河套,完全是出于受辱之后的反击!”

唐顺之忍不住了。他质疑道:“太子。兵者,诡道也。我大军收复河套,应该秘密进行。

如此大张旗鼓的写在报纸上。万一俺答汗得知此事,派兵增援河套呢?”

朱载圳反问唐顺之:“唐先生。我们五万新军在太原、榆林、宁夏集结。即便我们不写在报纸上,俺答汗就察觉不到吗?

在大明九边,不知道有多少鞑靼人的探子。瞒是瞒不过去的。

我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先大张旗鼓的进兵西北。再派出礼部使者,让俺答汗削减今年通贡互市的价码。

如此一来,俺答汗会认为我们陈兵边关,是为了跟他讨价还价。进军是假,讲价是真。

这叫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计!”

唐顺之恍然大悟:“啊,太子英明啊!臣明白了,越是大张旗鼓,俺答汗越会认为我们是在虚张声势。”

朱载圳道:“在我们越过长城,北进河套之前,《大明时报》要抛出烟雾弹。用羊啃白菜当作我们的出兵理由。

待我们真正北进河套之后,《大明时报》要写出另一个充分的理由。

这个理由四个字足矣,那就是‘收复故土’!”

一众文臣武将,对朱载圳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载圳又道:“今日我们商谈之事,全部都是朝廷的最高机密。若有人泄露出去半个字......”

朱载圳望向了陆绎。

他的潜台词很明显:谁敢泄密,锦衣卫的头子陆绎不会放过你们。

杨博带头说:“臣等定守口如瓶。”

一众文臣武将齐声附和“臣等定守口如瓶。”

第264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

《大明时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署名“大明剑”的文章《勿谓言之不预也》。

以前官府出告示,必定要用老百姓根本看不懂的四六骈文,动不动就子曰子曰,引经据典。

只要老百姓看不懂,告示的解释权就成了贪官污吏的。

朱载圳创办《大明时报》时,对申时行提出了一个要求。报上发表的文章,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老百姓都看得明白。

城西裕泰茶馆。一个名叫祁宏的蹴鞠耍家正在给众人念《大明时报》:

“嘉靖四十一年的冬天,穷凶极恶的强盗俺答,带着十多万鞑靼兵南下入寇。杀我百姓逾十万人。抢夺财帛无数。

幸好我大明有英明神武的皇太子殿下。率明军、义勇,打得俺答汗屁滚尿流,逃回了草原。

俺答汗像一个乞丐一般,祈求大明议和,在边关重开交易榷场。这样一来,他们的男女老少不至于光着屁股,才能有大明织造的棉布穿。

太子心善,可怜俺答汗这个乞丐。赏赐他们与大明贸易。用本不值钱的牛羊换取我们的布匹、丝绸。

鞑靼人呢?简直就像白眼狼一样。他们贸易给大明的牛羊,都是瘸牛病羊。

那他们健硕的羊都哪里去了呢?被俺答汗派来大明境内搞破坏了!

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初六的夜里。一个面目狰狞的鞑靼人,趁着月黑风高,将一头健硕的鞑靼黑心羊赶到了大明边境上。

那头黑心羊似乎受过专门的训练。竟然能够攀爬长城如履平地。

黑心羊越过长城。径直来到了我宁夏边军的一片屯垦菜地。

菜地之中,有一颗长得颇为俊美的白菜。这棵白菜不是普通的白菜,是我大明最珍贵的种菜。

有它在,待到一个月后结了种子,就能让来年的收成有保障。宁夏镇的边军勇士,来年就能有爽口的白菜吃!

这棵白菜如勤劳朴实的大明百姓一般,傲立在风雨之中,无惧风吹雨打,静待为大明的边关塞防做出贡献!

然而,一切都在这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改变了!

鞑靼黑心羊啃食了这棵白菜。那颗白菜的理想、信念、追求,随着黑心羊的咀嚼化作虚无!

大明的菜地,怎容外族的黑心羊撒野!这是挑衅!这是示威!这是典型的恩将仇报!

为了维护大明的尊严,我大明英明神武监国太子决定,率领大军陈兵太原、榆林、宁夏!

俺答汗如果再不老实,就休怪大明兵威无情!

大明有句老话——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别说我事先没跟你说清楚。

八十万大明新军,将在夏末秋初到达太原、榆林、宁夏。到时候,新账老账一起算!”

祁宏给一众人念完了报纸。

茶馆里的茶客先是一阵沉默。

随后爆发出哄堂大笑!

《大明时报》已经发行了两年。起到了“启民智”的效果。老百姓天天看报纸,对时政大事都有了自己的见解。

一个茶客笑道:“笑,笑死我了!太子要对鞑靼用兵,理由是一头鞑靼羊啃了一颗大明白菜?

这真是说打你就打你。至于理由......随便找个敷衍敷衍就行了!”

另一个茶客自豪的说:“自从太子监了国,咱大明就脱胎换骨了。大明的新军天下无敌。

这就好像我家那俩小娃。姐姐打弟弟天经地义,看不顺眼就打,要啥理由?

区别在于,大明跟鞑靼就像爹和儿子,而非姐弟。”

一个胖茶客疑惑:“怪哉。我这半年一直在给西山军营送菜蔬。西山军营哪里容得下八十万人?朝廷哪来的八十万新军?”

一个瘦茶客道:“没看过《三国志通俗演义》?曹操打东吴,不是号称水师八十万嘛?号称就是吓唬人的。

话说回来,不管新军是八十万人还是八万人,都能把鞑靼打得屁滚尿流!”

与此同时,蓟州镇榷场。

一个鞑靼探子假扮的商人,将一张《大明时报》抄本卷成纸卷,栓在了马尾巴里。

他若无其事的牵着马走出了蓟州城门。这份《大明时报》对他来说是一份重要的军事情报。

在城门口,他遭到了明军的盘查。

明军好一顿搜他的身,没有发现异常。将他放出了城门。

鞑靼探子一阵窃喜。出了城门便纵马北行。

搜身的明军,真实身份是锦衣卫南镇抚司力士。

他今日的任务就是确保鞑靼探子把那份《大明时报》带到草原去。

一切尽在掌握!

十五天后,鞑靼探子在跑死了八匹马之后,终于将《大明时报》交到了俺答汗的汗帐。

俺答汗正在跟三娘子抱怨呢:“奥斯曼人真是一群不讲信用的混蛋!

说好了给咱们运来火铳。这都快两年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就算是爬,他们也应该爬到草原了!”

三娘子道:“确实蹊跷。我们派出去接应他们的一千人,也如凭空消失一般,没了音讯。”

就在此时,俺答汗的大儿子黄台吉拿着一份《大明时报》来到了汗帐中:“父汗!汗妃!明人要对咱们动手了!”

说完他让一名汉话通译给俺答汗念了《勿谓言之不预也》的内容。

俺答汗听后哑然失笑:“啃了一棵白菜就要对咱们动兵?朱载圳发什么疯?”

黄台吉道:“父汗,此事绝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在榆林的探子最近传回消息。说大明正在往榆林的粮仓里运送大批粮食。

那些应该就是他们攻打我们用的军粮。”

三娘子道:“报纸上说,大明增兵的地方是榆林、宁夏、太原。我知道了,他们的目标一定是河套!

我们要不要往河套派援军?”

俺答汗摆摆手:“你们都错了!我问你们。如果你们要攻打瓦剌,会提前胡编一个理由告知天下吗?”

三娘子答道:“当然不会。这种事儿保密还来不及呢。”

俺答汗道:“这就对了!朱载圳越说要动兵,就越不会动兵。”

黄台吉问:“父汗,那朱载圳的用意是?”

俺答汗一拍脑瓜:“我想起来了!前两日,大明派了个使者来草原。说什么要把今年互市的货值减少到八十万两。被我一口回绝了。

我回绝了他,他也不走。一直赖在草原上。

朱载圳这是想派重兵到边境,给我们施加压力,压互市的货值啊!

他根本没想打仗!呵。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还什么八十万大军。咱们的探子早就回报过了,大明堪用的军队只有十万。骗鬼去吧!”

第265章 何芳晴的军事见解

俺答汗上了朱载圳的套。

而千里之外的甘州,赵士祯已经赶到了此地截了俺答汗的胡。他正在跟奥斯曼人验货、交易。

甘州边军校场。

火器天才赵士祯先跟奥斯曼人一番客套。出京前,朱载圳一再叮嘱赵士祯,对奥斯曼人要以礼相待。

赵士祯身边的两名亲兵携带了两杆仿制穆什特克火绳枪,即鸟铳是也。

奥斯曼商团的首领哈坎苏克对明军装备的鸟铳很好奇。

他拿过士兵手中的鸟铳,询问了装填方法,试射了一铳。

射完,他看了看枪击结构,皱着眉头说:“太复杂了!配件太多。战场上容易哑火。”

赵士祯道:“只要保养得当,哑火的状况很少发生。”

哈坎苏克的两只眼睛瞪着像铜铃:“还要保养?真是渣渣!”

说完哈坎苏克拿过一支鲁密铳,将鲁密铳扔在沙子里晃了晃,随后拿起拍了拍沙土,直接装填弹药,扣动扳机:“嘭!当!”

铳子直接命中了五十步外的铜锣。

哈坎苏克道:“瞧,我们鲁密邦的火铳,进了沙能射,进了土能射。就算火绳燃尽,拿张纸点了都能射!”

说完哈坎苏克伸出大拇指:“用你们明国人的话说,耐X!”

赵士祯用疑惑的目光望向了余有丁。心道:这词儿一准是余郎中教他的。堂堂礼部郎中,怎么不教点好词儿?

看来老余没少在甘州城的青楼里招待哈坎苏克。

【图为鲁密铳(土耳其火绳枪)与鸟铳(西班牙火绳枪)。鲁密铳一副傻大黑粗的样子。实乃火绳枪界的AK】

这场交易万分愉快。

大明用五十万银圆买下了一万五千支鲁密铳。

赵士祯觉得赚了。这批鲁密铳简直就是小号的手炮。威力大、射程远。除了不适合加装刺刀、装填慢两个缺点,其它性能都比鸟铳要强。

首节 上一节 166/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