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嘉靖 第73节

这一回朱载圳没有再推辞。因为这是嘉靖帝下特旨,给他的入京仪式抬了格!

雄壮的《昌运颂》礼乐声回荡在京郊的天空中。

与《昌运颂》遥相呼应的是,京郊那些杨树上的知了玩了命的吟唱着。仿佛在为抗倭英雄景川王唱响一曲凯歌!

父子二人距离龙辇有五百步的距离。

嘉靖帝干脆像二十年前那样,挽起了儿子朱载圳的手,并肩而行!

所不同的是,当年那个五岁的顽童,如今已成长为大明的国之柱石!

高拱刚才碰了一鼻子灰,现在也没心情喊什么“慎礼”了。

朱载圳跟着嘉靖帝上了龙辇。龙辇缓缓移动。凯旋的队伍没有从城南的正阳门入城,而是绕着城墙转了半圈,从位于京城西北方的德胜门入城。

在德胜门的城门口,嘉靖帝掀开辇帘向外看了一眼。

他冷哼一声:“瞧见了嘛圳儿,城门、街道两侧一个百姓都没有!这是徐阶、高拱他们捣的鬼!

他们提前让五城兵马司的人净了街!表面上是保护朕跟你的安全,背地里嘛......”

朱载圳接话:“背地里想让父皇和儿臣脱离群众。”

嘉靖帝一愣,对朱载圳嘴里蹦出的新词汇不怎么理解。

朱载圳解释道:“就是故意把父皇和儿臣跟百姓分隔开来。”

嘉靖帝道:“你说的对!算了,大喜的日子,何苦跟那群人一般见识。朕打算将东宫腾出来,给白鹿散仙居住。”

这又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

东宫是什么地方?大明历代储君居住之地!

白鹿是朱载圳进献的。将白鹿养在东宫,等于嘉靖帝在暗示群臣:别看朕碍于二龙不能相见的忌讳,还让圳儿当郡王。

可在朕心里,他已是大明的储君!

嘉靖帝沉默片刻,又说了一句日后载入史册的话。

“朕又岂能不知,圳儿你才是大明真正的白鹿啊!”

这是一个崇信道教的皇帝对一个皇子至高无上的评价!朱载圳都不知该如何接话了。

在德胜门口,朱载圳跟着嘉靖帝下了辇,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凯旋仪式。

回到皇宫已是傍晚时分。

奉天殿内,光禄寺已经准备好了“大宴仪”。

嘉靖帝让朱载圳坐到了自己身边。这是太子才配享有的待遇。

嘉靖帝举杯祝天、祝地、祝诸神后,大宴仪正式开始。

朱载圳却压低声音,对嘉靖帝说:“父皇,儿臣看着这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文官,实在反胃吃不下饭去。

光禄寺准备的这些菜也着实没有味道。

不如儿臣跟父皇去永寿宫。儿臣给父皇、母妃做一顿晚膳?”

朱载圳的提议正合嘉靖帝的心意!

已经跟宝贝儿子一年半没见了。他有一肚子体己话要对儿子说。哪有心思哄着眼前的这群文官。

嘉靖帝高声道:“朕不胜酒力,有些头晕。就由内阁首辅严嵩代为主持大宴仪吧!圳儿,你送朕回永寿宫休息。”

说完嘉靖帝跟朱载圳扬长而去。

父子二人回到了永寿宫。

嘉靖帝吩咐李芳:“你去钟粹宫,把卢贵妃叫来用晚膳。”

转头嘉靖帝又问朱载圳:“今晚你给朕做什么好吃的?”

朱载圳笑道:“父皇,上车饺子下车面。儿臣去御膳房给您和母妃做一锅面吃。”

面,汉唐称为“汤饼”,宋元明已经称为“面条”了。

嘉靖朝诗人陆深有诗曰:“红香细剥莺歌嘴,嫩白鲜羹玉面条。”

后世有些古偶剧二把刀编剧,为了刻意显示自己懂历史,明代戏、清宫戏的台词将面条称呼为“汤饼”。本来他们是想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可笑之极。

嘉靖帝道:“好。朕在这儿等着你。”

朱载圳来到了御膳房。

今日奉天殿举行大宴仪,酒菜全都是光禄寺准备。故而御膳房的太监、厨子们都散了工,打叶子牌、摇色子去了。

御膳房里只留了一个山西厨子当值。

山西厨子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喝着小酒,惬意的唱着山西小调:“对坝坝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咱们有名的二妹妹,二妹妹月兑了裤......”

朱载圳在前世有个舍友是山西人。他听到这小调分外亲切,走过去拍了下厨子的肩膀:“老醯(xi)儿,干活啦!”

山西厨子睁开眼,被朱载圳吓得从椅子上蹦了起来:“啊,王爷,小的该死。小的疏于职守。”

朱载圳笑道:“我又没怪你。你是山西人,应该会做刀削面吧?”

山西厨子答:“会。”

刀削面其实可以追溯到元代。要说刀削面的发明还有一段掌故呢!

元朝尚未建立之前,蒙将木华黎攻打太原,太原百姓用菜刀御敌,最后失败。

元朝建立之后,蒙人便严令汉家百姓十户用一把菜刀,做饭时轮着用。

有一回,山西清徐一个老头去邻居家拿菜刀。结果菜刀被里胥收走了。原因是那柄菜刀太锋利,要磨钝。

老头骂骂咧咧的出了邻居家门。好巧不巧,他捡到了一块铁片。

回了家,他把铁片交给老婆子,让她拿铁片当菜刀使。

老婆子抱怨铁片太钝,切不动面。

老头骂她糊涂,切不动不会砍、削么。

老婆子以铁片做菜刀,把一块面削成了面片,全宇宙第一碗山西刀削面就这样诞生了!

第118章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则毒

朱载圳吩咐山西厨子:“你削两斤刀削面出来。我要做御膳。”

山西厨子大惊失色:“王爷,不行啊!刀削面是山野吃食,怎么能当御膳?”

朱载圳反问:“难道这一年半里,你们没给父皇做我菜谱上的菜?那些都是山野吃食。”

山西厨子只好听命,削了两碗刀削面,准备入水。

面有了,还需要浇头。

朱载圳问:“御膳房有什么底汤?”

山西厨子回答:“有现成的鸡汤。”

朱载圳将鸡汤烧开,打上了一个鸡蛋,扔上了两把胶东莱州府贡上来的大虾米和干贝。

底汤调好,他下入了刀削面。

他让山西厨子看着锅,自己则做了一碗肉丁紫瓜(茄子)当浇头。

浇头做好,刀削面也煮好了。山西厨子用大汤盆盛好面,跟浇头一起放在一个大木托盘上。跟着朱载圳来到了永寿宫。

卢贵妃已经到了永寿宫。

这个恶毒、善妒甚至有些凶残的女人,看到儿子走了过来,她的心在狂跳!

自从嘉靖三十八冬年她被打入冷宫,她已有整整两年零七个月没有见过儿子了。

她猛然感觉到眼前冒起了金星,然后眼前一黑。母子重逢的喜悦让她激动的晕厥了过去。

“青霞!”坐在卢贵妃身边的嘉靖帝立马扶住了她。

青霞是卢贵妃的本名。

朱载圳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了母亲面前,握住了母亲的手:“母妃,您怎么了。儿臣回来了啊!儿臣还给您做了山西刀削面!您别吓儿臣!”

说来也怪,卢贵妃感受到了儿子朱载圳手上传来的体温,直接苏醒了过来。

她眼泪像断线了的珠子,“啪哒啪哒”流了下来:“圳儿,你可回来了!”

嘉靖帝大喊:“李芳,叫太医!”

卢贵妃阻止了嘉靖帝:“皇上,臣妾没事。臣妾是高兴的,缓一会儿就好了。”

朱载圳端了一碗茶,给卢贵妃喂了几口,她慢慢缓了过来。

“皇上,臣妾君前失仪了。”

嘉靖帝道:“不怪你。朕知道,这两年你想儿子想坏了。现在好了,你做了皇贵妃,圳儿立下大功回了京。咱们一家团圆了!”

朱载圳道:“父皇,母妃,儿臣已经做好了晚膳,请用膳吧。”

嘉靖帝一听这话,肚子竟发出了“咕咕”的声音。他笑道:“民以食为天,天子也是一样。折腾了一天,朕饿坏了。”

山西厨子端上来刀削面,连面带底汤盛了三大碗,又浇上浇头,恭恭敬敬的放在嘉靖帝、卢靖妃、朱载圳面前。

一旁伺候的李芳按照以前的老规矩,拿出了一根银针。

嘉靖帝道:“蠢奴婢!圳儿亲手做的晚膳,有什么好验的?”

说完嘉靖帝直接抄起了筷子,“刺溜!”浓香的浇头加上鲜美的底汤,再混合上儿子的孝心。这碗朴实无华的山西刀削面,对嘉靖帝来说是人间至美之味!

几口下去,嘉靖帝仿佛置身于五十年前的兴献王府。他跟儿时的伙伴陆炳、李芳在后花园的草地上嬉笑、追逐着。

那时的天是那样的蓝,他是那样的无忧无虑。

蓝天白云之下,碧绿草地上的奔跑,那是嘉靖帝逝去的童年记忆。

这碗面让他找回了丢失已久的童年记忆!

卢贵妃吃了几口面,亦回忆起了往事。

二十五年前,她还是个正当年的美貌少妇。那时的她善良、仁慈、宽容。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儿子朱载圳来到了人间。

她怀抱着那个眼睛都没睁开的小家伙,心中惶恐不安!

仅仅五年前,阎妃诞下皇长子朱载基。然而皇长子只活了两个月,便不明不白的死了!

阎妃因丧子得了失心疯,嘉靖帝为维护皇家体面,将其打入了冷宫。

可以说,阎妃是她卢青霞的前车之鉴。

那时的她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保护好怀中的幼子。

宫闱争斗的残酷向来不亚于朝堂争斗。

她知道,善良和仁慈保护不了儿子!反而会成为害了儿子的弱点!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则毒!

从那时起,她变了一个人。她变得易怒、残暴、善妒。任何有可能成为儿子威胁的人,她都会毫不犹豫的除掉!

首节 上一节 73/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