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秦不可能亡 第128节

……

第219章 万世之基,自然要慢慢来.

“家主,为何放了楚南公?”

龙且心下有些不解,他可是亲眼目睹了项梁与楚南公的争执,后来更是亮了刀剑,这一刻不由得朝着项梁,道。

闻言,项梁收回了目光,看着器宇轩昂的龙且,嘴角的笑容更加的灿烂了几分,龙且是一个武将的苗子。

除了项羽之外,无人能比。

项梁心里清楚,就算是项庄也远远不如,对于这样的人才,项梁自然是极为的重视,视为子侄。

一直以来,对于龙且的培养,项梁一点也没有落下。

更何况,项羽,项庄,项他等人都需要培养,一只羊也是放,一群羊也是放,项梁对于龙且很是严格。

看到龙且身上的气质,项梁心中很欣慰,有一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感慨。

……

“杀了楚南公,只会让我们与陈县的那些人关系更为僵硬,此刻朝廷尚未作出回应,我们不得不谨慎!”

“就算朝廷答应了,留下楚南公,楚地必然会乱,而平叛之时,便是你们建功立业的时候。”

……

一旁范增也是点了点头。

虽然项梁的军事才华不如项羽,在谋略之上也不如他范增,但是项梁心思缜密,习惯于谋定而后动。

虽然尚未得到朝廷的答复,但是项梁已经看的很远了。

楚地若乱,最熟悉楚地的项氏,便是最首当其冲的。

……

关外诸郡,各种消息席卷,动作频繁,但是不管他们如何动作,都将目光集中在了关中,集中在了咸阳。

咸阳乱,关中乱,天下才会乱。

如果朝廷不乱,他们很大程度上只能安分守己,毕竟闹得最凶的三个地方,皆有数十万大军坐镇。

军队带来的稳定,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比拟的。

……

咸阳宫。

书房之中,嬴政放下手中的竹简,眉头紧蹙,王绾正襟危坐,神色凝重,在心里组织着语言。

“陛下,雪灾的具体情况已经摸清楚了,北地,九原,云中等郡死亡一百三十五人,房屋倒塌一千户。”

“火炕已经开始推广,雪灾情况得到了缓解,由于受灾面积太大,一个月内,尚工坊的人不能及时返回咸阳。”

……

这是最近唯一一件让大秦朝堂感觉到轻松的事情了,毕竟还有更麻烦的烈士遗孀引起的风波,以及土地改革。

“尚工坊中的工匠可以迟归,将火炕技术教会当地工匠,工匠的工钱必须由每户自己承担。”

“若是黔首没有钱,可以写下借据,由当地官署出钱,来年收成之后,收钱毁掉借据。”

嬴政躺在一张最新打造的太师椅上,看似漫不经心,心中却是念头万千。他心里清楚,在这个时候的大秦帝国,雪灾是最微不足道的。

雪灾乃是天灾,非人力可以转移,大秦存在多少年,雪灾就发生了多少年,国人百姓早已经习惯。

而这一次朝廷推出火炕,缓解了过冬的难题,雪灾造成的损失正在不断地缓解,这对于大秦北方国人百姓是巨大的好消息。

但是雪灾之后,还有烈士遗孀被欺压,对于嬴政而言,这才是让他心中忐忑的大事。

“王相,尉缭等人现如今在做什么?”沉吟了片刻,嬴政抬头朝着王绾,道。

方才各地传来的奏报之上,他已经了解了一二,他发现局势隐隐有一种不受控制的趋势。

“禀陛下,臣也没有去关注,只不过现如今除了任嚣之外,其他人都到了咸阳,大军入DìDū,将天下人的目光吸引过来!”

王绾神色凝重:“再这样下去,朝廷若是没有明确的表态,势必会引发混乱,六国遗族等反秦势力将会蠢蠢欲动。”

“各大官署也开始躁动……”

说到这里,王绾朝着嬴政试探,道:“陛下,这件事你打算如何处理?是强行镇压,还是……”

闻言,嬴政深深的看了一眼王绾,一字一顿,道:“以军法秦法从事,该株连的株连,该灭族的灭族!”

“大秦锐士为朕流血,为朕开疆扩土,保卫整个大秦帝国,朕不能让他们失望,朕已经表态了。”

“朕若不许,王翦等人如何能带兵入咸阳,又岂会成立大秦军事法庭……”

“王相,如今大秦帝国走到了风口浪尖,也到了十字街头,始皇三十年,对于你朕只有一个要求。”

“那便是稳定!”

……

“诺。”

点头答应一声,王绾心头越发凝重了,他太了解嬴政了,在这个时候,嬴政提出国府稳定,必然会让王翦与李斯以雷霆万钧之势解决烈士遗孀被欺压与土地改革。

他虽然心中凝重,却也清楚这是没办法的事,大秦帝国以武立国,再加上这个局势紧张,大秦三军稳定的重要,甚至于远远超过了土地改革。

“最近李斯可有奏报?”

烈士遗孀一事,乃是军方事,嬴政只是向王绾问问他的意见,最终做决定的是尉缭与王翦。

但是土地改革,这是国府官署之中头等大事,虽然有右相李斯亲自负责,但是作为国府官署的一把手,他自然需要了解。

心中念头一闪而过,王绾朝着嬴政:“陛下,根据臣的了解,李斯等人正在继续推进土地改革。”

“由于连续的杀伐果断,再加上朝廷态度坚决,阻碍的程度小了很多!”

“不过按照当下的进度,只怕在春耕之前不能结束关中的土地改革,毕竟巴蜀以及汉中等郡尚未进行。”

……

王绾心里清楚,这一次朝廷为了确定具体亩数与人口,全部由李斯等人推行,一点也没有假借人手。

这样一来,速度很慢是必然的。

只不过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好处,那便是大秦朝廷可以得到具体的田地数据,这将是百年施政的基础。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王绾明知道速度太慢,也没有打算假借人手。

“陛下,慢一点也有慢一点的好处,至少等到土地改革结束,朝廷对于天下亩数与户数都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万世之基,自然需要慢慢来……”

……

第220章 从未拜会始皇帝!

“万世之基?”

嬴政轻笑,对于万世一说,他只是当做一个好的兆头,而不会再当真。

从李康的记忆中,他清楚从秦以后,最长的王朝也不过三四百年,例如大秦帝国与大隋更是二世而亡。

所以,嬴政对于万世这个号子,只是当做一个美好的愿望,从未认真过。万世就像长生一样,如镜花水月,不可强求。

毕竟他不能保证大秦帝国的历代皇帝,都是贤明能干的明君,而不是吃喝玩乐的昏聩之辈。

“天下兴亡,皆有道,非人力可以逆转,万世太久,若是大秦帝国强盛百年,扫平四夷,朕就知足了。”

闻言,王绾连忙开口,道:“如今我大秦三军强盛,等到土地改革完成,我大秦便可以北击匈奴,南灭南越,四夷臣服,天下大兴……”

“哈哈哈……”

听到王绾的话,嬴政忍不住大笑一声,在这一刻,他方才察觉到他与他的臣子观念之上出现了差距。

在大笑之后,嬴政心下便有些悲哀,王绾是大秦的丞相,连丞相都如此,其他人只怕是也一样,甚至远远不如。

王绾等人眼中四夷,仅仅指北方的匈奴以及南方的南越等势力,而嬴政眼中的四夷,指的是除了大秦帝国之外,整个地球之上的人类。

“左相,这个天下很大!”

“有时间,你应该于对外战争司的姚贾多接触,朕今日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一点,大秦帝国未来的战争,绝不仅仅只有南越与匈奴。”

“国府官署应该提前有这个意识,做好准备!”

……

这一番话,就像是暮鼓晨钟,一下子让王绾惊醒,在这一刻,他方才明白了嬴政不惜强力推行土地改革以及组建大秦军事法庭的原因。

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

“臣会向姚贾了解!”

对于战争,王绾并不陌生,而他也清楚,一旦土地改革结束,对外战争,对于内部矛盾重重的大秦帝国,未必就不是好事。

大秦帝国以武立国,在内部保证兴盛繁荣的情况下,局部的战争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对于周围的军事压制,便是大秦帝国高枕无忧的基础。

别说是大秦三军,就算是王绾对于战争也不排斥,大秦帝国征战多年,疲惫的只是国人百姓,但是大秦三军从未疲惫。

就算是国人百姓,他们虽然疲惫,但是依旧渴望战争,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的推行,这便是升官发财最好的途径。

但凡男儿,总有血气之辈,更何况,经历了战国这样一个大争之世。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这是一个大时代,六王毕,四海一,千年血统,敌不过军功授爵,六国豪贵,皆被秦吏踩在脚下。

这个时代,沧桑巨变。

同样的这个时代,全民尚武,对于战争有一种执着与坚持,倘若是在未来,推行职业军人制度,局部战争对于国家的影响将会变得很小。

……

“陛下,对于烈士遗孀与子女父母被欺压一事,陛下当真要交给太尉与武成侯处置么?”

在这一刻,王绾心中依旧担忧。军中介入此事,不仅会让国府官署利益收损,最重要的是一旦此例一开,必然会成为法制漏洞。

到时候,在大秦帝国之中,纵然秦法昭昭,高悬于国门之上,铭刻在太庙之中,但是一句有迹可循,将会坏了秦法根基。

而且这个例子还是从嬴政这里开的,以嬴政的赫赫武功与举世无双的威望,再加上对于大秦帝国后世之君的影响。

始皇决定,就算是秦法都不得不退让。

“特事特办!”

嬴政觉得有些口渴了,将长案之上的茶水端起来喝了一口,然后朝着王绾:“有大秦军事法庭在,此事由尉缭等人介入,不会影响秦法根基。”

“而且这件事必须由太尉府官署介入,就算是闹翻了天,有朕在,有大秦锐士在,翻手之间便可以镇压。”

“虽然关中多为老秦人,但是大秦历代,杀得老秦人还少么?”

一句反问,顿时让王绾沉默了。

秦法昭昭,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的,而是一次又一次,老秦人用生命,用鲜血铸就的森森法度。

从商君变法开始,便有无数老秦人前赴后继血祭秦法,百年以来,确实在秦法下,杀得老秦人数不胜数。

首节 上一节 128/3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