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秦不可能亡 第243节

“那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我巍巍大秦,任何一个国人百姓都是金贵的。”

“诺。”

点头答应一声,尉缭双眸之中掠过一抹炙热,他可是清楚,嬴政刚刚从九原归来。

从九原归来,便重提因为武成侯王翦南下而搁置的军队职业化,这让尉缭看到了一丝希望。

很显然,在短时间之内,大秦帝国还会爆发战争。

第420章 蒙毅往西北,嬴政入长安!

军人职业化以及军队的正规化,这是嬴政一直都坚守的事情。

但是他心里清楚需要一个威望极高的老将来负责,在大秦帝国之中,最佳的人选便是武成候王翦。

但是王翦此番南下,他只能将目光看向尉缭。

毕竟尉缭在战略之上的造诣,就算是武成候王翦都略有不如,唯一一个能够一论高下的也就是范增了。

而另外一个张良,已经成为了一具尸体。

所以,武将系统之中,还在咸阳的人选,也就只剩下尉缭符合。

最重要的是,在大秦之中也只有尉缭这个太尉负责此事,最为合适。

这一次,嬴政的打算很清晰,那便是军人职业化以及军队正规化与科举制度同时推进,不管是在文治还是在武功方面都要同步推进。

嬴政虽然没有对于今年的具体工作,做出部署,但是他注定今年都会奔波在路上,他需要牧守天下。

更重要的,他是要清楚大秦各大郡县的情况,然后针对于此,做出统一部署,增强大秦的国力。

他心里清楚,今年的王绾以及尉缭等人都很忙碌,同样他也闲不下来,他需要为大秦,打造万世根基。

“韩谈,去将蒙毅找来!”

“诺。”

点头答应一声,韩谈转身离去,嬴政望着韩谈的身影,眼底深处掠过一抹笑意,他心中滋生出一个念头。

等他将一切部署结束,大秦帝国将会达到一种极盛的状态,在那个时候,也将会是嬴政大动干戈的时候。

一个时辰过去,蒙毅匆匆而来。

现在的大秦帝国就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每一个部位都在极致的运转,大秦的每一个官吏都在为了大秦而奔走。

他们正在众志成城的将大秦建设成一个强大帝国而奋斗。

对于这些人,嬴政是感激的,他心里清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大秦帝国才有今日的勃勃生机。

故而,对于蒙毅到来的有些迟了,嬴政并没有追究。

走进书房之中,蒙毅朝着嬴政肃然一躬,道:“臣蒙毅拜见陛下,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蒙卿不必多礼,坐!”

整个大秦帝国之中,除了蒙恬之外,蒙毅还是嬴政了解最多的了,也是彼此之间关系最好的了。

“诺。”

点头答应一声,蒙毅落座,将目光看向了嬴政。

他心里清楚,此刻的大秦朝廷之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忙碌,而他是最为忙碌的几个人之一。

在这个时候,嬴政将他召见,必然是有大事情发生。

见到蒙毅一言不发,嬴政喝了一口茶水,对着蒙毅笑了笑,道:“对于青羌之地,以及戎狄之地,你了解多少?”

闻言,蒙毅神色微微一动,他可是清楚,章邯刚刚率领大军攻伐西北,将戎狄与青羌之地攻下。

他心里清楚,嬴政既然如此询问,必然是有让他前往西北的打算,一念至此,蒙毅朝着嬴政,道。

“禀陛下,臣实话实说,对于西北的了解不多!”

对于嬴政,蒙毅不想欺瞒,也不敢欺瞒,因为他清楚,不管是他如何的隐藏,都不可能瞒过嬴政。

而且嬴政面目越来越年轻,这让蒙毅的压力更大。

如今的嬴政,已经不再是天下一统之后,有些懈怠的嬴政,而是当初志气满满,站在咸阳城掌控天下的嬴政。

“不了解,就去了解,朕打算在西北之上,建立一州,曰凉州。由你担任第一任州牧。”

“负责对于凉州的教化,争取在短时间之内,让西北的国人百姓,说秦话,写小篆,习惯大秦风俗与服饰……”

“至于监御史以及州尉,朕会在思考之后,颁布认命!”

闻言,蒙毅就清楚这一次前往西北,他是不得不去了,在心里思考了一下,道。

“陛下,能否告诉臣,此番前往凉州的意图?”

撇了一眼蒙毅,嬴政微微颔首,蒙毅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理解了他的打算,唯有这样才能在凉州之上做的更好。

嬴政长身而起,走到巨大的大秦帝国地图跟前,手中丈杆伸出,落在西北之上,道:“这里是西海,在西海附近,有很多的盐湖,根据对外战争司的人探查,这里的盐巴可以食用。”

“等你入凉州之后,负责牧民,但是也要与州尉合作,镇守一方,朕会让尚工坊的工匠前往,对于盐湖进行开采与精炼!”

“在西北之上,各种矿脉很多,朕打算开采出来,以供养大秦!”

说到这里,嬴政话锋一转,朝着蒙毅,道:“由于不管是盐矿脉还是铁矿脉都是大秦未来的支柱,交给其他人,朕不放心,只能让你走一趟!”

闻言,蒙毅点了点头,朝着嬴政肃然一躬,道:“请陛下放心,臣收拾一下立即前往凉州。”

他们蒙氏一族是大秦皇室嬴姓一脉的家臣,而且嬴政对于他们蒙氏一族极为的看重与重用,不论是他还是大兄蒙恬,亦或者侄子都得到了重用。

别说是镇守西北,就算是让他为之赴死,蒙毅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嗯,你收拾一下,早日过去,朕会立即从尚工坊之中抽调人手过去,大秦需要盐湖之中的盐巴来缓解大秦帝国之中万千子民对于盐巴的需求,以及大秦需要财政收入。”

“所以,你这一次前往西北,任务很重。”

“诺。”

点头答应一声,蒙毅转身离去了,他对于西北的情况一无所知,如今嬴政任命下达,他需要去了解西北。

望着蒙毅离去,嬴政思考了许久,转头朝着韩谈,道:“准备一下,通知铁鹰锐士,一个时辰之后前往长安!”

“诺。”

点头答应一声,韩谈连忙去吩咐,关于前往长安的事情,嬴政早已经下达了诏命,由于关于凉州的一些事情,会见了蒙毅,被延迟了。

此刻重启不过是理所应当。

站在书房之中,嬴政对于长安的情况,心中充满了期待,毕竟一个国家与一个民族的长存,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借用一句后世的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第421章 教育乃大秦基本国策!

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是走向未来的基础,分享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前提。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

对于这一点,之前的嬴政只是略有思考,但是得到了李康的记忆,他自然是清楚,教育的重要性。

故而,他设立了尚书省,亲自坐镇,在尚书省之下,便是有一官署,名曰教育署。

这些年,大秦朝廷对于教育署的投入,仅次于大秦锐士。

嬴政更清楚教育的另一个用途,用教育去培养,甚至于影响一个人。

唯有教育,才是让大秦帝国传承万世的根本。

所以,对于教育嬴政很重视,他选取长安作为大秦各大学宫的地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长安距离咸阳不远,属于大秦帝国的中枢,京畿之地。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这里的政治氛围,政治势力极为的薄弱。

这样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环境,最适合学宫的发展,在嬴政看来,教育是百年大业,是纯粹的。

学宫就应该安静,纯粹的搞学术,而不是参与政治,他之前的博士学宫,便是最大的失败。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嬴政这一次,自然是要吸收经验。

这一次,嬴政在咸阳宫之中的典籍室之中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对于华夏历史上,关于教育的情况,多少有了些了解。

中原大地之上,从有了文字开始,逐渐便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

这是华夏大地之上,学宫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到了商朝,称为“序”,到周成为“庠”。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宗”。

“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

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

“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

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

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

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由于嬴政得到了李康的记忆,自然是清楚,华夏大地之上,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程。

这是同华夏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

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名存实亡。

在后世华夏朝廷,首先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

同时实行三舍制度(上舍、内舍、外舍);划拨学田,保障经费。

教学内容以“经术衍义训导诸生,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为规者。

除了教学内容之外,嬴政认为可以被大秦借鉴,而且他心里清楚,中原大地,自从孔夫子之后,私学开始泛滥。

而根据李康的记忆,嬴政自然是清楚,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

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

首节 上一节 243/3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