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11节

王仁表避而不答,只笑着问:“李兄不回岭南了?”

“不回了,这儿挺好。”李善踢踢脚边的碎土,“筹建新宅,还要王兄帮忙呢……喏,这是我画的图。”

王仁表接过纸张摊开看了眼,不禁眼角微动,半响后才叹道:“如此工笔,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随手涂鸦而已。”李善前世在大学里参加过素描兴趣社团,没办法,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个社团。

李善是根据自己前世几次班级出游对扬州、苏州园林记忆描绘的,大杂烩吧,什么狮子林、拙政园、沧浪亭的影子都有。

“王兄今日前来……”

李善正要说起正事,王仁表突然打断道:“可否拜见令慈。”

片刻后,李家小小正堂中,王仁表整理衣着,郑重其事行礼,“祁县王仁表拜见朱娘子。”

朱氏意外的看了眼一旁的儿子,以“朱娘子”称呼,显然是知道内情的。

看儿子微微颔首,朱氏起身回礼,朗声道:“祁县王,乃太原王氏分支,公子是太原王家子弟?”

王仁表有点意外,别说一个岭南女子,就是关中的普通人也只知道太原王氏大名鼎鼎,也分不清太原王氏的分支。

“家父讳裕,随州主管。”

“同安长公主的驸马都尉。”朱氏脱口而出。

李善用惊奇的眼神打量着母亲,自己一个穿越者都不知道的,你居然这么清楚?

王仁表顿了顿,点点头,“朱娘子见识广博。”

沉默片刻后,朱氏轻声问:“公子为何而来?”

“为琼瑶浆而来。”王仁表将元宵相谈之事略略说了一遍。

朱氏立即摇头道:“二十贯,卖于你,合作分利之事不行。”

一边说着,朱氏一边向李善投去责难的视线,合作分利……一旦成了气候,儿子会被视作商贾,难以出仕。

李善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今日王仁表选择和自己合作而不是买断秘方,但这是他想看到的,上前一步轻声道:“以东山寺的名义。”

王仁表立即明白过来,“另一方是王某妻子娘家李氏,岳父一族在长安行商多年。”

朱氏迟疑了下,又摇摇头,“算了吧,二十贯而已。”

“谢过王公子好意,但你应该知晓,为此事得罪豪族,得不偿失。”

王仁表沉默的低下头,片刻后才开口,“我已经拿不出二十贯了。”

李善眼神古怪,那日你也嫌二十贯的出价太低呢!

不管是太原王氏子弟,还是同安长公主的儿子,区区二十贯,估摸也就几顿饭钱而已。

被扫地出门已经七日了,王仁表是个有很强自尊心的年轻人,不肯接受富商岳家的银钱,仅有的两个好友又恰巧不在京中,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李善。

但没想到,李善的母亲却是个如此性情的女子,生怕自家连累他人而拒绝。

朱氏看着一脸愁容的王仁表,想了想开口问道:“可是不便直言相告?”

“若有为难之处,无需二十贯,秘方。”

这次李善倒是不心疼,能通过这条线和同安长公主搭上线那是好事……他记得这位是李渊的嫡亲姐妹,而且还有个女儿是杨广后宫的妃子。

送于你也无妨……王仁表只觉得鼻子一酸,作揖道:“那日李兄坦然直言,在下不愿相瞒,元宵当夜,在下携妻……”

等王仁表断断续续,影影绰绰的说完,李善目瞪口呆,被扫地出门,这么惨吗?

噢噢,肯定是个庶子,同安长公主等丈夫去外地赴任,立即将庶子赶出门。

王仁表苦笑着看向李善,眼神中……咱俩差不多惨啊!

“砰!”

朱氏拍案而起,戟指骂道:“如此毒妇,罔顾人伦……”

后面的话,王仁表听不懂,李善也听不懂,只猜得到是岭南骂人的俚语。

李善听的大是无聊,而王仁表却听的满脸通红,兴奋的都快要出言附和了。

朱氏的叱骂明显是带着发泄的情绪,同安长公主、李德武在她看来,一丘之貉。

好不容易等到母亲口干舌燥告一段落,李善赶紧插嘴道:“如此,就定下来吧,细处孩儿与王兄商议。”

朱氏点头正要说话,外头小和尚突然直愣愣的闯进门来,指着外面,“婶婶,大郎,有人寻你们呢。”

李善偏头看去,门外十步处,青衣小帽的吴忠正伸长脖子向内窥探。

第18章 与人为善,与己为善

“有什么话就站在那说!”

朱氏横眉冷对,厉声喝道:“勿要脏了屋子!”

吴忠在门外停下脚步,试图挺直身躯高高在上俯视屋内母子,但却在朱氏的呵斥声中条件发生的弯下腰,看起来颇为古怪。

“叔母有平阳之风。”王仁表小声赞道。

“听说平阳公主如今驻守苇泽关?”李善随口扯了句,指着门外吴忠说:“去岁北上,便是此奴最早叛逃。”

“可有卖身契?”王仁表神色平淡,“杖毙逃奴,也不过罚钱而已。”

“呵呵,何至于此,何至于此,跟红顶白,人之常情,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嘛。”李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说吧,为何而来?”

门外的吴忠略略躬身,“朱娘子与大郎还不回岭南吗?”

“郎君为全族计,不得已而为之……”

“倒是不知道你是李家的奴仆,还是朱家的奴仆!”朱氏冷笑道:“又或者自认是裴家的奴仆?!”

吴忠沉默片刻,轻声道:“朱娘子,为大郎计,也需立即启程回岭南。”

“若是不肯呢?”

“前两月天寒地冻,一时难以启程,如今再过几日就出正月了。”吴忠将身边的麻袋扔进屋子,“二十贯钱,足够盘缠。”

朱氏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倒不是因为那二十贯的路费,而是听出了吴忠前一句话的言外之意……你还不滚蛋,就不怕儿子出什么意外吗?

王仁表瞥了眼身边的李善,心想还是你比较惨……虎毒不食子,李德武之狠更甚恶虎。

而李善却从这几句话里听出了些其他意思,看母亲已经脸色铁青,即将破口大骂,赶紧上前一步,“这等小事,母亲勿忧,孩儿处置就是。”

“王兄稍坐,去去就来。”

“大郎,大郎!”朱氏在后面呼唤,李善充耳不闻,只拎着钱袋拖着吴忠往外走。

“叔母无需担忧。”王仁表劝朱氏坐下,笑道:“东山寺本为第一座被裁撤的寺庙,安然无恙且名声大噪,这等小事哪里难得住李兄。”

“他不过装神弄鬼而已。”

王仁表咧咧嘴,这几日他特地打听了下东山寺,这座寺庙在之前一个月内名气不小,元宵那日他见李善在寺中主持诸事,僧人、村民均俯首帖耳,猜测东山寺躲过一劫很可能是因为李善的手段。

一直出了村子,走到山脚下,李善突然停住脚步,劈头问道:“你贪了多少贯?”

吴忠呼吸一滞,瞳孔放大,一时找不到话说,而眼神闪烁不定。

“若是他想让我母子回岭南,自然是要出些盘缠的,但应该是年前母亲最后一次去裴府的时候。”

“他让你带着银钱去寻我们,让我们尽快启程回岭南……只要我们离开,他就再无后顾之忧。”

“而你将银钱贪了下来,倒是不怕我母子冻死饿死在北地。”

看吴忠用力咬牙的模样,李善笑道:“当然了,也有可能是你寻不到我们,那一日之前,我母子二人已经离了长安,在东山寺落脚。”

吴忠紧张的点头,“是,我去了客栈才知道你们走了……”

话刚说出口,吴忠就想给自己一巴掌,这不等于自己承认贪了银钱吗?

“跟红顶白,人之常情。”李善笑着拍了拍吴忠的肩膀,“离了客栈,自然是启程回岭南去了,对吧?”

吴忠不知道如何作答,面前的少年郎容貌如此熟悉,但举止谈吐却如此陌生,像是变了个人。

“元宵那日在寺中相遇,若是你当时回去说了……他不会拖延七天才让你来。”李善慢悠悠的说:“所以,你今日来,只是试图掩饰过失而已。”

“母亲已经死了心,她也从来没想过登门,虽然母亲性情刚烈,但也不会以卵击石……毕竟是河东裴氏啊。”

“此后,我就落脚此地,奉养母亲,安稳度日。”

“你只管回报,已经回岭南了。”

李善的声音如春日细雨一般不知不觉的侵入,“母亲是不愿回岭南的,若是闹大了……你不过一介奴仆,他也不过攀附女婿,只能借助裴家……还能瞒得住吗?”

“最重要的是,不管如何,你必然是第一个倒霉的,不管是他还是裴氏。”

“若是回报已经回岭南了……他自然安心,你自然无错。”

吴忠的脸色随着李善的话不停变换,心里有着古怪的感觉……对面的少年郎好像是在帮自己的忙。

“当然了,你这次居然狠下心拿了这二十贯来,这可不是笔小钱。”

“你们真的只在这安稳度日?”吴忠被最后一句话彻底打动。

“那是当然,反正他是死了心要攀附裴家,若是我母子强行卷进去,后果难料。”李善摇摇头,“要不是怕回去惹人耻笑,还真不想留在关中。”

吴忠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想了好久最后咬着牙应下,事实就是如李善分析的那样,李德武倾其所有拿出五十贯钱想将朱氏、李善母子送回岭南以绝后患,但吴忠将钱贪了下来。

元宵节那日,吴忠在东山寺看见李善就知道大事不妙,第二日李德武还吩咐他派人去岭南打听,这七日吴忠好不容易凑了二十贯钱想软硬皆施把朱氏、李善打发走……之前贪下来的钱大部分都用了。

如果这对母子只安稳度日,就算在长安附近,和郎君也是一个天,一个地,几乎没有可能相遇……吴忠在心里如此想,二十贯钱呢。

目送吴忠离去,李善笑呵呵的回了家,进门就说:“已经回去了,不碍事。”

“母亲,以后这等事孩儿来处置吧。”

“你如何处置的?”

李善收拾着桌上的图纸,随口将经过略略提了提。

“这么便宜他了?!”朱氏叱骂道:“既然他承认是私下来的,直接扣下来……打死都不算事!”

“不过缓兵之计而已,对吧?”王仁表笑道。

“琼瑶浆一事,东山寺、你岳家出面,五五分成,琼瑶浆……还有琼瑶汁,呃,再弄两个点心,油条不错。”李善嘀咕了几句,才对王仁表说:“算不上缓兵之计,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嘛。”

朱氏忍不住又叱骂了几句,她觉得儿子太仁慈了,而王仁表惯察言观色,从李善和善的笑容中察觉得到丝丝寒意。

李善一边说着合作的事,一边在心里惋惜,可惜了那二十贯钱,但不给吴忠难安其心……娘的,你小子记住,这二十贯的利息怕你以后付不起!

第19章 古义之风

走进这座崇永坊的宅子,李善有些好奇,他对历史细节一知半解,但记得古代宅院大门后应该有一面照壁的。

没想到如此普普通通,进门左侧是两间矮小的小屋,右侧看模样是厨房,正面是正堂,看这造型,李善都想到四合院了。

王仁表和妻子李氏迎上来,朱氏、李善登门行礼,双方客套寒暄后进了正堂。

角落处有火炉,小小桌案上摆着各式器具,李善一时也看不懂,一旁的王仁表低声说:“稍候片刻。”

今日正式立约,李善是代表东山寺而来,王仁表特地让岳家稍迟抵达,以示区别……在唐朝,其实高门大户、世家大族都涉身商业,但绝不会亲自行商,以免遭人讥讽,有碍仕途。

李善左右看看,家具半旧,无奴仆侍候,连妻子都要出面迎客,虽说这代表通家之好,也因为登门客人有女眷,但对比起世家子弟的身份,实在有点寒酸。

李善回想了下,嗯,装潢比平康坊那几家青楼差多了。

首节 上一节 11/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