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214节

第365章 第一份礼物

换了衣裳,饮了姜汤,父女俩相对而坐,默然无言……李德武已经被赶出了小院。

长时间沉默后,裴世矩叹息一声,“世人皆言,李善以仁义为先,但实则心机颇深,学识驳杂,又有手段。”

“李德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暗使其赴山东送死,李善却逆流而上,一跃而起,筹谋建功,得以封爵。”

“暗中在长安县衙做了手脚,使李善只能赴进士科,《春江花月夜》名扬天下。”

裴淑英有些愕然,虽然现在知晓,自己和李善日后当为仇敌,但也佩服其惊世诗才……没想到却是被李德武逼出来的。

“后平阳公主病重,李德武暗中向太子举荐,不料李善有妙手回春之能。”

听着父亲的缓缓讲述,裴淑英不得不承认,父亲说的太对了……李德武这是个什么样废物啊!

这样的儿子,而且还是长子,是能奠定一族基业的麒麟子,李德武却要千方百计的针对,而且一次次让对方化险为夷更上一层楼。

“山东战功,救命之恩,爵封县公,得圣人青睐有加,太子、秦王均刻意怀柔招揽,虽然李善尚未加冠,但在朝中的分量并不轻。”

裴世矩目光炯炯,盯着对面的女儿,“这样的人物,尚未加冠,前程不可限量。”

“李德武数次出手,而李善却无一次还击……难道真的无怨无恨?”

“绝不可能。”

“这样的人物,会忍气吞声,会无动于衷?”

裴世矩冷笑道:“芙蓉园一事,观其手段,深得退避三舍之精髓。”

“论心机,论手腕,论人脉,李德武比他差的太多太多了。”

“但毕竟是父子,李善再如何愤慨,也不可能直指李德武。”

听到这儿,裴淑英终于明白过来了,黛眉一挑,“所以,李善会针对我?”

“不止是你,还有为父。”裴世矩苦笑道:“若为父不为宰辅,非河东裴氏出身,李德武何至于抛妻弃子?”

“此次坊间流言蜚语,他日大白于天下,李德武欲杀子而求富贵,李怀仁自能脱身,为避世人所讥,自然是矛头直指你我。”

裴世矩加重语气道:“此事已然不仅关系李德武一人,更关系裴门,甚至河东裴氏西眷一房。”

裴淑英沉默片刻后问:“他会作甚?”

“他能作甚?”

裴世矩在心里苦笑,难道这次不是报复吗?

虽然至今还不知道女儿是怎么发现的,但裴世矩能确定,必定是李善做了手脚……这种事不需要去寻找证据,自由心证就足够了。

眼光实在独到,手段也堪称了得。

自己此生唯此一女,爱若珍宝,丈夫流放十余年,坚持不嫁,自己也不苛责,丈夫回京,抛妻弃子,自己也能容忍。

为什么?

自然是为了女儿而委曲求全。

的确如此,李善不知道裴世矩本人的弱点,但很清楚裴家的软肋在哪儿?

不管李德武品行如何,终究这次是你裴世矩出手,既然敢出手,那就别怪我捅这一刀……你为了女儿幸福出手,我就要让你后院起火!

但能坚持十余年不嫁,甚至不惜持刀断发,说明裴淑英性情刚烈,一旦知晓内情,这对夫妻这一辈子就算不合离,也必然同床异梦,再无夫妻情分。

看似平静的裴世矩实则在咬牙切齿,李善,李善,老夫如今年近八旬,子侄辈皆庸庸碌碌,怎么敢就此撒手人寰,而不先解决你呢?

远在河东北部的代县,经历了十多日的手术护理之后,李善已经返回了代县……在那边实在是受够了冷言冷语。

不过李善也能理解,自己是战后才赶到马邑建伤兵营,但在报功奏折中名列前茅……这让将士们如何不心生怨恨。

李高迁早就回了雁门,高满政几次削减后勤供给,刘世让在一段时间的关照后突然态度大变……李善自然知晓为什么,这老头性子太倨傲了,自己已经竭尽所能,但刘世让还是很不悦。

可能在刘世让想来,自己给你脸,你居然敢不接着?!

这是不给我面子啊!

李善也不多说,第二天就带着护兵回了代县,不少伤员他原本想带回来照料,但高满政不许,李善也没多说什么……还真当我是仁义为先啊!

而且代县这边千头万绪,还有无数事等着李善呢。

回到代县,李善第一件事是去查看秋收,说的不好听一点,自己领着亲卫下了六天田,还组织青壮轮流帮着抢收,如今三千民夫返乡……从收益角度考虑,自己也必须去露一面。

当然了,李善没这种龌龊的念头,都是马周鼓动的。

砖厂虽然因为抢收导致停工,但等秋收结束之后,十里八乡很多青壮听闻此事,主动赶来帮忙,修建速度很快,齐老三拍着胸脯保证一个月内,十座砖窑。

“郎君,先生来信了。”周氏小心翼翼的将信封放在桌上,随手换了杯热水。

拆开信快速浏览一遍,李善嘴角挂起一丝笑意,一切都在计划之内,凌敬原本还找不到放出流言的机会,正好乘着这次刘世让让功一事浑水摸鱼。

太子李建成居然还在东宫公然赞誉李德武……没想到去年山东战事,你也有举荐之功呢。

李善强自压抑笑意,视线落在信的末端,凌敬用嘲讽的口味提到,李德武最近几日都没去县衙当值,据说裴家后院最近不太平。

从来到这个时代,弄清楚大致处境之后,虽然原身在内心深处对李德武抱着强烈的恨意,但李善知道,拦在自己面前的并不是李德武,而是裴世矩,是河东裴氏。

在长达两年的磨砺之后,有了些分量的李善与这个庞然大物之间的纠葛终于拉开了序幕……虽然如今,仅仅只是裴世矩一人。

赴任代县之前,李善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也做了充分的安排,而这次将裴家马蜂窝捅落,是送给裴世矩的第一份礼物。

不过,凌敬这封信不仅仅提到裴世矩那边。

苏定方出任左卫中郎将,算是正式出仕了,李善也知道苏母的心思,而且这样的名将……实话说留在自己身边用处并不大。

如果能守住马邑,突厥进犯河东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守不住马邑,李善在代县的谋划劝都将成为泡影。

总不可能让苏定方去马邑吧?

还不如留在京中,算是自己的一道后手。

李善沉吟片刻后,心思转到了最后一个问题上。

刘世让再次封爵,但不是原先的弘农郡公,而是宜阳县公,赐庄园一座,田地百亩,男女仆役三十人。

这些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虽然有宰辅正式提议复设代州总管府,但圣人李渊不置可否……刘世让未必能将代州总管揽入怀中。

思索良久后,李善丢下了信,罢了罢了,反正自己和刘世让以后也不怎么打交道。

第366章 可能请假

虽然有时间,但实在没精力……家里除了大米什么都没了。

叮咚、盒马抢不到菜,外卖什么的早就没了,想下楼去野地里采野菜都不行,楼都不让出,居委会也不作为,偶尔有点菜,还没接到消息就被抢光了,至于什么大礼包压根就没见,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我这个小区不发。

据说至少还要七天,真是要死人了!!!

第367章 主观能动性

天气已经渐渐凉下来了,起床的时候外间都没有大亮,出去兜了一圈后李善坐在桌边,心里想着,代县这地方看起来破败,但实际上却很有点资源。

交通便利,占据李唐、突厥交流的主要通道之外,还有丰富的煤铁资源,自古以来,铁都是政府管制的,就算是后世也大抵一样,但这个时代的煤却不是。

还没有经历过疯狂的挖掘,大量的露天煤让李善大开眼界……脑海中翻出了很多很多东西。

或许,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一些?

有时候李善也会暗自琢磨,自己这个穿越者给这个时代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呢?

太子李建成没能揽平定山东之功,如今在与秦王府的夺嫡之战中没了历史上的咄咄逼人,虽然罗艺比历史上更为跋扈。

平阳公主没有病死而且执掌北衙禁军……如果李世民再闹一出玄武门之变,成功几率就不太好说了。

毕竟玄武门之变的关键并不在玄武门,而是李世民渗透入宫城的势力成功控制了圣人李渊以及那几位宰辅……而这方面,正在北衙禁军的权责范围之内。

不过这些都不是李善主观想去做的,换句话说,都是被动的……当然了,让李白、杜甫、贺知章、小李小杜在历史上的星光略微黯淡,这也是被逼的。

李善主动做的其实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专业,所以有了医护兵的提前问世,其二是生活,红砖、火锅、炒菜都被他带到了这个时代。

周氏端来热气腾腾的汤面,又端来两盘菜,李善看了眼不禁哑然失笑,这也是自己带来的变化啊。

古代秋冬季节蔬菜很少,毕竟没有大棚,也没有土豆、红薯这些易于储存的,顶多是大白菜……现在称为“菘菜”。

李善对肉食并不挑剔,甚至在外人看来,更喜猪肉有点上不得台面,但习惯了蔬菜……前年去年已经是忍无可忍了,今年他在这儿捣鼓了韭黄,又让周氏做了豆芽。

韭黄、豆芽都是这个时代没有的新鲜玩意,今天周氏炒了一盘韭黄鸡蛋,一盘清炒豆芽,用以佐食。

哈欠连天的马周坐在对面,拿起筷子就吃,嘴里还嘀咕,“拔根移植,不见天日,居然还真的成活!”

嗯,这两样都是不需要见天日的蔬菜。

李善没搭理,自顾自吃着面条,实际上这个时代的人吃面食已经比较多了,但主要集中在中上层,低层民众很少吃,一方面是因为价格不划算,另一方面是因为麦毒。

前段时日李善亲自下田秋收,晚间吃面食还被乡间老者劝阻……实际上麦毒是割麦子时候接触麦穗患上的皮肤病。

“听说朱八回来了?”

李善吃碗面,擦干净嘴,才慢条斯理的回答道:“昨晚回来的。”

“圣人……”

“尚不知晓,留了杜晓在长安。”

对于李善对代县提出的全盘计划,马周有的赞同,有的摇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件事不能也不可能瞒得住,必须得到上面的点头……至少是私下的首肯。

这个上面,有两个人,一个是明面上的李渊,另一个是暗地里的李世民……关于这方面,李善并没有向马周隐瞒,毕竟他的政治观点,对于马周、凌敬、苏定方并不是秘密。

朱八这次就是奉命回京送信,一份由杜晓送到了平阳公主府转呈李渊,一份由凌敬转呈李世民。

李善默默坐在那儿,等着马周吃完,“走吧。”

马周这段时日累得很,陪着精力旺盛的李善东跑西奔,不禁牢骚道:“若不许,岂不是白费功夫!”

“必然许之!”李善平静而信心十足的如此答复,越了解代县,他就越觉得李渊会点头,虽然肯定是私下的。

马周顺口就跟了句,“某早就说了,你擅医术,长于诗文,但最善媚上!”

看李善扫了眼过来,马周耸耸肩,“宜阳县公原话。”

李善脸一黑,那日启程离开马邑,刘世让的确这么说。

也不知道这老头怎么想的……李善回代县途中曾经细细想过,刘世让当时的神情有些怪异,嫉恨、羡慕……好吧,就是羡慕嫉妒恨。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李善这次为刘世让扬名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马邑大捷,刘世让首功,而李善也借此再次名噪长安。

功劳,谁都能立。

但如此品行,不愧以莲喻己,堪为君子。

两人出了门,轮值的朱石头、范十一带着亲卫跟上,一行人趋马出城,绕行东侧,在一处小山停下。

“郎君,就是这儿了。”早就在这儿等候的齐老三远远吆喝。

李善下马登山,在齐老三的指点下转了个圈,“有把握吗?”

“绝无难处。”齐老三自信的说:“只是耗费人力,一时间没那么多人手。”

“不急,慢慢来。”李善笑道:“若是能成,记你一功。”

首节 上一节 214/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