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265节

“对对对,贵婿……”李渊说到一半住了嘴,笑道:“崔卿公正肃然,此番出使,彰显风范,明日当有封赏,暂且回府与家人团聚吧。”

“拜谢陛下。”

崔信出了太极宫,径直回家,张氏、崔小娘子、侄儿张文瓘并几位族人都在等候。

一阵寒暄后,崔信才在屋内坐定,感慨道:“四十余载,未有此行之凶险,未有此行之骤变,亦未有此行之盛况。”

张文瓘笑道:“如今,满城皆将怀仁兄喻为班定远呢。”

“班定远三十六人袭杀半百匈奴使者,鄯善举国而惊,依附后汉。”崔信摇头道:“但此行凶险更甚之,宣读诏书之际,郁射设头颅在前,苑君璋麾下近万大军围在营外……”

“李郎君行事,虽剑走偏锋,但却非妄为。”崔小娘子缓缓道:“斩突厥使者,已然抵定大局。”

崔信饶有兴致的看向女儿,“吾女不凡,吾女不凡!”

事后崔信细细问过李善,的确如此,只要将郁射设、结社率拿捏住,李善就有了足够的把握。

聊了一阵后,几位族人离去,只剩下崔信一家和张文瓘。

崔信才问道:“马邑雁门,陛下如何处置?”

“襄邑王与任城王互调,撤河东道行军总管,复设代州总管府。”张文瓘笑嘻嘻的说:“姑父可知,代州总管何人?”

听了前半句,崔信暗暗点头,李神符一去,马邑雁门局势就能稳得住,但听了后半句,崔信两眼圆瞪,“难道……难道……”

从代县令直升辖四洲的代州总管,那就是从正七品升到从三品!

“三表兄!”崔小娘子没好气瞪了眼,“陛下虚设代州总管,加李郎君代州长史,暂掌代州总管府。”

崔信这才松了口气,代州辖四洲,是上州,总管是从三品,但长史只是从五品。

如此大功,从正七品升到从五品,只是连升三级,这还算说得过去。

第461章 崔家事

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换上舒适的旧衣,崔信沉沉睡去,虽然这一行前后也就大半个月,但一直紧绷的神经却让他极为疲惫,这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悠悠醒转。

“郎君醒了。”张氏亲自为夫君洗漱,却看见崔信让侍女从行礼中取出一个木盒, 从中取出奇形怪状的刷子。

崔信笑着用刷子蘸了点温水,探进口中左右刷牙……呃,自然是李善的杰作,类似的小玩意他身边多得很。

“喏,你也有。”崔信努努嘴,盒子里一共是两套。

张氏好奇的打量了会儿, 试探问:“是馆陶县公?”

“嗯。”

“就这两套?”

崔信拉下脸了,“自然还有一套……那一套可不仅仅就这些!”

张氏好笑的翻了个白眼,“此次马邑一行,多亏了馆陶县公……”

“你身为长辈,称什么县公!”崔信哼了声,“称字即可。”

张氏犹豫着将侍女打发出去,低声说:“前日,李客师之妻长孙氏登门造访……稚圭去过日月潭,提及郎君首肯?”

“那还能如何?”崔信长叹一声,“此等人杰,亦不辱没清河崔氏,昨日觐见,陛下都问及何日行纳采之礼。”

张氏微微点头,“早就听闻怀仁得陛下青眼有加。”

“若非如此,遣派近臣招抚苑君璋,何以点了为夫?”崔信嗤之以鼻,本以为是功劳……好吧,现在功劳更大了, 只不过也凶险的多。

突然觉得有点诧异,崔信回头笑道:“夫人不再……”

张氏哼了声,“之前顾忌当日清河旧事,但如今自然无碍。”

张氏爱女之心不比崔信弱,之前一直看李善不顺眼,主要是因为李善斩崔帛头颅,基本已然断绝了联姻可能……偏偏那小子还勾搭自己女儿,自然看不顺眼。

天可怜见,李善还真没勾搭过,那篇《爱莲说》和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真的是巧合。

如今李善名声扶摇直上,得皇帝青眼……这都罢了, 关键是这次崔信得了彩头, 主要是依仗李善,如此一来, 联姻之举, 不会再有族老相阻了。

张氏亲自服侍崔信穿衣,嘴里还在嘀咕, “长孙氏出自洛阳霹雳堂,又嫁入陇西李氏丹阳房,与夫君乃是姻亲故旧, 其子又与怀仁是至交, 最适媒人。”

崔信随意嗯了声,心里却在琢磨,之前李善提及,长安城内,只有平阳公主、宇文士及和王仁表知晓内情。

这是符合逻辑的,平阳公主是李善的依仗,宇文士及曾抛妻弃子,而王仁表被嫡母苛待……都有线索可循。

但李家请了长孙氏出面为媒人,崔信不得不在猜测,李客师夫妇会不会也知情?

为清河崔氏做媒……这不是小事,而李善的来历在公开场合还是个谜团。

对了,李客师三子李楷与怀仁、王仁表都是至交好友……自马邑一行之后,崔信对李善的话始终都带着一丝警惕,这家伙白日还和郁射设倾盖如故,晚上就杀了个回马枪。

“明年十二岁,定亲后一两年就能出阁。”张氏还在盘算,“李家如今也非小门小户,多配些仆役过去……”

“急什么!”崔信一瞪眼,“至少也要等到笄礼!”

这意思是要留到十五岁,张氏哭笑不得,“出嫁前行笄礼就是了!”

崔信哼了声,“正好怀仁如今以代州长史掌代州总管府,辖四洲,掌军政大权,如此年少,如此权重,一时半会儿也回不了长安。”

“陛下如此信重。”张氏叹了口气,“若能调回朝中就好了……”

“妇人之见!”崔信斥道:“怀仁尚未加冠爵封县公,手掌大权,正是奋发之时!”

崔信心里有数,李善如今得陛下看重,正要借这股东风尽量增强自身的分量,他日事发,才有足够的资本对抗河东闻喜裴氏。

听丈夫训斥,张氏柳眉倒竖,只盯着崔信,一言不发。

老夫少妻……崔信登时气沮,抓起桌子上一个盒子,“女儿怕是等急了……”

“回来!”张氏没好气喝了声。

崔信老老实实的停下了脚步。

“既然决意定亲,那怀仁父祖……”张氏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一点。

崔信沉吟片刻,低声道:“其中颇有隐秘之处,婚书上会空缺父祖辈名讳。”

看妻子脸色一变,崔信笑道:“放心便是,本朝新立,并无关碍……怀仁已然尽述,为夫心里有数。”

留下张氏在心里盘算,崔信出门去了不远处的阁楼,女儿正坐在梳妆台前画眉……哎,老父亲看到这一幕,心里真不是滋味。

“砰!”

崔信将木盒丢在案上,连话都懒得多说了。

崔小娘子先行礼拜见父亲,倒是耐得住性子,昨晚就在等了……自己送了精美茶具、碑文字帖过去,就算没有定亲,那也应该是有回礼的。

木盒里除了一套洗漱牙具之外,还有李善从草原以及各地搜集来的各式特产,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颗火红似血的宝石,虽然不大,但却剔透夺目。

崔信也有些吃惊,这样的珍宝……那小子倒是舍得,若是镶嵌在步摇之上,必为传家之宝。

“心满意足了?”

听见父亲的冷言冷语,崔小娘子抬头蹙眉,“父亲,未有诗文?”

崔信更是不满,“犹记得前年为父往德州一行,回家后吾女索文……”

清脆的笑声响起,崔小娘子掩嘴而笑,行了个手拜大礼,“父亲大人此行北地,遍览塞外风光,必有佳文。”

“罢了,罢了。”崔信心如死灰,“论诗文,为父的确远不及怀仁。”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此为往马邑途中怀仁所作,只是两句残诗。”

看女儿仰着小脸的模样,崔信笑道:“雪夜袭营,逼降苑君璋,回程雁门关途中,怀仁补完全诗。”

“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若说筹谋山东战事只是初出茅庐,科举夺魁可算一展身手,而此次马邑招抚……的确配得上后两句。

崔信可以想象,此事遍传天下,李怀仁这个名字将会成为一个传奇。

第462章 崔家事(续)

平心而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虽然在后世流传甚广,但算不上什么千古佳句。

但配上李善此番壮举,诗文中昂然之意跃然而出,自有一股雄浑气势。

崔小娘子细细想象,笑意甜美,不知不觉中脸上脖颈处绯红一片,看的崔信一肚子气没处发泄。

但女儿自迁居入京,因婚事多遭其母训斥,整日愁容,如今却笑容满面,也宽慰了崔信爱女之心……罢了,便宜那小子了!

不过还是要等到十五岁及笄!

不对,不对,那小子身边美妾俏婢,万一弄出个庶长子那就糟了……要不稍微提前一点?

崔信一时间心如乱麻,突然又想,李善虽然家道中落,但终究是名门之后,听说其母也不是凡品,应该不会弄出什么庶长子吧?

女儿又缠着问起代县诸事,崔信叹了口气,随口叙说着霞市盛况,又说起当日所见,叹道:“此生未见如此父母……赴任半载,有此盛名,怀仁不负怀仁之名。”

崔小娘子眼睛都亮晶晶的。

崔信轻声道:“吾女慧眼,怀仁实是少有俊杰,又有《爱莲说》一文,实是天合之作。”

崔小娘子举起袖子遮住泛红的脸颊,笑道:“父亲大人刚回京,还不知道呢……当日马邑战报传至京中,陛下金口一赞,言李郎君为世间第一流!”

“世间第一流?”崔信喃喃重复了一遍,“倒也配得上。”

崔小娘子脸上喜色一现,“父亲说的是!”

崔信有些诧异,问了几句才知道,“世间第一流”的评价传入坊间,颇有议论,虽然李善与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子弟都有交情,但还是有人颇有异议。

这是难免的,虽然李唐一朝行科举事,而且弃隋时科举不举寒门之例,但门阀依旧占据着主流……虽然很多人都猜测李善非寒门子弟,但毕竟父祖辈不为人知,自然有人为此不满。

因为九品中正制中,只有最顶级的门阀子弟才有资格被评为第一品……比如东晋的书圣王羲之。

崔信心想,申国公李穆历经魏、周、隋三朝,官居太师、上柱国、太傅,赐予丹书铁券,拥有“赞拜不名、无反不死”特权,若不是其子李金才获罪,传诸四代,李善这一辈的名望也足够评为上上品了。

既然提及这方面,崔信也交了个底,“父祖辈无需打探,此事一时不可外泄,放心就是。”

崔小娘子收敛笑容,正色道:“李郎君身负奇才,奋发而进,更兼品行高洁,当日便言,父祖功名,当自取之。”

品行高洁……这个词听得崔信一阵牙酸,就那小子的言行,也配得上品行高洁?

这一次相处大半个月,崔信也算看出了李善的性情,施恩怀义,杀伐决断,颇有手腕,但也心思极深……看刘世让都被逼到那地步就知道了。

不过崔信也知道,如今天下初定,但内有夺嫡纷争,外有突厥虎视,品行高洁的人……未必能保得住家门,而李善这样的人物才更有机会重塑门楣。

父女俩聊了好一阵儿,外间传来脚步声,张氏笑着进门,“李家下了帖子。”

崔小娘子脸一红,崔信诧异问道:“怀仁唯有寡母……”

按道理来说,寡妇是很少主动投帖拜门的。

张氏摇头道:“是客师表弟。”

崔信这才恍然,他的祖母是李客师的姑奶,两人算起来是表兄弟,只是关系略远了些,不过李客师在幽州担任兵曹时期,两人长相往来。

其实在崔信最早拟定的择婿名单中,李楷名列前茅呢。

“何日登门?”

张氏看了眼女儿,才说:“并非登门,城外东山寺腊梅盛开,相邀登山赏梅。”

崔信抓了抓胡子,犹豫半响才点头道:“久闻东山寺储西来真经,值得鉴赏。”

顿了顿,崔信看向女儿,补充道:“山路崎岖,你就不用去了。”

首节 上一节 265/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