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287节

此时此刻,滑头已经进了皇城,

这一块儿,李善在赴考和看榜时候都来过,这一次格外留心。

皇城内,太极宫外,东侧是尚书省、门下省,右侧是中书省。

和尚书省、门下省相连往南的就是十二卫官衙,而三省之北,最靠近太极宫的几间房子,那是左监门卫的所在地……换句话说,左监门卫负责守卫太极宫的正门。

“怀仁来了。”

李善回过神,视线扫了扫,躬身行礼,“拜见诸公。”

迎面而来的是刚刚从两仪殿议事归来的三高官官、副官,开口打招呼的是中书省侍郎宇文士及。

“先在中书省坐一坐,待会儿会有内侍来召。”

“是。”李善瞄了眼,裴寂、裴世矩等人都往东面去了,只有一个中年人踱步过来。

“近日可有诗作?”

“怀仁理应拜谢。”宇文士及介绍道:“这位乃是门下侍中陈国公。”

“拜见陈国公。”李善赶紧行了一礼,“近日实是无暇……”

陈叔达大笑道:“无暇推敲?”

“月余都在公主府,自然无暇。”宇文士及打圆场道:“他日新作,怀仁记得请陈公点评。”

“何敢言点评?”陈叔达摇头道:“长安北地,难见江南,愿聆旧景之作。”

面前的陈叔达乃是陈后主的弟弟,陈朝皇子,隋灭陈后被迁入长安,从那之后,再未回返江南,当日见《春江花月夜》,一为先兄,二为江南之景。

李善心思急转,如今朝中宰辅,尚书高官官李世民,左右仆射萧瑀、裴寂,门下省侍中裴世矩、陈叔达,中书省杨恭仁、宇文士及。

其中裴寂、裴世矩、宇文士及都是有跟脚的,萧瑀、杨恭仁、陈叔达持中。

在这三个人中,论与李渊关系远近,自然是萧瑀,后者的妻子是李渊的姑表妹。

论家族名望,自然是杨恭仁,出身弘农杨氏,族内出仕者数不胜数。

而论才干,论本人在朝中的名望,却是陈国公陈叔达,才学明辩,抱廊庙之器,又性情直率,敢秉公直言。

不说其他的,对于李善本人,陈叔达也是有恩惠的……虽然是李善设计,但毕竟是陈叔达将考卷送到了李渊面前。

呃,李善早就刻意打探过了,陈叔达因为出身江南,多提携江南名士。

脑海中飞速转了转,李善笑道:“近日无暇推敲,倒是二月与友人漫步泾河边,得了几句残诗。”

“还不吟来听听。”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宇文士及忍不住笑骂道:“用你自己的话说……就是个吃货!”

陈叔达怔了会儿,神情寥落,似是回想少年所见江南盛景,轻声道:“虽是简朴,却有意趣,非亲身而至江南不能书之。”

那是当然,河豚这玩意……北地的人一辈子都吃不进嘴。

又寒暄了几句,陈叔达才转身东向,去了门下省。

宇文士及带着李善进了中书省,吩咐了几句后才走开……李善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为什么要带自己进中书省?

此时,一个耳熟的声音在身侧响起。

“这不是名扬天下的李怀仁吗?”

这话说得有点阴阳怪气,李善在心里冷笑一声,什么样的蠢人会在这时候行挑衅之事?

虽然李善还年少,虽然李善未来堪忧,虽然李善很可能会陷入漩涡……但在今日因为诊治平阳公主得圣人召见的时刻,只有蠢货才会来挑衅。

对于这样的蠢货,李善不打算轻轻放过……若是能把握得住尺度,说不定能闹出点纠纷。

呃,比如去年斩杀崔帛,尺度就把持的挺好……不然太子李建成真是要迫不及待的将李善招致麾下了。

脸上堆起笑容,李善缓缓转身……然后,脸上的笑容全都僵住了。

他看到的是一脸阴郁的崔信。

好一会儿后,李善才反应过来,对了,崔信官居中书舍人,正在中书省。

“拜见崔……崔……崔公。”

听着李善断断续续的崔公,崔信的脸色更难看了,挥袖道:“在下不过微末之身,何敢称公!”

李善苦着脸不吭声,难不成还像在清河县那时候一样称一声崔叔父?

那时候你有招婿之意,虽然我不大感兴趣……

看李善不说话,崔信那是变本加厉……倒是没有直言训斥,而是指桑骂槐,阴阳怪气。

李善还真不敢反驳,都不敢辩解……想想的确是自己的问题,手贱啊!

写什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了就算了,还让张文瓘送去……李善听后者提过一次,那位崔小娘子被禁足很长时间了。

李善站在那,两眼无神,听着面前的崔信压低声音……突然想起前世一个舍友酒醉后说起,有次这厮和女友为了省钱没去酒店,而是去了女友家里,酣战时分,突然女友老爹回来了。

呃,情况不一样,但性质是差不多的。

“他人赞你仁义为先,少年英杰,却不料……”崔信冷笑道:“尚未加冠,已纳美妾,少年贪色,必不长久!”

好吧,记得张氏探望过平阳公主两次,当时周氏就在一旁,李善眨眨眼,“崔……崔舍人何意?”

崔信气的鼻孔都放大了,李善称一声崔公,在他看来那是撇清。

你小子写那种诗给我女儿,现在却要称我崔公?

那意思就是不想负责了?

可怜女儿还在心心盼着呢!

哎,其实李善称一声崔叔,崔信更来气……你个不要脸的,还真是两首歪诗就想骗走我女儿!

那边杨恭仁和宇文士及从走廊过来,看到如此场景不禁一愣。

“李善字怀仁,但观其行事做派,却有锐气。”杨恭仁摇头道:“怎的如此俯首帖耳?”

对李善很了解的宇文士及更奇怪了……你在清河县斩崔帛头颅,如今却这般模样,难道是想和清河崔氏和解?

“崔舍人,这是……”

崔信转过身,行了一礼,勉强笑道:“当日在清河也算旧识……”

杨恭仁才不会去管李善和清河崔氏的纠纷,随意点点头就走远了,宇文士及却留了下来,“怀仁年少气盛,又多有仁心义举,崔舍人当多加谅解。”

当日李善斩崔帛头颅一事,一度在长安掀起风波……但随着细节传来,风波渐渐平息。

一方面在于李善以诗才扬名,另一方面在于东宫暗中压制……说到底,李善斩杀崔帛是帮了东宫的忙。

“仁人兄说的是。”崔信面无表情的点点头,狗屁,这厮都和我女儿暗通书信了,还有脸说什么仁心义举!

此时内侍来召,宇文士及并肩和李善走出中书省,低声道:“前些日子,坊间传闻,你亲手斩杀史万宝,此事……理应有崔昊。”

李善微微颔首并没有说话。

宇文士及补充道:“放心,此事必不得陛下责罚。”

李善又点了点头,心想李渊当然不会责罚……这种有名义却能削弱门阀世家名望的事,他恨不得天天都有。

压制门阀世家,几乎是从魏晋开始后,每一任帝王的责任和本能。

进了太极宫,并没有入殿,李善在内侍的引路下绕行,他饶有兴致的四处张望……论封建时代的皇城,最有名的就是长安了,可惜这些在后世都见不着。

看了眼面前这座不算宏伟,但颇为精巧的建筑,李善眯着眼打量着匾额,两仪殿。

他曾经听凌敬提起过,太极殿用以正朝,两仪殿乃圣人、皇子、重臣议事之地,李渊在这儿召见,算是很重视了。

“臣李善拜见……”

“怀仁来了。”李渊连连抬手,“大郎!”

不称李卿,而是称字,类似的称呼只出现在李渊与极为亲近的老臣之间,比如李渊称呼裴寂为裴监,称呼窦抗为兄,称呼萧瑀的字时文。

李建成上前挽住李善,笑道:“今日乃吾家父子三人相谢之宴,怀仁不可行此大礼。”

“大郎说的是。”李渊点头道:“如此医术,足以名传后世。”

“平阳已然痊愈,朕当重赏之!”

李建成笑吟吟道:“父亲今日卖关子,连孩儿与二郎都不知父亲有何赏赐。”

“若是赏赐过轻,孩儿可要为怀仁抱不平。”

李善连连谦让,眼角余光扫了扫一直沉默的李世民……今日看起来,李建成可真不是省油的灯啊,没有李世民的果敢勇决,但玩起这等手段,一点都不逊色。

李世民到最后选择掀了桌子,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宫斗,那是人家李建成的长项。

李渊捋须指了指李建成,“此次怀仁立下大功,当赐爵县公,赐食邑一千户。”

李建成一怔,沉默的李世民都忍不住诧异的看来……这样的赏赐,实在有点夸张。

李唐一朝爵位,宗室的亲王、郡王之下,是国公、郡公、县公。

也就是说,李善这个县公已经排在臣子的第三序列了,而且食邑一千户……这是个超出县公规格的赏赐。

一般来说,县公食邑在六百户到八百户,郡公在八百户到一千户,国公在一千户以上……比如驸马都尉柴绍,封爵谯国公,食邑也不过一千两百户。

适才李建成还口口声声不能轻赏,但眼下都没话说了。

但让李建成意外的是,李善突然拜倒在地,扬声道:“臣不敢受此赏。”

“怀仁?”

“爵位乃国之重器,如何能因私事而赏臣下?”

第508章 觐见(中)

武德四年十月,李善穿越而来,从近乎一无所有到结交友人,渐渐扬名……那时候的李善,别说李渊了,皇子重臣中或许听过这个名字,也都不屑一顾。

即使是相对最重视李善的李世民,也不过只是看重了李善和河东裴氏之间的恩怨。

但现在已经不同了,去年山东战事成为了转折点,虽只是个小小少年郎,却能力挽狂澜,并在抚慰山东民心上颇有功劳。

再之后,诗名遍传长安,又救回了平阳公主……这两件事将李善这个名字推向了一定的高度。

即使是李渊,也不会无动于衷。

注视着眼前这个少年郎,李渊嘴角浮现起一丝笑意,“爵位乃国之重器……虽然年少,却颇有子聪风范。”

所谓的子聪是陈叔达的字,他被公认为宰辅中最为持身公正的人。

李建成也笑了,“若不是陈国公早年北上,数十年未回江南,只怕以为怀仁乃其旧属。”

李渊起身拉起了李善,正色道:“道玄曾言,李卿于山东战事有筹谋之功。”

“河北刘贼,狡诈凶蛮,两度起兵,攻略山东,李卿于军中设伤兵营,扬士卒锐气,又数度筹谋,合围破敌,并擒杀刘贼。”

“此等大功,不可不赏。”

“传令中书省拟诏,李善封爵馆陶县公,赐食邑一千户。”

李善整理衣着,郑重拜倒,“谢陛下恩赏。”

馆陶县公,在爵位排列中仅次于国公、郡公,而且还是李善扬名立万,同时是山东战事转折点的馆陶县……这等于是向外界宣告为什么李善得以封爵。

首节 上一节 287/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