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329节

甚至于宫中妃嫔以及外戚都在宗正寺的管辖范围之内,而窦琮依附东宫的事实,导致了李世民在这方面的被动。

比如去年燕郡王罗艺打伤了房玄龄,除了圣人的责罚之外,其实宗正寺也是有资格做出责罚的,至少有资格向李渊上书请求责罚。

再比如武德四年,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殴伤杜如晦,如何处置这完全是宗正卿的权利范围之内……只是当时的宗正卿陈国公窦抗装聋作哑。

如今,秦王李世民在各个方面都压倒了东宫,而太子所依仗的就是圣人李渊,借宗正卿窦琮施恩宫中嫔妃……古往今来,枕头风总是很有用的。

但窦琮出任宗正卿是兼职,他本职是十六卫中的右领军大将军,如果李善出任宗正少卿……凭借李渊的信重,平阳公主的支持,不说和窦琮平分秋色,但也不至于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再弄出个什么风波……李世民难道忍得住不让李善出手?

如果李善真的投入秦王麾下,能忍得住不出手?

到那时候,一切都清楚了……裴世矩打的这个算盘,李世民心里清清楚楚,所以他第一时间判断,这次针对的不是李善,而是他自己。

当然了,说到底还是针对李善……让李善露出真面目,让李善不能再左右逢源,让李善陷入夺嫡之中,最后再找到机会……

而平阳公主对这方面虽然没有敏锐的嗅觉,但稍后也猜到了一些什么……自从裴世矩投入东宫门下,她心里也一直狐疑,或者李善已经做出了选择。

平阳公主还陷入深思之中,耳旁传来脚步声。

“拜见殿下。”

“拜见殿下。”

对于曾经弃军而逃的江夏郡公李高迁,平阳公主颇为不屑,但毕竟是东宫心腹,又是当年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她微微颔首算了打了个招呼,随后视线落在了李高迁身后将领身上。

李高迁介绍道:“这位是左武卫中郎将常何。”

平阳公主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她如今知道,因为这个名字在一个多月前和段志玄齐名,成为长安坊间谈资。

第587章 博弈(下)

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当您看到这段文字,请您稍后刷新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如果长久未更新,请通过下面反馈联系我们!

特殊时刻,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www.tianlaixsw.com)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天籁小说

如有问题请点击此处反馈给我们

第588章 这次真不是我的错(上)

五月初三,天策府。

不大的屋子内,凌敬手持一封信正在吟诵,李世民、杜如晦、房玄龄聚精会神的听着。

好一会儿后,凌敬才住了嘴,房玄龄端了一杯热汤递过来,向来端谨的杜如晦捋须笑道:“不料如此之速,正如殿下所言,邯郸王实是国之干城。”

从三月中旬开始动工,到现在也不过两个月不到,顾集镇已然大致成型,张士贵在信中提及红砖、泥浆对工程助益颇大,而且坚固耐用,只要不缺粮草,水源不绝,仅凭突厥很难攻破这种寨堡。

“克明……”凌敬将信递给李世民,眉头微蹙,“虽得陛下、殿下信重,但小儿辈……克明直呼即可。”

房玄龄忍笑道:“难道克明兄还记当年怀仁坏东山寺一事?”

李世民大笑道:“房公说笑了,克明公是那等心胸狭窄的人吗?”

杜如晦瞥了眼房玄龄,也忍不住露出个笑容,两人早在入秦王府之前就是至交,杜如晦更是得房玄龄赞誉“王左之才”才得以名声大盛,自然不会在意。

“粮草不缺,水源不缺。”李世民再次看了看李善的这封信,“欲以八百骑兵,一千步卒驻守,与马邑成掎角之势。”

“代州兵力充足,粮草充盈,永康县公已在路上,还携带五千江淮精兵。”杜如晦分析道:“除非颉利可汗举国来攻……”

“绝不可能。”凌敬摇头道:“即使颉利可汗率大军来攻,朔州马邑顾集镇两地,刘世让、张士贵均非平庸之辈,突厥一时难以破城,粮草不济,伤亡惨重,只会便宜了突利可汗。”

“也正是因为突利可汗一事,怀仁才会在顾集镇建寨。”杜如晦点头道:“前后相连,环环相扣。”

房玄龄补充道:“永康县公擅用兵,坐镇雁门,必失朔州不失。”

“怀仁倒是有自知之明。”凌敬嗤笑道:“虽说屡屡立功,也曾上阵,但论领兵择机……”

“凌公太过苛刻。”李世民笑道:“怀仁至今尚未加冠呢。”

李善本人并不擅用兵,对军中事务、战场走向也只是以大势论之,不能亲掌,这是李世民等人都知晓的。

但凌敬觉得李善是在藏拙,毕竟这厮的略懂略懂的先例太多了……更关键的是直接对标,很多人都觉得李善和李世民有点像。

同样是尚未加冠之时,就屡立大功,力挽狂澜,虽然李善怀仁举义,处事温和,但到了关键时刻,从来不避人后,锋芒毕露,和李世民的确有相似之处。

而且他们也知晓,在与父亲的关系中,李善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处。

但在凌敬想来,秦王李世民能在军中有如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亲自领兵,甚至只身犯险的屡次作死……李善如此藏拙,无非是不想抢了李世民的风头。

这种心理状态非常微妙。

但可惜这次凌敬猜错了,李善真的没有藏拙,而且张公瑾、张士贵都在密信中或有意或无意的提到了这一点。

“按照路程算,如今永康县公应该快抵达陕东道,不知是走飞狐口还是太行径。”房玄龄随口道:“若是飞狐口,约莫要迟几日,但无论如何,五月中旬,怀仁应该回长安了。”

走飞狐口,那就是走河北这条路,再从定州飞狐口入蔚州,转而南下抵达代州,走太行径那就是直接入河东,不过前一条路能走水路,后一条路大都是步行。

房玄龄笑道:“不知宗正少卿……凌公,怀仁如何思量?”

“虽得陛下重新列入宗室,册封郡王,但不过黄口小儿罢了。”凌敬毫不犹豫的说:“如何能出任宗正少卿一职?”

李世民和房玄龄交换了个眼神,这个答桉是在他们预计之内的,说得好听点,李善是不想踏入裴世矩布下的口袋,说的难听点,李善此举显得有点油滑。

原因很简单,秦王一脉,呃,主要是李世民,其实是很需要一位站在他这一边的宗正少卿的。

仅仅是执公而断,也能替李世民挽回不少分数……自从尹德妃之父尹阿鼠殴伤杜如晦一事后,李世民在后宫嫔妃中的名声相当的不好。

不过,李世民也能理解李善这个选择,谁知道裴世矩后面还埋伏了什么,就这么一脚踩进去,一个不好就是满盘皆输。

在这个时代,君与臣,并非主与奴,双方即使站在一起,也是有各自的立场的。

李世民也习惯了……这个时代有世家门阀,等“天街踏尽公卿骨”之后,同样还有文官集团、宦权、勋贵等等。

沉吟片刻后,李世民看向凌敬,“回朝任职,虽是陛下任命,吏部挑选,但怀仁屡立大功,只要不逾越本分,有三姐相助,当可择之。”

凌敬起身应是,他自然听得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李善回朝后只要不过分,不去要那些权重或位高的职务,那就能任意择之……说的更露骨一些,李世民是希望李善能够做一些小小的牺牲。

这并不出乎凌敬和李善的预料,李善在口信中提及,如果有合适的最好,如果没有合适的,找个理由回家歇息一段时日也不错。

从武德五年开始,李善一次又一次的试图让自己成为更重要的棋子,加重自己的分量……到如今,册封郡王,实际的封疆大吏,分量已经够了,甚至都溢出来了。

在如今这种状况,裴世矩是不能在明面上做什么的……而掀开身世,李善和裴世矩却有着共同的认知,还是不掀开的好。

李善以前不愿意掀开,是因为不想那么早公然与闻喜裴氏抗衡,如今不愿意,是因为还不想那么快在太子李建成面前摘下面具。

李建成又不傻,一旦身世泄露,仅仅是自由心证,就能断定李善的立场……毕竟裴世矩、李德武都是东宫门下。

而裴世矩不愿意,无非是为了闻喜裴氏的名声。

闲聊了一阵,数人揣测月末可能就会来袭的突厥,即使有突利可汗制衡,颉利可汗也必然来袭,只是不知道规模如何,会不会另遣派偏师袭扰关内?

这时候,外间有沉重脚步声响起,“殿下,陛下急召。”

李世民有些意外,如今他虽然身上兼了那么多职位,但实际上除了以天策上将、秦王的地位参与重大决策之外,并不实际处理朝政,尚书令也不过是个幌子,尚书省事务大都是左仆射裴寂的权责。

一刻钟后,李世民疾步入两仪殿。

虽然在场的还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诸位宰辅,但李渊噼头第一句话问的就是李世民,显然这种事他更信任次子的眼光。

“扬州大都督府属官密告,赵郡王李孝恭欲反,如何处置?”

第589章 这次真不是我的错(下)

两仪殿内,气氛有些压抑。

李渊还在盯着李世民,而李建成也在盯着李世民,只不过原因不一。

李渊是在等待李世民的回答,如何处置……这不是李世民一个人说了算的,李渊问出这句话的实际意味在于,如果李孝恭谋反,江淮、江南会不会失守?

要知道李孝恭麾下相当一部分将校都是当年李世民的旧部,而且如果李孝恭谋反,最可能出兵,也距离最近的就是李世民的大本营陕东道大行台。

所以,李建成非常怀疑,密告李孝恭谋反这件事,是李世民指使的。

要知道扬州大都督府设在扬州,但扬州大都督李孝恭辖江淮、江南、山南、荆州以及岭南诸州,换句话说,长江以南,去掉蜀中的益州道,那全都是扬州大都督府的辖区。

如果这件事真的是李世民指使的,如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导致秦王一脉能够掌控大都督府,李建成觉得……自己这个太子已经是可有可无了,甚至父亲这个皇位都有点虚妄了。

要知道益州道尚书令也是李世民,长江以南所有的区域,加上中原的陕东道大行台,河北不设行台,但辖数州的洛州总管程名振同样也是秦王一脉……李世民直接去洛阳登基称帝都够资格了。

突然被劈头如此一问,李世民并不慌张,也没有立即作答,而是沉思片刻后才开口,“父亲,首要召永康县公李靖即刻返程,以长史掌扬州大都督府。”

“赵郡王叔数年内破南梁,平岭南,此次又平定江淮之乱,可谓劳苦功高。”李世民说到最后加重了语气,“永康县公一直为赵郡王叔的副手。”

李渊微微点头,实际上在李世民来之前,他已经下令李靖返程。

其实在座的人都心里有数,李孝恭虽然曾经在武德初年出任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连下三十余州,但战功寥寥,主要的功绩还是破梁、抚平岭南和平定江淮。

但偏偏这三件事,永康县公才是真正的指挥者……换句话说,李靖在长江以北的军中威望是不逊色于李孝恭的,能力更有过之。

而李靖之前率兵北上准备赴任代州总管,显然并无反意,让其回镇江南,能使乱事不起。

“其次,赵郡王叔……”李世民突然抬头看向了李建成,“可有谋反实据?”

李建成微微眯眼摇头。

“父亲,大兄。”李世民轻声道:“或为诬告,赵郡王叔当不至谋反,理应召其回京详询之。”

李渊沉吟不语,如果李孝恭真的要谋反,那么召其回朝,很可能导致其立即举事,这也是他犹豫不决的原因。

“永康县公已然领兵返程。”李世民提醒道:“若不立即召赵郡王叔回京,只怕要另起波澜。”

李渊猛然醒悟,李靖已经率五千江淮兵返程了,如果李孝恭真的有反意,那么会立即警觉,即使没有反意,或者在两可之间,也会受其影响……接下来发生什么就不好说了。

最重要的是,李孝恭如果不想谋反,一道旨意就能召其回京,如果铁了心要谋反,召其回京这道旨意发不发也无所谓了。

“下诏,召李孝恭即刻返京。”李渊瞥了眼杨恭仁、封伦,沉吟片刻后道:“二郎,命陕东道大行台集兵。”

“是。”

几位宰辅都悄然眼角余光打量着脸色难堪的太子李建成,就这件事而言,东宫算是一败涂地。

诸位宰辅也不知道这件事的起因,但从刚才李世民建言的处置手段来看,应该不是其暗中指使,因为永康县公李靖并不被视为秦王一脉。

裴寂更是知道李建成为何如此沮丧愤怒,这半年多来,东宫一直在试图拉拢赵郡王李孝恭,说不上成功与否,但进展还算不错。

在很多人看来,赵郡王李孝恭虽然没有资格和秦王李世民相提并论,但在宗室子弟中,也只仅次于李世民。

不管这次李孝恭是不是真的想谋反,沾了这个嫌疑,只要没有出意外,李孝恭再也没有领兵上阵的可能了,至少不可能独当一面,有方面之权。

两仪殿内安静了片刻后,李元吉突然问道:“父亲,那代州……”

永康县公都快过黄河了,现在又要回江南,但代州那边还等着他接任呢。

更何况李靖已经卸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一职了。

如果李靖不北上,那李善……想到这儿,李世民主动向李建成投去一个无可奈何的眼神……这件事真的和我没干系啊!

就李善的水平,突厥来袭,只怕要手忙脚乱,万一出了什么纰漏……其他的不说,若是李善、张士贵、张公瑾折在代州,李世民得心疼的落泪。

安静了片刻后,李渊冷着脸吩咐,“召应国公入宫。”

应国公即如今的工部尚书武士彟,此人是最早跟随李渊的老人,出力甚多,太原元谋功臣榜名列第十三位,最关键的是,他是老人中不多的没有选择立场的臣子,只效忠李渊。

殿内一时间寂静无声,这是唐朝建国之后,关于封疆大吏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

无论是李靖,还是武士彟,都不是宗室子弟,而李渊显然有意从这两人中挑选一人掌扬州都督府。

首节 上一节 329/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