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402节

这一战逐敌漠北,俘获战马近万匹,还不够你李靖用吗?

没有存粮?

孤早就使代州别驾张公瑾行军屯……那厮不是与李药师交好吗?

听魏征转述这种屁话,李靖心里只有MMP,军屯……要知道屯田,不可能有良田的,顶多是半废弃的田地,甚至有可能要开荒,刚开始顶多自给自足,大量产出,明年都估计够呛呢。

至于那近万匹良驹……如今还在军中,李靖根本沾不上手。

大战之后,代州军始终是被苏定方、薛万彻、张士贵掌控,李靖没有去试图做什么……他心里也清楚,只要李善还在代州,代州军就始终烙印着对方的印记。

这近万战马,李善没有放话,自己就占不到便宜。

他会松口?

用脚后跟想想都知道不可能啊!

李靖、魏征和张公瑾商议多日,虽然互相都没有明言,但心里有共同的判断,李善这是要谈条件。

魏征私下细想,也能够理解,去年的代州何等残破,是李善苦心经营,折腾出这样的局面,如果没有顾集镇一战,以李善和陇西李氏丹阳房的关系,必然是全数托付李靖。

但如今双方撕破脸……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因为什么,李善放弃了对代州总管的企图,吃了这么大的亏,还轻轻松松的全数转交?

毕竟是双十青年,哪里忍得下这口气呢?

之所以一直不松口,魏征、张公瑾都看得出来,李善那是等着李靖送上门呢。

李善瞄了眼犯难的魏征,轻描淡写的说:“尚未接到长安来信?”

魏征一愣,“今日方至……”

李善也愣了,以你的心思,难道猜不到?

李靖那厮拉不下脸来……或者说在接下来的交易中不想处于下风,那就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缓和关系的人物。

原本李楷很符合这个标准,但无奈李善定居在霞市之后,这厮就一扭头去了县城,缩在了县衙内……李善心想,李楷应该也得了消息。

“今日玄成兄登门,李药师必然不知。”李善嗤笑道:“朝中已然定下封赏,中书舍人奉命出使。”

/

请记住本书域名:。民国奇人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

第686章 魏征来访(下)

甘露殿乃帝王存放图书之地,占地极广,有左右偏殿,还有单设的书房,也是李渊日常读书之地。

此刻,偌大的甘露殿正殿中,死一般的寂静。

长时间的沉默,始终无人开口,初唐帝王皇子以父子相称,如此境况实是首次。

父子之情,君臣之义,在这儿缠绕难分。

李渊面无表情,视线来回在两个儿子脸上转了转去,在短暂的思索后,他听明白了大郎是什么意思。

用意无非有二。

其一若是任由秦王府处置山东诸事,加上李道玄、齐善行、田留安,以及刚刚传来战报的双士洛,或许还有斩杀刘黑闼的程名振,设不设河北道行台,已经意义不大了。

李道玄掌控军权,程名振安抚山东,主要的几个州府都在秦王一脉的麾下。

可以预见,河北道将会和陕东道一样铁板一块,彻底成为秦王府的势力范围。

李建成这个太子之位,将如风中弱草,飘摇不定。

这是李建成难以接受的,也是李渊不能接受的……他从来没想过废太子立秦王。

其二,如果李世民彻底掌控了河北道,加上陕东道,益州道,大半个天下都在其手中,李渊这个皇帝还坐得稳吗?

如果说在一炷香之前,李渊还想不到,毕竟是两个儿子夺嫡,而他自己今年才五十多岁,骑得了马,拉得动弓,吃的了肉,不说一夜八次郎……两三次还是没问题的。

换句话说,李渊虽然忌惮李世民,但始终是从李建成这个太子的角度去考虑的。

但现在……李建成刚刚那番话用意就在这儿了。

虽然陕东道是李世民的势力范围,官员任免,军事大权,均由李世民自行任命,无需向李渊禀报……但兵力调配不在其列。

李世民居然调兵去山东……这是犯了忌讳的。

能从陕东道调兵去河北,那会不会调兵去其他地方?

或者会不会从其他地方调兵?

甚至……会不会调兵入长安?

历朝历代的开国君王可能都不会碰到李渊这样的局面……一般来说,开国君王往往都是直接掌控军权的首脑人物,但偏偏如今李世民在军中的威望是比李渊要高的。

而刘邦能抵定天下后削权韩信,秦始皇灭六国后可以让王翦养老……毕竟是外人,是臣子。

但李渊不能,贸然削权军功盖世的皇子,甚至杀戮……很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毕竟李唐立国,一直是以宗室子弟打天下的。

李渊并不妄自菲薄,但也并不认为自己比汉武帝牛逼……汉武帝能不出面就扫平谋乱的太子,李渊未必有这样的水平。

李建成轻轻呼出一口气,他清晰的看见父亲眼中的狐疑……不管有多少,只要有,那就够了。

而李世民在心里暗骂大哥这一招太过歹毒……说的好听点是里间父子,说的难听点,那就是指责自己有不轨之心。

到底有没有不轨之心……这不重要。

李建成点出了最关键的一点,李世民有不轨之行的实力,只要想,就能做得到!

长时间的沉默后,李渊看着神色平静的长子,再看看面露苦涩的次子,揉着太阳穴,摇头道:“二郎,究竟为何?”

实在头痛啊,午后就打定主意,今夜以尹德妃侍寝,不料现在却要来想这些。

虽然李建成竭力劝诫,但李渊性格中的软弱一面还是占了上风,他并不相信……或者说他不愿意相信,李世民有可能做出兵变的举动。

因为,李渊很了解自己这个次子,这是个力求完美的人……无论在哪个方面。

如若登基为帝,必将为一代明君,如何肯身染污点?

不得不说,李渊对李世民的认知相当准确。

事实的确如此,历史上的武德末年,其实李世民是占据上风的,但却被太子、齐王逼到拐角处,一直到反复确认不可能取李建成而代之后,才发动了玄武门兵变。

即使如此,李渊还活了十多年呢,别觉得李世民自信有绝对的把握……想想沙丘里被饿死的赵武灵王吧。

李世民上前一步,单膝跪地,“父亲,孩儿的确遣派偏师渡河。”

“十余日前,魏洲总管田留安信使入京,孩儿思虑良久,去信陕东道,令蒋国公调配五百骑兵,五百步卒,共计一千偏师,以陕东道大行台兵部侍郎王君廓领兵。”

“孩儿实是无奈之举,刘黑闼率四万大军猛攻馆陶,另突厥三万骑兵围城。”

“相州、卫洲亦岌岌可危,而三胡率数万大军顿足不前,难道就此让刘黑闼席卷河北?”

李渊眉头略略松开,微微颔首,虽然不悦,但也认可了李世民这个理由。

这是个让李建成无法反驳的理由。

不是我要犯忌讳调兵越界,实在是老三李元吉不干人事,率数万大军就是不肯北上,坐视刘黑闼猛攻魏洲。

而魏洲、相州的田留安、齐善行都是秦王府出身,李世民自然心急如焚,暗地里遣派兵力相援。

而李元吉为什么顿足不前呢?

自然是受东宫太子李建成的指使。

李建成一时哑然……还真一下子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呢。

“不过孩儿也实在没想到……”李世民苦笑道:“突厥大军北返,刘黑闼麾下尚有数万大军,兵力如此悬殊,淮阳王弟居然并齐善行、王君廓大破刘黑闼。”

“二郎,起来吧。”李渊轻轻抬手,“本是同根生……”

长长叹息后,李渊加重语气,“不可因私废公!”

憋了一肚子气的李建成,和松了一口气的李世民同时躬身应是。

李渊在心里琢磨了下,“道玄已然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命其收复河北诸州后,即刻回京。”

“安抚山东诸事……洛洲总管程名振可堪重任?”

李建成和李世民对视了一眼,结果两人都没吭声。

前者是因为猜测程名振已然投入秦王府,后者是因为李建成之前那番话杀伤力还没消逝。

又是一阵叹息,李渊都不记得这是今天晚上第几次叹息了,“大郎,东宫可有合适人选,出巡安抚山东?”

洛洲是河北首府,刚刚任命程名振为总管,还是你这个太子一力推荐的,现在就撤了……那简直是儿戏,只能让东宫再出人手了。

“太子洗马魏玄成,乃山东名士,久有声望,可巡视河北。”李建成顿了顿,补充道:“太子宾客崔昊乃清河崔氏子弟,亦有名望。”

李渊点头,“此二人奉诏,巡视山东,安抚百姓。”

这次,李渊没有去询问李世民……你小子已经占了太多便宜了,不能把便宜占完啊!

对此,李世民本人倒是无所谓的,在心里猜测……魏征、崔昊虽然都是山东名士,但论安抚河北,曾经被窦建德依为腹心的谋士凌敬或许更擅长。

第687章 拒绝

李善来到这个时代,已经见过很多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了,李世民、秦王妃、杜如晦、玄奘和尚……

这些人和史书中的形象总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不过这也是应有之义。

李善也结交了不少的友人,有视为挚友的王仁表、李楷,有不打不相识的程处默、尉迟宝琳、长孙冲。

这些人中,论品行,却是史书上默默无闻的李楷最为了得,光明磊落,为友思量,堪称良友。

回到长安后的李楷,第一时间送上捷报之后,马不停蹄先去朱家沟安抚朱氏,继而每日在东山酒楼设宴,席间竭力为李善扬名。

之前李善这个名字还只是停留在某些有心人的耳边,但如今有陇西李氏嫡系子弟的鼓吹,李善李怀仁之名已然遍传长安……这本来就是世家大族扬名的主要手段。

筹谋设计,虚张声势,使刘黑闼大军阵脚大乱,终使唐军以弱胜强……各种版本的故事在坊间流传。

李善之前诸事也被翻了出来,大肆流传,就是这个力度有点没控制住……如果李善在长安,只怕都要听不下去。

除了的确玉树临风之外……什么掌扇杜如晦,力敌尉迟恭,义救魏玄成,李善是真的不想认。

在院子里等待下人传报的李楷好笑的想,坊间那些夸张的流言蜚语显然是有人刻意为之的,试图让李善向东宫靠拢。

不过让李楷诧异的是,秦王府那边一点消息都没有,秦王已然许诺召怀仁入麾下,为何一言不发?

“三郎君。”

李楷微微颔首,大步走进后院,“拜见秦王妃,拜见母亲大人,拜见叔母。”

“真是好儿郎。”秦王妃不过二十三岁,虽然性情稳重,端庄秀丽,但并不是那种端着身份的人,笑道:“朱娘子真要好好谢过德谋,虽殿下有令,但德谋南下北上,两度急行,实在辛苦。”

看朱氏要起身相谢,李楷赶紧避开,躬身道:“怀仁曾言,愿此生携手为友,若易位处之,怀仁必不负。”

“好了,在家里就不用……”秦王妃掩嘴一笑,这段时日李楷为友扬名一事,本身就遍传京中。

李楷无奈的说:“实是肺腑之言,不仅外甥如此,孝卿兄亦不遗余力。”

的确,王仁表也在大肆吹捧李善呢……毕竟是太原王氏子弟。

长孙氏看向儿子的眼神中带着欣赏,四个儿子中,长子李嘉过于忠厚,次子李大惠资质平平,四子非她所生,唯独三子李楷最被赞誉。

“来吧。”长孙氏示意侍女将茶盏端过去,“这是朱娘子亲手所沏,谢你往来奔波。”

李楷接过茶盏笑道:“果然又咬盏,叔母手艺,足以称道。”

首节 上一节 402/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