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69节

此时,绕行的柳濬正领着百多唐骑从右侧杀来。

几乎不顾及自己的疯狂马速,手中雪亮的钢刀,闪亮的马槊,以及在阴暗火光中一闪而过的狰狞面容。

“是唐军,是唐军来了!”

逃命成了敌军士卒唯一的选择。

恐惧的喊声,闷雷一般的马蹄声,

这一切让还试图抱团逃窜的数百敌军崩盘,百多唐骑毫不费力的凿穿敌阵,绕了个圈子再次冲阵。

柳濬已然虎口崩裂,索性丢开马槊,拔出李善送的那柄弯刀,四处砍杀。

这下子,那些士卒的下场就有点惨了。

营地东侧的山丘上,李善借着火光隐隐的看见,被骑兵冲阵逼着疯狂逃窜的士卒,不得已窜入正在熊熊燃烧的火中,几个浑身冒火的人影在摇摇摆摆,或被逼着干脆跳入寒可刺骨的清河水中。

这就是古代战场,无数人命被视作草芥的古代战场……李善在心里无声的说,无关对错,只有胜负生死。

半个时辰后,李善骑着白马在五个随从的陪伴下入营,远远的就闻到一股古怪的味道,好像是什么肉被烤熟了……或者是烤焦了?

“刚问过俘虏,此人乃是刘黑闼帐下大将董康。”柳濬指着一具尸体,“看来刘黑闼军中真的粮草不济,否则不会让董康督办粮草。”

李善瞥了眼就不再理会,只问伤亡。

苏定方轻声道:“朱石头带人去烧粮仓,只三四人受伤。”

一路相伴,苏定方早就弄得清清楚楚了,郭朴等五人是陇西李氏丹阳房的家将,朱八、朱石头、赵大等人是李善门下。

“战死近二十人。”柳濬手持长刀将董康的首级割下。

柳濬率五百余骑逃离下博,一路南下入贝洲,到被李善救下的时候,只剩下两百余骑,如今又战死近二十人,但这次性价比极高。

其实原本没有这么多伤亡,苏定方的指挥无可挑剔,个人武力、调遣兵力都臻于完美。

但柳濬所率唐军心中愤恨,积累的情绪需要一次猛烈的发泄,在敌军已经逃窜崩盘之后,还不依不饶要赶尽杀绝,才多了些伤亡。

不过无论如何,三百骑突袭五倍敌军,大败之,斩杀大将董康,尽焚粮草,这是一场大胜,也是一场完美的夜袭。

几乎没有俘虏,要么沿着清河向东侧逃窜,要么坠入火窟被烈火焚身,再要么就跳进清河……这样的气温,几乎没有活下来的可能。

那些跪地投降的……被柳濬麾下唐兵一一砍翻,割下首级。

李善此次随军而来,没带任何兵器,只带了些药和布匹,立即替伤者上药包扎。

手里干着活,李善一心两用,心想这一战会带来什么影响,继续南下应该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吧?

有心想站出来保证一句,但李善自己都有点怕了……还是闭嘴比较好。

虽然几次都是意外,也都和李善没关系……但老为这事儿受周赵、凌伯嘲讽,真不好受。

适才在审问俘虏的郭朴突然抢过来,“郎君,叛军在武城还有数百兵。”

“武城?”李善奇怪的问:“那在历亭之北……”

范老三阴着脸走过来,“范十一被关在武城。”

李善一怔,你什么意思?

但下一刻,李善敏锐的察觉到范老三神色不对,周围几个唐军士卒脸上也神情复杂,带着期盼,也带着疑问。

“不抛弃,不放弃!”

李善长身而起,重复道:“不抛弃,不放弃!”

看范老三神色缓和,李善招手叫来苏定方,“武城还有数百骑兵,若是我等南下,只怕难逃追兵。”

苏定方倒是镇定,只问:“李兄的意思是……”

“那个俘虏……康什么?”

“康定。”

“对,康定,还老实吧?”李善咳嗽两声,“让他带几个俘虏,以大营被袭,粮草被焚的名义骗开城门……”

看苏定方迟疑,李善凑近低声道:“范十一被关在武城。”

苏定方后退两步,眼角余光扫了扫范老三,拱手道:“均听李兄指派。”

李善有点不放心,“是否可行?”

“营地遇袭,急行报信,只要骗开城门,理应顺利。”

苏定方的执行力足够强,很快就聚拢骑兵向北而去,不过将朱家沟三十青壮都留给了李善。

李善看着骑队消失在黑暗中,幽幽叹道:“朱八,你说……我是不是对苏定方太过优容了?”

朱八摸了摸脑袋,“郎君慧眼,苏家大郎的确了得,郭叔也赞不绝口。”

和范老三不同,郭朴身为陇西李氏家将,是李客师的亲卫首领,见识过诸多战事,颇有见识。

之前几战还能说苏定方武力超群占了主要作用,但今日夜袭,苏定方的完美演绎让郭朴也叹为观止。

李善又叹了口气,自从那日相逢之后,自己对苏定方的重视……是个人都能看得出来。

不仅突然真香出手救回苏母,不仅任由苏定方带上老弱妇孺拖累速度,走哪条路也由苏定方决定,甚至几次出击,都让苏定方做主。

李善对苏定方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史书的记载,这可是灭三国的名将……但对于范老三这些唐军锐士来说,他们并不理解。

在范老三他们看来,苏定方就算武艺绝伦,但毕竟曾是窦建德、刘黑闼麾下将领。

一路上,范老三和苏定方之间的矛盾早就显露,只是被李善强行压下而已,但如果这次李善不肯出兵相救范十一……只怕这小小队伍就要分崩离析了。

毕竟之前范老三只十来人,而现在唐军两百多士卒……难保不起乱子。

不过,李善也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前世一个被爷爷奶奶养大的农村娃,一步一步从村办小学到镇中学,再到县中学,最后鱼跃龙门考入重点大学。

拼命活着,拼命学习,花费无数精力和心思,为了留在上海那座著名的三甲医院。

这样的人,能被评价为没有野心吗?

来到这个时代,李善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要在这儿活出自己的精彩。

野心从来都埋藏在这个男人的心底。

这次出击,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但另一方面也是李善增加自己分量的手段。

既然想多些分量,那么一次成功的夜袭之后,偷袭武城并不是让人难以接受的选择。

在尚是一片漆黑的平原上,李善牵着马缓缓前行,心想这一场夜袭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刑洲已然失陷,曾经身为窦建德部将的齐善行并没有投降,而是领兵南撤至洛洲。

但洛洲总管是庐江郡王李瑗,此人是东宫嫡系,他会领兵固守吗?

距离李道玄兵败已有两日,战报很快就会送入京中,太子李建成会选择什么时候自请领兵出征?

第113章 范愿

武城县衙内,鸠占鹊巢的范愿突然惊醒,摸了摸额头,手上满是冷汗。

略微梳洗了下,范愿走出卧室,眺望刚刚泛白的天空,心里还在回想昨夜做的那个梦,已经记不清内容了,但似乎预兆的不是什么好事。

回想这两日,范愿心里有着不好的预感。

一方面是因为昨日有唐军出没,范愿命董康遣数百骑捕杀唐军,他猜测这应该是从下博城逃窜的唐军残部,毕竟许善护兵败身死后,贝洲均倒戈相向。

但董康昨日黄昏命人来报,四百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只十多骑逃窜回营。

能近乎全歼四百骑兵,这股唐军残部有多少人?

范愿不太相信董康的说法,只两三百骑,就能全歼四百骑兵?

昨日黄昏已经传信让董康今日查探,会不会是魏洲、博州出兵北上,若是那般,留在贝洲的兵力加上乡兵也不过三四千人,只怕应付不来。

范愿另一方面还在担忧长子范兴,下博一战之前,军中骑兵随突厥骑兵散开,查探军情,范兴也随之南下,来贝洲联络夏王、汉东王旧部举兵起事。

事情办的很顺利,贝洲总管许善护兵败后,诸县均倒戈相向,但范愿没想到,长子范兴一去不返,再无踪迹。

范家就是贝洲武城人氏,范愿主动请缨东行来贝洲督办粮草,也是想查探长子下落。

范愿已然查清,长子在贝洲陆续去过青阳、漳南、武城,最终是在武城县外遭唐军追捕,败北后向北逃窜,但接下来就渺无音讯了。

有可能是死了……范愿心里隐隐有着不好的征兆,但他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当日随范兴南下的还有一股突厥游骑,身份贵重,如果也随之阵亡,那汉东王和突厥之间就难以相处了。

“那几个突厥人走了?”

“昨日黄昏前离开。”一旁的随从小声说:“临走时,在城东还闹出点事来……”

“张家?”

“嗯。”

“给他们点教训。”范愿冷冷道:“去将那小子提来。”

一刻钟后,范愿盯着被押来的十五六岁的少年郎,“可想好了?”

少年郎昂首挺胸,只淡淡道:“清河张氏,留候后裔,从无附贼者。”

范愿脸有点黑,“夏王仁义,为李唐所害,汉东王如今席卷山东,若武城张氏不肯举族归附……”

清河张氏,乃汉初三杰的留候张良之后,南北朝期间出仕南燕、北魏、北齐、北周、隋,多有刺史高官,是贝洲仅次于崔氏的大族。

范愿咬着牙阴测测的继续说:“河阴故事未必不会重现。”

这位少年郎名为张文瓘,听到这句话神色微变,却闭上眼睛沉默不语。

当年河阴之变,多少世族子弟被屠,陇西李、赵郡李、太原王、荥阳郑均有多名子弟遇难,次一级的世家子弟更是数不胜数。

范愿以此相胁,可以说是撕破脸了。

但张文瓘还是不肯点头应下,自武城县倒戈相向后,武城张氏被逼着供给粮草,被逼着出人出力,这都算了,但投入刘黑闼麾下……这是可能使全族衰落的。

清河张氏祖上多有高官,但在隋末唐初的时刻,只有张文瓘的父亲张虔雄出仕,任阳城县令。

阳城,隶属关内道泽州,是李唐的基本盘……这也是范愿选择张文瓘的一个原因。

范愿早年在武城县衙任小吏,后跟随窦建德,又推举刘黑闼上位,他认为窦建德的失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拉拢那些世家大族。

当然了,窦建德出身太低,实在拉不动……不过范愿认为,窦建德手段太过优容,太讲究仁义,如果手段狠一点,未必不行。

范愿不敢去招惹五姓七家的清河崔氏,所以选择了武城张氏,张文瓘的父亲是阳城县令,出仕李唐,正是个杀鸡儆猴的合适目标。

而张文瓘虽然年幼,却很是跳脱,去年虎牢关一战后,唐军入河北,张文瓘欢呼雀跃……

当然了,除此之外,范愿还有个理由……武城唐军捕杀范兴一行,就是张文瓘怂恿的。

几日前,范愿抵达武城,查探详情,第一件事就是搜捕张文瓘,试图以此人为突破口,让清河张氏举族归附。

就算不能成功,张文瓘之死,也能震慑那些首鼠两端的各州世族。

长时间的沉默,天色已然渐渐微亮,任凭范愿威逼利诱,张文瓘始终一言不发。

范愿终于不耐烦了,“当年夏王经略山东,对清河张氏多有优容,去年虎牢关一战后,张虔雄立投李唐。”

“九泉之下,要怪就怪你父……”

话未说完,外间有人高声传报,声音带着惊恐和焦急。

一个随从慌慌张张的跑来,还不小心摔了一跤,连滚带爬。

首节 上一节 69/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