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兄被俘,于谦绑我做皇帝 第113节

“贤侄,不知当今天子,如何安排我手下近数万余众~〃?”

这位名震四海的海盗王,并没有绕弯弯,而是直言不讳道。

“陛下仁德,想必伯父也曾有耳闻,不必小侄多加赘述。”

“陛下说过一句话,伯父祖上曾为大明江山社稷,立下过汗马功劳,朝廷不会忘记,陛下也不会忘记。”

杨半城这番话,无疑击中了郑海王心中的软肋。

想当年,他祖上因公封伯,官至五军都督的佥事。

这是他们郑家最荣耀,最为辉煌,高光的阶段。

可惜,太祖皇帝大肆杀戮功臣。

他们郑家怕受到牵连,再次返回到了海上蛰伏。

这一来,又是将近七十年过去了。

如今,听到天子提及他先祖的荣耀,甚是动容。

“伯父,陛下说您若想回归朝廷,必须拿出诚意。”

“方家覆灭,倭寇会对沿海的城镇,百姓展开报复。还望伯父能与朝廷合力,夹击倭寇。”

杨半城见郑海王有些意动,又趁火打铁道。

郑海王点了点头:“好,此事我会去找众兄弟商议一番,半个时辰之后,给你答复。”

杨半城听了,笑着饮了一杯茶。

他知道事情其实已经成功了。

郑海王之所以如此说,也是他最后的矜持而已。

他不是去与属下商议,他是去通知。

果然,半个时辰之后。

郑海王带着一帮属下,便走了过来。

表示愿意接受朝廷的条件。

同时,礼部的那个官员,也拿出了一道圣旨。

任命郑海王为江南道水路军镇海将军,节制原班人,出击倭寇。

这些海盗们,得知自己成为了朝廷的官军之后。

神色相当的复杂。

既有喜悦,也有忐忑,同时也有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做海盗这么多年,他们虽可以驰骋海上,看似自由自在,但这何曾不是一座牢笼呢?

一座一眼望不到边的牢笼。

而如今,他们终于能逃离这座牢笼。

能返回陆地,见识到城市的繁华,享受陆地上的风光,吃上陆地上的美食。

更能祭拜列祖列宗,荣耀回归故里。

这曾是这些海盗们心中,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如今,终于要成为现实了。

郑海王行动的很快,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功夫。

他的手下,已经全部集结完毕。

乘坐十一艘大船,以及数十不等的小舟,开始向台州府方向进发。

“` 「伯父,你认为倭寇会从台州府那里登陆?”

杨半城好奇问道。

郑海王,站在甲板上,望着远方,眼中带着自信和傲色。

“是的,无论从地形,还是人口,财富的分布来看,倭寇这次都会选择台州府。”

“我相信那位于太保,应该也能猜测到。”

“想必他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了。”

事实上,正如郑海王所料那般。

于谦从松江府,沿着海岸线,经宁波府,再一路向南下,抵达了台州府。

在这个过程中,沿海的那些有志之士,听闻于谦来到之后。

纷纷自带装备,追随于谦参与围剿倭寇。

仅仅半天的时间,就收拢了不下千名的勇士。

从这也能看出于谦在江南人心中的威望有多高队。

只要是他经过的地方,官府都不敢有丝毫懈怠,使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去布置海防.

第114章 两京文武百官,朝堂上龙争虎斗

翌日一早。

十余艘龙船,就到达了南京城的渡口。

大明自从永乐皇帝迁都。

至今,已有数十年。

也就说,南京这座都城,已数十年没有皇帝驾临了。

它虽名义上,也是京都。

甚至,北京有的衙门,它也有。

但任谁都知道,南京城这些六部,三司什么的,都属于养老,或者不得志的人。

只要稍微有点门路,理想的人,都不会甘心在此浑浑噩噩,碌碌无为。

比如,在北征瓦剌时大放异彩的汤杰。

他原本就是在南京城的闲散官职。

但他一心想恢复曾经祖上的荣耀,这才辞去南京的官职,去了北京。

屡次碰壁之后,终于抓住北征瓦剌的机会。

一举凭借赫赫战功,成为了新的勋贵武将。

如今更是实权在握,名传京师各个大营。

当然,像他这样的有魄力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大部分的南京官员,都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磨掉了曾经的斗志和理想。

从南京官员一个个大腹便便的长相,都能够看出来,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舒适。

甚至,连镇守南京的守备,成国公朱仪都是一副员外的模样。

就算他穿着一身戎装,也难掩一副地主老财的气质。

走起路183来,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这就是大明南京城,文武百官的众生百态。

难怪北京城的内阁六部三司,都看不惯南京城的文武百官。

这并非没有原因的。

他们身体虚胖,脸色苍白,一副纵欲过度的样子。

这江南的奢侈的生活,早就掏空了他们的身子。

朱祁钰虽然心中有气,但也不好一见面,就动雷霆之怒。

这样的话,影响也不太好。

朱祁钰没有先去皇宫,而是穿戴上龍袍冠冕,先是去祭奠了太祖皇帝的陵墓。

大明以孝治天下。

他这个皇帝当然更要以身作则了。

再者,朱祁钰心中对这位高祖也是相当的敬仰。

能以一个小乞丐,小和尚的身份,成就天下霸业,坐上九五之尊的皇帝位。

如此的才能,就算放在中外古今历史上,那也是首屈一指,几乎难以寻找。

真正的白手起家。

最牛的励志者。

这样的人,怎能不令人敬重呢?

在孝陵祭拜了一番之后,这才回转南京。

南京的皇宫,在靖难之战中,虽遭大火的劫难。

但今日已修缮的差不多了。

也许不如太祖皇帝时期,庄严,大气,却也差不太(ahef)多。

在皇宫的大殿。

朱祁钰召集了文武百官,开始议事。

也就在这一刻,出现了争论。

南京的六部,三司依旧存在。

按照级别,他们要比大部分人来自北京城的文武要高。

所以,在南京皇宫的朝堂上。

就出现了南京城的文武官员,趾高气扬地站在了前列。

而来自京城的数十个文武,被排挤到了后方。

如此,当然引起了来自北京文武官员的不满。

在他们看来,这帮南京城的文武百官,只是国家的蛀虫而已。

真正掌握着大明权力的,还是他们这帮来自北京城的文武。

无论是能力,还是与皇帝的亲近,他们都远超这帮南京的城文武。

可现在这帮南京城的文武,却是大言不惭,要站在前方。

“我南京的文武,憋屈了这么多年。今日怎么也要争上一口气。”

这是南京文武,这些时日来达成的默契。

在他们看来,他们怎么也是地头蛇了。

首节 上一节 113/2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