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和刘备扶我登基 第242节

公孙瓒望着曹操离去的背影,从怀中取出那厚厚的薄子…

这个时代,纸本就稀有…用纸编纂成这么厚的薄子,价值更是不菲。

闲来无事,公孙瓒拆开了油纸,徐徐扫过这薄子上的内容。

柳观主方才说,这是他将自己对边防的看法与理解记录下来的薄子。

这类似于曹嵩早年撰写的《边防论》…

可事实上,《边防论》的核心字眼是“边防”,也就是边陲的防范,似乎…方才听孟德讲,这位柳观主没有去过边陲,也没有去过幽州…既没有去过,这边防又从何提起呢?

下意识的,公孙瓒将这薄子上的内容归结为…类似儒生在品评兵法!

只是…

当他的目光扫过这薄子,一看之下,脸色就变了。

边防之外的人的确无从谈及边防…

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赫然,第一页记载的便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说到底就是改变华夏兵马那宽衣博带长袖的服饰,改穿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

如此便方便于骑射…

其中更是讲到,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正处于衰败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

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为了改变…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

——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

——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他便感慨“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遂推行此“胡服骑射”的主张!

这是…

当看到这里时,公孙瓒的心头有些触动。

柳羽的这个想法,他曾经也想过…

之所以汉人面对胡人的劫掠无能为力,说到底不是汉人的骑兵不行,而是汉人的骑射不行!

汉人的骑兵不擅长骑射,故而可以被胡人反复拉扯…

这在平原战中至关重要。

而今日的大汉面对的胡虏劫掠的问题,不正是昔日的赵武灵王面对过的么?

“好一个胡服骑射!”

公孙瓒一声感慨…

可紧接着,他的脑中又生出了一些质疑。

这不对呀,骑射的前提不是“射”而是“骑”,能在马背上射稳,射准…这本就是一件极其困难之事!

何况,还是面对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的乌桓人!

胡服骑射的理想是好,但现实…还是有些骨干。

带着这样的疑问,公孙瓒继续往下看。

可恰恰是下面这一段…

阐述的,便是如何解决汉人不擅长“骑术”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第一百七十章 比之缑氏山,玉林观堪称福地

汉人的确不善骑术。

更别说是骑射。

这点,在三国这个时期格外明显,甚至在古籍文献的记载中,有“骑射”这项技能的武将不超过十个。

这足以说明,汉人在骑术一项上与胡人的巨大差距。

这是公孙瓒下意识的反应。

可接下来,他的眼眸就已经被薄子中的字眼深深吸引。

马镫…

就是一对挂在两边的脚踏。

按照柳羽的书写,它可以形成一个支撑点,支撑骑兵的双脚,从而使身体趋于平衡与稳定,同时又能保护骑兵的安全…

乃至于进一步的解放双手。

往往…

汉代骑兵作战时,需要一只手拉住缰绳,一只手握住武器,以此挥砍…

若是骑术精湛的则倚靠自己健硕的大腿夹紧马肚子,一次解放双手…

马背上,两个手打一个手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乌桓人便是如此!

只是,这需要铁一般的胯部,而汉人的胯部缺乏练习,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

可…这马镫!

公孙瓒眼眸已经眯起。

他在试着去凭空想象这马镫的效果,作为辽西人,从小与马儿打交道,公孙瓒最清楚不过。

骑术中最难的是什么?

是…平衡!

而这马镫似乎…似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痛点!

等等…

公孙瓒的眼眸骤然睁大,这马镫的原理不能仅凭想象,必须…实践。

而实践其实也很简单。

公孙瓒敏锐的看到,屋子里有麻绳。

他按照薄子里的方法,将麻绳的两侧拉成两个圈…

这是简易的马镫,虽是麻绳…有些草率,但原理是相同的。

屋子里没有马,公孙瓒就寻来一处木桩,将其立起来后,又将麻绳搭在上面,一边一个圈,自己坐在上面…然后双脚踩住这两侧的麻绳。

嘶…

这不踩还好,一踩之下,公孙瓒宛若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是倒吸一口凉气。

凭着他驾马多年的经验,对骑术的融会贯通,一下子他就彻底明白…这…这马镫乃是神器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公孙瓒对骑兵,对骑术太熟悉了,甚至…只这一个马镫,就让他觉得双手一沉,手中薄子的份量一下子重了不少。

如果…

没有马镫,或许,效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需要五年、十年方能见到成效。

可现在,这马镫大大的缩减了骑兵训练的时间,甚至,让骑术绝算不得精湛的汉人也能在马背上拉弓。

如此一来,胡人拉扯的战法就…

这一刻,公孙瓒的眸子里都在放光。

他也顾不上从木桩上下来,当即就去翻看接下来的内容。

胡服骑射,马镫之后…是马鞍与马蹄铁。

先说马鞍,放在骡马背上供人骑坐的器具。

两头高,中间低。

因为有此前木桩上的遐想,公孙瓒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马鞍的效果,这是骑术中的另一个痛点!

一旦马匹快速奔跑,容易前后滑动,人在马上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平衡,骑手必须夹紧双腿才能够保持平衡,时间长了很容易感到疲劳。

可这个形状的马鞍…

按照薄子上的说法是“高桥马鞍”就完全解决了这个痛点。

使人在马上能够更稳固、更容易操纵马匹。

当然…汉代其实是有马鞍的,却是木质马鞍,与这种“高桥马鞍”相差甚远,效果自然也是天差地别。

嘶…

公孙瓒倒吸一口气。

他眯着眼又一次感慨道:“若是坐在这高桥马鞍上,相当于纵向是稳定的,再配合上马镫…横向也趋于稳定,如此这般莫说是骑射,骑兵的耐力也会迅速的提升!”

有那么一瞬间,公孙瓒已经在畅想。

当这些马镫与马鞍大规模的作用于战场上时,草原上的局势将会彻底翻转!

每一个边陲的汉儿,都无比憧憬着汉武帝曾经的那一句豪言——“攻守易型也,寇可往,吾亦可往!”

是啊,如此装备之下,平原战场将不再是胡人的舞台,汉人亦能在平原驰骋…

公孙瓒心头一凛。

接下来,再往下看…

是马蹄铁…按照柳观主写的,是钉在马蹄子上的铁制蹄型物,与地面接触的一层是坚硬的角质,上面一层是活体角质。

之所以要打上这个,这便是骑兵的第三个痛点——磨损与消耗!

通畅来说,马是消耗品。

因为马蹄与地面接触,受地面的摩擦,积水的腐蚀,会很快的磨损…

便是如此,好不容易训练成的一匹战马,他能够征战的时长也就三年左右,这对于缺乏马匹的大汉十分不利!

倒是那些量产马匹的塞外胡人,他们可以很轻松的忽略这个问题。

要知道…以往辽东郡国的军马,每一匹磨损,公孙瓒都会无比心疼,这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再训练一匹代价太大了!

首节 上一节 242/4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