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天下 第250节

工人工资比的上一名小吏,又有升职的机会。

工厂的工作,比繁重的种地工作要轻松。

苏河通过《秦王律》对工人最低工资和劳动最大时间和强度都有限制。

这些工厂劳动强度很高,但不会出现大英工业革命时期,每个工人工作不到五年就会累死的程度。

苏河起事推翻大明朝和士绅,他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换个方式压榨他们。

户部、都察院和刑部,都会对工厂进行督查。

无孔不入的报社记者,也会盯着工厂的情况。

工人也加入祖庙,会有祝师团结工人,反应工人的情况。

兵工厂和钢铁厂,机器的效率很高。

随着专利制度的完善,工匠能凭借改进机器,获得他们之前几辈子都无法获得的利益。

这完全激发了工匠的创新性。

有很多工匠连字都不认识,他们就凭借工作经验的积累。

制造出很多实用的机器,改进了工厂的效率。

齐明贵告知苏河,这些机器因为水车运行缓慢,效率没有达到最高峰。

汉水流量更强时,机器的运转效率更高。

苏河已经意识到,动力就是限制现在汉中工业发展,最大的一把锁。

………………………………

苏河来到都督府后勤部。

姜之鱼带领属下,已经建立完善的军队后勤体系。

苏河手中拿着一把做工粗糙的滑膛火枪。

它的枪管都不是用钻头钻出来,而是通过铁板卷制。

“姜之鱼,你猜一猜,这柄火枪值多少钱。”

姜之鱼仔细的观看秦王手中的火枪。

“秦王殿下,你手上的这个火枪,做工有些粗糙。

它是遂发机结构,枪上也有刺刀,看样子就是我们之前装备的火枪。

它就是枪管质量太次,由工匠卷制而成,这还是生铁制造。

看生铁的光泽和颜色,含磷量有些超标,这样的生铁很脆。

它如果装药和我们之前的火枪差不多,非常容易炸膛。

我们这里的工厂,已经没有这种劣质的产品。

秦王殿下,这支火枪应该就是大明生产的火枪。

我们兵工厂滑膛枪出厂价五两银币,线膛枪出厂价八两银币。

这个价格,已经给兵工厂留下足够的利润空间。

这支枪各方面都不如我们的滑膛枪,我最多出三两银币,再多就是冤大头。”

苏河笑着说道:“三两银币,你太小瞧它了,这只火枪是大明朝制造的火枪。

一支这样的火枪,大明朝出价十六两银子。”

姜之鱼震惊道:“这支火枪能值十六两银子。”

苏河把这支火枪,像扔垃圾一样,直接扔在一旁。

“工业体系不一样,大明朝现在还是以手工业为主。

这还是崇祯换上徐光启一系人马,贪腐没有那么严重。

大明朝没有办法获得廉价的钢铁,使用手工打造火枪。

他们的成本很高,每一支火枪成本就在十两银子以上。

只凭借我们两方火器价格的差距,这次战争我们就赢定了。”

苏河看到这支火枪,他就认定这次战争必胜。

战争拼的就是综合国力,大明某些方面拉胯一些,他们某一方面补上短板。

这样的砝码不断积累,就会影响胜利的天平。

“姜部长,你负责军队的后勤,现在准备的怎么样。

此战胜利的关键,就看你们后勤部。”

汉中最后一只部队,李大壮率领的近卫军开拔。

他们和大明朝的战争已经进入倒计时。

姜之鱼听到秦王说,他们后勤部影响着战争的胜负。

他感觉肩上的重担更加沉重,他也更加自豪,自己的部门被秦王这么看重。

“秦王殿下,我们已经和各大工厂、储粮局粮仓建立联系。

整个后勤体系,分为内线和外线。

内线的运输速度更快,利用我们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过四轮马车快速把物资运输到前线。

外线主要是招募民夫,通过马车和独轮车运输物资。

每一支运输队,都有军队负责保护。”

姜之鱼说话的同时,展开后勤交通图,向秦王详细介绍,他们后勤部规划的整个后勤体系。

第154章 圣旨催出征

陕西凤翔府,孙承宗召集众将,商讨进攻黄衣贼的相关事宜。

他已经来到陕西两个月,一直在熟悉这里的军队,等待着朝廷的物资抵达。

军队在一个月前,他就已经与各个将领熟悉,能指挥他们围剿黄巾贼。

但朝廷的最后一批物资,也是规模最大的物资,迟迟没有运到陕西。

孙承宗不敢轻启战端,一旦发动进攻,粮草物资不够用,这场战争必输无疑。

他在辽东阻挡后金,突然被崇祯皇帝调到陕西,主持围剿黄衣贼工作。

他这把老骨头,不能辜负崇祯皇帝的信任。

要尽量做好每一步,彻底剿灭黄衣贼,解决大明的心腹大患。

孙承宗的师爷,正在给明军将领,介绍黄衣贼军队的基本情况。

三边总督洪承畴推开房门走了进来。

他冲着孙承宗点了点头,道:“孙大人,您让我统计朝廷这次运过来的物资,我已经把所有物资统计好。”

洪承畴说完,他把一份做好的表格,递给孙承宗观看。

孙承宗让师爷帮他接过洪承畴手中的表格。

他仔细阅读表格上面的粮草物资数据。

眉头渐渐的皱了起来,又很快平缓下去。

“洪总督,朝廷运过来的粮草物资,都到达指定地方吗?

你记载的数量,没有数错吧!”

陕西这几年大旱,又有流贼扰乱的地方。

本地的粮草物资都很匮乏,没有办法支持二十多万军队作战。

这些粮草,都是从河南和江南地区,辛苦的运送过来。

孙承宗统兵多年,知道粮草在路上运输消耗很大。

朝廷不断有人上书路上和运河,运输粮食耗费太大,请朝廷海运。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漕运不会轻动。

加辽饷,出一个苏河。裁驿站,出一个李自成。

一个占据四川和陕西的一部分。

一个在陕北闹得很大,又把山西搅成一锅粥,都抽不出来兵力支援围剿黄衣贼。

现在谁也不敢提,裁撤漕工。

漕运还关系,朝廷许多大佬的利益,这个绝对不会取消。

但洪承畴记载的数据,粮食太少了,算上陆运最大的损耗。

实际运到的粮食,比应该运到的都差一大截。

孙承宗领兵这么多年,他知道漂没这种现象。

纸面上的物资和实际到来的物资根本对不上。

但像现在这样,差距这么大,他还非常意外。

大明朝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拿不下黄衣贼,大明朝很可能就到此为止。

这种关键时期,还有人上下其手,对前线军队的物资,进行大规模的漂没。

孙承宗脸色铁青,他又对这种现象无可奈何。

这已经完全不是,杀一两个贪官,就能扭转这种风气。

整个官场,都已经变得腐朽不堪。

洪承畴看向孙承宗,这位到达陕西,就取代他成为陕西权利最高的官员。

崇祯皇帝派来更高级别的官员,指挥这场战争。

他还感到更加轻松,黄衣贼兵锋实在太厉害。

黄衣贼和普通的流贼完全不一样。

他们有成体系的军队,火器比大明都犀利,军队作战意志极强。

洪承畴指挥明军与蒙古作战过。

他感觉黄衣贼的实力,都要在蒙古军队之上。

洪承畴不看好这次围剿黄衣贼。

他建议朝廷铸造枪炮,枪炮积累到一定程度。

最起码也要每一名士兵,都配备火枪。

火力密度与黄衣贼的军队差不多。

首节 上一节 250/10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