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天下 第877节

“但是文武分治,这是大华帝国的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绝不允许动摇。

地方官府决策官员,可以增加军方的代表。

军方代表只列席会议,地方官府决策官员开会讨论地方正常事务,军方代表不参与表决。

他只对涉及到军方的工作,进行监督。

只有在讨论的内容,涉及到军方利益时,军方代表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会议的表决。

这是朕的意见,军方代表具体能做什么事,大都督府和内阁进行商议。”

皇帝苏河这句话一出,文官们本来担忧的神情缓解了很多。

皇帝苏河让他们提出限制,他们一定会以最严格的方式限制军方代表。

军方代表很难影响到地方的政策。

大华帝国刚建国之时,地方的巡抚、知府、知县权力很大。

地方的事情,他们基本能一言而决。

这有利于建国初期地方的稳定,但也造成了很多贪腐窝案。

地方巡抚权力过大,导致山东黄河工程贪腐案爆发。

朝廷趁机调整地方的权力架构。

省一级增加了布政使和参政,涉及到地方的重大决议,由巡抚召开会议,这些具有决策权力的官员,共同表决通过一项政策。

这项制度稳定运行,随后又在府一级增加数位府丞,县一级增加数位县丞,完善了地方的权力架构。

皇帝苏河支持曲天提出的政策。

文官看到事情已经无法挽回。

他们又开始用各种办法限制军方代表的权利,力求把军方代表的权利限制到最低。

军方也互不相让,他们与文官争夺着军方代表的权利。

两方吵了很长时间,作为代表人物的曲天和李志升,脸都吵得通红,一副怒气冲顶的样子。

下属把事情搞得差不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底线。

能做决定的首相魏时鸣和大都督冯三秋,这才下场一锤定音。

他们三言两语,就把这件事情定下。

首相魏时鸣拿着他们商量好的规定,递给皇帝苏河。

“陛下,这是我们两方商量好的规定。”

皇帝苏河看向这份规定,内阁对军方代表在地方能做的事,做了极大的限制。

军方代表的权限不大,但他能作为一颗钉子,打进了密不透风的文官体系。

大都督府也为军方代表争夺很多权限。

这件事情解决,文官和武将的气氛缓和很多。

但因为刚刚的争执,乾清宫中的气氛,还是有些紧张。

内阁大臣曲向阳站起身说道:“陛下,朝廷每年为黄河工程投入数百万两银币。

现在黄河工程正式结束,维护黄河水道不需要用这么多钱。

现在朝廷每年多出数百万两银币的预算。

臣请示陛下,这笔预算花在什么地方。”

曲向阳这话一出,文官们眼睛瞪得很大。

朝廷再多的预算,他们也能很快就花光。

钱就代表着各个部门的政绩,各部尚书都摩拳擦掌,准备争取这笔预算。

礼部尚书韩翠柏,在内阁大臣曲向阳的话音刚落时。

他立刻就站出道:“陛下,臣觉得这笔预算,应该投入到教育之中。

陛下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源动力。

朝廷在各地普及小学,能做到每个县都有一所小学。

每一座省有一座大学,这是礼部即将完成的目标。

小学和大学之间知识跨度太大,除了天才之外,很少有人能适应。

民间有声音,要在小学和大学之间设立中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礼部正是因为没钱,一直都没有大规模设立中学。

只是建几所实验中学,检验这种教学方法。

通过前两年的检验,中学可以让中庸之人,以更顺滑的知识体系,学会大学的知识。

礼部将来的目标,是在每一个府,设立一所中学。”

工部尚书金银花听到礼部尚书韩翠柏的话。

他立刻变得焦急起来,金银花知道皇帝苏河极为关注教育。

他忍不住站起身说道:“陛下,这笔预算是工部省下来的预算,应该再投入到工部之中。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桥梁都很残破。

每一架桥梁的建造费用都极为高昂,地方根本无法承受,微臣建议这笔款项用于修建桥梁。”

大都督冯三秋看着文官们的争执,他脸上露出笑容。

这些文官为了利益,他们也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大都督府也眼馋这笔预算。

但现在的情形完全不同,大华帝国近期,没有向外发动战争的准备。

军费不大规模削减,大都督府就很开心,没有理由再争夺军费。

苏河看着礼部和工部的争端,这种情况他早就有所预料。

“金尚书,各地桥梁的修建,可以参考铁路,由少府组建公司进行修建,通过收取通行费,收回建造资金。”

金银花听到这里,他只能无奈坐下。

工部找到的最佳项目,那就是修建桥梁。

其他的项目,都竞争不过礼部的办学计划。

皇帝苏河看向韩翠柏,他很满意韩翠柏的表现。

朝廷把钱投入教育,这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资。

“朕已经决定,把这笔多余的预算,用于建造中学。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礼部尚书韩翠柏激动的说道:“陛下请放心,微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待。”

苏河与众臣又讨论了几项政策,这次御前会议结束。

第530章 郑王的信

皇帝苏河从大朝会返回乾清宫。

这次大朝会,皇帝苏河少见的态度强硬,压制了所有反对意见。

御前会议上达成的各项政策,都通过这次朝议,正式颁布相关政策。

在地方官府增设军方代表这件事。

在朝堂上如皇帝苏河所料,引起了很多文官的不满。

但他们的不满,根本无法阻止政策的通过。

没有朝廷重要大臣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些普通官员,很难引起太大的波澜。

大朝会进展顺利,皇帝苏河也很开心。

每次大朝会结束,皇帝苏河都会给各省巡抚下发旨意,督促他们执行大朝会的政策。

皇帝苏河同时批阅各地巡抚和部份重要知府的奏疏。

大华帝国全国各地铺设电报网,各地消息可以通过电报,快速送达京城。

京城的政令,也能以光速传达到各地。

哪怕是最为偏远的地区,信息传递也只需要几分钟。

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各地巡抚汇报事务也变得更加勤奋。

之前汇报一件事,奏疏在路上往返的时间,就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

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早上发出的奏疏内容,晚上就可能获得皇帝和内阁的批复。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

皇帝苏河批阅奏疏的数量成倍增加。

这还是经过通政司和内阁筛选过的奏疏。

他们已经筛选到,大量无意义的奏疏。

例如西北总督宋康年,为了展示他的存在感。

自从伊犁通上电报后,宋康年每天都要发送电报,给皇帝苏河请安。

他同时说一些西北的鸡毛蒜皮小事。

皇帝苏河看了两三次这种奏书,他就立刻让通政司拦截。

没有重要事情汇报的巡抚,发来毫无用途的奏疏,通政司全部退回。

地方遇到的大量政务,内阁都有权力解决。

大部分的奏疏,基本都由内阁解决好。

这只需要皇帝苏河最终审核,盖下玉玺的大印。

皇帝苏河自认为他不是那么勤劳的皇帝。

他每日最多拿出三四个小时,处理当天的政务。

他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努力程度差远了。

朱元璋是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劳模皇帝。

皇帝苏河大量的政务都交给内阁,繁琐的军务交给大都督府。

他已经这样做,为了减少工作压力,下放了部分权利。

皇帝苏河只做这点工作,他都感觉皇帝的工作非常耗精力。

首节 上一节 877/10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