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第74节

除此之外,他还把晋王府的钱都给拿过来了,一定要在草原上买一块大的地,按照他们兄弟两个商量的,以后每年养殖战马卖给朝廷,这也是一笔非常固定的收入,虽然现在投资比较多,将来收钱的时候也高兴。

“怎么你们父子两个留着那么多钱放家里干什么?怎么不去草原上买地了,这好像不像是你的风格呀。”

一说这个事儿,李泰才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他们认为在草原上买地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那么李象这个脑子比他们的都好,论到赚钱的话,哪怕把他们这些人都给捆起来,恐怕也比不上李象的一半,大家听到李泰问这个问题,不约而同的都放慢了自己的脚步,想要听听李象是怎么说的。

“这件事情不干象儿的事儿,是我做错了。”

就在李象想着该如何回答的时候,李承乾立刻就顶上来了,李泰他们忽然就明白了,在李象出征西南的时候,李承乾在京城当中也没闲着,全国各地一通的买地,据说买了几十万亩,这还不把钱给花光了吗?

“大哥的眼光相信也是不错的,不过这一次错过了草原上的盛世,的确是个可惜,将来弟弟我要是赚了钱,一定会拉扯大哥一把的。”

其他一些人也都笑嘻嘻的离开了,他们终于明白李象为什么不在草原上买地了,原来早就已经是被他爹把钱给败光了,要不然按照李象的性格,肯定是一大笔钱杀过去,估计到时候就没有他们这些人买地的机会了。

“父亲……”

李象此刻如梗在喉,不知道该如何说下去了,这个父亲对自己的保护……

“他们也不是嘲笑了我一回了,能过得去就行……”

李承乾的脸上再次有了阳光,当他有了斗志的时候,这些兄弟子侄……

第216章 殿下晕倒了

进入了大殿之后,李象发现并没有外人在场,全部都是李唐子弟,这样的情况还真是第一次见,自从自己重生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有重臣在场,莫非今天的事情和西南前线没关系吗?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李承乾的带领之下,皇室子弟纷纷向李世民行礼,李象还看到了李孝恭他们这些人,原本以为只有李世民的直系子弟,没想到大唐皇室子弟都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有疑惑的不仅仅是李象,包括在场的这些人在内,这种会议从来都没有召开过,有些皇室子弟红的发紫,比如说李象这个样子的。

还有很多连见李世民的机会都很少,比方说李渊当了太上皇之后生的那些孩子。

李世民登基之后,太上皇李渊的年纪也不是很大,如果要是就此摆弄花草的话,那也显得有些不太合时宜,更何况太上皇李渊对李世民还有些怨言,所以这老头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报复李世民,那就是不断的生孩子。

根据有史料的记载,在这一段时间,太上皇李渊总共生了将近快二十个孩子,其中十来个儿子全部封王。

当然这也和唐朝的制度有关系,皇上的儿子全部封王,皇上的孙子全部封郡王,太上皇的儿子是皇上的兄弟,自然也应该封亲王。

朝廷一下子多出来那么多王爷,按说对于大唐皇室来说是个好事儿,这么多人可以一块儿巩卫皇室,但对于李世民来说就不是好事了,这些人都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甚至有些人还心怀鬼胎,比方说汉王李元昌,其他的人虽然没表现出来,但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好鸟,在贞观年间没少给李世民找事儿。

平时这些人都没有上殿的机会,今天也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把他们也都给请来了。

“朕今天把你们都找来,是因为有个要紧事要说,自从观音婢走了之后,皇后之位……”

李世民的这个开场白瞬间就解开了许多人的疑惑,原来李世民要重新立皇后,难怪把皇室中人都给找来了,等到所有的皇室中人同意之后,李世民才会和外面的大臣们商量。

杨淑妃为后?

当李世民说出皇后人选的时候,在场的人纷纷大惊失色,杨淑妃就是吴王李恪的生母,隋炀帝的女儿。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决定,李象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惊讶,因为根据李象知道的,除了长孙皇后之外,李世民最爱的就是这个女人了。

只是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出,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就不知道了,但这是李世民自己娶媳妇的事,李象并没有要干涉的意思,更何况杨淑妃这个人也不错,能够当得起母仪天下。

“启禀父皇,儿臣认为万万不妥……”

李象这边正准备眯着眼睛耗时间呢,毕竟这样的会议对于李象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原本还以为是西南前线的事,现在看来还是找个地方猫着去,谁知道他老爹李承乾已经出去了。

看到李承乾跪下去的身体,李象立刻就想明白了,别人可以不出来多事儿,但李承乾肯定会出来,长孙皇后乃是他的亲娘,在他的心里,皇后的位置只能是他的亲娘的,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不行。

“大哥说的对,淑妃娘娘乃是前朝贵女,若是成为本朝皇后,即便是我们都同意,天下臣民能同意吗?”

李象仿佛看到了梦里的景象,自从自己重生到现在,李泰和李承乾兄弟两个杀得不可开交,几乎都要把对方置于死地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兄弟两个竟然是跪到一块儿去了。

“求父皇收回成命,儿臣与两位哥哥意见一致。”

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全部都跪下了,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这兄弟三个即便是有天大的矛盾,此刻也必须得站在一块儿,刚才得亏李承乾出去的快,如果要是李承乾出去的慢的话,李泰就要跑到前面去了。

李象正在思考这个事儿的时候,忽然间感觉到一个眼神在看自己,原来父亲用余光瞥了一眼,而且带着不容置疑的眼神,让自己也跪过去。

李象并没有直接这么做,他在思考这里面的利弊得失,其实谁当皇后都一样,即便是杨淑妃现在当了皇后,吴王李恪也不可能拥有李承乾和李泰一样的政治资源。

如果要是现在站出去阻拦的话,既不能够拦得住,还会让李世民心里不舒服,最主要的是还得罪了三皇子和六皇子,这二人都是杨淑妃亲生的。

“小崽子,你疯了吗?还不快跪过来,那不是你奶奶吗?”

李泰跪下的位置就在李象的旁边,这家伙拉着李象的裙摆。

李承乾也纳闷了,这个儿子是最明事理的,关乎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现在怎么就傻了呢?

李泰很想站起来拽住李象的耳朵,然后给他讲讲这里面的利弊得失,现如今你奶奶是皇后,可如果要是有了新的皇后的话,你奶奶就是前皇后。

“象儿,你认为呢?”

没等着李象做出选择呢,李世民已经是发问了。

“孙儿……”

李象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两边都要得罪人,干脆眼睛一闭直接就往旁边歪过去,反正满朝文武的人都知道咱有病,而且病的还相当严重。

“殿下……”

别人都是低着头的,只有旁边的几个小太监能够看到李象的位置,当李象重重的摔在地上的时候,这几个人才叫出声来,李象恨不得把这几个人给拉出去打一顿,刚才如果过来帮助我的话,我还用和地面来个亲密接触吗?

大家这个时候才想起来李象的身体虚弱,这可是太医院说的,所以不疑有他,一窝人开始忙活着请太医,只有李世民知道,这小子有个屁的病……

第217章 失宠

原本还有不少人对李象的病有怀疑,但今天大殿上看到这个事儿之后,他们对李象的病就没有什么怀疑了,原来回来之后真的是水土不服,站一会儿都能晕过去,李泰这些人心里高兴得不轻,还以为李象在家里密谋什么,没想到是真的养病。

李承乾一时间也慌了手脚,这个儿子就是自己的所有希望,刚才的时候还怪罪李象不肯站队,现如今早就没那个想法了,就想着赶紧让太医给看看。

“不必挪来挪去直接抬到偏殿,让太医院派人来。”

就在小太监要把李象送回东宫的时候,李世民指了指旁边的偏殿,诸位皇亲这个时候看出点事儿来了,李世民以前非常疼爱李象,今天这个态度好像有点不耐烦呀,莫非李象已经失宠了吗?

十来个小太监和宫女又慌慌张张的把李象抬到偏殿,除了李承乾之外,其他的人继续在大殿之上议事。

如果要是以前的时候,李世民恐怕要亲自过去照看,毕竟这是李世民最疼爱的皇长孙,但是此刻李世民除了让找太医之外,竟然是没有一点多余的关心,这也难怪下面的人胡思乱想了,看来真是伴君如伴虎,打了胜仗也没用,只要是皇上不喜欢你,你立刻就变成了无用的宗室人员。

李孝恭脑海里也是一堆问号,昨天和皇上聊天的时候,皇上还一个劲的在夸李象今天怎么就这样了呢?

“继续议事。”

李世民吐出了四个字,也把所有人的心血给拉回来了,内心当中还在埋怨李象,如果要不是李象装病的话,怎么会耽搁那么长的时间。

“儿臣叩谢父皇,母妃为我大唐……”

吴王李格这个时候站出来了,他当然是最愿意封后的,但可惜这里赞成的人不多。

旁边的偏殿里李象紧闭着自己的眼睛,李承乾在旁边慌的已经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李象也听到了大殿那边的争吵,李泰已经是和吴王李恪快干起来了,要不是别人拉开的话,这两个人真要上演一出全武行,当然李泰肯定不是对手,毕竟吴王李恪文武皆通,李泰只是个文人而已。

“王太医,我儿如何?”

太医已经是摸了半天的脉了,这个脉相比自己还要平稳,分明就是一个正常人,可殿下从大殿上晕了,这是所有的人都看到的,前几天他们太医院也对外宣布了,皇长孙李象病重,如果要是现在说没事的话,不仅仅是他的脑袋,整个太医院都可能跟着倒霉。

“回太子殿下的话,长孙殿下最近应该是又用脑了,当日我们几个老太医不是说了吗,要让长孙殿下静养才是,如果要是一直如此草率的话,对长孙殿下的恢复没有任何的好处,眼下还是开一剂药吃了看看再说,若是还不听老朽有几个的,恐怕这性命难保。”

太医最大的本事就是把病说的重一点,尤其是晕倒的这种,如果要是不说的重一点,如何能够体现自己的医术呢?所有人都没什么大事儿,那要我们这些太医干什么呢?

“劳烦王太医了,劳烦王太医了。”

李承乾也是病急乱投医,之前明明知道李象是装病,但是刚才李象晕过去了,此刻智商也不在线,还真以为李象有些问题,当然这么想也是正常的,大军从西南返回,不知道有多少人水土不服,有的甚至能够丢掉性命。

“都给我滚吧。”

就在李承乾感谢太医的时候,李世民的骂声传了过来。

李承乾这才注意那边大殿上的事情,垫着脚看了一眼,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脸上都有黑印子,说明刚才这两个人应该是打起来了,李承乾转身看了看自己的儿子,这才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原来儿子是有蓄谋的晕了过去。

李承乾不是个傻子,自然能够想明白这里面的事,早先就给儿子说过,吴王李恪是个好帮手,如果要是可以的话,儿子完全可以用,但如果刚才儿子没有晕的话,打架的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父子了,都已经把人家的脸打成那样了,以后还如何和人家合作呢?

“你小子啊!”

趁着太医开药的功夫,李承乾到了李象的旁边。

“千万别掺和,没准又是个套。”

李象也在床上想了,这是不是李世民又给下的套呢?

李世民也知道李象和吴王李恪走得很近,如果吴王李恪转而支持李象的话,那么李象在朝中的势力就更大了,借着这个机会让他们叔侄打一架,或许以后就没有合作的机会了。

李承乾也是个聪明人,他儿子没把话说全,但他也觉得这是一个阴谋,杨淑妃表现优秀,自从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后宫所有的事情都是杨淑妃在管,有没有这个皇后的名号都无所谓,更何况即便是提出来的话,那也没有必要挑这个时候。

“怎么样了?”

李世民大摇大摆的过来,太医赶紧过来回话,说的无非也是和刚才差不多的,李世民听了之后让太医赶紧去配药。

看着闭着眼睛的李象李世民真是恨得牙痒痒,他手下的黑衣人打探到消息,李象和吴王李恪走得很近,现在又把长孙无忌拉到了自己车上,李世民已经是感觉到了危机,如果要是继续这么下去的话,恐怕满朝文武都要被这小子给拉过去。

程咬金的婚事已经被李世民给推了,如果要是李象娶了程咬金的小女儿的话,那么在军方也就等于站稳脚跟了,李世民越来越感觉到李象的压力,所以才想了这么一出,至少让李象和吴王李恪对抗,这就等于又给李象拉了个敌人,至于李泰和李治兄弟两个在李世民眼里也没多大的作用,至少他们两个磨叽了很长时间了,也没给李象找出什么麻烦来。

“抬走抬走。”

李世民有些厌烦的说道,李承乾也纳闷了,儿子这就失宠了吗?

第218章 请辞

出了大殿的门之后,李象才松了一口气,幸亏李世民没把自己给叫起来,如果要是把自己给叫起来的话,估计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你爷爷这就开始算计你了?”

回到东宫之后,李承乾赶紧让所有的人都出去了。

“那你说今天这一出是对着谁的?还不是对着我的吗?其实我也心里明白,即便是我们都同意的话,改日面对朝廷重臣那些人能愿意吗?”

李象的话说完之后,李承乾也是在旁边点了点头,杨淑妃的贤能大家都知道,可问题是不能够封为皇后呀,我们是抢了人家老杨家的江山,然后再把人家的闺女封成皇后,这算怎么回事儿呢?

“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李承乾有些不解的说道,刚才那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瞒过去了,李象这小子是如何看出来的?难道比我们这些人都聪明吗?可这小子今年才十四岁呀。

“从你和我二叔还有九叔的身上看出来的,我爷爷说完之后,你们哥仨立刻就出去反对,我立刻就想到我三叔身上,如果要是对立起来的话,我们肯定会和我三叔闹翻。”

李象的话说的不错,刚才几个叔叔跪下的时候,李象立刻就联想到了后面的事情,老三和老五是一家人,老大老二和老九是一家人,这兄弟五个估计等会儿就能打起来。

别看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但如果要是真的打架的话,她这三个儿子未必打得过人家杨淑妃的两个儿子。

“可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你爷爷真这么想的,如果要是你爷爷真这么想的,你必须要站在我们这边,我和你二叔还有你九叔斗成这样,但刚才那一瞬间我们也有兄弟同仇敌忾的感觉,这关乎到我们的地位。”

李承乾非常认真的说道,吴王李恪自从生下来之后,李世民就已经从很多地方说过,这个儿子是最像他的,这也给兄弟几个人带来了危机,如果要不是吴王李恪的出身有问题的话,那么早已经是太子了,这种话李世民酒醉之后也说过,而且还是从皇宫传出来的,由不得他们兄弟几个不紧张,一旦要是杨淑妃变成了皇后,那么吴王李恪也是嫡出了,和他们兄弟几个不差啥。

“父亲怎么糊涂了,这件事情轮不到我们出头,我爷爷即便是商量事儿,什么时候有过今天这种架势,把所有的宗亲给叫来了,以前可没有过这样的会议吧,无论是皇室还是国家的大事,都是在我爷爷那个小圈子里讨论,讨论完了之后才会拿出来说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今天奇怪的地方还真不少,所谓皇上的小圈子,那就是房玄龄那些人,虽然那些人和皇上没什么血缘关系,但那些人一直都是皇上的智囊,无论是大事小事,皇上都喜欢和他们先讨论一番,今天直接和皇室成员讨论,不就是想着让这场大闹出来,同时又不影响朝政吗?

“那你今天没让你爷爷算计到,他会不会再想其他的办法?”

李承乾吞了一口口水,论到政治上的这些事情,他们兄弟几个即便绑在一块儿,恐怕也比不上李世民厉害,李世民要算计谁的时候,估计这个人也就长不了了。

“明天父亲帮我递交一份奏折,我要请辞皇城司指挥使。”

李象想了想自己身上的职务有好几个,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那就得一个一个的辞掉。

“这有些不好吧,虽然你不在京中当官,但皇城司的各项奏报都往东宫送一份,对我们掌管整个京城的消息至关重要,如果要是就这么没了的话,那我们以后从何处收消息?更何况你走了之后,皇城司可就变成了你二叔的私人衙门了,他以后的势力会比我们更大。”

首节 上一节 74/22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