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天天死谏,成千古一相? 第229节

是眼神里的光。

朱元璋一脸疑惑的看着面前的汉子问道

“兄弟,这金陵都这样了,你们咋一点都不着急啊。”

听到朱元璋这么问。

那汉子不由得一愣。

而后笑道

“老哥是外地来的吧。”

朱元璋不由得笑着挠了挠头。

“是啊,凤阳来的,这不有段日子没来了,没成想这金陵成这幅模样了。”

听到是凤阳来的。

那汉子登时便高看了一眼而后笑道

“您这是天子同乡,失敬了.. ........ ”

“这些又不是朝廷抢走的,是朝廷花大价钱从我们手上买走的,我们急什么。”

老朱看着面前的人问道

“可是买走了你们不也得有个地方住不是吗?”

那汉子喝了口茶叹息道

“是啊,总得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本来都跟老家的地主商量好了,买他四十亩地,我们一家人就回老家去过小日子了。”

“可是这苏大人那边给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

“我们家考虑了一下,这不又留在金陵了。”

“代代娃子都有书读,这样的机会若是错过了,那是要被后人戳脊梁骨的。”

“这个骂名,不敢背啊。”

谁都想拿着偿金回家安安逸逸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这里是中原。

骨子里的传承就是不能做让后人戳脊梁骨的事情。

朱元璋望着那汉子不由得笑道

“儿孙又不一定孝顺,想那么多干啥?”

被老朱这么一说。

那汉子也忍不住笑道

“是啊,不一定孝顺。”

“但是咱也有娃子啊,看着那小兔崽子,咱就能想到将来有朝一日,咱老了,娃子也有了娃子,那孙子拉着咱的手问咱。”

“为什么别人一生下来就能读书,咱家为什么读不起书的时候。”

“咱怎么答?”

“想想那画面,咱心里就揪心啊。”

没有人天生喜欢受苦。

谁也想回乡下住着大房子,过着鸡犬相闻的小日子。

但是后人呢?

朱元璋长叹了口气道

“可是咱听说,这金陵的房子不便宜啊!”

提起这个。

那大汉登时便气的直嘬后槽牙。

“谁说不是呢,咱就是拿着那偿金去买,也买不到原来位置的宅邸了,要么换小的,要么往外城去。”

朱元璋看着那大汉问道

“那你打算是去外城还是换小的?”

大汉笑道

“还是换个小的吧。”

“咱跟街坊们都商量过了,还是老街坊住着有个照应的好,那外城的都是周边县里的人,人都不熟,怕受欺负。”

“再说了,咱内城的娃子们都是咱从小看到大的,自家娃子跟他们一块读书,咱也放心。”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

“不对啊,这宅子都小了这么多,腾出来这么多的地,这是准备干啥?”

那大汉笑道

“卖给外地人呗,咱京师实际上就只有上元跟句容两个县,现在松江府那边都已经有人听到风声,准备拖家带口0.3的往咱金陵搬呢。”

听到这里。

朱元璋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

照苏谯的这个建法。

金陵的人口怕是原地要翻一倍了。

“可是,这么多人,他们哪买得起金陵的宅子啊?”

“借啊,宝钞提举司最近也在往外借。”

朱元璋叹息道

“那宝钞提举司的利息可不低啊。”

“算是低的了,毕竟一借就是三十年,若是换成咱村头那些地主,这不得直接扒层皮?”

“提举司衙门要的也不紧,六个月之内能还上便是,民间上哪去找这样的钱?”

听到那大汉的回答,朱元璋疑惑的问道

“可是总得还啊,这么高的利息,他们咋还?”

“那按以前来说,确实是贵,现在也还好吧。”

话音刚落。

朱元璋登时便傻眼了。

还好?

怎么着就还好了?

那可是每个月几十贯钱啊!

听到这里,那大汉赶忙笑道

“您老人家老是看着那前门大街那些王公大臣的宅邸,那百姓当然买不起。”

“但是外城那边,一套宅邸,最多也就是八九十贯。”

“折下来,每个月还个三两贯钱,还是还的起的。”

“毕竟现在金陵光外城的砖窑,一天就有将近两百个大子儿。”

听到这里。

朱元璋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

好家伙。

砖窑烧砖。

一个月就能赚六贯钱了?

咱大明百姓什么时候富庶成这个样子了?!.

156,谁才是最倒霉的人?

那大汉丝毫没有注意到面前的朱元璋已然愣在了原地。

良久之后。

那人才看着瞠目结舌的朱元璋疑惑的问道

“老哥,你咋了?”

朱元璋这才赶忙问道

“城外现在砖窑一天就能有二百个大子儿?”

“是啊,那二百个大子儿还是说少了,不好找人嘞。”

老朱倒抽了一口凉气。

不敢置信的看着那人问道

“咋忽然就这么贵了?咱记得去年的时候,这种砖窑的力工,也就二三十文钱啊。”

听到这里,那大汉笑道

“老哥,老黄历了。”

“您看城里这么多的宅邸,一天就得用掉多少砖瓦?”

“宝钞提举司那边,要的还都是好砖好料,这宅子贵是贵了些,但也是一文钱一文货。”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脸上写满了不敢置信。

“但是这金陵城总有建完的那一天吧?这银子可是得还二三十年啊。”

那大汉像是看傻子一般看着朱元璋道

“金陵有建完的那一天,但是您想啊,这才修完了上元、江宁两个县。”

“慢慢的,咱是不是还得往边上靠?这溧水是不是也要建?”

“即便是整个应天府都修完了,下游不还有松江府吗。”

“起码咱们这二三十年的宅邸,是肯定有着落的。”

“城外那些砖窑招的也都是长工。”

听到这里。

朱元璋才渐渐的回过神来。

而后登时便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这大汉说的没错。

首节 上一节 229/4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