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皇帝?不,我直接成圣 第240节

第413章 计议出南中 谁人可为帅

  围棋之中,决定胜负的是“地”的多寡,而一块“地”属不属于你,并不是看它有多大,而是看它有没有“气”。

  “气”越多,“地”就越安全。

  一个国家,需要有供人居住、提供赋税的平原;同样也需要充当“气”的高山、峻岭、深海、荒漠……这些地方可能会持续性的需要国家投入财政补贴,但这是必要且必须的。

  “如果要以管理中原的方式去管理南中,显然是入不敷出的,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要放弃南中。类似于西域、西凉等地,我们放弃了,自然有他人去占有,而要是等这些人发育起来,我们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守疆必守土,守国必守门。”张谦慷慨激昂的说道。

  “我赞同子让的观点,《诗经》有云: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当初周天子建立诸侯国来拱卫自身,如今疆域扩大,大汉亦需要新的屏障。”诸葛亮说道,“而且疆土问题不能单纯从眼前的利益来看,当初周天子分封天下,各诸侯又哪能全是物产丰饶、沃野千里的膏腴之地?莫不多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才能得以立足?”

  后世曾有人问,为何周天子的大权很快就旁落?一是分封权力扩散太快;二来,受分封的诸侯可不都是心怀感恩,许多分封几乎和流放没有区别,多是险山恶水,蛇虫猛兽出没之地。

  “我亦赞同子让的观点,只是事有缓急,中原未定,南中可暂缓一二。”庞统开口。

  “不然,南中之患,边防之重,非目光长远之士不可预见,中原一定,无论文武,必有懈怠之心,届时南北征战,必定阻拦重重。故而,正可趁此时文武皆有功名之心,一举荡清南中。”

  “可是……”庞统有话要说,却被诸葛拦住。

  “士元所担心的不过是粮草问题,可是南中毕竟和曹操不一样,曹操的虚弱只是表象,中原之地物富民丰,顷刻间便可聚兵三十万以上,要北伐须得倾尽荆州关中之兵。而南中之地则不然,南中各大姓、各部落世有仇怨,信仰不一,我们只需带兵三万,一剿一抚,不出一年,必可平定南中。”

  庞统一听,眉毛一竖,这诸葛亮和他争论居然用起了兵法,忽悠他说出曹操的强大,以此证明不能打曹操,而可以打南中。

  太卑鄙了!

  不过诸葛亮这样说完,庞统也无话可说。

  刘备见状,开口道: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士元时刻牢记北伐的重任,而子让所言,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是关乎大汉将来的国策,甚至关乎华夏的气运。与你们相比,我这个主公真是太不称职了。”

  “主公……”三人同时垂首。

  刘备伸手拦住,“我这可不不是自怨自艾,只有偶有所感罢了。当初从襄阳南撤之时,我就听子让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今日这事,既然你们三人都讨论出了结果,那我肯定欣然同意。只是先前士元说了,这南中之地烟瘴缭绕,更甚百越之地,当年始皇南征,就葬送了不少中原百姓,想到这,我心中总有些害怕。”

  “主公,其实南中与巴蜀一直有往来,虽然确实山高险阻,有不少毒虫猛兽,但只要有当地人带路,不去深山野林,其实危险也没那么大。”张谦说道,他心想:始皇帝南征百越之所以损耗巨大,一来是对当地不够了解,小看了南方气候对北人的影响;二来,始皇帝未尝没有消耗一波六国百姓的想法。

  “我记得,李恢就是南中益州郡的?”刘备提问道。

  “没错,李氏和爨氏都是当地的汉人大族。”张谦回答道。

  “那莫不如就把南中的事情交给李恢好了?”刘备询问道。

  “主公,不可——”诸葛亮和庞统同时出声。

  “主公,解除南中之乱至少也得三万人马, 李恢虽有谋略胆识,但毕竟未曾独自领军,贸然掌握大军,恐怕会乱了分寸。”庞统说道。

  刘备明白,庞统看似说的是能力,实际上还暗指信任。毕竟这里除了张谦,就连诸葛亮,也只在他的眼皮底下指挥过数万大军。

  算上一算,李恢投靠的时间还是太短了。

  “主公,还有一点,李恢本就是南中人,虽然更了解南中的详情,但同样在南中结有仇怨,其个人的,家族的,若南征大军以他为主,这些人恐怕会顽抗到底。”

  “主公,我看不如以孔明为主,李恢为辅,南中之乱,必然顷刻可解。”张谦举荐道。

  刘备看向诸葛亮。

  “主公,这解铃还须系铃人,南中之乱,非子让不能解。”诸葛亮一口回绝。

  张谦诸葛亮一顿相让。

  刘备看向了庞统。

  庞统连忙摇头,“主公,我这一开始可是反对出兵南中的,我这要是打胜了还好,万一失败了,他们两个指责我是故意失败的,那岂不是有口说不清。”

  刘备摸了摸下巴,看着三人说道:“要不我去一趟?”

  “不行!”三人异口同声道。

  “咳咳……”张谦咳嗽了一声,“主公啊,其实我去南中也并无不可,只不过这南中并非一日可定,关中那边总得有人看着啊!”

  众人把目光看向了诸葛亮。

  “不行!”诸葛亮还是回绝。

  见诸人看向自己,诸葛亮解释道:“主公,这关中是子让带人打下来的,我此时前往关中,世人眼中,岂不是成了坐享其成之辈?”

  “再者,孝直与子让合作多时,骤然换成了我,孝直也未必服气,更遑论归降子让的诸多关中武将。”

  不得不说,诸葛亮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

  “主公,我有一个好的提议!”张谦开口道。

  “孔明所担心的不过是世人评价,既然不去关中,何不如去凉州?凉州南部虽已归附,但河西四郡及边缘地区尚需管理。羌汉混居之地,非等闲之辈可以解决,我看孔明正合适。”

  “这……”刘备有些尴尬,凉州这百年来就没消停过,派诸葛亮去那里,好像和流放也没多大区别,不过张谦说的也有道理,南中都派兵了,凉州就更不可能落下了。

  “此事容我再思考一二!”

  ……

第414章 子让善吟诗 孔明思长策

  从刘备处出来,诸葛亮,庞统,张谦三人便掐了起来。

  “孔明,我与你相交多年,你居然敢用与孙权开战诈我!”庞统十分不满。

  “士元,也不一定,或许孔明真的被胜利冲昏头脑了!”张谦附和道。

  诸葛亮语塞。

  “子让,我倒要问问你,你为何不是让我去南中就是让我去西凉?该不会你把姜维让给我当弟子,目的就是这个吧?”

  “我不是就想让你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吗?这荆州不是山就是水的有什么意思?”张谦狡辩道,又继续问道,“你见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吗?你见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吗?你见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吗?”

  “你印象中我没见过这些吗?”诸葛亮突然问道。

  “对……对个屁啊,你见没见过,我怎么知道?”张谦转过身,大步离开。

  诸葛亮想了想,嘴角一笑,朝着另一边离去。

  庞统看了看,挠了挠头,怎么听不懂他俩在说什么?

  张谦忿忿的回到家中,鲍三娘很快就迎了上来。

  “夫君,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早?”

  “当然是多回来陪陪你!”张谦咧嘴一笑。

  虽然站在古人的角度,张谦对妻子已经宠爱过度了;但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张谦一直再让鲍三娘独守空房,他心里还是有些过意不去的。

  以前鲍三娘似懂非懂还不要紧,现在这丫头有些食髓知味,张谦有考虑,要不要出征南中的时候带上她,不过想想还是算了,一来不安全,二来,军中没这规矩。

  所以,只好现在多陪陪她了。

  张谦将其抱了起来,鲍三娘钻入他怀中,小声的说道:“还没吃饭呢!”

  “等会在吃!”

  “那,先喝杯那个酒,爹爹说,喝那个酒更能生娃娃!”

  “你爹爹骗你的!”张谦不屑的说道,每次这丫头都哭着求饶,他哪里还敢喝那酒?想当初,在涪城的那段时间,这酒可把他害得不轻,不过张谦也没舍得砸了这酒,留着说不定年纪大了能用。

  床榻上,两人四目相对。

  “夫君,我想听你吟诗!”

  “吟什么诗?正事要紧。”张谦双手忙活着,天冷就是这点不好,衣服穿的贼多。

  “你吟嘛!”鲍三娘撒娇道,以前她喜欢能打架的,后来张谦不在的时候,她总是发呆,想着在成都,张谦一首一首不停写诗的情形。

  “吟诗就吟诗!”

  张谦想着,本准备靠着诸葛亮的夸奖留名青史,但现在,诸葛亮一副静守本分,安心管理大后方的模样,恐怕后世含金量会掉不少。

  想想就来气,拼命给他递军功,他都不要!

  既然如此,不如多生娃,万一有个成大器的,把他老爹褒颂一顿,那青史留名不就水到渠成了?

  越想越有道理!

  教育孩子,从娃娃开始就晚了,得从胚胎开始。

  天逐渐暗了下来,灶房内还有火炉炖在那里,“咕咕”冒着热气。

  窗户外,男女欢愉之声不断,偶尔有传出什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又或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再有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还有什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咿咿呀呀,呜呜嘻嘻……

  灶房内的上好的炖肉萝卜,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烧干了水分……

  ……

  诸葛亮回到家中,则是喊来了蒋琬。

  蒋琬是零陵湘乡人,年少聪慧,仪表不凡。

  据说,蒋琬出生的时候,一道祥光从他家后厅直射天空。当时,屋顶瓦片纷飞,后山百鸟飞舞,池塘鱼儿欢跃,湾里牛嘶马叫。

  蒋父认为是吉兆,故用美玉来给他取名。

  若是换成张谦,一定给他取个“震”字,地震的“震”。

  蒋琬被引荐给刘备后,担任书佐,诸葛亮很器重他。

  《三国演义》里,有庞统被任命为县令,然后借酒消愁,最后被张飞发现,才予以重用的情节,但在正史上, 这事发生在蒋琬身上。

  《三国志》记载: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诸葛亮死后,蒋琬是他的接班人,执政期间,蜀国政通人和,经济复兴,除了在北伐方面差一点,蒋琬可以说,做的非常不错。

  此时的蒋琬还很年轻,身上还带着几分书生气。

  “公琰(蒋琬,字公琰),近日关于南中的讨论你听说了吗?”

  “在下既听说,也与诸人有过一场辩论。”

  “哦,说来听听。”诸葛亮来了兴趣。

  “弃地言论,古来有之。秦始皇征匈奴之时,李斯曾言: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我朝武帝时,韩安国亦言匈奴之地:得其地不足为广,有其众不足为强。”

  “而对于西南夷等地方,韩安国和公孙弘也都持有和匈奴一样的看法,认为是: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

  “在此之后,元帝之时,贾捐之上书放弃了珠崖郡。理由是:夫万民之饥饿,与远蛮之不讨,危孰大焉?”

  “光武帝时,西域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帝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不许。后来,若非伏波将军马援上书力荐,恐怕西凉之地也会被放弃。”

  蒋琬说起这些事条理清晰,显然是做过功课的。

  “在我看来,这所谓的弃西域,弃西凉,弃南中,弃任何边陲之地,理由不过三个。”

  “第一,朝廷官吏看不到占取这些地方的好处,他们会一致认为这是君王的私心作怪,也就是所谓的‘羞威不行’!”

首节 上一节 240/3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