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皇帝?不,我直接成圣 第257节

  杨家家主看来人如此无礼,赶忙说道:“侯爷,这孟获不知礼数,不怀感恩,我代替南中子民向侯爷赔罪了。”

  张谦:我是不是做的太过分了?

  ……

  张谦立马召集众人,商议对敌。

  马良率先开口:“先生,这虎豹数量定然不多,我们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大象,据我们收集的信息,这木鹿大王手中应该有不下于八十头大象。”

  张谦也曾想过,搞几头大象到中原的战场上,对抗曹操的骑兵,不过很快就放弃了。

  这玩意吃的太多,而且行动上远比不上战马灵活,放到阵前震慑敌军士气还可以,但具体能起到的效果和喂养比起来,确实不够划算。

  至于虎豹,张谦就更没想过了,首先这玩意驱使难度不小,而且它吃肉,养一只成年的虎豹恐怕喂养要超过十个精壮的士兵。

  这也是马良没见过木鹿大王的兽群,就敢断言他麾下虎豹不多的原因,你总不能寄希望虎豹自行出门猎食然后还帮你看家护院,征战沙场吧?

  这木鹿大王是人,又不是德鲁伊。

  关平出了一身的汗,不过却很畅快,他说道:“先生不用怕,这一个人对付一只虎豹,很少能赢,但一百个人对付一百只虎豹,却并不困难,至于那大象,我们只要不正面对抗,将其引入山谷,用巨石应对,或是直接绕到他们身后,就可执行斩首。”

  张谦点了点头,“关平此番言语,已有大将之范,可是成长了不少!”

  众人皆是大笑,倒是让关平有些不好意思。

  这时李恢也开口说道:“先生,除了兽群,这乌戈国王的藤甲兵也需要小心应对。”

  关平不屑一顾,说道:“难道这藤甲,还能厉害过我们的铁甲?”

  李恢说道:“虽然我没领教过,但是我听说,这藤甲乃是采用山间青藤晒干,又置于油中浸泡,反复十余次。论硬度恐怕纵使比不上铁甲,也相差不了多少。但论起轻巧灵活,却远在铁甲之上,那兀突骨便是仗着此甲厉害,才敢以国王自称。关将军近日常踢藤球,想必能体会一二。”

  张谦不敢小瞧藤甲兵,而且他终于想明白了,诸葛小贼为什么不来南中了。

  这是怕折了自己的寿啊!

  好阴险!

  幸好自己是唯物主义战士,不怕。

  可是穿越这事都有,万一真有阎王呢?

  阎王爷,你可得看清楚,我这次签的可是诸葛亮的名字啊!

  张谦瞎想的时间,李恢已经提出了应对的方法,那就是火攻。

  “先生,我不赞同使用火攻!”马良突然开口。

  众人都看向了马良,事实上,战争之上,牺牲在所难免,你不消灭敌人,就会被敌人消灭,所以残忍的招式多的是。

  “我想请问大家,这木甲怕火的弊端这么明显,益州郡这么多势力,为何没有人将那乌戈国一把火烧尽了呢?”马良问道。

  “因为人皆有恻隐之心,族群之间为争夺肥壤,水源,刀剑相相是常有之事,但少有能上升到毁家灭族的高度。若要实行火烧之策,势必将其引入深谷,如此一来,恐这千百余人,再无活口。先生征南之前,便言,无论蛮汉,俱为一体,我方此来,乃为平内乱,非为除外敌,所以,我不赞同使用火攻。”

  马良话音刚落,张谦带头鼓掌。

  ……

第445章 藤甲一二事 李恢不偏私

  让张谦最高兴的是,马良思考问题已经不局限于一场战争了。

  火烧藤甲兵会不会折寿,张谦不知道,但是对内镇压叛乱,如果过于惨无人道,一定会折损国运,王朝的气数一定会大减。

  历史上,诸葛亮征南属于迫于无奈,他没有合适的人手代替,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他必须用最快的速度了结,然后筹备北伐的事情。

  现在的张谦,征南也就调动了五分之一的兵力,他有足够的底气。

  别说现实的藤甲兵没有演义中那么夸张,那么多的数量,就是真的有,张谦也不怕。

  “此番贼寇已经倾巢而出,从滇池来这里行军不过七八日功夫,给你们三天时间思考对策,马良,既然你不赞同火攻,那就由你负责思考对对付藤甲兵的方法,如若不胜,军法从事。”

  “喏!”关平看了马良一眼,不由得替他感到悲哀,先生对马良还真是严格啊!

  “李恢留下,其他人出去,接下来几日就不要踢球了,把自己武器都给擦亮了,此战当是南中最后一战,若不抓住机会,可就没有再立功的机会了。”

  “遵命,我等必全力以赴。”

  ……

  “在下口无遮拦,险些坏了抚蛮大计,还请先生赎罪!”

  “德昂,你就事论事,何罪之有,再说,若是想不到更好的法子,即便火攻之法有伤天和,恐怕我也会不得已而用之。”

  李恢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他先前被木鹿大王突袭损兵一事,虽然张谦没有怪罪于他,但是论功之时必然大打折扣,所以他才想着建言献策。

  “先生,这藤甲兵若论正面对抗,防御并不能超过我军的铁甲,但他强就强在轻巧灵便,遇水不沉,如遇溪流浅泽,可以藤甲渡之。”

  行军行军,重在一个行字,北方重马,南方重船。

  曹操南下为什么一定要搭建水军?目的就在于胜能乘胜追击,败则避免被人抄了后路。

  藤甲兵亦是如此,穿着藤甲,就可以轻易渡过流水沼泽,这样就可以绕到对手的背后,一旦战败,则可以迅速远遁。对手要追,要么搭建浮桥,要么绕到远处,这都是费时费力的事情。

  “先生,若是我们能将藤甲兵引到一干旱平坦之处,即便不用火攻,对付起来也不会有太多损耗。”

  张谦点了点头,“有德昂这番话,我便放心了。”

  “只是这诱敌一事……”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道对方已经难上加难,更何况要让对方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

  “德昂,这便是我留下你的目的,我知道你多少已经猜测到一二,我可以准确的告诉你,你的猜测是对的,所以,你应该知道马良为什么不赞同使用火攻了吧?”

  李恢恍然,原来孟获真的如他所想,这样的话,别说木鹿大王和乌戈国王只有几千人,就是让他们人数乘以十,恐怕也赢不了啊!

  “多谢先生告知,恢这就派人去查探地形,为几日后的决战做准备!”李恢知道张谦这时候告诉他这些事,就是未免他心生芥蒂。

  “不急,我还有一事与你商量,德昂觉得这益州郡平定之后,该派何人为太守为好?”

  “先生不准备委任孟获?”李恢表示好奇,虽然孟获是参与雍闿叛乱,不过他及时归降,甚至都类似欺师灭祖了,按理说,封个太守并不过分。

  “孟获此番功劳甚大,再说了,此事过后,难免有人起疑,他恐怕也不会想着留在这里,我会带他前去面见主公,委以重任。”

  李恢不得不佩服张谦的手段,通过擒拿放纵孟获,不仅打压了怀有异心的南人势力,还打压了孟获的威信,否则真留孟获于当地,张谦一走,以孟获先前的名声,恐怕即便不是太守,一般人也压制不住他。

  “那不知先生中意何人?”李恢问道。

  “我听说,德昂的姑父爨习曾是建伶县的县令,爨家也是当地的豪强大族,德昂觉得爨习如何?”

  李恢不知道张谦是不是在考验自己,他壮着胆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考虑我呢?”

  张谦听闻大笑,“没有人比我更懂德昂的才能,德昂论德、论才、论功都当立于庙堂之上,上辅明君,下佑万民,一郡太守,于他人而言是荣耀,于德昂却是屈才了。”

  听到张谦这么高的评价,李恢感动的立刻下拜,张谦自然不会让他真拜下,当即扶住了他。

  “此番我入主南中,虽以招抚为主,南中上至豪族,下至百姓,多有获利,然终有不轨之徒,我离开之后定会兴风作浪。”张谦说道。

  “诸如此类,不过跳梁小丑。”李恢接道。

  张谦点了点头,“德昂所言极是,华夏一体乃是堂皇大势,任何人也不可阻拦,不过这些事情总要派人解决。此处与荆州相距甚远,未免传达军情耽误时间,所以南中四郡,我准备在太守之外,上奏主公,设立三司,都司管军,布政司管民,按察司监管,其中前两者,我准备在当地选拔官吏豪族充入其中,而按察司则由朝廷指派,这第一任我想由德昂担任。”

  历史上,刘备入川后,设立了负责管理南中的机构长官叫做庲降都督,是军政一体。

  不过成都离南中较近,而荆州则比较远,所以张谦考虑过后,还是要把权力分割开来。

  李恢果敢勇毅、张弛有度,在地方上执政积累足够的履历之后,也好委以大任,这是张谦的想法。

  “多谢先生,恢定不负所托。”

  看到李恢同意,张谦点了点头,又问道:“那益州太守的事情,德昂觉得我的安排合适否?”

  李恢思考再三,说道:“我觉得并不合适。”

  “为何?”

  “非是在下不顾恩亲之情,而是爨氏本就地方一霸,若再委以太守之位,郡内恐再无制衡者,如此年复日久,定然尾大不掉。另外,人之才能,各有长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古人‘内举不避亲’,今日我道人之过,亦不避亲,恢之叔父,志大才疏,昔日便因贪婪犯错,而遭前太守免官,恢因之北上得遇先生,今先生委在下以大事,在下唯恐姑父借在下之名作威作福,岂敢再为其讨官封爵。”

  “若世人都贤达公正如德昂,朝堂之上又怎么会都是狼心狗肺之辈,奴颜婢膝之徒?这社稷又怎么会变成丘墟,苍生又怎么会饱受涂炭之苦?有德昂在此,南中无忧!”

  此番交心,两人大悦!

  ……

第446章 定南孔明计 灭敌关平功

  “先生,这益州郡与永昌不同,虽同样是蛮汉杂居,可汉族大姓一直占据上风。依我看,先生可给予孟杨李爨等族些许权力,但太守之位当由外人担任。”

  “我有一计,可加快汉蛮融合,德昂帮我思考一二。”

  “在下洗耳恭听!”

  “南中势力繁多,原因在于许多部落宁可流落山中,也不愿被外人欺负,这些人流落山林,终日与虎狼野兽搏斗,因此外人眼中,更加的凶恶蛮狠,日积月久,双方的隔阂就会更加的明显。但如今战乱过后,乡县沃壤,荒芜者众多,如果将其分予汉人大姓,以及一些愿意接受中原文化的蛮夷大族,赐予姓氏,再由他们去招揽其他的小部落,聘为部曲,弱者耕,强者战。如此可好?”

  张谦所讲的是入川前诸葛亮告诉他的,而事实上,这也是历史上诸葛亮的做法。

  《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

  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让当地大姓花钱聘用一些“劲卒”为部曲,吸收的“劲卒”达到一定数量,诸葛亮就会给这个大姓一定的待遇,给他官做。

  这么做自然不能永久平息争斗,但随着时间推移,战斗就会从蛮汉文化的斗争,变成内部利益的斗争。

  “先生此计甚妙,可若是这些大家族征召的部曲过多,长此以往,恐有异动。”

  “我有两个办法,其一,南中平定,但中原仍有战乱,可由所在族长蛮王带领下,前往中原建功立业。其二,西南夷之外,复有西南乎?”

  张谦说的比较随意,但李恢还是能感觉到张谦身上散发的豪情,这个沉稳平和的年轻人,竟是和武帝一样,满是开拓进取之心。

  不过这也正合李恢的心意。

  李恢若没有进取之心,又怎么会奔赴巴蜀呢?又怎么敢孤身前往面见马超呢?

  “先生目光长远,在下不能及也。”

  “我不过是瞎想了一些,再说了,哪有什么计划能够长长久久的流传下去,只要能维持个百年的安定,我就心满意足了。”

  “先生所言甚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再好的计划也会有疏漏,随着时间的推移,利会不断地被人忽视,而疏漏则会不断的放大,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何况人事乎?”

  在时代的框架里,张谦与这些从小饱读礼易诗书的聪明人还是有差距的,张谦觉得再说下去,自己就不得不拿出唯物主义物质观来强撑门面了,于是赶忙说道:“此事细纠还言之过早,这木鹿大王和乌戈国王也不能小觑,莫要走过大风大浪,最后翻了阴沟,德昂还是得下去点验军马,查察营寨,以免疏漏。”

  “喏!”张谦这番话又在李恢心中落了个不骄不躁,有始有终的评价。

  ……

  另一边,马良和关平蹲坐在一处山坡,正在苦思破敌之策。

  “我说季常,你可真会给自己找事,这火攻之法军师不知道用了多少次了,先生第一次跟我入川之时,不也用了?怎么到了这,就变成有伤天和了?你等着吧,先生虽然平时和气,但却是言出必行之人,我看你还是现在就去认错,免得吃了军法。”关平把磨着大刀,在他看来,打仗就是打仗, 哪里有什么残忍不残忍的?

  “或许是我矫情了吧!”马良捡起一块石头,随意的丢了出去。

  马良一直跟着张谦,所以深受张谦的影响。张谦有着极为强大的包容心,他眼中从来没有什么巴人、蜀人、蛮人、夷人、越人之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打败敌人的称作强者,而能够包容他人的才是至强者。

  马良的认知中,大兄火烧新野,那是求活;先生纵火秃鹰寨,那是灭牲畜。而此时在南中的争斗,说到底还是为了土地财富的归属,以他们的能力还没必要上升到火攻这种有死无生的恶举。

  “你应该把‘或许’两个字去掉。”关平虽然和张谦相差年纪不大,但是和张谦打交道的多是他父亲一辈,相反马良一直对张谦执弟子礼,所以在他看来,马良和他才是一辈人,所以说话也随意些。

  “对了, 我倒是听先生说起过一个故事。”关平突然提到。

  “什么故事?”

  “我听先生说,很久以前,中原地区也有一个大国,他们和北方的戎狄打仗,然后北方的将士都衣不蔽体,更别说战马了,所以开战前,将军让人把自己的战马喂的饱饱的,然后身上绑了一袋巴豆,交战的时候散落下来,结果敌军的战马只顾着吃豆子,根本不会跑,很快就被将军给消灭了。你知不知道大象喜欢吃什么?我想他们远道而来,肯定吃不饱,我要是提前撒上一圈,是不是也能大获全胜?”

首节 上一节 257/3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