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399节

原国的军制出现了什么改变?以前是国家发出命令,贵族在自己的封地完成征召,由于无法越级指挥的关系,士兵效忠的对象是贵族,并非一国之君和国家。

说白了,可以将每一个贵族视作军政一体的军阀,他们愿意效忠国君自然就是国家的武装力量,一旦不将国君当回事则是存在武装。

周王室就是面临那种局面,要不然周天子归为天下共主,各个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子,怎么到西周之后再也看不到周天子挥斥方遒呢。

智瑶可不想成为周天子,明明是一国之君的身份,实际上什么都干不了。

原国的军制改革挺简单,在智瑶执行破家为国的操作之后,国家疆域进行了郡县的划分,随后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将各种权力从贵族那边收回来。

首先,义务兵制开始在原国执行,等于说适龄男性皆有服役的义务,包括进行劳务的徭役以及成为一名士兵参与保卫或入侵任务。

智瑶并不是在极短时间内将入伍资格给予普通黎庶,整个过程花了二十多年,一个又一个区域分别递进,不是一下子在全国执行。

最先出现义务兵役的就是在齐地,当时东莱那边的陈国还不知道搬不搬,面临来自吴国的直面威胁,新生利益集团与老旧利益集团在进行角力。

那个时候,原国贵族阶层没有反对,一来可能是根本没有意识到智瑶在做什么,再则就是真的有相关需要,若不然齐地可能得而复失。

随后的燕地、秦地也是如齐地那般,普通黎庶会在每年被征召两到三个月,有人负责专门训练他们的服从度,教导相关的战斗技巧。

初期,有经过训练的人,他们一般是执行当地的卫戍任务,比如剿灭周边的匪盗之类。

有过几次卫戍任务的经验,再得到征召则是前往某个边郡,或许就是纯粹在那里戍边,可能也会遭遇到边境摩擦,发生交战的烈度比原国出动大军与列国交战通常没得比。

那些有过戍边经验的人,接下来面临的将会是被征召充实某个军团,随后再跟随军团参与大规模战事了。

这个循环渐进模式只有原国能玩,原国的管理制度完善,人口非常充足能够慢慢来。

像是越国,勾践治下也就两百多万人,需要动用十万以上兵力时,等于就动员了二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全国人口数量是一回事,适合兵源则是另外一回事,需要剔除掉老弱妇孺,越国两百万人口能当兵的可能也就二十来万,并且还不可能将所有适合当兵的人都拉上阵。

小朝会结束。

智瑶喊了智徐吾、韩庚和中行錡开私下的小会。

“执政,人口普查进行得如何了?”智瑶直接进入话题。

韩庚回忆了一下下,说道:“京畿(卫地)晋地、齐地依然完成,燕地、秦地、郑地、宋地、吴地进展……缓慢。”

随后韩庚又说道:“仅计完成普查之地,人口总数为九百万。”

这个是将登记造册的数量算进去,包括了近几年获得自由的奴隶。

晋国末期时,不算奴隶的人口应该是超过五百五十万,历经战火洗礼的卫国人口约有三四十万,齐国人口约是一百二十万左右。

原国已经建立二十多年,期间一直在给予奴隶获得自由的机会,包括生产和上阵,陆陆续续解放了相当庞大的奴隶,以智氏解放的奴隶最多。

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晋地、卫地和齐地相加起来人口九百万,其实是比智瑶预估的要少一百万左右。

这个八百万只算十三岁以上的男女,没有将十三岁以下的男女算进去,再加上十三岁以下的男女,仅是晋地、卫地、齐地的总人数绝对能够突破千万。

晋地本来就没有历经多少战火破坏,生活环境不被认为恶化,损失的人口只会出现在自然死亡以及出征阵亡居多。

智瑶最先开发的就是晋地,能不能吃饱是人口增减的关键,晋地肯定是持人口上升的姿态。

韩庚拿出来的数据中心,光是晋地就占了九百万人口的七百万,剩下的才是齐地和卫地来分。

“如此之多?”智徐吾看上去很吃惊。

中行錡则是说道:“如此,再加郑地、宋地、秦地、燕地、吴地……,岂不……”

韩庚摇头说道:“燕地、秦地与吴地难有太多人口。”

燕国灭亡前的总人口也就八九十万,原国灭燕国时没有太过大动干戈,只是燕军在异族联军那边接连吃败仗,等待原国成为燕地的统治者,余存的人口估计也就七十多万?

秦地的情况复杂一些,他们本来的人口应该是一百四五十万,只不过半数以上仍旧处在游牧习性。

原国灭秦国时,秦国与义渠、戎狄先大战了几年,后面原军入侵导致大量的秦人外逃,直至原国统治秦地只剩下五六十万人。

郑国更惨,他们先跟宋国打了一场“二十年”战争,后面被楚国晋国连翻入侵,最鼎盛时的郑国也就一百一十万人口,到了末期只剩下六十多万人,轮到原国统治郑地肯定更少。

吴地那边,先有吴楚交锋,后来越国灭掉吴国,又有楚军和宋军进去肆虐,进来则是原军与楚军频繁交战。

本来吴国的人口应该是接近一百四十万,历经一连串的战火洗礼,当下还有原军在不断展开清洗,预估人口也就四五十万的样子吧?

等于说,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之内,吴地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宋地是保存原有人口最多的一个地方,只是宋国本来的人口也就八九十万,基础数值不多,能给原国增加的人口上限极低。

那么就是说,即便将秦地、燕地、宋地、郑地和吴地算进去,原国能够增加的人口数量也就约在三百五十万上下。

智瑶心里大概有谱了。

不算十三岁以下,原国当前的人口应该在一千两百万左右。

加上十三岁以下的人就,原国当前应该是有一千三百万以上的总人口。

再把奴隶算进去,人口绝对突破一千五百万了。

以这样的人口数量,其实未必有现代一个省份多,但是别忘记现在是前455年。

一直到秦国完成一统之战,诸夏大地的总人口数量也就两千万左右。这是两百三十四年以后的数据。

那么长的时间用来发展,生产水平怎么都要得到提升吧?

“也许再过十年,将楚国、巴国、蜀国的人口和新生婴儿再算进去,整个国家的人口能够突破两千五百万。”智瑶心里充满了憧憬。

毕竟,原国的医疗技术一直在进步,均田实施下去也必定会迎来人口爆炸。

说起来,医疗的进步大多集中在处理外伤方面,内附药物的进展则是比较缓慢。

外科的进步是体现在伤员着实太多,素材足够之下,再有交流的平台,想不进步着实有点难。

药物的试验以及药方的增加太依赖于时间,总要有足够的临床验证,并且中药在差不多的病上,并且能够通用的药方着实不太多,药剂的控制也太讲究了一些。

不过总的来说,中医体系在诸夏这边的贡献远比想象中更大,相对来说也属于温和类型,极少才会出现明明在资料却是害人命的操作。

欧罗巴那边有过很长一段的放血治疗历史,一个人明明都虚弱得要死了,再给放血……不死简直就是有够命大。

十年之后的原国人口极可能达到两千五百万?这一代人应该不会再频繁历经战争,生活稳定之下势必会让人口再次得到迅速猛增。

拿西汉为例,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相隔百年左右的时间,汉初人口一千三百万,到汉武帝继位时期已经有五千万的人口,增加了三千七百万。

当前原国的好些日常工具比汉武帝时期还要先进,尤其是智瑶给当代人带来了很多避免生病的生活作息习俗,再过一百年的时间,不发生大规模战乱的话,没道理比西汉的人口增加速度缓慢吧?

只是有一点,诸夏的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在没有出现新的能填饱肚子的粮食前,其实有一个固定值。

西汉最为鼎盛时期,人口总数约在六千万。

隋朝鼎盛时期的总人口约有五千万。

唐朝的最多人口数据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从六千万人口到一亿四千万人口的说法都有。提出唐朝人口有一亿四千万的人来自日本。

宋朝人口最多时,达到了惊人的一亿一千两百多万人,疆域范围为历代正朔最小,能够有那么多人口着实是令人感到意外!

明朝人口,以《明史》里面的记录,人口最多时达到六千多万,可是又有相关学者认为应该突破一亿。

那么,宋朝怎么能养活一亿多人?因为他们的手工业极其发达,海贸也是极为繁荣,可以从南洋等地大批量采购粮食回国。

明朝则是军队先将蛮荒之地开垦出来,后面变成了民用,几乎将能种粮食的地方都开发出来了。

取普遍值的话,智瑶认为自己这一代顶多扩张得秦始皇驾崩前的版图略大一些,再增加也无法增加多少。

到了智开这一代,智瑶驾崩前会留下遗言,以稳固统治为要,不再进行迅猛的扩张,最多就是拿下漠南,再向河西以西进行有限扩张。

朝鲜半岛不拿?那边讲实话就是一个贫瘠之地,所谓的“三千里河山”还真的是以山区居多,有其它更好的地方,跟到处是山的地方较什么劲。这个也是历代中原王朝看不上的原因。

智开应该会拿下朝鲜半岛,不是因为其它,只因为当地政权是从诸夏迁徙过去,拿下再让那边的诸夏遗民重归,可以达到提升威望的作用。

“最多三年,我就会开启灭楚之战了。”智瑶需要看攻占巴蜀到底顺不顺利。

不出意外,原国明年就会先入侵蜀国,顺利将连巴国一起灭掉。

期间需要花费一两年的时间查勘大江通道,再来也是稳固在巴蜀的统治,随后才是对楚国发动灭国之战。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智瑶将为楚国准备好至少七十万的大军!

第549章 太子归国

原国并不是只能拉出七十万大军,以智瑶手中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全国极限动员的话,起码能够动员出一百一十万左右的士兵。

只不过,一旦到了极限动员的状态,士兵的素质就别有什么奢望了。

智瑶一度想走“精英路线”的规划,一开始的常备军,到后来有特殊番号的虎贲军以及羽林军,基本是奔着精益求精的路线,后来发现一个国家需要精锐,可是追求数量明显更适合当前的年代。

诸夏大地就是那样,什么都没有一成不变,随着需要做出调整。

国家对军队的需要也是那样,春秋走的其实就是精英路线,能够参与战争的人限制在贵族、“士”、“徒”,后来加入了一个“羡”。

到了春秋晚期,列国才逐渐放开对兵源的挑选,出动的军队数量也就越来越庞大了。

进入到战国初期,列国还是追求精英和追求数量并行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魏国和秦国。

走精英路线的魏国用五万魏武卒就击败了秦国追求数量的五十万大军,导致现存诸侯看到了精英化的好处纷纷效仿。

那一段时间,齐国鼓捣技击之士,赵国加强了边骑的数量,韩国也开始玩韩新卒,楚国则是训练劲卒,只有穷到快当裤子的秦国和位处苦寒之地的燕国没有什么动静。

再往后的情况说明精英路线不好走,追求数量成了一种共识,出现了国与国交战动辄拉出数十万大军的情况。

智瑶已经见识到了勾践再垂死挣扎之下的疯狂,能够预估到楚国也会做相同的选项。

一系列的情报都在显示一些迹象,楚国的公族与地方封地玩命扩军,临时抱佛脚在训练农夫与奴隶,摆明就是一旦出现战争会出动数量极其庞大的军队。

以楚国的人口基数,再以他们人口稠密程度,极有可能拉出四五十万的大军与原国交战。

在这种现实下,智瑶其实不是无法继续走精英路线,比如效仿原历史上的魏国,使用少量精锐去击败楚国拉起来的乌合之众,现实问题在于智瑶要的不是进行一次威慑战争,乃是奔着灭掉楚国而去。

到时候,正面交战打完,原军取得胜利还是接着入侵楚国,每打下一个地方都需要留下部队驻守。

楚国的疆域太大,一座城邑留下数千,百座城邑就是数万,别说还有数量更多的村庄以及一些战略要地需要留下军队了。

“大王,太子已抵城门,正在入城。”

“知道了。”

在智开离开三年之后,可算是返回了原国,并且已经回到都城。

原国已经出兵蜀地,智开本来不想回国,奈何母亲一再写信催促。

一国之太子离开政治权利中心三年已经够离谱,何况是离开国家呢?

智瑶知道再不把智开召唤回来,没事也会搞出一些事情,再则就是入侵蜀地很难预料出现什么情况,不想更换太子,怎么不能使之冒险了。

重新回到原国的智开,进入国境就感觉自己不止离开了三年,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可能也是离开太久的关系,智开很明显地发现很多新气象。

恰是农耕结束之后,各地的青壮都被集中起来进行操练,使得原国有人聚居的地方像是一处处兵营,整个国家更是一座大兵营。

之前的晋国是一个军果主义国家,动静其实没有闹得这么多过。

到了智瑶对国策进行修改,尤其是近几年的时间,原国才算是一个军果主义国家该有的模样。

知道很多事情的智开太清楚国内的改变意味着什么,猜测灭楚之战极可能就是一两年之内的事情了。

回到都城再进入其中,智开发现城中的人增加了非常多,不像建成之初的没有烟火气。

当然了,因为“中京”不是什么商业之都的关系,其实也没有太过热闹的地方,只是街道上的人变多了而已。

智开坐在车上贪婪地看着都城中的一切,他已经三年没有看过这种景象,觉得怎么都看不够。

只是,智开能够看到街道上一些人气质的不平常,看他们穿着却是显得跟气质有所不符合。

首节 上一节 399/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