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528节

  他想过主动上书,请求入对。

  可是,他是执政,贸然上书求对,太犯忌讳——自从王曾利用入对的机会,在章献明肃面前,力陈丁谓罪状,将丁谓扳倒后,大宋朝堂上不成文的潜规则之一就是——宰执不可主动单独求对。

  谁这样做了,就等于告诉其他人——这个家伙在打大家小报告,大家伙都注意点。

  历代以来,再没有人敢触碰这条红线。

  本来,司马光还有一条暗线可以用。

  张茂则父子在内廷的时候,宫中消息,总会和他通气。

  张茂则也会在两宫面前,替他说话。

  可自从去年,张茂则忽然在永厚陵中上表请求到永昭陵替慈圣光献守陵后。

  大内震动,整个张茂则一系的内臣,不是被贬去了偏远军州,就是下落不明。

  连其养子张巽,也是下落不明。

  宫中的大貂铛,几乎都是先帝时代,把持着大内的那些人。

  他已经失去内援了。

  这让司马光内心,更加忧郁。

  以至于,他开始病急乱投医。

  每每有人入宫,他都会特意来这都堂外面守候。

  可惜,天子似乎很忙碌。

  除了读书,就是去开封府,平时还要练字,很少召见大臣。

  刑恕算是他守了这么多天,守到的第一个入宫见了天子的大臣了。

  所以,司马光激动的握住了刑恕的手,对他道:“老夫能否请和叔帮个忙?”

  “明公请说。”

  “下次陛下再召见和叔的时候,和叔能否和陛下提一句老夫,让陛下下诏单独召见老夫?”

  他握着刑恕的手,动容的说道:“老夫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

  “而陛下却还年少。”

  “老夫担心,倘若陛下不能召见老夫,那么,老夫要对陛下说的话,恐怕就只能放到遗表上了。”

  刑恕看着已经枯瘦如柴的司马光,叹了口气。

  其实,朝野上下都知道的,司马光对那位陛下的期待。

  但朝野上下的明眼人同样也都清楚,那位陛下对新法的真正态度。

  他连吕惠卿都要保!

  何况是那些代表了先帝心血的政策和法令?

  看着面前苍老、枯瘦的司马光,刑恕有些于心不忍。

  他在心中叹息一声,道:“下次陛下若再召见下官,下官一定将明公的话,转告陛下。”

  刑恕能理解司马光的心态。

  他坚信当今天子会站在他这边,其实只是这个老人最后的执拗。

  没有人敢在司马光面前,戳穿他内心的幻想的。

  因为,这会死人的。

  每个人都只会和他刑恕一样,在司马光面前,假装司马光相信的东西是对的。

  像哄小孩子一样哄着他。

  因为,所有见过司马光现在的样子的人都知道,这位旧党赤帜,天下道德楷模,已经时日无多。

  司马光听完刑恕的话,立刻高兴起来。

  “老夫就知道和叔会帮忙的。”他拉着刑恕,坐到都堂前的园的一个凉亭里。

  他开始和刑恕,说起当年的很多事情。

  刑恕耐心的坐在司马光身边,听着他絮絮叨叨的回忆着往昔的事情,不时的出言附和。

  但在心中,刑恕却有些唏嘘。

  去年此时,司马光第一次入京,整个汴京都为之轰动,大量百姓,围在他身边,甚至有人拉着他的马的缰绳,希望将他留在汴京。

  天子御笔亲书,寄予厚望,两宫遣使慰劳。

  彼时的司马光,身负着天下之望,被无数人视作救时宰相。

  而一年之后的今天,司马光的一切光环都已经褪去。

  尽管被拜为执政,却再也没有人将他视作救时宰相了。

  反倒是,之前不被人看好的老臣韩绛,在短短一年的宰相任上,做了无数事情,赢得了天下人的称赞。

  特别是改革役法,调整青苗法,将青苗法更为‘便民低息贷’,并将便民低息贷进行严格限制,只接受百姓主动到官府申请贷款,不允许任何人,向百姓进行摊派。

  虽然依旧无法避免,很多偏远地方的地方官,摊派、多收利息。

  但在东南富庶之地(东南的识字人口很多,很多平民百姓能识字,甚至会写打油诗),还有京西、京东、京北等汴京可以直接影响的地方,却几乎是万家生佛。

  更不要说,其主持下,将除了北方沿边各路外的保甲法罢废。

  于是,现在的韩绛,在民间已经有人拿他和仁庙时代的名相吕夷简相提并论了。

  也就是近期,因为其孙韩阶的事情,让他名声有了些污点。

  心中想着这些,再看着面前司马光的精神状态。

  刑恕就在心中发誓。

  他将来,绝不要做司马光。

  只要老了,他就一定会果断致仕。

第421章 爱干干,不干滚

  司马光和刑恕在都堂外长谈的事情,自然很快就传到了赵煦耳中。

  “司马公和刑恕都谈了些什么?”赵煦问着来报告的冯景。

  “不知。”冯景摇头。

  “哦!”赵煦点点头,也没有放在心上。

  这种小事,他不会关心的。

  “对了。”赵煦忽然想起了一个事情,他看向冯景,问道:“江宁府那边,有什么消息没有?”

  冯景楞了一下,低下头去,走到赵煦跟前低声说道:“奏知大家,臣在御厨听人说,前些时日,江宁府走马承受公事曾经上报了,前宰相、司空、荆国公和其弟江宁知府,于寒食节一起出门踏青、祭祖,并在江宁召集诗会的事情。”

  赵煦眉毛跳了跳。

  不对啊!

  在他的上上辈子,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应该卧病在床,命不久矣了。

  什么情况?

  仔细想了想,赵煦就释然了。

  他的上上辈子,进入元祐元年后的王安石,陷入了他人生最灰暗的时刻。

  先是元丰八年的科举,废除了用《三经新义》取士的政策。

  进入元祐元年,司马光、吕公著更是开始主张,恢复诗赋取士。

  而在朝堂上,所有支持新法的大臣,哪怕是中立派也被全部逐出朝堂(新党内讧是原因之一)。

  即使蔡京这样,看到风向不对,想要改换门户,向司马光积极靠拢的人,也被旧党大臣安上了无数帽子,然后一脚踹出了朝堂。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于闰二月。

  罢废免役法,恢复差役法。

  据说,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都崩溃了。

  他和身边的人,反复确认了消息的准确性后,无比沮丧,反复自言自语:连这个也要废除吗?

  他的意志随之迅速崩溃,一个多月后,就陷入弥留。

  元祐元年四月癸巳(初六),卒于江宁,享年六十四岁。

  但现在?

  恐怕人家还能有闲情雅致,坐看汴京朝堂上的笑话。

  六十四岁的王安石,只要意志不跨,以他的身体情况,搞不好能活到赵煦亲政。

  这就让赵煦有些麻瓜了。

  因为,他本来还想着,等王安石去世后,将荆公新学的解释权也搞到手里呢。

  如今,这个计划恐怕得无限期向后推了。

  没办法!

  儒家的思想就是这样的。

  人活着,就没办法歪曲、断章取义。

  因为别人可能会跳起来反驳。

  赵煦总不能厚着脸皮说:王安石懂什么荆公新学吧?

  冯景观察着赵煦的神色,小心翼翼的继续说道:“另外,臣还在御厨听人说,似乎荆国公的长孙,如今被章相公征辟为广西经略使司衙门的都总管机宜文字。”

  赵煦听着,眼睛亮了起来。

  王安石有两子两女,可惜的是,最被他看好的长子王雱早逝,次子王旁虽然活着,却是行尸走肉——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病情时好时坏。

  王雱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吕嘉问的儿子。

  王雱死后无嗣,所以过继了王安礼的孙子为子,继承王家香火。

  “是王棣吗?”赵煦喃喃自语着。

  冯景心里一咯噔,立刻低下头去:“是。”

  心中,无数浪在翻滚。

  大家连王安石的孙子的名字都知道的吗?

  谁告诉他的?

  只能有一个答案——先帝!

  嘶!

  冯景倒吸了一口凉气。

首节 上一节 528/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