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80节

  孔光对这样的官司,并不是很了解。

  但他对朝廷风气的日益堕落,是有着鲜明感知的。

  他不明白,

  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酒色财气,

  仿佛这大汉江山,已然永固无忧!

  二十多年前,

  年幼的他追随家人,从曲阜踏上征途,来到长安。

  当年的大汉声威,也正如日中天!

  大汉天兵、

  大汉天使官员,

  所到之处,民众和附属之国,无不皆诚欢迎!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短短二十来年后,

  大汉竟至于摇身一变,

  在崎岖嶙峋的下坡处,疯狂滚动,直落悬崖了吗?

  不管怎么讲!

  他一定要想办法阻止这样的趋势!

  他要拯救这个天下!

第466章 洪水泛开

  当新的夏日逐渐到来,

  狂风从海上吹过来时,

  大汉朝的贵人们,总算为一些下面发生的事情,暂停了酒肉歌舞,将视野转向了平民,并为后者的未来,产生了些许的忧虑。

  “黄河怎么又泛滥了?”

  “灾民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安置!”

  流连后宫无法自拔,将国政全然交付给舅舅王凤的皇帝,都为此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怒斥臣子没有辅佐好自己,以至于上天频频的降下灾祸,来警示自己。

  从建始元年起,

  关东之地,诸多郡县,便时常发来奏报,称自己下辖之区域,遭遇了洪水泛滥,河流冲击堤坝的事。

  朝廷初时不以为然——

  毕竟知母莫若子,

  黄河是个什么性格的母亲,

  他们这些依赖其哺育,从而生长起来的孩子,可再清楚不过了。

  虽然大禹面对的那可怕场景,如今的后人并没有再次见过,

  可大汉开国以来,关于“黄河溢出,淹没土地”的奏报,也没有少过。

  但很多时候,

  这位自大一统后,稍显温柔慈爱的母亲河,并不会肘死沿岸的孩子们,多为小打小闹。

  花个几年功夫,

  做点“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的工作,

  便能将水灾带来的祸患平息下去,不至于让朝廷伤根动骨,激起民变起义来。

  所以,

  当听闻这等消息后,掌权的王凤按照惯例,下令地方进行赈济,以为过段时间,问题就会像先前一样,消失不见。

  结果事与愿违,

  葫芦不仅没有被摁到水下,反而浮到了更显眼的地方,大大的妨碍了贵人们乘舟欣赏美丽的山水图景。

  甚至于从今年开始,

  大汉中心,国都长安所在的关中之地,也跟着泛滥起了河水,淹得许多百姓流离失所。

  如果灾祸出现在关外,

  朝廷也许还能缓缓治之,保持那翩然的风度。

  可这次,

  大水已经淹到他们身边,就要浸湿他们丝绸的衣摆,软垫的鞋袜了!

  这怎么能不让长安的贵人们着急呢?

  “难道上天认为,朕这个天子做的不好吗?”

  皇帝震怒之后,坐在自己的宝座上,失落的低下了头。

  王凤见状,赶紧上前劝慰他道,“这哪里算是您的罪过呢?”

  “这是我等臣子有问题!”

  听到他这样的话,其他大臣也迅速出列,匍匐在地上,口称“万方有罪,罪在臣等,无陛下无关”。

  皇帝的脸色这才有所好转。

  然后他又打开金口,大声的说道,“既然是臣子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使得上天降下了灾祸,那么依诸位之见,其罪当属何人呢?”

  话音落下,庙堂诸公的眼神顿时变得飘忽,在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和丞相匡衡之间游离起来。

  匡衡,

  是元帝时期得到提拔的官员,

  他出身地方寒门,幼时便极为好学,有“凿壁偷光”的事迹流传——

  虽然在这般的声名传播开去后,

  曾有一名闲游浪荡的家伙专门跑到匡衡家中,询问他们家“都能读书了,为何还点不起火把照明呢?”、“凿壁能有多少光,为什么不直接把整面墙拆了呢?”、“既然偷了邻居的光,那后面有还回去吗?”等等胡搅盲缠的问题,

  但匡衡父母都是深明大义之人,并不与他计较,只是令家中仆人一拥而上,拿着棍棒将那闲人赶走了。

  及至匡衡长大,

  元帝治理天下时,他便凭借好学和通晓儒学经典的名声,得到当地官员举荐,入朝为官,随后平步青云,获封乐安侯,并在建昭三年,成为了大汉的丞相。

  可以说,

  论出身,论做官,论依附天子得其欢心,

  天底下没有谁比匡衡更能作为榜样的了。

  在世代封侯的贵人们日益垄断朝廷职位的眼下,

  匡衡能以寒门之身,一路做到朝廷丞相,如何不能算“励志”呢?

  可惜,

  欣赏匡衡的元帝刘奭已经去世了,

  现在是皇帝刘骜的时代!

  比起先帝,

  刘骜更加的随性,对于礼法,更多的是“哦哦”两声,然后便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了。

  其他人爱咋咋地吧!

  如此,

  匡衡这名当世大儒在朝堂上的位置,在失去了皇权的加持后,便迎来了挑战。

  毕竟他可不像孔光,

  有个实打实的,开创了儒家学派,堪称“圣人”的先祖。

  而且王凤也很讨厌匡衡这个丞相。

  因为对比起没有心眼,很容易被人忽悠到的孔光,

  匡衡就是个混成精的老狐狸!

  哪怕对方知道时局有变,低调了许多,在朝会时总保持着沉默,对王凤的提议也一向附和,

  可霸道的王凤还是觉得:

  朝政应当由王氏做主!

  他需要的应声虫,也当是王氏的人,

  匡衡再怎么听话懂事,也不会受到王凤的接纳!

  所以,

  当前段时日,匡衡的儿子醉酒杀人被捕入狱,匡衡心知在王凤的排挤打压下,他这个失权的丞相,无法轻易救出自己的儿子,甚至还有受到牵连。

  为了保住儿子和位子,

  匡衡直接摘了帽子,脱掉鞋子,跑到皇帝面前请罪,哭诉自己这个父亲的失职。

  皇帝被他哭的烦心,便下旨将这件事轻轻揭过。

  这是匡衡今日还能安坐朝堂,给王凤添堵的缘故。

  但现在……

  唉!

  匡衡在心中大叹一声,然后对皇帝叩首起来,“这是臣的罪过!”

  “臣当居家反省,以求平息上天的怒火。”

  要知道,

  在大汉朝虽有“天人感应”的说法,企图用飘渺的天意,来约束庞大恐怖的皇权,

  但老刘家向来是不走寻常路的。

  哼,

  想约束朕?

  也不看看朕传承自太祖的灵活身段!

  何况儒家本就是武帝捧出来,用于对抗当时黄老之学的,又岂能给自己挖坑,自缚手脚?

  所以,

  早在武帝时期,

首节 上一节 580/7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