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21节

  接着,汉军畅通无阻登陆了,杨芳的两千余汉军身着明显异于清军的红色兵服,高举汉字大纛堂而皇之的来到安陆府城外安营扎寨。

  杨芳上午才到,下午白楠的四千余汉军,也跟着渡江赶到,并与杨芳所部合兵。

  两军合兵以后,兵力已经达到了六千余人,算上水师在内,四舍五入也有上万兵力了。

  汉军采取围二缺一,西面是汉水。

  知府胡齐仑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都晚了,也完全懵了。

  “这些反贼……反贼是从哪里来的?”

  “大人,小的看见似乎是从汉水南边来的,初时以为是总督大人的船,结果突然就是来了一炮,差点把城墙都轰塌。”

  轰塌城墙肯定是夸张了,但还是让胡齐仑陷入到了沉默。

  他沉默不是因为反贼不由分说对城墙开炮,而是反贼是从汉水的南边来的,可汉水应该已经被总督堵住了,反贼要想过来,只有先击败了总督大人。

  要是这么去推论的话……

  胡齐仑还没来得及想清楚,就见到反贼大营突然跑来一骑,他也一时搞不清状况,便没有下令放箭。

  那骑兵慢跑近前,刚好卡在了弓箭手有效射程范围外,而后一手拎着个布包,一手举起喇叭喊道:“城里的人都听着,你们的湖广总督已经战死了,我手上的就是湖广总督鄂辉的首级。”

  说罢,把布包解开,一颗带着辫子的人头就被拎了出来。

  离得这么远,很明显是看不清的,看清了也没多少人认识鄂辉到底长什么样子。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骑兵已经用喇叭扩音,跟安陆府城上的清兵都说了,鄂辉已经死了,他手上就有对方的脑袋。

  湖广总督战死了,脑袋都被反贼割了下来,这还得了?

  城头上的清兵全都懵了,别说是他们了,就连胡齐仑这个知府老爷,也都惊愕的不能自已。

  总督死了?总督怎么能死的?

  他可是还记得,那位总督大人可是带了两万大军去打的反贼,还曾经一战击溃了襄阳二十万白莲教大军,怎么突然就折戟汉阳了,连身家小命都被留下了。

  胡齐仑太过惊惧,都忘了遇到这种事肯定要先查证。就算是真的脑袋,他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认识总督,否认总督已死,就说脑袋是假的。

  可惜,已经迟了,他的反应都不是慢了一拍,而是完全没反应过来。

  放在那些清兵的眼里,那就是总督战死了,连知府老爷都被吓住了。

  湖广总督那是什么人物?

  那是比知府老爷还大好多级的官,好像还是个八旗满大人,之前还在襄阳打败过白莲教的二十万大军。

  这些安陆府的清兵没什么文化,他们只知道看人数战绩,不会去想白莲教的二十万大军有多少是水货,只晓得湖广总督打败了二十万大军,所以湖广总督大于二十万大军。

  现在湖广总督被汉军杀了,那汉军就大于湖广总督,大于二十万大军了。

  那这还打个鸡毛啊!

  安陆府城墙上瞬间陷入大乱,那些清兵前一天就已经被汉军杀来,给闹得军心涣散,这时无非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妈勒(妈的),我还以为有场硬仗要打,这安陆府城算怎么个回事?”杨芳放下望远镜,满脸无语骂道。

  骂归骂,该动手还是要动手,这可是对方主动送上来的战机啊!

  白楠当机立断,下达了军令:“全军攻城!”

  “嘟嘟嘟嘟呜呜呜呜~~~~”

  “嘟嘟嘟嘟呜呜呜呜~~~~”

  两股军号声几乎同时吹响,杨芳、白楠各自带来的汉军,迅速列阵集结,发动了攻城。

  “杀!”

  “大汉万胜!”

  几声喊杀呼喝,数千汉军发动猛攻,已经混乱的安陆府城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胡齐仑一开始还想下令组织守城:“都回来,给我挡住反贼,挡住……”

  后半句都还没说完,这位知府大人就也跟着跑了。

  都没人听自己的,那还守个锤子的城,赶紧跑路,保住小命再说。

  知府都跑路了,清军没了统一指挥,汉军攻势彻底势不可挡。

  不到半个时辰,城墙就被汉军完全控制接管。

  余部清军陆续溃散逃入城内。

  安陆府城一战而下。

第186章 坚壁清野法

  四川。

  就在汉军在湖北大打出手,达州东乡的清军刚刚吃了一场天大的败仗。

  原四川总督英善,已经因为剿贼不利,早在三个月前就被乾隆一道圣旨,直接一撸到底。

  南下助战的陕甘总督宜绵,顺势兼任四川总督,会合成都将军观成等人,还有东乡地方团练武装罗思举,总揽四川剿贼军务。

  这个罗思举非常厉害,在东乡白莲教发动起事前,还只是一个吃不饱饭的游民散户。闻听白莲教起事了,立马觉得这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参加了张家坝的团练武装。

  罗思举早在四川白莲教义军起义之初,就看出了义军都是乌合之众,内部根基不稳。只要能有一支数百人的敢死队,趁着义军轻视骄纵,发动夜袭,必定能大破义军。

  可惜,当时的清军将官罗定国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虽然事后又觉得这样可行,可已经为时已晚,四川白莲教已经成了气候。

  就在今年的五月。

  陕甘总督兼四川总督的宜绵,采纳罗思举避实击虚的计策,对白莲教营寨发动突袭。

  罗思举更是亲率东乡县乡勇,潜至凤青山乘夜劫营,成功击溃王三槐和徐添德联军。此后义军又接连败退鹿角寨、华景坝,并遭到清军陕西河州镇总兵保兴的围堵,最终一路退至重重包围的白秀山。

  眼看就要势成绝境,义军内部已然弹尽粮绝。

  却是在六月初。

  襄阳义军的王聪儿、姚之富、樊人杰等各部首领,成功甩开了清军追击,而后强渡汉水,分三路入川。

  左右两路由通江、巴州方山坪罗家寨与巴州义军的罗其清部汇合,中路由太平、城口至东乡与徐添德、王三槐汇合。

  六月二十三日。

  差不多就是汉军击溃鄂辉所部的同一时刻,王聪儿、姚之富率领襄阳义军,于山沟密林的埋伏杀出,直接打了围剿清军一个出其不意。

  清军本来已经围困了四川义军,正是骄纵意满的时候,也是最放松警戒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过会有一支义军突然背后杀出。

  清军防线迅速崩溃,围困白秀山的徐添德、王三槐见此时机,当下率众杀出,配合襄阳、巴州义军,里应外合下大破清军。

  宜绵败走,东乡团练军头罗思举趁乱突围。

  川楚义军顺势在白秀山会师,各路义军头领在此会商,约定联军旗号,并重设掌柜、元帅、先锋、总兵、千总等官职。

  按照原定规矩,东乡的王三槐、冷天禄还是称东乡白号军,张子聪、庹向瑶、符曰明、刘朝选、汤思蛟、张筒、罗元亨、罗其道等各路首领附庸。

  达州首领徐添德就称达州青号军。

  太平首领龙绍周称太平黄号军。

  巴州首领罗其清为巴州白号军。

  通江首领冉文俦称通江蓝号军。

  云阳首领林亮功称云阳蓝号军。

  奉节首领龚文玉称奉节绿(线)字号军。

  王聪儿、姚之富这些外来的襄阳人,理所当然称襄阳黄号军。

  另有同样跟随王聪儿他们突围入川的高均德、张添伦,改称襄阳白号军。

  而还有张汉朝所部义军,改称襄阳蓝号军。

  如此十路义军,众推襄阳王聪儿为总首领,带领义军反清救世,重现真空家乡的盛世愿景。

  这就有点扯淡了。

  都会师了,还能分十路首领,光是襄阳来的义军,就分了三部,还互不统属。

  川楚义军的会师合流,实际上等于没合。

  义军内部众推王聪儿,可却没给王聪儿指挥权,会师结束以后,又是一哄而散。

  这就给了四川清军重新聚兵围剿的机会。

  ……

  同年七月。

  退回成都休整的总督宜绵,正在召集幕僚军将商议对策。

  罗思举拱手说道:“制台大人,卑职为本地人,熟悉这四川地理,愿率东乡团练军在这茫茫群山追剿白莲贼寇。”

  宜绵听后不置可否,他晓得对方的意思,现在川楚白莲教已经合流,原来的机会很难有第二次,只能靠他们这些汉人团练去水磨功夫的围剿了。

  可这样不行,宜绵作为满人总督,能允许罗思举这样的地方团练武装存在,已经算是承受了极大的政治压力。

  防汉制汉,这是大清国策,谁也不能轻易擅改。

  罗思举现在的官职顶戴只有行营正七品,但他麾下的乡勇人数,已经达到了上万人。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一个清军把总,他的实际兵权已经跟总兵差不多大了。

  一直到乾隆去世,白莲教势大难治,嘉庆才给罗思举不断升官。

  宜绵没有说话,罗思举也知道什么意思,没有再说。

  场面有些冷了。

  作为总督军幕的龚景瀚,这时开口说道:“制台大人,学生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宜绵点头:“龚先生有何高招?”

  龚景瀚顺势在怀里掏出一本文册,递给了宜绵:“制台大人请看。”

  “《坚壁清野议》?”宜绵有些疑惑。

  翻开细看,越看越觉得可行,里面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

  龚景瀚跟着解说道:“制台大人,说句不好听的,我大清的八旗、绿营皆已腐化不可恃,想靠这些人来剿贼,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同样也不能不用他们……”

  后半句没说,但宜绵也心领神会,无非朝廷不放心。

  龚景瀚接着道:“所以,要想能够成功剿灭贼寇,唯有坚壁清野之法,制台大人可以四川总督下令,让这些地主豪强们出钱,自己去修筑邬堡坚固之所,用来防御贼寇肆虐。”

  “白莲贼寇为何势大难治?因为他们已经成了流寇,官兵拿他们没有办法,官兵调动需要粮草时间,流寇完全能够来去如风,而让官兵疲于奔命。”

  “可流寇也不是没有弱点,流寇的弱点就是没有根基,他们没法从百姓那里获取粮草,只能依靠劫掠地主豪强。因此,只需要让地主豪强都能避开贼寇,或者能够挡得住贼寇。那贼寇难以攻破地主,获得粮草补给,时间一长,贼寇就会难以维继。”

  “坚壁清野,让流寇断粮,那流寇也就失去了他们最大的优势。没有了流窜能力的贼寇,就只能任由官军围剿宰割。”

  “再不济,也能让贼寇疲于无粮,让流寇贼兵饿死山中。”

首节 上一节 121/1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