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79节

  至于战利品的问题,他们也没什么意见。

  这是人家驸马应得的!

  此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

  战后会议结束,赵朔第一时间带着亲兵来到了巴鲁营。

  巴鲁营原本有十四万人。

  但是博尔术之前战斗,消耗了一万多人。

  现在只剩下十二万八千人,这其中近十万人是签军。

  赵朔首先要做的,是把这些新巴鲁营战士中的正规军和签军区分看来。

  金国的正规军是颇有战斗力的,但签军就算了。

  他们之前是普通的农民。

  金国朝廷签军的命令一下,有钱有势者想办法躲避,无钱无势者承担了全部的兵役任务。无论家里有几个男人,全部征发,要不然都凑不够朝廷规定的数量。

  以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没了男人,那可怎么活?

  以至于金国朝廷都看不下去了。

  金国朝廷倒不是关心这些农民的死活,而是家里没了男丁,无法耕田,就是逼死那些老弱妇孺,也收不上来税了。

  所以,金国朝廷屡次下令,要求家里只有一个男丁的不必签军,有几个男丁的要留下一个。

  但既然是屡次下令了,那肯定是之前下的命令屁用都不顶呗。

  实际上跟原来没啥两样。

  正所谓:“金朝兵制最弊,每有征伐或边衅,动下令签军,州县骚动。其民家有数丁男好身手,或时尽拣取无遗,号泣怨嗟,阖家以为苦。驱此辈战,欲其克胜,难哉”。”

  至于说军饷?

  金国连边军都几年不发军饷,签军还想要军饷,想屁吃呢!

  这些农民既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又没有军饷,还担心家人,能有个毛的战斗力?能有什么士气?

  不当场造反,就足够温顺了。

  对了,顺便说一句,当初辛弃疾,就是参加了签军引发的农民大起义。

  赵朔对这些签军采取的措施,就是给出路。

  让他们看到希望。

  其一,不能让他们参与到对女真人的屠杀中,那就完全绝了他们的后路。

  其二,不要求他们登城墙和金国正规军拼命,他们没那个能力。

  其三,只要求一件事,每个人背着半麻袋土,冒着金军的矢石,丢进浍河堡外的护城河里。四个时辰内,往返二十次而不死,就放他们回家。不但允许回家,还给二两银子的路费。

  而且,每个幸存者,赵朔都会给一个木牌,写明身份,写明应受的待遇,并且盖上赵朔的万户金印。

  浍河堡一破,蒙古军驰骋河北,金国官府肯定是顾不上他们了。

  他们算是对蒙古有功之人,回家之后,如果遇上蒙古军劫掠,只要拿出这个木牌,就可以保全家生命和财物的平安。

  如果他们回去之后,能聚集乡邻,投靠蒙古军,只要提供蒙古军粮草,连他们的乡邻都不会劫掠。

  如果他们聚拢的人更多,就有可能被蒙古任命为当地官员,飞黄腾达。

  这木牌的信誉是非常高的。

  铁木真给了赵朔为攻破浍河堡,便宜行事的权力。

  赵朔的承诺,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承诺!

  如果有蒙古军不遵军令,伤害了这些回家的签军,那就是挑衅赵朔驸马的威严,挑衅成吉思汗的威严。只要受伤害的签军拿着这个木牌来找赵朔,赵朔自然会为他们主持公道。

  还有这好事儿?

  什么二两银子、免死木牌、飞黄腾达,离现在还远着呢,并不被这些签军看重。

  但是,回家啊!

  有人要见白发苍苍的父母,有人渴盼着新婚的妻子,更有人在思念自己那仍然在牙牙学语的孩子!

  他们自从被金国朝廷强行签军以来,日思夜想的就是这件事。

  东亚人是实际上最重视家庭的种群了,当即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

  “攻破浍河堡!”

  “杀光金狗!杀了完颜承裕!”

  “回家!我要回家!”

  “金国完了,这天下是蒙古人的了!”

  ……

  浍河堡外的护城河,全长八里,全部填平是不现实的。

  自从第二天旭日东升开始,近十万签军就发出声声呐喊,对浍河堡东门外的一段一里长的护城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他们对金国朝廷,不但没有任何忠诚可言,反而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他们对回家的渴望,压倒了一切恐惧!

  他们虽然之前只是普通农民,现在却在赵朔的激励下,爆发了全部的潜力!

  张满仓是金国河北西路河间府肃宁县张家庄的一个二十四岁农民,父母之所以他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家中粮食满仓,孩子一辈子不会挨饿。但事实是,张满仓自从记事以来,就从未吃饱过。

  家中人口也不多啊,就是张满仓的父母,张满仓,以及一个叫张有粮的兄弟。但是,朝廷的苛捐杂税,官吏的横征暴敛,就是让他们家空有三十亩地,却一直难得温饱。

  好不容易用全家这些年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四石粮食,给张满仓说了一门媳妇。

  但是,媳妇还没过门,张满仓和张有粮这两兄弟,就被官府签了丁,成为了金国驻守野狐岭防线的两名签军。

  然后,兄弟两个一起做了蒙古人俘虏。

  张满仓叮嘱道:“有粮你加把劲儿啊,咱俩都活着回去,给爹娘养老送终!”

  “知道了!”张有粮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只是闷闷地回了一声。

  兄弟俩背着半麻袋六十多斤重的沙土,向着前面跑去

  前方的浍河堡城墙越来越高大巍峨了,前面的呐喊声,石块的掉落声,弓箭、石块破开肉体的声音,痛苦的哀嚎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片人间地狱。

  但这丝毫不能阻止张满仓兄弟。

  在这兄弟俩眼中,前面就是他们回家的通天大路!

  终于,兄弟俩眼前豁然开朗,浍河堡七尺多宽的护城河陡然出现在他们眼前。

  于此同时,无数石块在他们四周疯狂而落。一支支箭,也不知道是弓箭还是弩箭,带着凄厉的风声,不断在他们身边呼啸而过。

  张满仓毫不犹豫地弯腰一甩,背上的半袋沙土就飞入了护城河,随着一声巨响,那半袋沙土倏然不见,只是溅起了一片水花,洒了张满仓一身。

  张有粮依样照做。

  然后,兄弟二人迅速转往回跑,眼角的余光注意到,一名同队的签军被射中了左眼,倒在地上发出痛苦的哀嚎。

  不管他!

  如此乱世,谁能活得容易呢?也许,待会儿就轮到自己?

  兄弟二人没有任何迟疑,迅速脱离了矢石的笼罩范围,一路小跑回到了发出地。

  那里,是正规的巴鲁营战士,正在疯狂地给每个沙袋里面装着沙土。只要装半袋土即可,装满了普通人是不可能背着小跑的。还有一些巴鲁营战士负责,那这些半袋沙土堆到一起。

  一排正规蒙古军,正站在那堆积如山的沙土袋旁边。

  眼见张满仓回来,一个蒙古军马上将一根缠着精美绸布条的短木棍递到了他手里,道:“拿好了!”

  “谢了!”

  张满仓听不懂蒙古语,但知道这短木棍是干什么用的,积攒二十根就能回家,赶紧小心翼翼的放进了贴身的口袋里。

  然后,他弯下腰去,扛了半袋沙土,又和兄弟一起,向着护城河的方向小跑。

  嗖!

  一支床子弩的巨大弩箭直射而来,硬生生插入了张满仓旁边的土地,入土七寸有余!这种弩箭的威力太大了,长三尺五寸,简直就是一杆小标枪,刚才只要偏上一点,张满仓必死无疑。

  但是,张满仓对此完全视若无睹,一声大喝将背上的半截沙袋扔向了护城河。

  然后和兄弟张有粮一起,一路小跑回到了出发地。

  怕什么?

  不就是个死吗?

  来个痛快的!

  今天死了,那就是命不好,魂魄回归乡里。今天不死,那就是命好,谁也别拦住他回家的脚步!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张满仓和张有粮连扛了五次沙袋了,也各领了五根搀着绸布条的短木棍,才用了半个时辰。

  当他想扛起第六个半袋沙土时,身旁的蒙古兵却拍了拍他的肩膀,指了指远处。

  那里一连排有一千多口大锅,里面热气腾腾的煮着牛羊肉,大锅旁边还有一摞摞烤好的饼子。

  张满仓明白,每积攒五根短木棍,就可以短暂休息,吃肉吃饼子,肉饼都不限量,喝肉汤也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不超过两刻钟。

  “走!有粮!今天就算死,咱们也他娘的做个饱死鬼!”

  “好!还是蒙古人大方!我这辈子,还没吃饱过呢!”

  充足的食物面前,张有粮都话多了去来,和哥哥一起去吃肉吃饼子。

  然后,和哥哥一起,继续扛沙袋!

  ……

  十八次!

  十九次!

  二十次!

  等张满仓兄弟俩搬到第二十次的时候,前面的护城河已经被填平了超过一里,他们不得不跑远了一些,才把那沙袋扔进河里。

  与此同时,他们两侧三四个签军,几乎同时发出了惨叫,有的是中了石块,有的是中了弩箭。

  “刚才真是好险啊,差一点就回不了家了。”

  张满仓估计,大约七成的签军,死在了浍河堡下。

  老天保佑!

  他和兄弟张有粮还安然无恙!

首节 上一节 79/1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