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15节

  前一种自然不用说了,地头蛇都和地方豪强勾结,他们会阻止朝廷的政令,有时候还会阻止抗税。

  县吏勾结地方豪强抢夺百姓土地,压榨佃户,这种事情在大明无时无刻不发生着。

  而后一种看起来不错,但是雇佣一名合格幕僚需要大量的金钱,以大明官员的薪水,别说是幕僚团队了,很多穷官连一个募客都请不起。

  大家来当官也不是赔钱的,这笔费用自然要从官府里套出来。

  有时候地方更加害怕这种带着团队的地方官,因为本地胥吏豪强好歹还讲究个细水长流,这些人来就是雁过拔毛,沈思孝在高密县就是这样的。

  所以苏泽说,一方面大量读书人在家读一辈子书准备科举,让大量的读书人空耗岁月,另一方面又缺乏基层治理的人才,基层官府不堪重负,最基础的事务都难以维持,法律诉讼积压了几年都没办法处理。

  苏泽继续说道:

  “所以苏某以为,应该开设专门的吏科试,选拔精通文墨的读书人,充任地方上典史书办的职位。”

  赵贞吉皱眉说道:“这不是和以前一样吗?地方典史也要经过吏部考核备案的。”

  苏泽说道:

  “不一样,阁老。下官的意思是,由各省进行统一吏科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再经过算学、律法、文书等专业的课程培训,培训合格后再统一分派到省内的各衙门。”

  “可以从顺天府开始,吏科试可以给顺天府读书人一个去向,以安定他们的人心。”

  赵贞吉皱眉说道:

  “可是天下读书人都把做吏当做下途,认为是卑贱之业,就算是开吏科试,他们也未必原因去参加。”

  苏泽说道:

  “这还是因为官吏不通的原因,县衙六房,做的也是对应六部的事情,为何官身就贵重,吏员就轻贱?”

  赵贞吉皱眉,苏泽这话虽然听起来大逆不道,但是在崇尚百姓日用之道的心学信徒赵贞吉听起来,倒是非常的顺耳。

  王艮讲学就不拘泥出身,渔樵耕读都能收为弟子。

  苏泽又说道:

  “世人轻贱吏员,还因为胥吏勾结豪强欺压百姓,有些吏员家族父子相继,以操持刀笔害民为业,百姓自然痛恨。”

  赵贞吉点点头,苏泽说的没错,地方上胥吏有的传承几代,都靠着手里一把笔杆子为生,精通司法和财政上的漏洞,学的就是颠倒黑白的“祖业”。

  没办法,明初的时候,劳苦出身的朱元璋,知道地方官府的腐败,他推翻了元廷这个腐败的朝廷,但是建立起大明朝廷后,他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在道德上羞辱吏员。

  限制吏员子弟科举,不许吏员穿好衣服,将吏贬为贱业。

  可权力这东西,不是朝廷一纸公文就能限制的。

  官府运作需要这些吏员,而官员的权利也会分到这些吏员手里。

  而这种轻贱的态度,让吏员更加没有道德包袱,反而更肆意的欺压百姓。

  都已经是贱业了,还不捞钱干什么?

  朱元璋知道问题,但是在那个时候也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后代的皇帝则早就已经脱离民间,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更别提解决问题了。

  “由州府选拔吏员,回避在本乡任职,充实县衙的吏员队伍,从此官员上任不必雇佣幕僚。”

  “将官员私吏变成公吏,上下制约,吏治才能清明。”

  赵贞吉也觉得苏泽说的有道理,他清楚地方工作的难做,也明白苏泽说的有道理。

  但是赵贞吉还是问出了那个关键问题:

  “银子从哪里出?”

第214章 定海神针苏泽

  赵贞吉的问题很直接,明初的这套制度,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选择。

  增设吏员,那这些吏员也是要吃饭的。

  这钱到底谁出,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在大明县衙中,典史是有俸禄的。

  但是典史外,无论是书手还是衙役,他们都是没有固定俸禄的。

  有的地方官员会想办法从县衙的库房中支出一笔开支作为俸禄,有的地方官干脆就不发钱,任由这些书吏衙役“自筹”。

  如果不解决这些新吏员的待遇问题,他们同样会成为盘剥百姓的胥吏。

  苏泽说道:“俸禄由户部出,名位由吏部给。”

  赵贞吉凝视苏泽,接着问道:

  “你有几分把握。”

  赵贞吉终于知道,为什么苏泽要登门拜访了。

  《请刊乡试答卷明正视听并肃典制疏》只是个引子,苏泽真正要办的,其实是吏科试的事情。

  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对内改革,就需要能将政令执行到最基层的官僚队伍。

  苏泽希望能在读书人最多的顺天府地区试点,招募一批新的吏员充入官府,这样才能开展更基层的改革。

  除此之外,这也是苏泽的一次尝试。

  吏科试涉及到三个部门,吏部要给员额,和典史一样承认这些新吏员的编制。

  户部要给拨款预算,给这些吏员俸禄。

  而礼部要组织考试,对通过考试的吏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官府的政务。

  如今朝廷中,能够集合三个部通力协作的,也就只有拥有系统的苏泽了。

  给吏部、户部和礼部找个事情做,也能给三位阁老们“找点事情做”。

  有了具体的事情做,也不会天天想着内斗了。

  苏泽说道:“下官只能说尽力而为。”

  “你上个奏疏,内阁议一下,你师相那边你去过了吗?”

  苏泽立刻说道:

  “师相那边下官还没去,下官想还是先和您通个气。”

  听到苏泽这么说,赵贞吉摸着胡子,心情似乎好了一些。

  紧接着他说道:

  “你和三娘子已经成婚了,现在是不是改口了?”

  苏泽愣一下,还是有点不情愿的喊道:

  “叔祖。”

  赵贞吉浅浅的应了一下,苏泽深深的怀疑,赵贞吉是不是想要占高拱的便宜?

  吏科试的事情事关用人大计,苏泽只是和赵贞吉达成了简单共识。

  如果要推动这件事,苏泽还要说服高拱和张居正才行。

  送走苏泽,赵贞吉忍不住想,什么时候开始,苏泽成了朝堂的定海神针了?

  ——

  次日,赵贞吉早早来到内阁,接着通政使杨思忠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内阁。

  “杨大人,苏子霖的奏疏可送来了?”

  杨思忠早有准备,从最上面拿起一份奏疏,将苏泽的奏疏交给了赵贞吉。

  赵贞吉又看了一遍奏疏,确认和苏泽昨日给自己看的副本一样。

  他首先提起笔写下了赞同的票拟意见。

  写完后,赵贞吉看了一眼张居正的位置。

  这件事上他还是有些看不上张居正的。

  当年自己的弟弟,和自己一同考过了贡试,为了避嫌弟弟放弃了殿试,在官场上传为佳话。

  阁臣家的子弟科举,为了防止瓜田李下,在职期间让自家子弟放弃科举的也有不少。

  可偏偏张居正的儿子参加顺天府乡试,还考中了解元。

  虽然赵贞吉也相信申时行不会在这件事上作弊,但是后人又要如何评价这件事?

  赵贞吉想着,高拱迈步走入了内阁。

  赵贞吉拿着苏泽的奏疏递给高拱,看完了奏疏的题目,高拱大概也就明白了苏泽要奏请什么了。

  翻开一看,内容和自己猜想的相差无几。

  高拱内心有些纠结。

  根据张四维的汇报,高拱派人摸清了情况,这次哭庙的事件,确实是自己的门徒,户部郎中丁靖轩的策划。

  作为宦海沉浮几十年的人,高拱很快就明白了丁靖轩的企图。

  可是明白归明白,这一次顺天府乡试,确实是一次攻击张居正的大好机会。

  在这件事上,高拱一派已经占据了主动权。

  进可以继续弹劾,掀起朝议,就算不能让张居正罢官,也可以打击张居正在皇帝心中和士林中的声望。

  静可以坐观其变,看张居正如何应对。

  但是苏泽这份奏疏,是让高拱放弃这次机会。

  高拱拿着奏疏回到座位上,仔细思考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写下了赞同的意见。

  我高肃卿不屑于用这种手段!

  高拱就是不喜欢这些阴谋诡计,要不然他也不会在隆庆皇帝刚继位的时候就被徐阶算计罢官。

  要战胜张居正,就要在公务上将他压倒,而不是用构陷的方法来打倒政敌。

  高拱是经历过嘉靖朝后期激烈的政治斗争的,见识过严嵩父子如何使用权术,前首辅徐阶也是此道高手。

  但是高拱的傲气还是让他不愿意用这些手段。

  也正如苏泽所说的,将答卷刊登出来,士林自有公论。

  皇帝亲自主持复试,那结果自然能服众。

  要是张居正真的伙同弟子,给自家儿子科举作弊,那陛下一下子就能看穿。

  反之张居正如果没有作弊,那高拱也不屑于构陷他。

  最后抵达内阁的,是首辅李春芳。

  李阁老前几天的时候就有不祥预感,本就想要使出告病大法,却因为东胜卫战事不得不主持大局。

  可没想到刚刚处理完了北疆的事情,就赶上了这趟哭庙风波。

  张居正请假后,李春芳不得不接过了他处理的政务,才做了两天就不堪重负。

  李春芳并不长于吏才,平日里看张居正整日坐在那里处理公务,李春芳没想到户部的公务竟然如此繁重。

首节 上一节 215/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