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严肃的政治立场问题!
也只有李显穆这种疯子,才会挑破这种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或者说……
那些人目光复杂的望向李显穆,李显穆从小就以天才而闻名当世,这可是十二岁就中了状元,横压三百州士子的超级天才,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就是故意的。
怕是在李显穆心中,儒门道统远不如大明,他对大明的忠诚当真是天地可鉴、日月可证。
而至诚之人,是无敌的!
“衍圣公……”
在殿门前负手的皇帝终于开了口,殿中瞬间陷入了彻底的寂静,落针可闻,朱棣的声音沉沉而带着一丝如铁般的锈意。
“孔圣功德高出前古,是以诸朝共尊,大明亦如此。”朱棣只这一句话,便让朝堂之上凝重的氛围轻松三分,第一句话便是定调子。
至少皇帝还没有不理智到要因衍圣公之事,而和儒门决裂,一切都还在可控范围内。
对皇帝定的调子,李显穆也很认同,若是皇帝真的要和儒门决裂,他也得劝一下。
心中有了决断的朱棣轻松了很多,他回身望向殿中群臣,满脸肃容,“可方才李显穆的话,让朕心惊啊。
衍圣公孔公鉴,本无德行、又无功绩,因为是圣人的嫡系后裔,而得到了千年恩赏,本该彰显孔圣之学,以忠、以诚名闻当世,行仁义大道,不堕圣人威名。
可孔公鉴受爵以来,不行好事、但行暴虐,使曲阜之民,不敢言而敢怒,失天下民心之望,不思悔改,而倚仗圣血之裔,作威作福,及至曲阜一陷,不思报答皇恩,竟屈身就贼,为天下所不齿,朕深恨之。”
皇帝的一字一句落在殿中群臣耳中,便是对衍圣公之事的最终审判。
“郑欢!”
朱棣喊出礼部尚书的名字,郑欢振声道:“臣在。”
“衍圣公孔公鉴废为庶人,爵位按照惯例传承,礼部给朕出篇关于孔公鉴的文来,使世人都知道他的败坏。”
众人皆悚然一惊,之前朝廷对衍圣公犯法的态度都是遮掩,比如当初孔门互讦案,二话不说就维护了衍圣公的地位,对曲阜县令进行了惩罚。
可现在皇帝竟然不仅重重罚了孔公鉴,甚至还要大白于天下,这必然重重打击衍圣公的威望!
这打的可不仅仅是衍圣公的脸,还是读书人的脸面,可想而知,皇帝陛下这次是真的心底生出了无限的愤怒和忌惮。
他开始怀疑了!
李显穆眼底盈起澹澹笑意,甚至有几分骄傲,握着笏板的手紧紧攥着,纵然是传承数百年的衍圣公制度,又如何,不照样被我狠狠地挖了根基,有了今日这一着,衍圣公制度便不再是稳如泰山,而是摇摇欲坠。
这只是开始。
李显穆脑海中略过曾经入文庙时所见,衍圣公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在宋朝以前,并没有现在的地位。
既然能一步步捧起来,那就能一步步摔下去。
况且,孔子能做得至圣之位,为何父亲不能呢?李显穆觉得父亲比孔子厉害得多。
我李氏,未尝不能取而代之!
无人知晓也不敢想李显穆心中野望,皇帝对衍圣公孔公鉴如此负面的评价,已经非常能说明此刻皇帝心中态度。
即便依旧保留衍圣公爵位,可也不会再如同从前那样尊崇,要将儒门道统从衍圣公身上剥离下来,对于大多数儒生来说,自然脸色难看至极。
可朱棣虽有剥离道统的想法,却不知该如何去做。
莫说他,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那些先前脸色难看的儒生想到这一茬后,才渐渐面色缓和起来。
道统这种东西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是你说不满想改就改,是否能让人心中认可才是正理,如今这一套道统能深入人心,自然有它的道理。
李显穆,你拿什么去改?
纵然你一时占得了上风又如何,终有一日会拨乱反正,终有一日,你会死,庇佑你的皇帝和太子,也会死,而儒门千秋万载就在这里!
左都御史刘观知道自己的前途已经完了,最好的结局也是贬职,他眼中满是对李显穆的怨毒,他痛恨李显穆的年轻顺遂,痛恨李显穆对左都御史之位的觊觎,痛恨李显穆不将他放在眼中,痛恨李显穆当众将他所有的丑事揭露。
此刻能看到李显穆也有事做不到,他心中便畅快无比,甚至带上了几丝得色。
朱棣沉沉皱眉,心中有些不甘,仅仅处理了孔公鉴,让衍圣公之位动一动就够了吗?
他环视着殿中群臣,又想到普天之下无数的儒生。
衍圣公也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牌位罢了,或者说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
正如李显穆方才所说。
衍圣公的带头榜样作用就是跪地投降,在这种风气影响下的儒生,除了少数人,比如文天祥这一类之外,其他人便不觉得投降有什么大不了得。
“天下大治,风气为先。”朱棣斟酌着,“朕相信,诸卿心中,对我大明的忠心是不容置疑的,但李显穆所言也有几分道理,若是任由流毒蔓延,难免会遗祸于天下,不知有何良策,能消弭此事的恶劣影响。”
朱棣在给自己挽尊,也是真的在问策,甚至直接望向了李显穆。
肃然问道:“显穆啊,这件事是你提出来的,你可有什么好主意吗?”
言外之意,若是没有能代替衍圣公的事情,那这件事,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只破坏、不建设,那可不行,会让天下大乱。
殿中群臣也听出了皇帝的话中之意,同样将目光投向了李显穆,眼中带着探究之色。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谁还能看不出来,李显穆是早就对衍圣公不满,而非这次山东临时起意。
可偏偏许多人都觉得李显穆不满是很正常的。
李显穆在大多数时间都相当能容人,当初下江南处理妖术案就能看出来,对一些不严重的不法之事他是能容忍的。
但有两件事他眼里不揉沙子。
第一件便是关于他父亲以及涉及整个儒门的大事,当初在江南时,他真正动怒就是江南士子哭庙之事,这被李显穆认为是玷污圣地之举。
第二件便是对于大明的忠诚问题,他已经不止在一个公开场合,不止一次的对各级官员公开说过,对大明的忠诚问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而衍圣公,恰好把这两件全都触犯了!
既让儒门蒙羞,又对大明不忠,李显穆不喷他才怪。
第207章 剑指文庙
不得不说,李显穆用十年时间所立的人设太成功了,成功到让天下人都觉得他是个圣徒般的人物。
既然是圣徒,那面对衍圣公这种使门庭蒙羞的人,喊打喊杀便是正常的。
可实际上,李显穆对儒门是持一种无所谓甚至贬斥的态度。
因为世上唯有他一人知晓,他那位被称作儒门圣人的父亲,其实很看不上儒门,只是迫于形势,才不得不披上一层皮而已。
李显穆对大明倒是真的忠诚,这种忠诚的感情来源有外祖父朱元璋、舅舅朱棣的疼爱,有母亲临安公主的身份原因。
但更多的,还是被父亲李祺所教导出来的主人翁之感。
他没把大明当成朱家的大明,在李显穆的视角中,就算是皇帝做出伤害大明的事,那也不行!
他爱大明朝,就像是爱李氏一样。
“显穆,你可有什么想法对策吗?”皇帝的声音从殿门前传来,李显穆从沉默中苏醒过来。
“回禀陛下,臣的确有些想法,只是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
朱棣眼前一亮,李显穆竟然真的有办法,他大步上前,重重拍着李显穆的肩膀,朗声大笑道:“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
如今衍圣公之事,已经要让天下正道倾覆了,若是不解决,天下读书人如何心安?
你有话便直说,朕又有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叹气之声,天下读书人如何心安啊,当真是如此,今日之事传之四海,朝廷对儒生的怀疑,必然让天下读书人的人心不能安定。
洪武时期的一桩桩惨案,不就是因为先帝和臣子相互离心而导致的吗?
“请陛下登阶上坐!”
李显穆笑着拱手作揖,朱棣一愣而后又是大笑,步步走上台阶,坐在皇位上,面南而坐,肃然沉容,殿中气氛为之一肃,方才稍显凌乱的奉天殿,再次恢复了条理分明。
李显穆心中满意,这才是议论国家大事该有的氛围。
肃然威严,才能让人服膺。
“唐朝时,首次立下武成王庙,武成王庙以张良作为配享,而后选了古往今来在兵书一道上有成就的十人作为武庙十哲,其后又选取了古往今来在的名帅勇将作为配享,这便是七十二人。”
殿中众人疑惑,不知为何李显穆突然讲起了武庙的历史,这和儒门又有什么关系?
“这武庙的建立,实际上是应对我儒门文庙而立,圣人之道,无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两者在祭祀规格,甚至建筑布局上都保持对称,形成文武对应的格局。”
讲到这里,李显穆顿了一顿,而后道出一句石破天惊之语,“可在微臣看来,武庙的设置却远胜于文庙!”
这一句话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方才还肃然沉穆的奉天殿,只在转瞬间便喧嚣尘上。
“明达公,慎言!”
“明达公,此言真是太过于过分了,文庙在先,千秋之功,又岂是区区武庙所能比拟?”
“李显穆,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这样贬低文庙,圣人之尊,又怎么能容得了这般羞辱呢?”
“陛下,李显穆屡屡口出狂言,臣以为不宜再听其狂悖之言,当即刻将其贬斥。”
“请陛下做主!”
这次殿上文官是真的急,先前怎么说都是儒门内容的事情,现在怎么还能让一些武将凌驾于文庙之上呢?
“肃静!”
朱棣只微微一抬手,两侧的太监便立刻高声尖叫着打断了殿中群臣的愤懑之言。
“朕相信显穆不会无的放矢,你们这些人没有主意,不能为朕分忧,现在还想要阻拦显穆,当真是可笑。”朱棣讥讽了一句,“显穆,你继续说。”
李显穆根本就没在意殿上这些大臣的那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从容道:“臣自然是有依据的。
文宣王、武成王的孰高孰低,暂且不提。
且看武庙十哲的人选,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威震当世,无论是兵道上的学问,流传于后世的兵书,还是在当世的真实战绩,都是冠绝于万古长河。
再看在十哲之后所配享的名将之才,哪一个不是在史书上单独列传,有无数的功绩,真可谓是优中选优,将中选将,其中或许有一二的滥竽充数之辈,可其中绝大多数都让人心服口服!”
李显穆这一番慨然之言道出,说到这里,他想要说的话,实际上已经昭然若揭了,皇帝猜到了,太子猜到了,殿上的群臣也猜到了。
有人脸上难看,有人却若有所思。
果不其然,在所有人的目光中,李显穆还是甩出来了他的惊天之论——“再看看文庙之中所配享的,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孔圣的弟子,在史书上没有声名,在历史上没有功绩。
到底有多大的能力,没人知道。
曾经做下过什么大事,没人知道。
甚至是否有崇高的品德,没人知道。
就是这些只在论语中出现过的三无之人,却堂而皇之的名列于文庙之中,享受了我等天下读书人,千百年的香火!
这难道是正常的吗?
这难道是合理的吗?
这种东西难道不应该改变吗?
我看之所以风气变成如今这副模样,就是因为作为天下读书人所尊崇的文庙从根子上就有问题。
若是不改文庙,则天下难安!”
李显穆赫然将这番惊世骇俗之语道出,纵然先前已经猜到,可依旧到处都是倒吸冷气的声音,没人想到,李显穆竟然真的会说出来,当真是离经叛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