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累累富贵,皆为血泪
李显穆这般急匆匆进宫,朱棣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瞥了大太监洪保一眼,见洪保也有点懵,心中更是好奇。
待李显穆入殿行礼后,便郑重道:“陛下,臣有一件涉及极广的大事奏请陛下,千古以来,豪门入仕途的人数远胜寒门,能读书的寒门又远胜庶民。
臣曾经听过有百姓哀嚎:我们这些人代代贫寒卑贱如尘土,犹如牛马陷在泥潭中,永不可脱离。
膏粱子弟不成材,大明的将来又托付给谁,臣一直为之忧心。”
朱棣面色严肃起来,从以才取士开始,但凡优秀的君主,都非常注重寒门人才的提拔,只是很多时候,寒门因为出身低微、资源匮乏,导致纵然有些天赋,却依旧眼界不高、能力太差。
“这是古来的顽疾,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难道你有办法?”
朱棣带着些期待望向李显穆。
“臣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具体如何做,还请陛下斧正。”
“还真有!”朱棣惊声道:“说来看看。”
李显穆正色郑重道:“臣这个想法的灵感来源是分省定额制度。”
分省定额。
朱棣沉吟,大明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是传承宋朝,分省定制制度是大明做出的最大的改变之一,几乎从根本上重塑了大明朝堂的政治势力格局,影响极其深远。
“当初父亲向先帝提出南北分榜,而后先帝决定直接各省分名额,其中原因便是南人在科举上实力太强,北人考试是考不过的,这背后原因也很清楚,因为北方历经战乱、教育水平差,不是短时能够弥补。
这十几年来分省定额制度选出的北方官员,从各方面来看,并不比南方官员差太多,证明我们用分省定额来选择官员的制度是正确的。
一时的科举成绩好,并不代笔士子治政的天赋高,而更可能是他在学习时得到了更多的资源而已。”
朱棣是何等聪明的人,听到这里就已经听明白了,沉声道:“你的意思是,豪门世家子弟其实很多天赋并不出众,只是因为有名师教导,才能力压寒门子弟,在科举中夺魁,而这违背了朝廷选士的理念。”
“正是!”
李显穆沉声道:“大明有五千万人,其中盘踞在京城、省城中的世家,盘踞在府城、县城中的豪强,加起来或许有一百万人,如果大明只从这一百万人里面选士,又岂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呢?”
这世上再也没有比数据更加直观的东西,朱棣几乎就要被说服了。
“可是寒门出身的士子做官后,大多数并不会对百姓更好,反而因为家贫会更狠厉的收刮百姓,朕听多、见多了那些一朝中举为官,不出数年就豪富乡里的事情,这又作何解?”
朱棣说的这番话并不是他一人的想法,而是古已有之,尤其盛行于门阀贵族时代,那个时候的人,将家世和品德联系起来,认为世家门阀的品德远超过寒门。
当世之人甚至编写了那些寒门出身的酷吏奸臣,是如何残害百姓、贪赃枉法的,而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员,又是如何高洁如雪,飘摇天上,有绝世的风姿,有高尚的品德,面对各种财货的诱惑而不屑一顾。
这种思想甚至在现代社会也大行其道。
说富二代做官不贪污,说富二代做官不在乎利益,能做些实事,穷的人当了官都会贪污,类似言语层出不穷。
何其荒谬!
“何其荒谬!”
李显穆怒目圆睁,煞然道:“谁在陛下身边进献这等谗言,臣请杀之!”
朱棣顿时有些愣,李显穆反应这么大是让他有些没想到的,自然没人在他面前进献谗言,李显穆也清楚,他是故意这么说,以显示自己的坚决态度。
“这番言论可是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当然不妥!
古今中外,那些富人的钱都浸满了生民膏血,官员贪污腐败、官商勾结从朝廷的各项工程中渔利,有几个人的钱是干净的。
用百姓脂血养出来的从容不迫,竟然还真觉得是理所应当,甚至生出了一丝傲气,自以为高高在上,妄图从道德层面审判穷人。
一个富家小姐的一条裙子,其背后所浸透的血泪,甚至比一个、十个杀人犯手上沾染的血还要多!
红楼梦里面每一个主子的煊赫富贵,其背后都是无数个投井而死的晴雯,建立在尸山血海上的富贵,怎么有胆子反而批评骨架垒起来的山不够坚实呢?
还是杀的少了。
毫不讳言,李氏也是建立在封建主义的特权之上,是依靠着无数百姓的供养,才有绫罗绸缎,锦衣玉食。
可李祺教导出来的李显穆,至少从不认为这些东西理所应当,他在努力的尽己所能,让这个天下变得更好一些,让老百姓活的更好一些。
某种程度上,这是在还百姓的供养之情。
可惜,李显穆咬了咬牙,这番话不能和朱棣说,否则只会被当成疯子。
他缓缓开口,却如同最锋利的剑:“陛下,这番言论实际上是将家世和道德联系起来,那臣就要问了,当初元末时,先帝潜龙在渊,家贫到了极点,难道先帝是……”
没等李显穆说完,朱棣就厉声打断道:“显穆你说的对,此言论果然荒谬至极,家世和道德无甚干系!”
李显穆知道自己把先帝抬出来,一定能成功,可他面上心中并没有什么得色。
因为即便皇帝这么说,也改变不了世人的想法。
富人的恶比天高,可很隐蔽,表面裹着伪装和善的外衣,甚至是彬彬有礼的外表,于是不引人恐惧。
穷人的恶实际上危害并没有富人大。
譬如,贪污灾民安置费导致无数百姓死去危害大,还是用刀杀一个人危害大呢?
自然是前者。
可人只会恐惧于后者。
恐惧于那种赤裸裸的、血腥的、暴力的恶,这就是穷人被污名化的根源,这难以改变,纵然理智明白,可对后者的恐惧是根植于基因的。
李显穆深吸了口气,将这些繁杂的思绪都从脑海中甩了出去,这世界还不够好,正因为如此,才要改变,一点点来,“既然陛下认同臣所言,那臣就说一下臣的想法。
先前分省定额是直接把名额给教育水平差的省份分了过去,以达成了各省之间的士子平衡。
如今依旧可以用这个办法,将一部分名额分给寒门子弟。”
朱棣迟疑道:“可这样选出来的人能够治国吗?科举终究是要为国选才啊。”
“陛下,若科举真的是安全为了选才,那为什么不废掉分省定额呢?以南北人口比例来看,基本上人才全部都在南方。
况且,官员们并不是科举完之后就不再学习了,他们要学习很多新的、官场上的具体东西,这些东西就不再是寒窗苦读所能够得到的,而是要看天赋。
我们将那些因为没有名师教导,而导致四书五经学的稍差的士子招纳进来,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还能有丰厚的学识,足以证明他们的天赋是极高的。
这些人在往后的数十年中,还能够不断成长,培养人才就该培养这种人。”
朱棣听明白了,如今的科举选的是科举时的水平。
李显穆想要的是真正的、有天赋的人才,而不是通过名师教导,砸下了无数资源,才被催生出来的“假天才”。
朱棣其实是第一次听到这种真假天才的说法,但是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吃了无数资源才能和不吃资源的站在一起,这怎么能叫天才呢?
“你说服了朕。”
朱棣感慨着,“可你提的这个建议太大了,里面的问题很多,比如什么程度算是寒门,又该给寒门多少名额,以什么方式给,仅仅是粗略一想,就有这么多的问题。
还要考虑如今天下朝臣的反对意见。
朕保证,这个消息传出去后,一定是汹涌的反对浪潮,到时候朕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可能除了你,没人会站在朕的身边。
纵然是朕也不能直接颁布旨意啊。”
让整个官僚集团吐出利益,谈何简单,李显穆又如何不知道呢?
“陛下,名额前期可以少一些,比如每个省只挑选两三个,这样大约只占十分之一,反对的浪潮会少很多。”
“此事不容易,到时候你要出力。”朱棣沉吟了下,还是觉得阻力极大。
李显穆却看出来了皇帝的不情愿,他立刻意识到,皇帝大概觉得这件事对大明的影响不会那么大,所以并不愿意和群臣硬顶。
这件事还是得他自己大力推行!
————
大明王朝
第218章 终究不同道
走在皇宫的甬道中,李显穆束着手,顺着高墙,抬头望向狭窄的天,蔚蓝澄澈可却只有小小的一片。
偌大的大明,有多少人一生都会被困在方寸之地呢?
有多少出身寒门的天才,埋没在黄土中呢?
李显穆神情有些冰冷,在过去的十二年中,他提出了许多政策,每次他都能得到皇帝十二万分的支持,而今天是他第一次碰到一个软钉子。
皇帝依旧被他说服,依旧表达了对他的建议的赞同,但却不愿意给他真正的支持。
只让他自己去做。
李显穆并没有脸大的认为皇帝一定要支持他所有的建议,毕竟他不是神,不可能每个建议都完美无瑕,皇帝采用或不采用,他都认可。
但今天这件事,是李显穆第一次真正清晰的感觉到,他和皇帝之间是有分歧的,双方理念是有根本区别的。
只是这种分歧和区别,在过去被掩盖过去了。
就像是抗日时期所有党派联合起来抗日,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党派真的就能融洽相处。
在大明,皇帝更着眼于皇权的稳固,着眼于统治的稳定,为了这个目的,他甚至可以出卖一些根本利益,甚至能够容忍一些有大害于百姓的人存在。
社稷天下乃至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都要往统治稳定后面排,百姓福祉则更要排在后面。
至于寒门士子的出路,则比百姓福祉还要再差,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如今所选出来的人才,就已经足够维持大明王朝了,提拔寒门士子是一个得罪人而利他人的事。
“若非我表现出来的坚决态度,皇帝怕是还会反过来劝说我不要做这件事吧。”
李祺在九天之上有些沉默,提拔寒门这件事,或许只有在现代中国才是政治正确吧。
即便是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也没有这种政治正确。
李显穆摊开一直束着的手,绷着根根清晰的青筋,沉默着,他知道自己将要迎来一场苦战了,这必然将是入仕以来,最艰难的一场仗。
李显穆心中燃起了一团火,他前所未有的渴望着更多的权力,甚至是——
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权力!
夏末时分,傍晚的风已然有了一丝凉意,吹散了李显穆心中的烦躁和郁气。
……
自大朝会文庙改选事后,讨论烈度便一直居高不下,民间有些儒门卫道士简直觉得天都要塌了。
他们做梦都没想过,有朝一日竟然能够看到,孔子的学生被大批踢出文庙,文庙四圣十哲大换血。
没想到有朝一日,后世的儒生竟然能够力压在先贤之上,这“太不儒家”了,这岂非是王安石说“祖宗不足法”吗?
秋闱前夕。
直隶诸府考生俱奔赴京城,如此多的士子聚在一起,自然便会议论时政,而当前最火热的便是文庙之事,士子们各抒己见,大多是提出自己认为该入文庙的人物。
现代人喜欢给历史人物排名,从皇帝、武将、文臣、美女,那是应排尽排,不同历史人物的粉丝能撕的天昏地暗,同一个人,有的吹到天上,有的贬到地上。
比如有人说杨广是千古一帝,有人说杨广应该一岁就死,以免祸害。
实际上不仅现代,古今中外的人,都有给历史人物排名的爱好,古人也有这等爱好,且个个引经据典,让普通人听起来,都有道理。
聊着此事,不由自主的自然就聊到了右都御史李显穆身上,因为左都御史已经进了监牢,等待秋后问斩,如今李显穆暂时领都察院事。
伴随着李显穆地位越来越高,仅仅只有名和字,也已经不够了,长辈可以叫他的名,平辈朋友可以称呼他的字。
那后辈呢?
李显穆自号“守正”,于是世人便称呼他为“守正先生”、“守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