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宦官
苍云之下,宫道之上,李显穆傲然,郑欢大笑。
对李显穆略显狂傲之言,郑欢很认可,虽然他自己也是被李显穆所镇的那个人。
但以如今李显穆的声望和权势,这番话实在有理有据。
心学有这样的领袖,必然前途光明,他虽然政治生涯从最巅峰滑落,可人生来并不是全为了一个人而已!
被李显穆的豪情所感染,一时郑欢甚至没了哀悼自己政治前途的悲观之情,振作道:“明达,我在江南等你的消息,封疆大吏,有封疆大吏的优势!”
世人常说,治世入中枢为相,乱世则做封疆大吏,可若是心存变革,那就既要执掌中枢,又要能直插地方,如今郑欢被派往江南,依旧可以为他大壮声势。
李显穆朗声笑道:“到了江南之后,在处理政务之余,要多多的发掘人才,如今心学大炽,但还不够,我们的目标是彻底的压过理学,等天下皆是心学的时候,世道就会为之一变。”
学术的战争从不停下。
郑欢郑重的点了点头,作为未来的江苏巡抚,他的位置至关重要。
二人在宫门前分别,李显穆正想要上车离开,却猛然听到户部尚书夏原吉在喊他。
李显穆回过身,便见夏原吉立在马车前,有些气喘吁吁,明显是赶上来的,脸上顿时浮现出疑惑之色,“夏公?”
夏原吉郑重道:“守正公若是不嫌弃,请莅临寒舍一叙。”
李显穆眉头一挑,夏原吉竟然邀请他去府上。
在如今的朝廷中,夏原吉和蹇义,算是极少数能和他相抗的大臣,其中又以夏原吉最为功绩显赫、声望卓著。
夏原吉虽然不是历史上那些顶级的全面能臣,也不如桑弘羊这种能为一个帝国供血的财政大臣,但他在财政方面的天赋依旧是顶级的。
一百分满分的话,拿个九十不成问题,李显穆提出的那些来自后世的财政制度改革,夏原吉都能非常顺畅的执行下去。
“夏公相邀,自然没有不去的道理。”
李显穆也想知道夏原吉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们二人不算是政敌,但也算是有竞争关系。
六部和内阁一直都在互相争夺权力。
从永乐朝开始,六部在权力争夺中节节败退。
于李显穆看来,这是必然的。
因为皇帝越来越不勤政,内阁大学士承接了皇帝让渡的权力,一步步坐大。
内阁的出现便是因为朱棣精力不如他爹,朱高炽更是远远不如朱棣,于是内阁得到了更多的权力。
朱瞻基登基后,李显穆得到了更多的信任。
再加上朱瞻基更加怠政,于是内阁注定将会成为权力更大的机构。
李显穆已经准备向皇帝提交一项有关于内阁的改革,即内阁提前拟定各项政策的建议。
这就是票拟!
一旦内阁有了票拟的权力,那就算是半个宰相机构。
内外诸省但凡是奏折,由通政司先送入内阁,由内阁学士给出处理意见,而后再交给皇帝,皇帝认为合适则画一个圆圈。
而在实际的执行中,内阁大学士有的是办法让皇帝同意他们的建议。
比如经典的上中下三策,下策是那种一看就缺陷很大的,上策是那种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根本就做不到的,而中策才是谋士真正想要让主公采纳的。
在实际上的执行中,文官对体系以及习惯的丰富经验,会让君主总是走向他们想要的方向。
那君主违逆他们的意思就一定会变好吗?
并不是!
文官集团最大的特性就是稳定,他们并不希望改变太多,而是维持当前情况。
所以一旦君主违逆他们的意思,那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整个国家迅速向前,要么整个国家急速败落!
票拟的实行必然让内阁权力大大提高,内阁大学士得到了半决策的权力。
当然,皇帝能同意这项建议,依旧是因为内阁没有执行机构,导致内阁的权力必然会被制约。
李显穆明白这一点,但他依旧要执行,宰相制度的废除很简单,但宰相制度的恢复却不简单,只有慢慢来,让一项项政策成为惯例,最终依靠习惯的力量来形成一种巨大的权力。
现在的李显穆之所以为人所敬畏。
就是因为,他既是实职兵部尚书,又是内阁首辅,在兵部权责这一块,他已经获得了比票拟更加强大的权力,既有执行权,又有建议权,基本上可以为所欲为。
世人也基本上看明白了,若是内阁首辅由吏部尚书兼任,那权力和宰相也差不多。
心中思量着这些东西,二人已经到了夏原吉的府邸上。
夏原吉深受朱棣的宠信,各项赏赐都非常多,所以他是不需要依靠工作来生活的,府邸也算是相当的豪华。
入府后,李显穆随着夏原吉入了厅堂,下人上了茶后,李显穆望向了夏原吉。
夏原吉先是深深叹了口气,而后面色上带上了几丝凝重,“守正公,我从来没想过真的和你有什么争斗,对于心学和理学也并无偏见。”
李显穆眉头一挑,对夏原吉这番话不可置否,夏原吉或许本心不是这样想的,但人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身不由己。
不过既然他这么说了,李显穆微微笑道:“夏公乃是国之干才,大明的财政大管家,永乐朝的治世,离不开夏公的贡献,这是我们都知道的。”
夏原吉似乎猜到了李显穆在想什么,紧接着又说道:“无论我们到底有什么政见相区别,但归根结底,我们都是读过圣贤书的,可现在陛下想要抬举宦官!”
李显穆眼底的漫不经心,陡然闪过一道锐利的光,缓缓坐直了身子,目光熠熠的望向夏原吉。
“夏公何意?”
夏原吉紧紧盯着李显穆,沉声道:“秦朝的灭亡难道不是因为赵高吗?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多少持身以正的士大夫被连累?唐朝随意废立皇帝的宦官,毁掉了唐朝多少次中兴的希望。
一群阉人,又在深宫那种地方成长,难道心理上能正常吗?
一群阉人,能有什么能力,能比得上从千万人之中挑选出来的精英吗?
守正公,难道你认为宦官干政是一件好事吗?
宦官干政,乃是亡国之道,守正公,你是天下文人的楷模,多少人视你为偶像,难道你要看着大明滑落向深渊吗?”
夏原吉一看就是早已憋了很久,所以此刻说起话来,完全和平日里那种温吞的性格不同。
他这些话如果传出去,必然招致宦官的厌恶甚至敌视,但他却依旧在李显穆面前这般说。
这其中自然包含着对李显穆人品的信任,纵然算一部分政敌,但私交却没什么仇视。
“夏公为何和我说这些呢?”李显穆脸上瞧不出什么神情,他这个人谨慎到了极点,纵然对夏原吉的人品很是信任,但依旧不表露自己的意思,反问道:“我是皇帝的近臣,夏公和我说这些话,有些太赌了,毕竟抬举宦官是陛下的主意。”
夏原吉先是一愣,而是猛然大笑,笑的前仰后合,“皇帝的近臣?守正公,你是天下的臣子啊!
我和你做了二十年的同僚,恰好我有一双会看人的眼睛,守正公心中所想,我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况且你是天下的楷模,这件事如果你不说话,又怎么可能做得成呢?谁若是有那样的想法,那可真是太自不量力了。”
这次李显穆是真的有些意外了,果然这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啊。
心中虽然如此想,但面上依旧没有任何的表情,他只是定定的望着夏原吉,而后缓缓道:“陛下抬举宦官这件事,我会谏言,但谏言只是表达态度,这件事注定失败。”
正如夏原吉所说,李显穆也不希望宦官干政,主要就是宦官能力普遍不行,大部分只依靠皇帝的宠信而得势。
“注定失败?”夏原吉很意外,“为什么会注定失败,只要我们向陛下陈述其中道理,难道陛下明知道这件事对天下不利,还会非要执行吗?”
“那我今天就为夏公好好讲讲这其中的道理。”
李显穆端起茶微微抿了一口,而后开口道:“我大明没有外戚隐患,宗室的隐患也渐渐消弭,武将坐大的隐患也几乎没有。
于是我们这些文官经过洪熙朝后,愈发的权势盛大,且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会愈发的势大,那为了制衡,皇帝就必然要扶持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最好的就是宦官,没有军权的宦官!
你想要阻止宦官干政,就是在正面面对陛下,你觉得一件事皇帝一定要做,臣子真的有胜算吗?”
李显穆站起身来,将已经微微温凉的茶水一饮而尽,“有些事我们明知失败却必然要去做,但同样的,这些明知失败的事情,也要适可而止。
夏公是大明财政的定海神针,虽然我们在世人眼中看到有些争斗,但我每次提出的政策,夏公响应的都很好,我还是希望能够和夏公继续做同僚。
夏公可莫要自误,要保留有用之身啊!
言尽于此,便是如此,我便告辞了。”
说罢,不待夏原吉再反应,大步流星往府外而去。
徒留下夏原吉在原地沉默、震惊和无话可说,他望着李显穆离开的身影,一直沉默,直到日暮沉落。
……
李显穆离开夏原吉府邸后,上了马车,眼神愈发的锐利,方才他在夏原吉府上说了一些话,但真正的心里话自然不会去说!
他对宦官干政同样厌恶至极。
虽然有郑和这种宦官,但普遍的宦官都非常差,正如方才夏原吉所说,把男人的子孙根割了,而后又在皇宫那种变态满地的地方待了许多年,大多数心理上都有问题。
但他知道阻止宦官干政这件事是做不到的。
朱瞻基是真正有实权的皇帝,在如今大明的制度之上,李显穆也只能凭借着皇帝的信任,去尽量做事。
既然如此,那就没必要去做这些注定失败的事情。
李显穆打算用这件事来向皇帝交换一些其他方面的退步。
而后只要默默的等待机会即可,如果在他这一代完成不了,那就等待下一代,他们李氏上面有祖宗神灵,总不会有特别差的家主,可皇帝是保证不了质量的。
宦官现在干政,但日后总要废掉他。
一代代的传下去,宰相制度一定能恢复,大明的各项制度也必然会完善。
只是这件事,任重而道远。
除非能有机会让他辅佐幼主继位,达到诸葛亮那种程度,但……
李显穆摇了摇头,根本就不可能,朱瞻基这么年轻,至少能够执政二十年,足够让下一任皇帝亲政了。
李显穆最后又回望了一下户部尚书府,夏原吉现在竟然来找自己,这说明天下的文官对皇帝隐隐透出的这种意思,非常的敏感和反感。
在洪熙年间有所缓和的君臣关系,必然又向着一个不利的方向走去。
李显穆作为当前的文官领袖之一,即便他知道这件事必然失败,可却必须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在这件事上,他没有选择。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文官领袖,不仅仅是一种荣耀,身上也背着沉沉的责任,有些话必须说,有些事必须做。
没有再多停留,李显穆也不再多想这件事,相比于宦官这件事,他更重视对六部的进一步打压,他心中已然有了腹稿,只是纠结于,怎么才能让皇帝同意这件事。
现在没有合适的契机。
摇了摇头,李显穆转身上了马车,往李府而去。
今日所商议的分拆诸省之事,之后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而且还要注意天下群僚的反应,到时候势必会有无数上书,同意的、反对的、建议的,必然数不胜数。
如今依旧是洪熙元年,但却已然是宣德的时代,新的改革大幕,已然缓缓拉开。
他这个当朝第一重臣,所要面对的事情,必然会将极多!
第266章 未来
九天之上,李祺在沉思。
此刻的大明正处于一个剧变的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