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他涌起一股极为不妙的回忆,当年那个贾代善亦是这般勇猛善战。
这贾珏同样姓贾,莫非……
开国一脉这边人数不少,但贾珍、贾赦皆不在场。
他二人只是虚衔爵位,除了皇家重大事务,无需参加朝会。
开国一脉的众人也面面相觑,不禁猜测这个贾珏是否也是贾家之人。
此时,兵部尚书康浩放声大笑:
“哈哈哈!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上天降下英杰辅佐陛下,足见陛下乃天命所归,受上天庇佑!每逢危难之际,必有英杰挺身而出!”
雍和帝此刻也缓过神来,内心霎时被狂喜所填满。
雍和帝暗自盘算着要给贾珏授予一个颇高的官职,以此施恩来收服贾珏,让他成为一位唯自己马首是瞻的孤臣,为自己尽心尽力。
同时,也借此激励和鼓舞辽东的将士们,只要立下战功,封妻荫子、加官进禄都不在话下!
此时又听闻康浩所言,心中愈发欣喜!
他当年登基称帝,可是遭到了不少人的非议!
而且还有兄弟子侄在暗处觊觎皇位,他心中怎会没有忧虑?!
如今康浩这番话虽说有阿谀奉承之嫌,但很多时候这些讨好之语也能当作利器!
雍和帝正欲开口言语,恰在此时,靖国公沈丞满脸笑意地朝着康浩问道:
“康尚书,不知这奏报里提及的千总贾珏是何许人也?怎么此前从未听闻过?”
康浩也怔了一下,随后思索片刻说道:
“本官忆起这贾珏似乎是各家送往边关戍守的子弟吧?当初还是宁国府威烈将军亲自呈上的名单,今年似乎才十五岁……”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
十五岁便这般英勇?!
那些去戍边的不都是纨绔子弟么?!
端坐在龙椅上的雍和帝心中也猛地一紧,暗道莫非又是一个贾代善?!
别看贾家只是国公府,可却有两家!
而且初代东南西北四王府沉寂之后,一直都是贾家引领开国一脉!
如今开国一脉才没落不到三十年,难道又要兴盛起来?!
第9章 贾府反应
身居龙椅之人,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
太上皇后期要防范开国一脉,雍和帝亦是如此。
不管是哪一脉,都不能过于强大,最好是相互制衡才好。
开国一脉这边,有的欣喜若狂,有的则满脸忧虑。
恰在靖国公沈丞欲开口之际,一位户部的侍郎跨步而出,躬身行礼道: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雍和帝面露好奇之色,问道:
“所为何事?”
“陛下,臣要检举!这贾珏年龄不符,实乃威烈将军篡改了其年龄!今年宁国府适龄前往边关的子弟仅有贾蓉与贾蔷,可不知为何,威烈将军却将荣国府年仅十四的贾珏送了过去?!”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又是一片喧哗。
雍和帝微微一怔,而后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贾珏与宁荣二府似乎皆有嫌隙!
或许能加以利用?!
开国一脉这边,王子腾与史鼐、史鼎三人不动声色地相互对视了一眼。
史鼐向前一步,佯装“斥责”道:
“简直是一派胡言!什么适龄不适龄的!我大乾何时有过这等规矩?!开国之初,我们各家十三四岁的子弟便奔赴战场,满族的青壮又有几个能等到十五岁?!”
“更何况,卫国戍边,宁荣二府皆为贾家氏族,责无旁贷!贾珏昔日更是差些入继宁府一脉,自是应该同心戮力,不分彼此,有何不妥?!”
这看似是在为贾珍开脱,实则是为了消除贾珏身份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在这时,靖国公沈丞轻抚着胡须,双眼微微眯起,说道:
“贾家当真是人才济济啊,上一代的贾代善才离世没几年,这一代贾府又涌现出一位绝世将才。看来日后大乾军中又要诞生一位军神了……”
话还未说完,兵部尚书康浩便皱起眉头道:
“行了!诸位如今所言皆是无足轻重之事!陛下,边关大获全胜,如此大功,岂能不赏!臣恳请陛下重重嘉奖,并昭告三军,以振士气!”
雍和帝此刻其实也有些举棋不定,这也怪不得他。
太上皇也好,他自己也罢,都不是以武立国的皇帝。
对武将有所防范本属正常,更何况还是贾家的人!
即便听闻贾珏与贾珍有嫌隙,心中也难免有些纠结。
若不是在朝堂之上,他确实可以暂且搁置,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或是与太上皇商议。
可眼下却没时间了!
如此大捷若不封赏,那就不只是态度问题了!
“传朕旨意……”
雍和帝此刻也颇感无奈,毕竟这是在朝堂之上。
他不可踌躇,亦不可徘徊!
他人在沙场上以性命搏得的功勋,你岂能装作未曾目睹。
否则,便是令整个边疆将士心寒彻骨!
届时若他们消极抵抗,又当如何?!
朝堂之下这些大臣,即便国破之后仍能稳坐臣位,可皇帝呢?!
况且,他也急需一场辉煌的胜利,来稳固自身的统治根基!
然而,令他倍感无奈的是,此人竟是贾家子弟……
如今,他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贾珏,期望他能为自己所用,而非如开国一脉的其他勋贵那般,只效忠于太上皇。
也期盼贾珏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非追悔莫及!
眼下,他只能在日后设法收服贾珏,并借助贾珏逐步影响开国一脉!
刹那之间,他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就贾珏目前的功绩而言,封赏之事几乎无需多言。
况且继续讨论下去,朝堂之上势必又要陷入无休止的争执!
他需要展现出坚定不移的态度,为日后的谋划奠定基础!
因此,他并未征询其他臣子的意见,而是径直开口宣布。
“传朕口谕,贾珏晋封三等男爵,并擢升为四品游击将军……”
此言一出,
多数官员皆感惊愕,但也明白这三等男爵的封赏并不算太过丰厚。
若是在寻常战事中,此等功劳也确实当得起这个爵位,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是一步步晋升至此,而非凭空赐予一个白身如此高的爵位。
但问题在于,当下的战场形势极为严峻,贾珏的这份功绩恰似在不利局面中撕开了一道突破口。
无论是后续继续征战,还是选择议和,对大乾而言都大有裨益。
最为关键的是,此战大捷的消息一旦传遍全军,边关将士的士气必将大幅提升。
三等男爵的封赏,倒也算不得是额外的恩宠,实乃他凭借自身性命拼杀所得。
至于游击将军一职,乃是千总之上的官职。
统兵之数,譬如轻骑兵至少增至两千,且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自主之权。
元平一脉之人皆心怀不甘,然而沈丞始终闭目养神,一言不发,他们自然也不敢越过沈丞擅自发言。
开国一脉中,有人满心欢喜,只因这象征着开国一脉再度兴盛!
然而,也有人眉头紧锁,面露忧色,他们目光长远,深知开国一脉眼下稳固既有局势方为正途。
没有哪位帝王乐意瞧见一个利益集团长久把控军权,此刻的崛起,只会给未来徒增诸多烦扰。
无人胆敢站出来反对,只因雍和帝的心意已然昭然若揭。
紧接着,便是徐明善以及奏报上提及的各级官员的封赏事宜,不过对于这些封赏,雍和帝并未独断专行。
而是将其交由礼部和户部共同商议,并不急于一时定夺。
宁国府,宁瑞堂。
这宁瑞堂与荣国府的荣禧堂一般,皆是后宅用来待客的厅堂。
平日里,若无后宅夫人前来做客,此处大多时候都是空荡荡的。
毕竟无论是尤氏还是秦可卿,都鲜少踏足此地。
今日,贾母领着两位太太以及一群小辈前来做客,倒是让宁瑞堂热闹非凡。
贾母端坐在高榻之上,笑容满面地说道:
“你们有这份心意,都是孝顺的好孩子。不过我就不在你们这儿住下啦,今儿就回去。也就是这些孩子爱热闹,不然我也不会折腾这一趟。”
从荣国府到宁国府,少说也得一个时辰……
两府后面那片空旷之地,足有三里路之遥!
贾母年事已高,即便乘坐马车,也不愿这般折腾。
今日也是因这边多次相邀,再加上宝玉和姑娘们在一旁不停撺掇,这才拗不过他们过来了。
尤氏掩嘴轻笑,说道:
“哎哟~我的老祖宗,您就心疼心疼我们老爷吧!我们老爷整日都念叨着要接您过来小住几日,说是要好好尽尽孝心。往日老祖宗偏心不过来,今儿好不容易过来了,不住个十天半个月的,哪能就这么回去呀?!”
贾母听闻,哈哈大笑,目光看向下方坐着的贾珍,说道:“你这孩子的孝心,我心里明白,只是我实在不习惯住在这边。”
贾珍今年不过三十出头,小时候也是在贾代善和贾母跟前长大的。
彼时其父贾敬常年留宿东宫府邸,生母又早早离世,唯有在贾代善与贾母跟前方能体会几分骨肉温情。
故而他对贾母格外恭顺,隔三岔五便去晨昏定省,但凡得了珍馐美馔、新奇玩物,总要分出一份送往贾母院中。
听闻贾母言语,贾珍眉眼含笑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