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郎 第86节

  “比方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烟直’的平声上扬‘平平仄’,与‘落日圆’的平声回落‘仄仄平’,完美适配了空旷大漠中孤烟上扬,落日下沉的画面,瞬间勾勒出了大漠的宁静雄浑。”

  “哦哦,还真是。”苏录不禁点头,他一直觉得王维这两句诗,画面感强到超脱了文字。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了,原来真有文字以外的东西在帮忙。

  “此外,平声还可以营造舒缓感。我们还用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举例,其声律与秋日空山的清新静谧,形成了完美共鸣。”

  “首句前三字连续平声居功至伟——‘空’如山谷开阔,‘山’似山峦连绵,‘新’若雨后清新的空气。三连平声的悠长发音,为读者展示了一副舒缓开阔的空山远景……”

  苏录听得目瞪口呆,第一反应是有才在瞎掰,细品却还挺有道理。比如‘空’的发音属于鼻腔共鸣,确实可以给人一种身在山谷的感觉;而‘山’的舌尖后音,也的确会给人一种连绵感……

  苏有才又道:“且第二句尾两字‘来、秋’均为平声,前者尾音绵长如秋意渐至,后者唇齿轻收似秋风拂过,最后的拖腔却让诗句余韵悠长……”

  说着得意地看一眼苏录道:“怎么样,大开眼界吧?”

  “确实。”苏录点点头,没想到自己从小背的唐诗,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怪不得看似简简单单,却是无法超越的高峰。

  “你试着把这四句诗改为仄声,看看有什么不同?”苏有才吩咐道:“先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苏录便尝试着改写这两句诗,果然无论是——

  ‘大漠寒烟寂,长河落日冷。’

  还是——

  ‘漠阔孤烟远,长河落日近。’

  仄声字一多,就会转为萧瑟苍茫的意境。

  “对吧,再改改‘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苏有才又吩咐道。

  苏录点点头,寻思片刻,改为——

  ‘险峰骤雨歇,寒林暮色稠。’

  原诗舒缓的基调瞬间被破坏,山林寒秋的峻峭萧瑟扑面而来。

  “现在明白平仄作用不是为了朗朗上口吧?于作文中也是一样,你若要慷慨陈词,自然要多用仄声。若要阐述中正平和的道理,自然要多用平声。”苏有才笑道:

  “不妨试一下。你且用仄声来一篇讨伐老鼠的短文。”

  以苏录现在的水平,一篇游戏之作自然不费多少工夫。思索片刻,《讨鼠檄文》便挥笔立就:

  “鼠者,阴类之孽,宵行之魍!磨牙砺爪扰清宵,盗脂窃膏败岁稿。裂纸穿箱无物不扰,噬絮啮裳有隙必捣。

  恨其顽嚣,怒其凶狡!磨牙窃粟恃暗骄,穿墉破窖乘虚暴。举梃击穴当诛暴,燃炬熏巢必灭獠!誓绝根苗勿留兆,荡尽妖氛清尘灶!”

  苏有才立在一旁,本来抱着逗儿子的游戏心态,看他的《讨鼠檄文》,谁知看了一半就目瞪口呆!他万万没想到,如此犀利强横,气势十足的文章,这小子居然不打草稿就能写出来!

  等看到最后时,下巴更是碎了一地,因为他发现,全篇九十个字,居然全是仄声,一个平声都没用。

  在《洪武正韵》里,像‘之、阴、清、骄、虚’等字皆归为仄声,发音与后世不同……

  借仄声的短促有力,全文铿锵有力,如排山倒海一般,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对老鼠的愤恨之情!

  “不是,你现在已经是这种水平了?”虽然现在晚上已经不热了,苏有才还是擦了擦脑门的汗。

  “生拼硬凑的戏作而已,能看出什么水平?”苏录却毫无骄色,这比他在书院制艺可简单多了。经过半年的严格训练,这种东西对他来说,确实没什么难度。

  “你真把《洪武正韵》都背过了?”苏有才声音发虚。

  “几个月前就背过了呀。”苏录道:“背下来真的很好使,脑子里有了这部书,平仄韵脚基本不出问题了。”

  “……”苏有才闭目仰头好一会儿,这真是自己能教的学生吗?

  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像不认识一样端详着自己的儿子道:“半年工夫,你怎么进步这么大?”

  “就是每天不断地学习呀。”苏录道:“集腋成裘,积土成山嘛。”

  “要不还是你教我得了。”苏有才一阵苦笑。

  “父亲想学啥?”苏录问道。

  “我开玩笑的。”苏有才可没有张砚秋的那份不耻下问的美德,还是拉不下当爹的面子。咳嗽一声混过去,又吩咐道:“你再写一篇名为‘心静自然凉’的平声短文……”

  苏录经过刚才的热身,状态愈加火热,没多会儿便又写就了一篇《心静自然凉》:

  ‘幽斋临窗,轻风扇停。焚香静坐,俗念皆平。蕉叶承露,桐阴覆楹。竹摇翠影,荷递蝉声。

  心无外扰,身自舒宁。案头书静,盏里茶澄。炎威虽盛,暑气难萦。神凝意定,凉意自生。’

  写完之后,他对比两篇文章,果然一如惊涛骇浪,一如和风拂面,平仄字的不同作用,以这种最极端的方式呈现在他的眼前,融入了他的血液。

  苏录诚心实意地对苏有才拱手道:“多谢父亲教诲,孩儿今日又获益匪浅。”

  “呵呵,那就好……”苏有才还在一个劲儿地擦汗,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考不上秀才的真正原因了。

  “为父能教你的东西看来不多了。”半晌他苦笑一声道:“往后你还得多靠名师指点才行。”

  “父亲给孩儿开蒙,又教我音律,是我此生第一个老师,是永远改变不了的。”苏录正色道。

  “哈哈,那是当然。”苏有才这才调整过情绪来,搂着儿子的肩膀,一脸得意道:“你的文章肯定会胜过为父,但那又怎样,不还得叫我爹?”

  “我也没打算叫别的呀。”苏录无语道。

  “哈哈哈!”苏有才放声大笑。

  “大半夜的号丧什么,不睡觉了?!”自然招来大伯娘的怒斥。

  ps.《讨鼠檄文》借助了deepseek。过程是我写完之后,让它帮我找出《洪武正韵》中的平声字,我一一换掉。

  还有一章,没检查呢……

第108章 先生开始抢人了

  八月初一,是苏录住校第一天。

  当天一大早,他和苏淡、程万舟、程万范就扛着铺盖卷赶到了书院。哥几个现在亲如手足,自然是同进共退了。

  书院还是卯时中开门,结果四人赶到书院时,山门居然还没开。

  他们已经不是刚入学的新生了,不会再老老实实等着到点,便咣咣叫开了大门。

  门房骂骂咧咧给他们打开门,待程万范说几句好话,递上几枚铜板,便又有了笑模样道:“几位同学辛苦了。以后叫门喊‘老秦’,我听见立马就出来。”

  “不辛苦,好的,秦大爷。”四人随口应着,直奔第四进的寝舍而去。

  他们本以为众同窗最多刚起床,没想到一个个早就穿戴整齐,都在院子里高声背诵程文了。

  “真是拼命啊。”程万范踢一脚闭目背书的李奇宇,后者刚要发作,看清来人便大喜道:“哥,你们来啦?”

  说着赶忙接过苏录的铺盖卷,大声道:“小的们,快来迎接义父!”

  众同窗听到动静,纷纷凑过来,接下他们的铺盖卷和书箱,兴高采烈簇拥着四人进了壬字房。

  壬字房中,苏录和苏淡原本走读,后来程家三兄弟也不住了,所以只有李奇宇和陶成、王翀等五位同窗在住。

  知道苏录他们要回来,几人早就把床铺打扫得干干净净,储物柜也擦得锃亮,就差打个横幅‘欢迎义父下榻’了,可谓‘孝心可嘉’。

  待到邻舍的同窗离去,陶成、王翀,还有另外两个同窗,每人拿出了一两银子,搁在了苏录铺上,显然是商量好的。

  苏录正看着‘好大儿’李奇宇帮自己铺床,见状一时没想起来是怎么回事。

  “这是报到那天打的赌。”陶成惭愧道:“我们有眼不识泰山,居然把义父当孙山。”

  苏录想起来了,不由笑道:“急什么?这不还没到年底呢。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哥你说笑了,你现在都是全校第一了……”王翀讪讪道:“其实我们早就知道自己输了。想把钱给你,只是一直没机会。”

  “收起来吧。当时咱们那种关系我肯定会要的,但现在咱们是什么关系?”苏录大笑道:“亲如一家的手足兄弟呀,我怎么能要你们的钱呢?”

  他现在家里情况好转了,不能为一点蝇头小利牺牲自己的名声。其实他要真想搞钱,就凭这手辅导的本事,要多少钱土豪同窗们都会给的。

  但那样一来,他的名声就臭了。对苏录而言,钱只是供他读书科举的燃料,够用即可。而名声却是要陪他一辈子的东西……

  何况这些同窗还把他当成‘义父’,他怎么能要他们的钱呢?

  “哥这钱必须得收啊,我们当时可是击掌为誓的。”谁知,另一个叫冯辰的同窗一脸严肃道:“哥不能害我们考不上秀才呀!”

  “这么说我俩也得给了。”程万舟闻言咋舌道:“本来还想蒙混过关呢。”

  “不过哥,我俩一时掏不出这么多钱来,只能先欠着了……”程万范臭不要脸道。

  苏录便对另外四人笑道:“这样吧,也算你们每人欠我一两银子,等我没钱了自会问你们要,不许不给。”

  “哎,好吧哥……”四人感激地收回了银子。他们焉能不知,苏录这是在变着法子,既让他们不违背毒誓,又不让他们破费。

  他们毕竟还年少,就算家里都条件不错,也费了牛劲才拿出这一两银子来。要是莫名其妙就没了,回去免不了一顿打……

  “走了走了,上课去了。”李奇宇没看成热闹,无聊地招呼一声,同窗们便夹着书本离去,一起前往省身斋。

  ~~

  这时节,张先生已经讲完了《中庸》。

  接下来书院的教学,便进入‘五经通识阶段’。将由五位经师分别讲授《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本学年还剩下五个月,五位经师要将这‘五经’全部讲完,难度自然极大。就连相对简单的‘四书’,张先生用极快的速度,还讲了整整半年呢。

  好在书院对下斋学生的要求,只是‘通五经大义’而已,即对‘五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与学术流派有个整体认知即可。

  并不要求像‘四书’那样,要背诵并吃透全文及《章句集注》。

  这样做的目地,是让学生对‘五经’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期末时,从中选择一经作为自己的专业,在下一学年进行深入学习。

  即所谓的‘专治一经’。

  但这不意味着接下来半年的学习就轻松了,因为每天下午,张先生依然会带领学生们继续精研‘四书’。

  这一遍精研,以朱熹的《四书或问》为主要书目。这套书共三十九卷,是朱熹为解答《四书》学习中的疑问而作,对《章句集注》中的难点进行了补充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其注解真意。

  属于是参考书的参考书……

  但本年接下来的月课,依然只考四书题。

  事实上,四书学习将贯穿每个学子学业始终。因为虽然没有人承认,但谁都知道,实际上科举最重头场,而头场,考的正是四书题。

  所以对读书人来说‘四书’是本,永远不能忘本。

  ~~

  因为是通识课程,无需深耕细作,所以上午的《易经》乃三斋合班授课。

  好在经过淘汰,现在只剩四十名学生了,四十人集中在一间讲堂中,还不算太拥挤。

  教授《易经》通识的,正是那位白发苍苍的祝先生,他上来便直接了当告诉众弟子,明年精讲《易经》的还是自己,所以希望他们好好听,期末能选自己的课……

  当然选择是双向的,谁漫不经心、表现不好,就算想治《易经》,他也绝对不会要的。

  说完,祝先生便开宗明义讲解道:“《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学生们闻言纷纷侧目,心说苏同学的四言破题,传染性也太强了吧?怎么连先生也学会了?

  “其分为《经》与《传》两部分。前者由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组成,可做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十篇文章,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学生们本来没太当回事儿,闻言全都来了精神,举手提问道:“先生,学了易经就会算卦了吗?”

  “当然。”祝先生淡淡道:“但我辈读书人学习《易经》不是为了占卜,而是将其当成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经书学习,追求的是义理与智慧,切勿舍本逐末。”

  “是,弟子谨记先生教。”那学生这才惭愧坐下。

  祝先生便开始正式讲授道:

  “现在我们讲,第一卦,乾卦。乾为天,乾上乾下。”

首节 上一节 86/2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