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郎 第89节

  这时他发现,道边插满了花花绿绿的旗子。起先还以为是马千户为了迎接自己特意安排的,定睛一瞧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旗面上写的是‘喝酒就喝二郎酒’、‘二郎酒,不上头’‘送礼就送二郎酒’之类,红底黑字的旗子重复来重复去,看得他眼花。

  马千户一早便让人清扫路面、净水泼街,驱散了闲杂人等……主要是道边摆摊的,和那些不懂规矩的夷人。

  但这些惹眼的旗子却一根都没拔,没办法,这是自家的生意……

  “这二郎酒好大的牌面啊。”卢昭业隔着轿帘淡淡说了句。

  “小地方买卖人胡闹罢了。”一旁陪同的马千户讪讪笑道:“不过他家的酒还真不错,回头让他们送几坛过来,给大伙解解乏。”

  说着又殷勤道:“卑职已在所厅略备薄酒,为县尊接风洗尘。还请县尊务必赏光。”

  卢知县闻言肝一颤,这帮丘八口味太重了,昨天吃了百户的酒犯了痔疮,今天再吃千户的酒,命都要交代在这了。

  便摆摆手,婉拒道:“多谢千户大人盛情,但书院的学生们已经久等了,我们再去吃酒成何体统?好意心领了,还是直接过去吧。”

  “吃顿便饭而已,耽误不了多长时间。”马千户再三邀请,卢知县都不为所动,坚持不吃饭直接去书院。

  “唉,好吧。”马千户只好怏怏道:“卢县尊真是勤政爱民,我辈楷模啊。”

  众先生见状,对卢知县的印象也大为改观。

  谁说卢昭业整日沉迷酒色,倦勤怠政来着?这多敬业呀!路上腰都快颠断了,到了地儿饭也不吃,直接视察!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古人诚不我欺!

  ~~

  太平书院。

  苏录他们这两天不胜其扰,昨天就开始全校大扫除,连知县大人绝对不会参观的茅房都刷得干干净净。

  今天一早,先生们又跟着山长去迎驾,课也没法上了,只能在讲堂里干等着。

  除了苏录这种经过特殊训练的牲口,依然可以不受影响地学习,大部分同窗还是难免受到影响,忍不住围绕着那位卢知县议论纷纷。

  虽然跟县城相隔百里,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伙还是听说过不少卢知县的段子。

  除了他给儿子起名‘定升’,把枕头做成棺材形,这些苏录听过的。还有诸如为了出名,拿县里的学银赠送过路的举子,结果被本地的生员告到州里,被勒令自掏腰包补上窟窿之类的糗事儿……

  可能是因为对方并非他们真正的父母官,抑或是受到父辈的传染。总之同窗们言语间,对那位即将来视察的知县不太恭敬……

  马斋长实在听不下去了,提醒众人道:“诸位在这里说说也就罢了,待会出去都管好自己的嘴。恶了卢知县,当心一辈子过不了县试!”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马斋长还举例道:“我听说有人就因为得罪了他,十多年了还坎坷着。”

  “斋长说的是。”同窗们都是聪明人,马上意识到自己孟浪了。对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不敬,实在是愚不可及。

  这时,院中云板敲响,大狼狗咆哮道:“赶紧前院集合!”

  学生们赶紧鱼贯而出。不光下斋的,中斋和上斋的学长也不例外。

  来到前院广场上,众同窗相互整理好衣冠,又在太阳底下列队等了半个时辰,终于听到山门外响起了‘铛铛铛’七下鸣锣声!

  李奇宇小声显摆道:“这锣声就是身份的象征。县太爷敲七下,知府九下,当了巡抚就能敲十一下!”

  “你还不如去打更呢,一晚上能敲几十下……”程万范一句话引得同窗们嗤嗤直笑。

  “安静!”大狼狗凶狠地警告道:“县尊视学,对本书院意义重大!待会谁敢有半点差池,我就把他撵出书院!”

  学生们还是很畏惧大狼狗的,全都噤如寒蝉,一声不敢吭了。

  这时,浩浩荡荡的仪仗引导着知县的轿子,自洞开的山门进了书院……

  之前苏录只见过马千户一个正经当官的,而且还是在衙门里没见着排场。

  这还是他第一次看见真正的官员仪仗,自然被那声势浩大、众星捧月的排场震了一下。怪不得人人愿意当官,就这前呼后拥的排场,得让多少人着迷?

  这时,书院的乐生奏起了迎宾曲《鹿鸣》。

  唱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高年级的学长还跳起了羽龠舞,迎接卢知县莅临。

  卢知县这回下轿的动作比较利索一些,说话声音也有底气了,对施礼恭迎的众学生道:“诸位学子免礼。本县代表朝廷前来视察书院。一来体现的是国家对你们的爱惜……”

  谁知上面的嘴巴没说几句,下面的嘴巴又开始疼了。一阵冷汗津津过后,他只好打消了长篇大论的念头,结束训话道:

  “嗯,就是这样。”

  “……”师生们目瞪口呆,怎么说完第一就结束了,没有第二第三吗?

  但长话短说终究是好事,学生们拼命鼓掌,觉得这位知县大人真不错。卢知县又因祸得福,狠狠刷了一波好感……

  简短训话后,卢知县又在朱山长的陪同下,到祠堂拜祭孔孟先贤。乐生奏‘孔庙丁祭乐’之‘迎神’,舞生跳佾舞。

  卢知县观之不禁赞道:“不错,太平书院虽是民办,又地处偏远,但就像你们山门楹联上写的‘风自中原携雅韵,云从绝塞化甘霖’,礼仪规矩一丝不苟!如此方能教化一方百姓,功莫大焉。”

  “大人谬赞了,我们做的还很不够。”朱山长不愧是十多年的老举人,迎来送往很有一套。

  见卢知县不良于行,他果断取消了之后所有的参观安排,轻声道:

  “大人,要不要先休息一会?简单用点便饭,下午再考校众弟子吧。”

  “也好,给本官一碗粥就行了。”卢知县点点头,这次没有再拒绝。

  于是众随员都去千户所吃席,只有卢知县没有接受宴请,而是在道南堂休息,中午真就只用了一碗白米粥。

第112章 错进错出

  而且卢知县不光吃饭节俭,身上的官袍和坐的轿子也都上了年份的,从里到外没一样新的,自然又赢得了先生们的交口称赞,

  “好好,卢知县虽然是例监,但骨子里还是节欲克己的读书人!”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传言太假了!”

  殊不知那是因为卢知县迷信,他认为轿子载运、官袍禄运,所以不能换,换了又得从头开始攒官运。结果攒了十一年了,也没攒出个大运来……

  只有土城李百户暗暗纳闷,昨晚卢知县尅得挺猛的呀,尅了一根羊腿一根狗腿,还喝了半斤二郎滩的十年陈……

  今天怎么又装上了?难不成这就叫到了哪山唱哪歌,来了书院就要像个读书人?

  一定是这样,佩服佩服!

  李百户最后完成了脑补,对卢知县的评价也拔高了不少。

  只有长随知道,自家大老爷是老毛病犯了,饮食必须要清淡,以免上火;还要尽量节食,以免增加那里的负担……

  ~~

  午膳后,卢知县本想照例午休。

  他忽然想起这是在书院,睡午觉会被瞧不起。为了避免被说成朽木,卢知县让长随泡了一盏酽到发苦的浓茶,皱着眉头喝下去,这才颤巍巍来到正厅。

  厅堂内,朱山长早就率众恭候多时了。

  卢知县见状暗叫庆幸,这要是睡个午觉,让人家在外面等,又闹笑话了……便强打精神,朝众人拱手道:“诸位久等了。”

  “大人辛苦了。”众先生恭声道,经过这小半天的接触,都不由对卢知县肃然起敬。

  长随将一个中空的软垫子置于太师椅上,扶着卢知县缓缓坐下。

  小厮又上了茶,众人先闲聊几句。钱山长曾经是卢知县的幕友,由他居中活络,气氛很快便轻松起来。卢知县一放松,便不由自主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啊……哈……”

  “县尊一路太辛苦了,要不要再休息一会儿?”朱琉忙善意道。

  但卢知县心理创伤太重,认定那样他们会背后笑话自己,便摆摆手道:“不打紧的,本县忙的时候三天三夜不睡觉,区区旅途劳顿算得了什么?”

  “县尊真是宵衣旰食,兢兢业业呀!”钱怀仁忙一脸感动道,其实他知道卢知县每天三饱俩倒,要睡足六个时辰才行。

  卢知县给他一个感激的眼神,咳嗽一声道:“那就开始考校吧。”

  “请县尊出题。”朱山长拱手道。

  但不用问他也知道,肯定是考制艺。吟诗作对玩花头那是正途出身的科举官的专利,像卢知县这种杂途官,捧着卵子过河还来不及,哪敢玩什么花样?

  果然,卢知县从袖中掏出三个信封,沉声道:“考察学业,无过于制艺。本官为上中下三斋的学子,各出了一道题目,山长命其作文后,本官亲自阅卷,奖掖卓异。”

  “是。”朱山长接过来,见信封上写着上中下三个字,便将其分别交给钱怀仁,陈监院和祝先生道:“劳烦三位监考。”

  “遵命。”三人接下信封出去。

  ~~

  钱怀仁拿着写有‘上’字的信封,来到上斋中。

  上斋只有二十名学生,都在一间教室内。

  学子们行礼如仪后,钱怀仁便从信封中掏出题目一看:

  ‘过则勿惮改。’

  这是一道四书小题,而且还是最最普通的单扇题,属于下斋都早不考的那种。

  钱怀仁不禁微微皱眉,心说怎么这么简单?他知道卢知县的水平,虽然是例监,但学问不是假的。

  因为这个年月还不是后来,眼下只有生员才有资格捐监,普通老百姓有钱也不行。

  秀才捐监的目的是坐监肄业后可以当官。没办法,国朝还没有后世某朝那种可以直接捐官的便利。

  所以举监贡监可以笑他,一般的生员还真没资格笑他……

  钱怀仁直觉这里头应该是有问题,但他以混衙门的经验寻思片刻,还是若无其事公布了那道题目。

  “这种题也让我们做?”众学子瞠目结舌。

  “谦虚!谦虚!”钱怀仁拍了下桌子,呵斥道:“卢县尊就是要考察你们治学的态度,难道县试时遇到简单的题目也可以不做吗?!”

  “是,弟子受教。”学子们只好乖乖认错,低头答题。

  与此同时,下斋中也是一片哗然。

  “这种题也让我们做?”众学子同样瞠目结舌。

  但他们的感叹与学长们完全相反,因为给到他们的是一道截搭题——

  ‘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

  截搭题就是截取经书中不相连的语句拼接成题,考查考生对经义的融会贯通能力与义理阐释功底。

  比方这道题,前半句源自《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有子论述‘孝悌乃仁之根本’的核心观点。

  后半句出自另外一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需要考生凭借自身功底,将上下两截贯穿融合。中间又有许多规则,与完整的题目很不相同。

  而且正如本朝名臣丘濬《大学衍义补》所言:‘近年初出题,往往强截句读,破碎经义,于所不当连而连,不当断而断。’所以书院前两年打基础阶段是不会教学生截搭题的。

  但因为大宗师院试时,为了避免考生剿袭程文,频频以截搭题试之,所以书院又不得不在最后一年,为学生讲解截搭题。

  所以这题应该是给上斋出的,而不是他们这些下斋的菜鸟。

  祝先生也察觉到不妥,对众弟子道:“尔等稍候。”

  说完他便拿着题目赶到上斋,一看钱怀仁写在白纸板上的题目,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

  忙将手中题目给钱山长。

  钱怀仁一看也明白了,这肯定是县太爷稀里糊涂,把上斋和下斋的题目搞混了。

  祝先生小声道:“赶紧换过来吧。”

首节 上一节 89/2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