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老婆是武媚娘 第172节

  只要他失败,那从些将彻底退出与李贞争夺皇位的角逐。

  要想让人失败,就先让他疯狂!

  程咬金想说什么,但李绩向他使了个眼角,程咬金于是又退了回去。

  李世民就说:好吧,那就让治儿带兵出征,只是谁与他为将呢?

  房玄龄心想,李绩和程咬金这些人是太子一系,自不会全力帮着晋王,好在自己早就有了人选。

  房玄龄向薛万彻一使眼色,薛万彻说道:臣愿随同太子一起出征。

  好,准了。李世民心说薛万彻是员老将,有勇有谋,虽然在幽州败了一场,可是还是应该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让他出征正好。

  陛下,老驸马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文武双全,也可为将出征。房玄龄说。

  好,就依两位爱卿所言,命柴令武为将军。

  李世民了解柴令武,颇有其母平阳公主的英气,这次倒是可以让他一显身手。

  自己已给了治儿以机会,希望他这次能够不负众望,凯旋而归,如此一来,与太子形成竞争,自己也算对得起逝去的长孙皇后了

  当下,李世民下令李治为帅,薛万彻和柴令武为副手,出兵三十万,前往西部边境抵御吐谷浑的入侵。

  也就在这时,李贞得到了李世民的召见,来到了寝殿之外

第292章 李治出征

  李世民虽然召来了李贞,但他却已改变了主意。

  虽然也对李贞说明了吐谷浑入侵的情况,但却用不可反驳的语气说道:你长年征战在外,太过于辛苦,我已下令晋王为帅,出征吐谷浑,这一次,你就在长安好好处理政事,以将来治理大唐做准备。

  李世民的话说的很好,在所有人的理解,李世民是为了李贞更好的接掌大唐,才留他在长安处理政事。

  但李贞不是傻子,心中自然明白成破利害,这次派出李治去与吐谷浑交战,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实际上,这分明是父皇对自己已有所不信任。

  功高震主啊!

  看来,自己的功劳太大,已让皇上对自己产生了疑虑,这局面像极了二十多年前。

  那时的李世民只是秦王,不断立下战功,而高祖李渊只坐于朝堂,于是世人都知,这大唐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世民的威望直逼李渊,而最终,李世民也发动了政变,将李渊赶下台,李渊变成了太上皇,而李世民从此成为这大唐的主人。

  李世民这是怕自己是第二个他啊。

  在李世民的心里,自己与他太像了,所以,这让他从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顾虑,害怕自己也学他,来一出玄武门之变,将他赶下台,夺得这大唐的江山。

  李贞不由苦笑,李世民曾经想过要退位,将皇位让给自己,而现在,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变化也太大了点,看来,一定有人在背后影响和改变了了李世民的想法,而这个人,很可能是潜伏在后面与自己作对的幕后黑手。

  这个人对李世民影响这么大,无外乎就是那几个重臣之一,隐约中,李贞已猜出了一些端倪。

  虽说自己真的没有这种想法,但是,这并不代表李世民没有顾虑,现在自己只能夹起尾巴做人,好好在长安治理朝政,以减少李世民对自己的怀疑,不让藏在幕后的对手有更大的可趁之机。

  正因为想通了这一点,所以李贞只是对李世民说道:晋王英武,想来必可大破吐谷浑,为我大唐建功立业。

  见李贞如此说,李世民很是高兴,对李贞的怀疑打消了很多。心中反而有些许的愧疚感,心说这次就委屈贞儿了。

  李治捉奸不成,一脸失落的回到了晋王府,过了没有两个时辰,就听到宫中有圣旨到。

  李治接过圣旨,一看竟然是李世民让自己挂帅出征吐谷浑,李治吓得差点一屁股瘫坐在地上。

  李治是一个懦弱的人,上一次让他攻打薛延陀,他都没有胆量去,更何况这次去打吐谷浑,吐谷浑所在的青海一带可是高原,这绝对是一个受罪的差使,而且自己从来没有打过仗,皇上怎么就让自己带兵去打吐谷浑呢?

  李治急得差点哭出来,这时薛婕妤走了出来,对传旨的公公说道:公公回去对皇上说,晋王殿下领兵,军情紧急,明日就起兵离开。

  李治一听这话,急的要说什么,但薛婕妤给李治使了个眼色,不让他说话,让人打赏了传旨的公公。

  见传旨的公公离去,李治忙说:祖母因何让我应下这个差事,我哪里会打得什么仗啊。

  薛婕妤说:皇上既然已让人传旨,而不是让人找殿下过去商议,这就说明皇上已下定了决心,既然殿下改变不了皇上的决定,那就不如顺水推舟,也许,这是殿下的一个转机。

  转机?李治一愣。

  薛婕妤就说:这几年,一直是太子领兵在外作战,功劳甚大,想来是功高震主,引起了皇上的怀疑,皇上这是想给殿下一个立功的机会,以分太子之势,让殿下与太子相互制约,皇位才能坐得更加牢固。

  既然皇上有意推殿下上位,这对殿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殿下打赢了这一仗,未必没有取代太子的机会。薛婕妤说。

  李治心头一动,自长孙无忌拥护自己,排挤李贞开始,自己就与李贞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己身为嫡子,却成了普通的藩王,而李贞是庶子,却成了太子,怕是天下人已对自己笑掉了大牙。

  更重要的是,它日若李贞当上了皇帝,怕是自己的命运会很悲惨。

  想到这儿,李治就想,也许,这是自己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如果自己抓不住这个机会,哪里还有的前途,只能永远被李贞踩在脚下。

  殿下,必须下定决心,这是你唯一扭转乾坤的机会。薛婕妤说。

  殿下,不能再犹豫了!

  可是,将军薛万彻与驸马柴令武会助我吗?李治依旧在犹豫。

  殿下,薛万彻与柴令武在门外求见。门外有下人说道。

  哈哈,大事成矣!薛万彻与柴令武来此,必是向殿下表效忠之意。薛婕妤有些兴奋起来。

  好,那就见见?李治有些不确定的看向了薛婕妤。

  让薛将军和柴驸马进来。薛婕妤朗声说道。

  不一会儿,薛万彻与柴令武来到了李治面前,二人同时向李治一拜,口中说道:我等愿誓死追随晋王殿下!

  见此情景,李治也来了精神,胆气一壮,口中说道:二位请起,有二位相助,本王必成大事!

  李治走的很快,第二天一早,已领着十几卫大唐最精锐的中央军兵马离开了长安,而路上,陆续有各路兵马与他汇合,在所有人看来,李治这是迫不及待的要建功立业。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众人的怂恿下,李治竟然一改往日的懦弱姿态,昂首挺胸离开长安,看起来倒也有些意气风发。

  李贞对此有些忧心忡忡,吐谷浑军的整体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其最为精锐的部队已在薛延陀被李贞击破,也就是说,李治所遇到的吐谷浑军队,只能是吐谷浑的二流部队。

  以大唐精锐中央军与边军的战斗力,又占有人数上的优势以及薛万彻等名将的辅佐,对吐谷浑这一战的胜利,怕是十拿九稳。

  未来的大唐格局,李治将强势崛起,形成与自己相争的局面,自己的太子地位,也将受到重大的威胁。

  程咬金、苏定方,李绩、尉迟恭等老臣来看李贞,都纷纷表示忧虑,众人之中,只有李绩不以为然。

  李贞很是纳闷,他素知李绩为人足智多谋,文武双全,是有名的智多星,他这心里,又打的什么主意呢?

第293章 推广玉米

  李贞看向了李绩,别人都在抱怨皇上不该让李治出征,唯有李绩并不出言,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李贞向李绩一拱手,问道:老将军,您是怎么想的呢?

  李绩却是微微一笑,口中说道:好事,好事情。

  好事情?牛鼻子,这李治都快蹿上天了,你还说是好事情?程咬金叫道。

  爬的越高,摔得越重。李绩依旧一脸的淡然。

  噢,老将军,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请明示。

  李贞素来知道,李绩足智多谋,他的话必有深意。

  李绩笑了笑说:你们觉得李治出征是个坏事,我倒觉得是个好事情,这一仗,李治必败无疑,他这一败,那再也没有资本与殿下争雄。

  牛鼻子,你说的轻松,这一战,我大唐出动大军三十万,都是精锐的中央禁军和边军,而我与吐谷浑军交过手,他们的战斗力很差,装备与训练同大唐不在一个线上,人数又少,怎么可能打败我大唐的军队?程咬金说。

  程咬金与吐谷浑人是交过手的,而且打败过吐谷浑军,了解吐谷浑人的底细。从程咬金打败吐谷浑人以后,吐谷浑人才向大唐俯首称臣,只是现在,吐谷浑人受到吐蕃人的挑唆,再一次向大唐展开了进攻。

  李绩说:从战斗力上来说,吐谷浑人是比我大唐军队要差很多,但是不要忘了,吐谷浑人生活于高原地区,早就适应了高原的环境,而我大唐的军队却不适应高原作战,所以,大唐兵精的优势会被抵消。

  更重要的是,吐谷浑后面还有吐蕃人在撑腰,吐蕃表面上与我大唐交好,但那只是因为他们被大唐击败。

  吐蕃人很了解我大唐的实力,他们也并非不想攻打大唐,松赞干布就曾亲自带兵攻打过大唐,但却被大唐击退,这才与大唐交好,迎娶文成公主,但是,如果给吐蕃人以机会,他们必将是大唐最难对付的敌人。

  我总觉着,吐谷浑人胆子这么大,敢与我大唐为敌,背后有吐蕃人的影子,李治手下的薛万彻虽是老将,但却在幽州新败,柴令武勇则勇矣,但初出茅庐,没有作战经验,他们也许可以打败吐谷浑人,但却绝打不过吐谷浑人与吐蕃人的联手。

  牛鼻子,照你的意思,李治这一战必败无疑?程咬金问。

  十有。李绩说这话的时候,成竹在胸。

  嘿嘿,你牛鼻子鬼心眼儿多,要是这样,哪咱们就有好戏看了,我真想不明白,陛下那么英明的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程咬金与李绩是瓦岗军的老朋友,与李绩说起话来也没有什么顾忌,直呼李绩为牛鼻子。

  李绩也不以为意,只是说道:太子殿下只需静下心来等候佳音,一旦李治失败,皇上必然重新召你出山,到时,殿下就可以出来收拾残局,执掌兵权。

  听了李绩的分析,李贞点了点头,不得不承认,李绩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人,李世民对李绩也极为看重,认为其智不在自己之下。

  刚才李绩的分析很中肯,既然这一仗,土蕃人很可能插手,那么李治十有是要失败的,自己只管处理好政事,等着收拾残局就好。

  几个老将回去之后,李贞心情豁然开朗,从这之后,李贞每天都忙于政务。

  由于李世民将三品官以下的任免权都交给了李贞,政务也大多归于李贞之手处理,所以,李贞要处理的事很繁杂。

  还好,李贞有两个好帮手,一个是上官仪,一个是狄仁杰。

  上官仪确有宰相之才,自己做太子之后,上官仪是处理政务的实际负责人,上官仪将所有的事物处理的很是得体,这让李贞很是放心,如果自己日后做了皇帝,这上官仪必是要大用的。

  至于狄仁杰,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显出非凡的才干。上一次出征西域,李贞特意将上官仪带在身边,而将狄仁杰留下来处理太子府的事宜,为的就是锻炼狄仁杰的能力与才干。

  而狄仁杰将太子府的事物处理的非常好,甚至比上官仪在时还要好,这让李贞大感欣尉,狄仁杰虽然年纪不大,但已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看得出来,未来必成大事。

  有了这两个人辅助,李贞就轻松得多了,一般的事情,李贞就让上官仪和狄仁杰放手去做,只有重要的事情,他才亲自过问。

  最近一段时间,李贞在亲自推广一个事情,那就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令将番薯在全国推广,李贞估计,等明年番薯一成熟,整个大唐,将迎来一次大丰收,甚至积攒够未来两年的粮食。

  而随着番薯的推广,未来大唐的粮食生产将迎来爆炸性的增长,粮食多了,就可以开展一些副业,比如就有余粮养些鸡鸭猪狗,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将会直线上升,到了那个时候,大唐将提前迎来一个大的盛世。

  而除了番薯的推广,李贞还在酝酿着另外一种作物的推广,这就是玉米。

  玉米,原产于美洲,在自己原来生活的那个时代,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玉米的产量极高,是普通作物的数倍,更是极好的饲作物。

  如果玉米大规模的普及,将有效的提升养殖业的发展,让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肉,可以极大的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本来李贞并没有想到推广玉米,不过有一次,系统奖励了他几十穗生的粘玉米,李贞吃了两穗,只觉很香,就想着以后能不能一直吃上玉米,于是就有了种植和推广玉米的想法。

  好在系统很给力,一下子给了李贞几百斤的玉米种子,这让李贞得以在长安地区的官田里试种玉米。

  李贞相信,用不了多久,玉米也会像番薯一样在大唐遍地开花。

  李贞仿佛看到了大唐盛世的提前到来,什么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我李贞要开创一个无与伦比的盛世,让大唐盛世永昌!

第294章 打狗看主人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仔细品来,是一个必然,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土地承载量的问题。

  土地上能生产多少粮食,就会养活多少人,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十分有限,所以,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也就有限。

  太平时期,人口增长,天下大治,可是古代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于是人口急剧膨胀,而土地所生产的粮食却没有多大的增加,人一多,所消耗的粮食超出了土地所能生产出来的粮食就要挨饿。

  人一挨饿,就要造反,于是天下又是大乱,战争过后,人口锐减,土地又可以养活剩余的人口,于是所有的矛盾都没了,天下又进入了太平盛世。

  不过太平日久,人口又会急剧增加,又会超过土地的承载量,于是又有人会挨饿,又会造反,周而复始,形成了王朝的更替。

  而李贞想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先是解决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他才推广番薯和玉米,为的就是让土地拥有更多的承载量。

  李贞依稀记得,明末的时候,人口只有一亿,但因为超过了土地的承载量,所以老百姓挨饿,这才爆发了农民起义,而明朝也在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双重压力下灭亡。

  而到了清朝中后期,人口达到了四亿,虽然外敌入侵,但百姓大体还能过活,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的承载量增加了,而土地承载量的增加,是因为清朝大量引进种植了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

  也正是这些高产作物的普及,让老百姓很少因为挨饿而造反。

  李贞现在想的问题就是通过推广番薯和玉米的种植,加强土地的承载量,如此一来,就算大唐人口后期大爆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会因为因为粮食短缺而爆发大的农民起来,如历史上使唐朝名存实亡的黄巢起义。

首节 上一节 172/2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