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养老从火红年代开始 第64节

农副办的人员齐备之后,周三这天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范主任在会议上的讲话很简洁,所有人员都要以工作成绩说话,如果有哪个人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会亲自出面请功,奖励必然不会少,工资待遇的提升也可以有。

因为农副办的十二名干部都是兼职,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农副办。

所以,范主任特意为每个人特批了两个临时工名额,加起来就是二十四个临时工。

这二十四个临时工的工作很单一,就是全职采购农副产品。

如果有哪一个工作突出,有希望转成正式职工。

岳文轩正想着给穆弘柱弄一个本厂的临时工名额,机会这不就来了吗?

穆弘柱本来就是郊区农村人,有了这份工作之后,收购四里八乡的农副产品,有着天然的优势。

就算没有他的帮助,说不定也能做出成绩来,转正还是有希望的。如果他在私下里再帮衬一二,那更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至于另一个名额给谁,他得好好考虑考虑。

有了这个名额,等于拿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不论给谁,这都是一件大事。

回家之后,岳文轩把老爸喊了过来,准备和他商量一下这件事。

把这个临时工名额的事简单说了一遍,岳炳江掏出一根烟来点上,等把这根烟抽完,他已经有了决断:

“这个名额就给你二哥文远吧。

咱家能把这个名额用好,有希望转正的也就三个人。

首先你三叔得排除在外,他倒是适合这个工作,十里八乡的到处都是朋友,但他赌.博的这个毛病要是改不了,可不能让他干这个工作。

说不定哪天就把收购款给赌没了,真要有这么一天,咱这不是帮他,是害他。

你大哥文恒也适合这个工作,但他本身有木匠手艺,每年都有点进项,没有这个名额,他也能把日子过好。

关键他是家里的长子长孙,以后是要在老家守祖的,与其让他进城,倒不如让老二进城了。

况且你二哥别看挺蔫吧,脑子聪明着呢,干这份工作,我看没问题。”

岳文轩对大爷家里的大堂哥岳文恒和二堂哥岳文远的印象都挺好,这个名额给他俩谁都行,既然老爸倾向于给二哥,他当然没意见。

“那我明天回趟老家,尽快把这件事情落实下来,也好让二哥早点来厂里报到,早点开展工作。”

“那我下午下了班再过来一趟,我准备点东西,你给你大爷和三叔带过去。”

岳文轩说道:“我准备就行了,您就别拿了,我看您那边过年后的日子远不如以前了。”

“你准备的是你的心意,我准备的是我的心意,东西不多,但必须得有。”

第二天一大早,岳文轩就开车赶往老家。

农村过年的气氛比城市更浓厚一些,什么时候出了正月十五,过年的气氛才会彻底消散。

现在刚刚初九,社员们还没正式上工,岳文轩开车在大爷家的门口停下,进了院儿,大爷全家人都在。

老家的人初一那天去城里看望老太太,住了一晚上才回来,岳文轩都已经上班了,突然来了老家,岳炳海估摸着应该是有什么事。

岳文轩等会儿还要去穆弘柱家,进屋坐下之后,直接就说道:

“大爷,为了解决农副产品缺乏问题,我们厂年后成立了农副办,我手里有一个农副办的临时工名额,工作职责是在四里八乡为工厂收购农副产品。”

说到这里,岳文轩扭头看向二堂哥,“工作干得好,有希望转正,不知道二哥愿不愿意干这份工作?”

惊喜来的太突然,岳文远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即说道:

“当然愿意了!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喜事,别说有希望转正,就算只能当上一段时间的临时工,那也是进项不是?”

“既然二哥没意见,那你现在就收拾收拾,我带你去厂里报到。

报道之后,你得先接受一周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式开始工作。”

岳文远不敢耽误时间,收拾了几件衣裳,就坐上车,和岳文轩一起离开了。

汽车开出去几公里,一直行驶在土路上,岳文远问道:“文轩,咱们这是去哪?”

“去我一个战友家,这一次的临时工名额也有他一个。”

马上就要进厂工作了,岳文远心中又是激动又是忐忑,说道:

“咱们这一块儿,四里八村的也不是都吃不饱饭,毕竟不是灾年,乡亲们吃不饱饭都是因为上边的人瞎胡闹。

有些村的村干布顶住了压力,收成好又没有虚报产量,社员们还是能填饱肚子的。

要是去这些村收购农副产品,只要价格合适,有多大量不敢说,少量收购一些还是没问题的。”

“二哥有信心就好,等培训完了,争取尽快做出成绩来,也好尽快转正。”

穆弘柱的家距离岳文轩的老家不是很远,一直向前开了十几公里,车子终于进了村。

这是岳文轩第一次前往穆弘柱家,进村之后,接连问了两个老乡,岳文轩的车终于在穆弘柱的家门口停下。

从外面看,眼前的院子颇为破旧,总共就四间土坯房,墙皮都已经脱落了。

“弘柱!穆弘柱在家吗?”岳文轩进了院儿就大声喊道。

穆弘柱已经闻声走了出来,看到来人是岳文轩,别提多高兴了,热情的招呼道:

“文轩来了,乡下地方路难走,这么大老远的,你不是已经开班了吗?怎么还有时间到我这儿来?”

“咱们等会儿再絮叨,你先跟我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

岳文轩知道穆弘柱家的日子不好过,特意给他带来一袋冻鱼,估摸着得有个三十来斤。

穆弘柱看过岳文轩家里的菜窖,知道他家里不缺冻鱼,也就没和他客气。

穆弘柱家里人口不多,除了老娘之外,就只有大哥一家四口。

岳文轩早就答应穆弘柱,要给他弄一个临时工名额,穆弘柱对此早就有所准备。

穆弘柱把行李简单收拾好,三人上了车,吉普车风驰电掣的向城里赶去。

车子进了市区,已经是中午时间,岳文轩直接把二人拉回了家里。

下午,岳文轩带着二人去厂里报到,因为厂里对农副办特别重视,给所有临时工都分配了集体宿舍。

虽说都是八人间,可临时工能有一个床位,已经很难得了。

穆弘柱和岳文远,当天下午就住进了集体宿舍,经过大约一周的培训,他们就可以正式开始工作了。

第118章 工资再提一级

一周的培训期结束,二十四名临时采购员各自奔赴周边乡镇。

穆弘柱和岳文远离开之前,岳文轩把他们二人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你们二十四名临时工想转正,刚开始这段时间的工作成绩非常重要。

领导为了提升你们的积极性,肯定会尽快选择一两个榜样,提前转正。

这个机会很难得,你们两个务必要把握住。

刚开始工作,做出成绩来,转正是最容易的,时间越长,转正就越难。

你们二十四个人,最终能有五个人转正就不错了,其他人恐怕都会被淘汰掉。”

穆弘柱信心十足的说道:“咱们农副办的领导挺有魄力,各种农副产品的价格都比收购站的收购价略高。

乡亲们对价格最敏感了,你比如鸡蛋,哪怕高上一分钱呢,只要咱们去村里收,那就一定能收上来。

你想啊,不用提着篮子大远小远的去收购站,还能多卖钱,当然要卖给咱们了。

我现在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你在厂里等我们的好消息就行了。”

岳文远也说道:“我已经有目标了,这趟回去,跟那几个富裕村联系一下,肯定会有收获。”

“这几天我也搜集了一些信息,都写在这张纸上了,你俩看一看,做个分工。”

他搜集这些信息非常简单,只要在系统商城里按照地域搜索,当地的各种售卖信息,他都能查到。

岳文轩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一张写满字迹的纸,递给穆弘柱。

穆弘柱和岳文远都被这张纸上的信息给吸引住了,只见上面写着:

某某公社某某村养猪场,近期有六头猪出栏。

某某公社某某养鸡场,近期有一批鸡蛋出售。

某某公社某某村,村民生活富裕,去村里收购,能有较大收获。

类似的信息在这张纸上写了有十来条,对于他们二人来说,每一条信息都价值千金。

岳文远欣喜的说道:“文轩,你这些信息准确吗?要是准确的话,那可是给我们帮了大忙!

别的不说,要是能和这个养猪场联系上,收获就不仅仅是这六头要出栏的猪了,以后完全可以长期合作。

一般来说,养猪场的猪出栏,都要卖给公社的收购站。

收购站的定级那么严,想要卖一个好价钱可不容易。

卖给咱们东方机械厂就不一样了,也不用分级别、统一按照最高价收购。

和咱们合作,他们既省事又能卖个好价钱,我有把握把这个养猪场的收购任务拿下来。”

岳文轩说道:“你这么想就对了,咱们农副办主要就是和收购站竞争。

咱们的优势就是给的价格略高,还不用分级,当地的收购站肯定竞争不过咱们。

就算遇到其他厂的农副办竞争,咱们东方机械厂是大厂,还能怕了他们不成?”

有了岳文轩提供的这些信息,穆弘柱更是信心十足,说道:

“文远哥,我看咱俩干脆分开行动,你先去那个养猪场,我去联系那个养鸡场。

只要有一家能成,以后的长期业务就有了。”

岳文远也觉得分开行动好,这样做效率更高一些,反正有了成绩都算是他们二人一起的,也不用挑肥拣瘦。

两人信心满满的出发,虽然过程中难免有点小波折,但最终都达成了目标。

穆弘柱去的养鸡场,距离市区更近一些,他返回的最早。

他带回来装满鸡蛋的两辆牛车,这两辆牛车一进厂区,顿时轰动了全厂。

听到消息,农副办的领导都跑过来围观。

后勤人员过来交接,称完重,这两车鸡蛋总共有一千四百斤。

得知鸡蛋的重量之后,农副办的范主任笑逐颜开,毫不吝啬地对穆弘柱大肆夸奖了一番。

穆弘柱是第一个返回的农副办临时采购员,一千四百斤鸡蛋的采购成绩,也算是给农副办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厂领导高兴,穆弘柱高兴,养鸡场的同志同样很高兴。

每个鸡蛋能多卖一分钱,他送过来的这两车鸡蛋可以多卖一百四十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而且他已经和那位穆同志达成了长期购销的协议,一次能多卖一百四十元,一年下来,那可就不得了了。

第一批鸡蛋到位后,穆弘柱并没有在厂里停留,岳文轩给的信息里,养鸡场并不只是这一个,他马不停蹄的继续出发,奔赴下一个养鸡场。

如果说两车鸡蛋给全场带来的是轰动,那么第二天岳文远的到来,给全厂带来的就是震撼了。

他也带来了两辆牛车,每辆牛车上都拉了三头活猪,三头猪的个头都不小,看上去都有两百斤左右。

首节 上一节 64/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