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只想搞钱 第607节

贝尔也为了撇清关系,多次强调自己只是演员,不关心政治!

沈旭东问她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乔瑟夫坦白:“如果你想在美国发行这部电影,最好的时机是明年5、6月份,不要冲奥…你现在发行、上映,我很担心媒体把电影往政治上扯,因为日苯在好莱坞的势力有目共睹,而西方社会从骨子里是支持日苯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态度的。”

“我要是花钱找人帮我争辩呢?”

乔瑟夫摇头:“没用的…没有几个人关心这个事…除非电影真的很出色…就像《自己去看》、《伊万的童年》那种…”

沈旭东琢磨一下,然后道:“应该达不到那种程度…”

“你明白就好…我们这个时代,诞生不了经典的!”

“但我就是想让它12月上映…伱帮我算笔账,大规模上映我需要花多少钱…待会打给我!”

“不用待会,”乔瑟夫直接回答:“起码要1500万美元…”

“我草,这么贵?”

“你得出手托票房吧?得找有分量的专家、影评人写一些好评吧,得安排更多的媒体帮你说好话吧…这些都需要钱的…”

“那也不至于1500万美元吧?”

“我已经往少了报了,冒着得罪索尼的风险…还要挑战美国人的传统认知…”

沈旭东疑惑:“你也是美国人,你很相信南京大屠杀啊…”

乔瑟夫无语:“那是因为我去过大屠杀纪念馆,了解很多事,您觉得整个美国有几个人像我一样看过纪念馆?斯皮尔伯格拍摄《太阳帝国》你又不是没看过!”

“好吧,我明白了…”

……

《太阳帝国》,沈旭东当然知道,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作品。

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大致了解过,跟电影主题相去其远。

斯皮尔伯格改编如此之大,整部电影严重丑化中国人的形象,但凡有一个正面的中国人都不至于!

斯皮尔伯格真的是为了艺术,一个中国的正面形象都不能给吗,明显是西方的政治正确和对中国的轻视或者仇视,而且电影名字就是《太阳帝国“》,说的是哪个国家不言而喻,明则是用小孩儿的身份看待日苯侵华…

有点像他们拍摄的美军的伊拉克随军记者。

如果斯皮尔伯格所有战争电影都是类似的手法,那我可能觉得斯皮尔伯格是不了解战争,过于理想化战争,所以才会拍摄出这部电影,但是事实上他身为犹太人拍的另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把纳粹的残忍,战争的残酷,犹太人的苦难,面临绝望人们的团结,把犹太人人性的光辉,描写的淋漓尽致。

所以,犹太人就很高贵?

咱如果拍一部《十字帝国》,一个二战时候的中国小孩,在德国集中营里面,对德国战斗机,对德国人充满了崇拜,把德国人刻画得威武雄壮。对了,还有,他遇到的犹太人都是清一色的贪婪、重利极度算计之辈,而德国人血有肉更加立体伟岸…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吹这部电影有史诗感呢?

……

如果没有记忆,沈旭东可能真的就花钱了…

用一部电影换取美国民众的同情…

想多了!

美国人压根不关心这些…

他们甚至不关心世界,尤其是好莱坞明星,他们对现实世界一无所知,金球奖主持人瑞奇·葛文斯当众嘲讽他们‘如果ISIS成立一个流媒体平台,为了钱,你们也会继续与其合作。’

之前还觉得夸张,直到知名女星帕特里夏·阿奎特说了‘把俄罗斯赶出北约’这种话!

这位帕特里夏·阿奎特可不是什么小明星,获得过奥斯卡奖、金球奖、艾美奖,各种大奖拿到手软…

至于日苯人?

他们普遍认为:日苯遭受原子弹袭击已经够惨的,中国反复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伤疤意欲何为,还是先管好自己国内的事吧!

还有一种观点:中国这么卖力地宣传大屠杀,难道是想掩盖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所谓的导演用自己名誉,拍摄一部电影向全世界揭露真实历史事件…

意义不大!

属于是高估了电影的影响力…

没有背后的舆论支持,你还想说服全世界?

犹太人,利用电影这种大众传播工具,不断强化那段历史记忆。

更不用说,他们在真正的历史研究上的更加巨大的投入了。

反观我们呢?

《拉贝日记》国内票房很惨淡,也没能在美国上映…

但话又说回来,记得《金陵十三钗》的北美评价,媒体好评率33%,很糟;观众好评率83%!

所以,沈旭东不可能什么也不做,砸个1000万美元,扩散一下电影的传播力度…

这也算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义务!

沈旭东让那个乔瑟夫联系一下新线,让新线接手发行——不冲奥了,直接明年三月上映…

……

13号,公司,沈旭东一边翻看《十三钗》的首日票房还有口碑,一边跟高芬芬说了自己的意见:

“你要是想冲奥,很难,这个电影过于公正了…我跟美国那边商量了一下,不冲奥,明年5、6月上映,选一个偏冷的档期。”

“没有可能吗?公关也不行?”

沈旭东摇头:“公关不了…你要是看了《一次别离》、《单车少年》就知道《金陵十三钗》差了很远!”

“《一次别离》有那么好?”

“非常好…而且《小鞋子》当年没拿到奥斯卡大奖,也算是对伊朗电影的补偿!”

《一次别离》是伊朗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作品,没有之一。

从伊朗国内的Fajr电影节大包大揽,到柏林的金熊银熊大丰收,到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连中,本片在各大电影节和评选中获奖接近100项。

“艺某导演知道这个事嘛?”

“我还没跟他说…”

高芬芬算了一下日程,道:“…后天吧,后天你也要去南京,见面了,再详细跟他解释一下…”

“…行…不过《十三钗》昨天才1400万的票房,不算高啊!”

“6点钟才上映,破千万很了不起了。”

“…口碑还行…”

正说话呢,陈曦敲门进来,手里拿了几份报纸:“如你所料,专家、教授跳出来了!”

沈旭东乐了:“都有谁?”

“同济大学的朱大可,清华的肖膺。浙江大学的清河教授…尤其是朱大可,直接骂《十三钗是张艺某得青色发财梦》…”

“朱大可我知道,之前骂谢晋,赢得了大量名声那位?”

“对对对,就是他!”

沈旭东拿过报纸,然后说了句:“肖膺…我也知道…”

“他有什么了不起的研究?”

“没有…”

第803章 骂人,不用那么讲逻辑!

肖膺教授可太有名了!

明明不是研究电影的,但是各种称赞《敦刻尔克》,疯狂贬低《战狼2》,教材事件,他第一时间站出来讽刺网友‘审丑过敏症’,还说了‘专家、学者都没有发现问题,所以这就是没有问题的。’

意思就是‘我们觉得好看才叫好看,你们这帮屁民懂个卵子!’

力挺清华美院…

还在日苯首相挂了的公开力挺痛哭不已的女记者…

这种人批评《金陵十三钗》很正常!

看了下他的评论,哟呵,引用了鲁迅的原话‘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其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有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几个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

出自鲁迅的文集《坟》中的《论睁了眼看》…

但这话套哪个国家的帽子都行,这位那一就是人类本身的劣根性!

《古希腊罗马浮世绘》,《奥林匹亚》、《茶花女》都尼玛歌颂妓女啊。

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们就不行?

另外,迅哥说这句话的背景是那个年代的国家领导者没有骨气,不知道捍卫国土人民,只是一味地愚化民众。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也不是在讲贞洁烈女和忠君之臣,而是讲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找茬嘛,不用太在意逻辑的!

关键得黑到点子上…

至于浙大教授河清则立场不太一样,他是专门批评《十三钗》是一部汉奸电影!

——又是一部美化美国人的电影。一个美国混混,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最后救了一车中国学生,驾着卡车胜利大逃亡…可谓中国人花钱,拍了一部歌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

但这个故事的原型是魏特琳日记,魏特琳确实是美国的传教士,只不过她是女的——魏特琳在日记中记载,当时逃到安全区的南京平民中确实有一些女性是青楼女子,严歌苓也承认《避难》包括《十三钗》就是受到了《魏特琳日记》的启发…

至于朱大可的话…

不用看就知道了,这人是典型的汉奸,早些年批评谢晋模式,各种吹嘘澳大利亚自由、平等…

他批评张艺某得电影,太正常了…

当年搞完谢晋,也是他带头搞的张艺某,说他取悦老外,为了拿奖故意暴露中国人的阴暗面…

这些年的坚持下,张艺某成了‘八九十年代拍中国的落后到国外拿奖,搞商业大片放弃艺术,被招安为国家所用。’

站不住脚啊,按照这种说法,拍陋习拿奖不是艺术,拍商业片又成了放弃艺术?

那到底什么才是艺术?

这些无所谓,毕竟只是评价电影…

但这货把中国上古神话甚至于部分文明都归结于外国文明,例如说西王母是湿婆,祝融是苏鲁支等等…

——这个人写过一本《华夏上古神系》,说什么‘人类的上古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发现。

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关系,远远比人们现在所知道的更加密切。他做出不少的考证。如,他认为老子是印度留学归来的楚国人,孔子的血缘里有通古斯语族的印记;墨子则兼具了犹太先知和拉比的两重特征,等等。’

还说‘他写作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试图击碎“国粹”陋见,证明开放、吸纳和再创造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也是中华文明卓立于世界文明的主因。’

简直是历史发明家——将中国史溯源于其他文明!

民科我能忍,反传统我能忍,崇洋媚外我也能忍。

14亿人,没有傻逼是不可能得!

但把这三个凑一块,最后还强行往主旋律上靠,真他娘的忍无可忍。

“要反驳吗?”

首节 上一节 607/7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