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相信原研所的同志一定已经计算过,做好了准备才来找的自己。
果不其然,原研所的同志说到这里声音都高了八度:“是的,我们算过,结果与我们的猜想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与闭合光路面积为S的传统激光陀螺相比,绕N圈的光纤灵敏度的确提高了N倍。”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自行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所以声音激昂一些也是正常,毕竟在这之前,在这个领域还没发生过这种事情。
不过以后会越来越多的,高振东相信。
就是他们这话让高振东有些哭笑不得,才刚搞出来没多久,国外还没谱儿的激光陀螺,到你们嘴里就成了“传统”陀螺了,你们这喜新厌旧的速度还真快。
“这激光陀螺也没多‘传统’吧……”高振东忍不住吐槽。
“好像也是,主要是这方面发展有些快了,这个事情就显得有些突出,哈哈哈。”原研所的同志笑了起来,顺便还行云流水般的给高振东送了个高帽,虽然没说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什么?光纤的那篇论文是我发的?那没事儿了。
“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用什么原理去具体的把这个光程差读出来?”
就好像激光陀螺仪有干涉和谐振腔两种方式一样,光纤陀螺同样存在这个选择。
“我们想了很久,觉得环形光学干涉仪比较合适。”原研所的同志道。
现在已经搞好的激光陀螺仪,用的是光学谐振腔的方式,但是在光纤陀螺仪这个事情上,他们选择的却是环形光学干涉仪。
高振东没有说合适与否:“嗯,说说你们的考虑。”果然厉害,国家级研究所的同志可不是吃素的。
原研所的同志知道,高委员大概率不是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是想知道自己这边思考的过程。
“激光陀螺仪没有选择光学干涉仪,是因为光程差实际上非常小,光学干涉仪形成的干涉结果难以读出被放弃的。但光纤环形光学干涉仪在这方面条件就要好得多,因为它的灵敏度大大上升,对干涉结果的判读比较容易。”原研所的同志解释道。
高振东听完之后先点了点头,笑问道:“为什么没选多圈光纤谐振腔?”
和激光陀螺仪一样,多圈光纤陀螺仪同样可以走干涉仪和谐振腔两条路,高振东想知道原研所的同志没选谐振腔的原因。
“因为光纤里面的光路传播和在光学玻璃里的闭合光路不太一样,如果是多圈光纤谐振腔的话,我们把握不住,而且干涉方式的优点很明显。”
原研所的同志没有隐瞒,直接就把原因说了出来,他们知道,说与不说,大概率高总工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高振东听完之后点了点头,说出了一句让原研所的同志心都凉了半截的话。
“光纤陀螺,当前阶段是有问题的……”
有问题?原研所的同志顿时觉得头上犹如一道闪电劈下来:“高委员,有什么问题?”
高振东站起身,把黑板拖过来:“来,我们算一下。”
说完,他径直就开始在黑板上把公式拉开,写了起来。
一边写还边解释,就怕同志们听不懂。
“……按照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接收器的散粒噪声对于光学谐振腔的激光陀螺仪来说,可以忽略。但是对于光纤干涉仪来说,这是主要误差来源。虽然光纤干涉仪的灵敏度有大幅提高,但是精度这一块,是有缺陷的。”
这就是同志们心凉的地方,灵敏度高了,但是精度有问题,仍然没什么鸟用。
而且高振东还把理论极限给算出来:“按照刚才的公式和计算,光纤干涉仪要到圈数达到500圈以上,精度才能达到和激光陀螺仪相当的程度。”
这个公式在此之前,同志们是没见过的,也没推导出来过,但是刚才高振东把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都给出了,而且同志们都看懂了。
灵敏度高很好,但是精确度不够,那麻烦就大了,再灵敏也没用。
这个推导过程没问题,但是结果就很有问题。
不是高振东算的结果不对,而是因为太对了,所以这个结论才很麻烦,那是真的要500圈以上才能在理论上才能达到相当的精度,而且这还是理论,如果结合实际的话,这个数值可能还要更大。
问题的关键就是500圈这个数字,哪怕是剥离最基础的保护层,500圈下来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么算下来的话,其实光纤陀螺仪并没有什么优势。
灵敏度高了,但是精确度不够了。
“那……高委员,光纤陀螺仪就不能搞了?”原研所的同志们思前想后,最终得出了这个结论。
没想到高振东再次摇了摇头:“也不是,我刚才说的是光线陀螺仪的问题,但是它其实是非常有优点的。”
“高委员,优点是什么?”
高振东笑道:“其实不是忧点,而是激光陀螺仪的缺点导致的,在理论上,当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时候,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同志们,我们来推导一下激光陀螺仪的理论极限精度。”
这句话才是杀手锏,当高振东把理论极限精度公式推导出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同志们才略微看懂了一点。
高振东继续说着上辈子那篇论文的结论:“当采集条件达到一定的极限之后,我们可以看出来,光学谐振腔的精度是有上限的。”
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推导公式。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来,如果光纤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此时光纤传感器的精度和光学谐振腔是相等的,甚至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虽然这个结论有些突兀,但是同志们还是把高振东的话听懂了。
相等的精度,更高的灵敏度,那这个技术就可以替代了。
高振东继续道:“所以同志们,这个事情不是不能搞,而是要注意不急不躁。坚决把光纤传感器的精度提升到最高。但是注意啊,别急别抢。”
他的意思很明确,这个事情现在不比激光陀螺有优势,但是在将来,它的意义更加重大。
第1320章 终于联系上了(4k)
高振东很清楚,在当前条件下,急着去搞光纤陀螺其实意义并不是很大,原因很简单——现在有东西用!
激光陀螺仪的出现,在这条路上已经打出了足够的提前量,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激光陀螺仪这条路上深耕下去,把激光陀螺仪的功能、性能和潜力发挥到最大。
至于光纤陀螺仪,可以先试着搞一搞,研究研究,但是不用着急,也不用大力投入,毕竟现在的资源和资金还都是有限的,能省则省。
路子可以指出来,节奏可以慢慢来。
“所以对于光陀螺,我的建议是按照改进现有光陀螺为主,对光纤激光陀螺这一类新型陀螺适当展开预验来搞,既然有了很好的,那就把很好的先用好。”
改进一代,预验一代,这事儿高振东熟。
原研所的同志听了高振东的话,点了点头。
“嗯,我们明白了,这个东西我们回去和所里说一声,就按照您说的这个节奏来开展工作。”可以说,搞激光陀螺的同志们,往后一二十年的工作都在高振东这一番话里给安排好了。
可以说是既没有急于追新,保证了现有技术的应用和改进,同时又保留了对更新技术的追赶和预研。
——
当归省北方某城市,一位在不久前港岛之行“痛失”爱子的密调局中校,在一处安全屋里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
确切的说,这位客人并不是人,而是一件东西。
当看见这件东西的时候,他人有点发懵。
并不是这东西来得古怪或者太过新奇让他发懵,作为做这方面工作的老手,任何古怪的事情他都能镇定得下来。
而这东西看起来的确很新奇很先进,但是他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东西应该是个通信设备,主要是和手持电台看起来实在是很像,虽然相比起传统电台来,这东西的体积要小巧得多。
这么小能起到什么作用?难道附近还有其他同志?这是他心里的第一想法。电子设备的基本规律他还是知道的,体积重量几乎能彻底决定性能,而眼前这东西的体积重量看起来明显不是能传太远的样子。
这除了在附近某些不为人知的位置还有同志接应转接之外,他想不出第二个理由来。
这一处安全屋,是他让他“痛失”在港岛之旅的那位儿子带回去的联络方式之一,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个方式能不能真的奏效。
毕竟就算是知道这处安全屋,现在家里那边还能不能组织得起同志来联络自己,都尚在未定之天,这边的组织被破坏得实在太严重了。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方式奏效了,而且家里的同志非常小心。他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可靠、安全的渠道与家里沟通。
这个通信设备边上还有一张纸,纸上除了简简单单的“同志,一切安好,勿忧”之外,其他全是这个设备怎么使用的说明。
里面完全没提到他的儿子,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任务完成得很好,现在也被妥善安排。
他眼泪直接掉了下来。
作为历经风雨磨难,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都毫不动摇,在想尽一切办法重新联络家里的铮铮铁汉,他在危难之时都未曾有太多动容,但是此刻,他忍不住了。
儿子安全他没有太多激动,这件事情他早有所闻,在收音机里听见的。这种单向联络方式虽然传递不了太多信息,但是还是足够家里在第一时间把相关消息送给他。
他掉泪的是,这么多年了,终于又重新联系上了家里!
这可太难了!
无声的哭泣是最难受的,安全屋虽然叫安全屋,但是不代表着有了奇怪的动静之后依然安全。
委屈、难受、激动种种情绪在一瞬间不停的从他脑海中翻滚而过,但是最终又都消失无踪,之后只剩下一种——坚定。
他伸手在脸上抹了一把,既然有办法重新联系上家里,那现在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收拾心情,想办法组织力量,把丢下的工作重新做起来。
哪怕是只有他一个人,他也要把工作做下去!
他再次拿起那张说明书,仔细的研究起来。新式装备必定有新的用法,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然而让他惊喜的是,这个东西的用法不是很难,甚至可以说是自动的,只是唯一要注意的,是要有片顶上没有遮挡的天空,还有注意时间。
只要满足以上条件,这个东西甚至在任何地方都能用,根本不用顾忌是不是处在通信有效范围内。
这难道是……卫星?
作为一个暗中时刻都在关心家中发展的同志,至少我们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他是很清楚的,当时还偷着乐了好几天。
他抬起头看了看正在转晴的天空,心中满是惊喜。
看来家里发展得很好啊,居然有了这么先进的装备。
卫星不只是试验,甚至现在能直接用起来,不知道家里的其他同志,用的都是什么先进设备和武器了,反正他知道,最近几年这边可是没少在这方面吃亏。
虽然需要定时定点才能进行通信,但是对他来说,这简直就是神器!和以前任何联络手段相比,这种方式就连时间上那点儿限制都完全不是问题,以前的联络手段受到的何止是时间限制,简直是全方位受限。
坐在安全屋里,开始艰难的摸索起怎么输入。
九宫格输入法他没用过!而且他还得研究一下汉语拼音,因为这东西他没学过,在这边,给汉字注音用的是小鬼子的片假名。
他艰难的摸索了很久,终于在待发信息里输入了自己的代号、身份确认暗语,以及简单但是意义重大的四个字“等待指示”。
就这简简单单的一点内容,几乎耗费了他所有的精力,主要是实在不怎么熟悉这种方式,还有激动的心情作祟,让他的输入总是有些错误,不得不反复修改。
他激动的按下了“存储待发”按钮,将卫星通信终端连上供电线,用黑布包起来,挂在了房顶一处隐蔽的地方。然后他抽掉了屋顶上的两块瓦,换成了半透明塑料布,看起来仿佛是为透光留的窗口。
对于他来说,这个窗口送来的,真的是光!
这个设备甚至可以不用自己值守,在卫星到来的时候,自动发送自己存储的信息,并且接收卫星专门下发的消息,等待自己输入密码后查看。
先进,方便!
这让他大大的降低了风险。
他很清楚,现在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先保护好自己。对于设备,想来家里是不在意的,设备损失不损失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别损失。设备损失了,家里既然能送来第一台,那就有办法送来第二台,狡兔三窟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等到自己熟悉设备使用方法了,就把另外两个安全屋的情况发过去。
做好这一切,他按照惯例仔细观察了四周之后,小心的离开了安全屋。
接下来的任务可能会很艰巨,很危险,也很困难,但是他一定要坚决的走下去。
一边走,他一边想着自己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回家之后,自己得弄一本汉语拼音字典好好学学,否则有的字他是真的拼不出来。这对他来说倒不是什么难事,作为密调局的中校,他有完全正大光明的理由使用家里那边的字典,别问,问就是调查案子需要。
而且还得提升一下自己发电报时编报文的本事。
这个设备一次性可以传输的文字数量有限,这让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尽可能在最少的字数里涵盖最多的内容,这和普通人发电报差不多。
作为密调局的中校,发电报时从来没考虑过字数的问题,没想到现在居然还得把这本事给捡起来,他心里没忍住笑了起来。
真好!
他在心里算了算卫星的星历,七个小时之后,家里就能收到自己的消息了!而且发送消息的时候,自己压根不在场,就算是那一瞬间的电波被通信管制的人收到,也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七个小时之后,悬挂的黑布里隐隐一阵绿光一闪,屏幕上出现了“发送成功”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