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883节

  “高总工好啊,久仰大名,见到你很高兴。”

  自从搞消声瓦那帮同志回去,天天在试验室里“咣咣咣”开始,那边的不少同志就对三分厂这个地方有所耳闻。虽然不一定知道高振东,但是三分厂是知道的。

  在外人看来,这其实也很正常,水里的东西哪个不要钢铁的?特别是轧制薄板,但凡是个船,甭管水上水下都少不了。所以他们往三轧厂跑简直是太正常了。

  但是只有行内人知道,他们往三轧厂跑,和轧制钢板有点关系,但是这个关系最多五毛钱的,再多的那部分,可就是另外一回事。

  高振东好不容易才忍住一句差点脱口而出的“你高兴得太早了!”,这个梗有点太过超前,现在说出来恐怕把同志们吓着了。

  “同志们好同志们好。”他只能采用中性一些的说法,欢迎这些同志们。

  人们都坐下之后,出乎高振东所料,同志们摸出了一份东西,这是他万万没想到同志们会摸出来的。

  那还是一份《激光》。

  “高委员,我们在最新的《激光》上面,看到了您的大作,所以我们就冒昧过来了。有些技术上的问题,想请您指教指教。”

  高振东有些懵,按说光纤这东西现在能用在潜艇上的可能性,其实不多,而那为数不多的应用,按说同志们现在是没考虑到的。

  偏偏还就是他们也找了过来。

  不过来都来了,先听听同志们的想法,高振东可不敢打包票说自己什么都知道,而且上辈子的人没找出来的应用方向,不等于这辈子的同志们就不能想出来。

  “指教不敢当啊,有什么问题?”

  “高委员,我们知道,您除了在激光方面之外,在水下兵器的研究方面,也很有建树,所以这一次儿,我们就是想在光纤和制导的结合上面下下功夫,来听取您的意见。”

  别人可能不够级别知道,但是这几位同志是知道的,高振东在鱼雷的制导方面有的是花活儿。

  而高振东的反应,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你们是想用光纤做鱼雷的线导?”高振东一口就把他们的想法点了出来。

  主要是这件事情太容易猜了。制导、光纤,那不就光纤线导咯。

  虽然容易,但是同志们还是对高振东的反应如此之快非常的佩服,看看,顶级专家就是顶级专家。

  “对,就是这样,我们这次来,就是想向您咨询一下,如果想要达到我们的目标,需要把光纤的传输特性做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国内现在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制造这种光纤。”

  光纤这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玩意,所以想要最快掌握相关的知识,还是找高振东来得最快。

  不过高振东的下一句话,马上就让他们的心凉了半截。

  “如果是这个的话,我的建议是,暂时不搞!”

  海装局的同志也有陪同过来的,听见高振东的话,也是一愣,高总工的风格他是知道的,海装局内部级别够的同志都知道。

  该花绝对花,能省肯定省。

  他一定有他的道理,他可不会因为使用光纤技术是他搞出来的,就想着一定要到处推广这东西,高总工不是那样的人。

  “高总工,为什么现在不能用光纤?”海装局的同志知道,高振东一定会给出解释,让同志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够因此学到如何把握把光纤用上去的相关知识。

  高振东笑道:“优势性能溢出,弱势性能明显。”

  “优势性能?您指的是带宽?”很明显,这次来的同志也是林子里来了一头熊瞎子——有bear来,对高振东的话反应非常快。

  高振东点头笑道:“对。以当前鱼雷的制导原理、目标运动速度、鱼雷运动速度、控制速度需求等原因综合来看,对于制导信号的刷新暂时没有太高的要求,以光纤能提供的带宽的来说,有点大得过头了,没必要。”

  鱼雷再快也就几十节,除了超空泡鱼雷那种没法制导的东西之外,都这速度,船的运行速度也就那么点,对雷体的机动性要求根本没有导弹那么高,特别是线导鱼雷的制导源都是潜艇声呐的情况下,两者之间需要传输的信号是极为有限的,而且对刷新率要求也不高。

  数量少、频率低,这就让光纤最大的优点——带宽显得毫无用处。

  高振东在黑板上把相关参数算了一遍,当同志们看到以k为单位的所需带宽和以M为单位的可用带宽时,都有点不好意思,好像是有点太大了。

  “而且,光纤在抛开带宽优势之后,在当前条件下的其他劣势是不可忽视的。在机械特性方面,现在光纤和电线比,是要差不少的,玻璃纤维的力学性能和金属线比,还是要差不少。这样一来,使用光纤就需要付出其他代价来保证机械性能。”

  这就是高振东说的“弱势性能明显”。

第1329章 急眼的各部委(4k)

  “可是,光纤传输光信号的抗干扰性能比电信号强多了吧?这应该也算是光纤的一个优点。”

  一位同志看来想得还是比较全面的,但不完全全面。

  高振东一下子笑了起来:“嗯,你说得没错,这的确是光纤的优势,但是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在哪儿用这个东西?”

  “在水下啊……”

  这位同志刚把话说出口一半,突然觉得情况好像有些不对。

  “对啊,在水下,我们可以暂时不用太考虑干扰的问题。谁要是能把水下有线信号都干扰了,那他估计马上就掉头去解决水下通信和水下雷达的事情了,干扰不干扰的,那都得往后稍稍。”

  高振东的话,让大家都乐了,还真是这个理。这优点倒的确是优点,就是有点没啥用的样子。

  不过高振东倒也没有完全否定这条路,毕竟大带宽的优势永远都在,等到光纤的种类和性能上去了,光纤始终还是要比电线来得优越的。没准儿谁搞个水下摄像机电视制导的邪门玩意儿出来也不说不定。

  “所以我的建议是暂时不搞这个,毕竟我们现在的支援还是有限的,还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行。不过预研倒是可以搞一搞的,军通所的同志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前期工作了,至于通信方面的基础技术,也有同志在准备着手解决,所以我的建议是,你们现在可以不用去插手这些基础类技术的研究,等到基础技术上去了,你们直接拿来用就行。”

  还是高总工好,虽然否定了,但是也没完全否定,口子还是给留着的,充分的科学、客观。

  见同志们有想走的意思,高振东倒是想起一件事情来。

  上次军通所的同志过来,他就提起过一半,就是短距离大带宽高质量视频传输的那个,但是用在哪里他当时没给人家说,而这批薄海之滨的同志,却是正好合适。

  “对了,虽然光纤制导我建议暂时不用搞,但是有个东西你们倒是可以考虑的。”高振东叫住了正在收拾东西的同志们。

  “啊?还有?是什么?”薄海边的同志们很是惊喜,还是高总工人好啊,毙掉一个就给补上一个。

  而且他能专门提出来,建议考虑的东西,用不用先两说,但是必定足够的新颖,听一听绝对不亏啊。

  “非穿透式光电桅杆!”高振东笑了起来,这东西略显偏门,别说现在的同志,就算是几十年后的军迷,等闲的也不见得知道这东西。

  果然,这话听得同志们一头雾水:“高总工,光电桅杆是什么东西?”

  高振东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

  这个示意图同志们都很熟悉:“这是……这是潜艇的潜望镜?”

  高振东点头道:“对,这个就是潜艇的潜望镜。但是同志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事情,要在潜艇的艇身上开一个大口子来保证潜望镜这一套东西的升降,而且还要保证在越来越大的艇身直径条件下,保证耐压条件下的水密性,是一个多么麻烦的事情?”

  他这话着实有些偏门,但不算邪门,同志们倒是一下子就能听明白他想说什么。

  “对,的确是很麻烦,而且对于大潜深的黑……黑鱼来说,这个问题越发的严重。”

  黑鱼……嗯,这东西我熟悉啊,高振东差点笑出声来,这东西在几十年后,军迷就是这么叫的。

  如果说早期的潜艇,专门为了潜望镜在艇体上开的这个口子还算是能接受的话,那到了核潜艇这一代,这个问题就越发严重起来。

  ——早期的潜艇,水面航行是主要航渡方式,潜深不大,对于艇身上的开口并不敏感。但是后来的潜艇都在追求大潜深,水下作业,此时,潜望镜穿进艇身造成的那个边缘不规则,密封也不太好处理的大口子的问题可就越发严重起来。

  “对了,所以我的建议啊,你们可以把潜望镜、小型雷达这些东西,都做在一套综合光电桅杆里,这套桅杆的底座,就在潜艇指挥台围壳里,不要穿透到艇身里面去。”

  “但是那样的话,在水下就没法使用潜望镜了吧。”潜望镜的目镜就被放到了艇体耐压壳之外,在水下没法用了。

  高振东笑道:“这个时候,光纤的大带宽优势可就发挥出来咯,当然,电线其实也行,但是要说潜力,无疑是光纤更大。直接把光电桅杆上的光学信号、雷达信号等,都转换成数字信号,用光纤传到艇体里面来就行。”

  非穿透式光电桅杆,后来的潜艇上很常用的东西,但是放在60年代中期,搞这行的就没有不为之惊叹的,这想法实在是超前。

  “光纤会不会不够结实?”

  “做好防水,铠装,放心,绝对比原来穿透艇体的潜望镜筒更容易做结实。而且这东西相对潜艇很细的,搞一个多余度冗余,多穿几套线缆进来,可靠性没问题。”

  铠装光缆,搞通信的用了都说好,如果再做成类似地线复合光缆那种光电一体的,基本上光、电都能解决。

  同志们听了,觉得有意思。

  “诶,还别说,艇身上打几个眼儿和开个口,处理的难度是绝对天差地别。”

  “艇身上本来就要开人员进出舱门的吧?”

  “你傻啊,那些门形状规整,是很容易做耐压水密的,潜望镜筒可没那么容易。”一个浑然一体的艇身,没有那么多应力集中点和区域,要容易处理得多。

  “这样一来,升级、维修潜望镜、艇上雷达这些东西的时候,也不受艇身开口的桎梏,方便得多啊。”某种程度上来说,光电桅杆通过信号线缆,彻底将光电系统与艇体解耦,这对后续的升级维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嗯,我觉得这东西有门儿,虽然初听起来有些离经叛道,但是细想下来还真是不错。”

  虽然他们不是搞这一块的,但是对于潜望镜及其使用,还是有基本的判断的,越想越觉得高总工这个建议不错。

  看来新东西要怎么用,还得是原创者最清楚。

  就连海装局的同志都觉得有意思:“这样,我回去就找局里,给你们安排一点额外的资金,好好的研究研究这个东西。”

  虽然没吃过猪肉,海装局的同志总见过猪走路。

  光听原理就知道,只要是光电桅杆本身的技术难题解决得好,这个名叫“非穿透式光电桅杆”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成本更低、制造和技术难度更小、可靠性更高、便利性和可维护性更强。

  至于这个钱能不能批下来,他是一点都不担心,虽然在这些特殊力量方面,的确是有各种说法和担忧,但是主流方向上,几乎已经做到了在现阶段下的“不惜一切代价”,有这么好的东西不去搞,他自己都不信。

  再说了,在报告里提一嘴“高振东同志建议……”,那就算是不马上彻底上马,至少先搞点钱展开前期工作那是一点儿问题没有。

  局里的领导,现在大概是这么一个心态。

  这东西看起来有点虚啊,不搞不搞,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什么?振东同志提的?嗯,那先试一试也不是不行,实践出真知嘛。

  特别是在这种空白技术方面,高总工那基本上一提一个准儿。

  更别说这东西的优点实在是一眼可见。

  高振东笑了起来:“你们主要考虑怎么用,还有光电桅杆本身,对了,热像仪这类夜视通道你们也可以考虑用上去的,至于信号转换和大带宽传输技术,前不久我和军通所的同志们沟通过,他们在搞。这样的话,你们做前期工作就更花不了几个钱,估计局里那边更不会有什么意见。”

  潜望镜和艇载雷达,这是他们的本行,还真是他们才知道,剩下的可就是军通所的同志们的事情了。

  海装局和薄海滨的同志闻言大喜,高总工大义!

  什么事情总是安排得这么周到,不但帮办事儿,还帮省钱!省时间!

  “好!我回去马上就汇报!”这事儿可不能拖,薄海滨的同志们,他们的工作可都是在一天天不停的推进着,万一拖过了某些节点,那就麻烦了。

  这东西不是雪中送炭,但绝对是锦上添花,谁不想我们的装备一出世,就是当前技术条件下能做到的最好的?一种装备先进与否,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

  “哥昨天给家里打了电话,已经启程了,很快就会回来。”

  娄晓娥一边给长缨长河两姐弟一人一口的喂饭,一边对高振东道。

  高振东这才想起来,自己不久前给老丈人说过,请大舅哥尽快回来一趟,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那个儿童节大礼包。

  毕竟电子游戏这东西现在在国内敞开搞还是有点不方便,如果说是贪吃蛇和方块这类多多少少带点益智,规模不大玩法简单,从形态和感觉上又不是完全彻底的娱乐的东西还能有点说法,但是那张64合1的卡带上拿出来的东西,就有那么一点点不太好说了。

  让最能坑外国人钱的人去坑外国人的钱,这对于高振东来说也是最合适的安排,然后再用一定的方法把收益转移到国内来就行了。

  “行,我知道了,我会安排的。”高振东笑道。

  其实没什么好安排的,东西早就准备好了。

  两口子自己吃完饭,娄晓娥拿着一厚叠纸张准备出门:“我出去下。”

  高振东一手拎着一个娃,是真的拎着,转头笑道:“干嘛去?要我帮忙不?”

  娄晓娥笑着摇摇头:“不用,邻居有人想要找点儿复习资料,我这里正好有,干脆复印一份给他们送去,大家也好用。”

  高振东有点不太理解:“嗯?高考马上就开始了,就算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这也太晚了吧?”

  娄晓娥笑着摇摇头:“不是高考,胡同里能参加高考的早就找我要过了,听说是多部委技校,在搞什么扩大招生。”

  “扩大招生?这不高考了么,扩大招什么生?正常招就行了啊。”高振东一惊又是一喜。

  “到底是为什么不太清楚,听说是人不够用了,还挺急的。这种招生是面对非高考考生的,听说条件比较机动,高中生能参加以初中毕业为报考条件的招考。”

首节 上一节 883/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